..續本文上一頁德成故。”
十一、《法華遊意》雲:“妙是精微深遠之稱。”
十二、《大日經疏一》雲:“妙名更無等比,更無過上義。”
十叁、《淨影疏》:“超勝獨妙,明土勝也。”
十四、《會疏》雲:“超勝獨妙者,明非特廣大,其中莊嚴之事,身土依正,皆悉第一無比,超諸佛刹,最爲精。故謂超勝。唯此一土。最不思議,故言獨妙。”
十五、《會疏》曰:一、“謂法報應化,所出本國故”。二、“佛身光壽超過諸佛故”。叁、“名號利益,獨出難思故”。四、“令五乘齊入報土故”。五、“二乘、根缺、女人類,頓轉一乘故”。六、“往生正因,易修易獲故”。七、“生後得果,太頓太高故”。
十六、《禮贊》曰:“四十八願莊嚴起,超諸佛國最爲精。”
十七、《淨影疏》雲:“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,明土常也。”
十八、《嘉祥疏》雲:“建立常然者,于此間(娑婆)壞劫,而彼(極樂)無改,相續常然。”
十九、憬興師雲:“建立常然者,因滿果立,無改異故。無衰無變者,不爲叁災之所壞故。”
二十、《佛地論》“常”有叁種:(一)本性常、(二)不斷常(叁)相續常。
二一、《叁藏法數八》曰:(一)本性常者,即法身也。謂法身本性常住,無生無滅也。(二)不斷常者,即報身也。謂報身常依法身,無間斷也。(叁)相續常者,即應身也。謂應身于十方世界,沒已複現,化無窮盡也。
二二、《華嚴演義鈔卅四》雲:“自性,即凝然常。”
二叁、善導大師《事贊》雲:“極樂無爲涅槃界。”又雲:“無衰無變湛然常。”
二四、望西設問曰:“既是修因感果之土,而亦有始,甯容得言,非因非果,凝然常耶?”複自答曰:“修因感果,是始覺智。無爲凝然,則本覺理,始覺究竟,無非本覺。”
二五、《釋大衍論》雲:“若得始覺,還同本覺。”談能證曰(談到能證之時曰):“雖似有始,至所證時,始本不二,本有常住。”
二六、《大乘密嚴經》雲:“佛已超過彼,而依密嚴住。極樂莊嚴國,世尊無量壽。”又雲:“密嚴淨土,超諸佛國。如無爲性,不同微塵。此密嚴中,諸佛菩薩,並余國土,來此會者,皆如涅槃。”
二七、《密嚴經疏》雲:“如無爲者,密嚴土者,即是諸佛他受用土。于法性土,以悲願力建立故。此淨土如法性土,離無常過。以是故說,如無爲性。”又雲:“今此密嚴藏,但于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,故非微塵成。”
二九、《會疏》雲:“行謂行業,叁業所作。德謂福德,行之所感。”又“非朝夕所得,故雲積植。”
叁十、憬興雲:“內因既離,外緣斯止,故雲不著。”
叁一、《觀佛叁昧經》雲:“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,其數無量,各說本緣,皆依念佛得。”又“佛告阿難:汝今善持,慎勿忘失。過去、未來、現在叁世諸佛,皆說如是念佛叁昧。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,從初發心,皆因念佛叁昧力故,得一切種智。”
叁叁、《安樂集》曰:“或有叁昧,但能除貪,不能除嗔癡;或有叁昧,但能除嗔,不能除癡貪;或有叁昧,但能除癡,不能除貪嗔;或有叁昧,但能除現在障,不能除過去、未來一切諸障。若能常修念佛叁昧,無論現在、過去、未來一切諸障,悉皆除也。”
叁四、《探玄記》雲:“無余涅槃名寂靜,修彼名行。”
叁五、《資持記》曰:“寂靜,即涅槃理也。”
叁六、《理趣釋下》雲:“牟尼者,寂靜義。身口意寂靜。故稱牟尼。”
叁七、《大日經疏》雲:“牟尼者,寂默義也。常寂之土,微妙寂絕,幽深玄遠,不可以言說之。如是法界大滅度法,唯佛一人究竟清淨,故名牟尼也。”
叁八、《圓覺經》曰:“虛妄浮心多諸巧見,不能成就圓覺方便。”
叁九、《涅槃經卅八》曰:“一切惡事,虛妄爲本。”
四十、《二谛義上》雲:“谛是真義。有于凡實,空于聖實,是二皆實。”
四一、《智度論卅八》雲:“佛法有二谛。一者世谛,二者第一義谛。爲世谛故,說有衆生。爲第一義谛故,說衆生無所有。”
四二、《大乘義章一》雲:“俗謂世俗。世俗所知,故名世谛。真者,是其絕妄之稱。”
四叁、《金剛經》曰:以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。
四四、《教行信證六》雲:“德本者,如來德號。此德號者,一聲稱念,至德成滿,衆禍皆轉。十方叁世德號之本,故曰德本也。”
四五、《觀佛叁昧經》,釋尊曰:“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,從初發心,皆因念佛叁昧力故,得一切種智。”
四六、《佛地經五》曰:“逼惱身心名苦。”
四七、《涅槃經》雲:“少欲者,不求不取。知足者,得少不悔恨。”
四八、《遺教經》雲:“少欲之人,則無谄曲以求人意。亦複不爲諸根所牽。行少欲者,心則坦然,無所憂畏。觸事有余,常無不足。有少欲者,則有涅槃。是名少欲。汝等比丘,若欲脫諸苦惱,當觀知足。知足之法,即是富樂安隱之處。知足之人,雖臥地上,猶爲安樂。不知足者,雖處天堂,亦不稱意。不知足者,雖富而貧。知足之人,雖貧而富。”
四九、《法華經勸發品》雲:“是人少欲知足,能修普賢之行。”
五十、《般若經》雲:“雲何菩薩少欲,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,何況余欲。是名少欲。雲何菩薩知足,得一切種智,是名知足。”
五一、《大乘義章七》曰:“善法鮮淨,名之爲白。”
五二、《淨影疏》雲:“所顯之法,出離邪謗,名爲清白。”
五叁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是無漏明,故雲清白。”
五四、《會疏》雲:“大乘法,名爲清白。”
五五、法住師雲:“忍有叁種:一、者安苦忍,謂于世違事能受故。二、他不饒益忍,謂他于己有違損能受故。叁、法思維忍,謂于法無分別故。”
五六、《會疏》曰:“忍之爲德,持戒苦行所不及。能行忍者,可名爲有力大人。忍辱正治嗔恚,通斷叁毒。《寶雲經》于菩薩所修法,各說十法。中說忍法,菩薩有十法,能淨于忍。何等爲十?(一)內忍、(二)外忍、(叁)法忍、(四)隨佛教忍、(五)無方所忍、(六)修處處忍、(七)非所爲忍、(八)不逼惱忍、(九)悲心忍、(十)誓願忍。(一)內忍。雲何名菩薩內忍?菩薩饑渴寒熱,憂悲疼痛,身心楚切,能自忍受,不爲苦惱。是名內忍。(二)外忍。雲何名菩薩外忍。菩薩從他聞惡言罵詈,毀辱誹謗,或毀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、和尚阿阇黎師徒同學,或聞毀佛法僧,有如是種種毀訾,菩薩忍辱,不生嗔恚,是名外忍。(叁)雲何名菩薩法忍。佛于諸經說微妙義,諸法寂靜,諸法寂滅如涅槃相,不驚不怖,作是念言:“我若不解是經,不知是法,終不得菩提。”是故菩薩勤求咨問讀誦。是名法忍。(四)雲何名菩薩隨佛教忍。菩薩嗔惱毒心起時,作是思維:“此身從何而生,從何而滅?從我生者,何者是我?從彼生者,何者是彼?法相如是,從何因緣生?”菩薩作是思維時,不見所從生;亦不見所緣起;亦不見從我生,亦不見從彼起;亦不見從因緣生。作是思惟,亦不嗔,亦不惱,亦不毒。嗔怒之力,即便減少。是名隨佛教忍。(五)雲何名菩薩無方所忍。或有夜忍晝不忍,或晝忍夜不忍;或彼方忍,此方不忍。或此方忍,彼方不忍。或知識邊忍,不知識邊不忍。菩薩不爾。一切時,一切方,常生忍心,是名無方所忍(六)雲何名菩薩修處處忍。有人于父母、師長、夫妻、男女、大小、內外如是中生忍。余則不忍。菩薩忍者,則不如是。如父母邊生忍,旃陀羅邊生忍。是名修處處忍。(七)雲何名菩薩非所爲忍。不以事故生忍,不以利故生忍。不以畏故生忍。不以受他恩故生忍。不以相親友故生忍。不以愧赧故生忍。菩薩常修于忍。是名菩薩非所爲忍。(八)雲何名菩薩不逼惱忍。若嗔因緣,煩惱未起,不名爲忍。若遇嗔因緣時,拳打刀杖,手腳蹴踏,惡口罵詈,于如是中,心不動者,則名爲忍。菩薩若有人來起發嗔恚亦忍。不起發嗔恚亦忍。是名菩薩不逼惱忍。(九)雲何名菩薩悲心忍。爾時菩薩若作王,若王等,有大功業,爲苦衆生而作其主。是苦衆生,若來罵辱觸惱之時,菩薩不以我是主故,而生嗔恚。如是衆生,我當拔濟,常爲擁護,雲何而得生于嗔惱。是故我今悲心憐愍,不生忿恚。是名菩薩悲心忍。(十)雲何名菩薩誓願忍。菩薩作是念:我先于諸佛前,曾作獅子吼,發誓願言,我當成佛,于一切生死淤泥中,爲拔諸苦衆生。我今欲拔,不應嗔恚,而惱于彼。若我不忍,尚不自度,況利衆生等。”
五七、《會疏》曰:“內離妄染,故外常溫和。故雲“和顔”。
五八、《勝天王般若經》曰:“菩薩行般若波羅蜜,如是隨順佛清淨教。視諸衆生,面門先笑,曾無嚬蹙。所以然者,心離穢濁,諸根清淨。不染離垢,心不嗔恚。內無恨結。”
五九、《勝天王般若經》言:“下聲細語軟美之言,順彼意語故。”
六十、《法華經嘉祥疏二》雲:“謙遜畏難爲恭,推其智德爲敬。”
六一、《勸發菩提心文》曰:“若無世間師長,則不知禮義。若無出世師長,則不解佛法。不知禮義,則同于異類。不解佛法,則何異俗人。”又謂“一切供養功德中,供養上師最爲勝”。
六二、《會疏》雲:“此(奉事師長)中,含攝孝養父母之句。師者,出世大本;父母,世間福田。菩薩必須恭敬奉侍故。”
六叁、《觀經》雲: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。”
六四、《淨影疏》雲:“無有虛僞谄曲之心,明離心過。”
六五、《維摩經佛國品》雲:“直心是菩薩淨土。”
六六、肇公曰:“直心者,謂質直無谄。此心乃是萬行之本也。”
六七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彰(表也)行成就。”
六八、《唯識述記七》曰:“善資糧者,福智二嚴。”
六九、《涅槃記廿七》曰:“二種莊嚴:一者智慧,二者福德。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,則知佛性。”
七十、《探玄記叁》曰:“莊…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