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离加行故,不久令得阿耨菩提。”望西释曰︰“既云无功用,知证第八地。”

  二三一、望西曰︰“问︰以闻名力,岂得无生?答︰佛愿力故。如《十住论》云︰“过去无数劫,有佛号海德。今现在十方,各得成正觉。皆从彼发愿,闻名定作佛。””

  二三二、《涅槃疏廿》云︰“若闻常住二字,生生不堕者,闻有多种,若深能思惟,如说行者,即生生不堕。”

  二三三、《无量寿经钞五》曰︰“(一)音响忍,由音响而悟解真理者。(二)柔顺忍,慧心柔软,能随顺真理者也。(三)无生法忍,证无生之实性,而离诸相者。是悟道之至极也。”

  二三四、南本《涅槃》曰︰“无量众生发阿耨菩提心,见少违缘,于阿耨菩提,即便动转。如水中月,水动即动。”

  二三五、《十住菩萨断结经》(节录)︰“时舍利弗告来会菩萨︰我曩昔,或从一住进至五住,还复退堕而在初住。复从初住至五六住。如是经六十劫中,竟不能到不退转。”

  二三六、《宝雨经》曰︰“有世界名娑婆,其国有佛名释迦牟尼佛。若诸有情闻彼名,于阿耨菩提得不退转。由彼如来本愿力故。”

  二三七、《会疏》曰︰“谓难思愿力,一得一切得,不退与三忍,同时具足故。”

  二三八、《十住毗婆沙论》曰︰“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,应以恭敬心,执持称名号。”

  二三九、《小本》曰︰“若有人已发愿,今发愿,当发愿,欲生阿弥陀佛国者,是诸人等,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
  二四O、《会疏》曰︰“谓三忍不退,悉摄在名号中。称名时,名义不离,自得此等德。”

  必成正觉第七

  一、净影云:“前所发中,求法身愿、求净土愿,名超世愿。”

  二、《甄解》曰:“吾祖(善导)言不可思议四十八愿。又云无碍誓愿。世人以谓此四十八愿者,愿愿各头,喻栗与柿相并耳。皆是隔历不融之见而已。今不然,喻如一匹蜀锦,巧织成华果枝叶。似根茎枝叶有别,而所织成,但匹锦耳。今亦如是。虽数有四十八,而但是一正觉善巧所庄严。故曰无碍誓愿。又曰不可思议四十八愿。四十八,一一愿皆具不可思议德故。诸愿相入,而无所隔,名无碍。”

  三、善导大师于《法事赞》中云:“弘誓多门四十八,偏标念佛最为亲。”

  四、昙鸾师谓:“法藏菩萨于世间自在王佛所,悟无生法忍,尔时位名圣种性。(此乃《璎珞经》中六种性之第四种,即十地菩萨)于此性中发四十八愿。”

  五、《后出偈经》云:“发愿踰(超也)诸佛,誓二十四章。”

  六、经中成就文曰“微妙奇丽,清净庄严,超踰十方一切世界。”

  七、《法华经寿量品》:“每自作是意,以何令众生,得入无上道,速成就佛身。”

  八、《法华劝持品》曰:“我不爱身命,但惜无上道。”

  九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得果决定(即决定得果),故云必至无上道矣。”

  十、憬兴师曰:“欲济贫苦,必财施故。”

  十一、《宗镜录九十五》曰:“以无财法,名为贫穷。”

  十二、《会疏》曰:“以财济世贫,以法周无福。故曰大施主。”

  十三、《华严经行愿品》云:“因于众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觉。”

  十四、《四十二章经》云:“离欲清净,是最为胜。”

  十五、《观经疏》云:“舍相入实,名为正念。”

  十六、《会疏》云:“净慧则是般若波罗蜜。非人天小乘不净之慧,故名净慧。”

  十七、《会疏》:“欲是诸苦之因,施(度)戒(度)能离之。正念是善护助,如著铠入城。忍(度)定(度)能为之。净慧则是般若(度)。精进一度总通五故。是则菩萨六度也。”

  十八、望西师云:“离欲即无贪,善正念无嗔,净慧无痴,此名梵行。”

  十九、善导大师《定善义》曰:“一一誓愿为众生”。

  二十、《涅槃经》云:“光明名为智慧。”

  二一、《超日明三昧经》曰:“大智发外,能照法界,名为光明。”

  二二、昙鸾大师《赞阿弥陀佛偈》曰:“佛光能破无明闇,故佛又号智慧光。”

  二三、《俱舍论》曰:“以诸无知,能覆实义,及障真见,故为冥。”

  二四、《会疏》曰:“三垢是贪嗔痴。此三垢染心性,故名垢。令众生盲冥,故云冥,是流转因(流转生死之因)。众厄难,是其果。谓六趣四生也。佛光普流清净、欢喜、智慧之德,消除三障之冥。集因既灭(消灭集谛之苦因),苦果盍止(终止流转之苦果)故云广济等。”

  二五、《会疏》曰:“智慧眼,即智慧。谓众生心中本具智慧眼,由无明幻翳,妄为昏盲。住昏盲中故,以佛眼为彼,认盲为自。佛光普照,开众生心中本慧眼,灭无始时来盲冥,故言“开彼”也。”

  二六、《三藏法数十三》(一)外光明,日月火珠等之光明能除暗者。(二)法光明,妙法能除愚痴之暗者。(三)身光明。诸佛菩萨及诸天等之身有光明,能除暗者。

  二七、《千手陀罗尼经》曰:“当知其人即是光明藏,一切如来光明所照故。”

  二八、《论注》云:“佛光明是智慧相也。”

  二九、《思益经》曰:“如来身者,即是无量光明之藏。”

  三十、《地持经》言:“乘恶行往,名为恶道。”

  三一、《会疏》云:“六道,则流转所由。故言恶道。”

  三二、《大乘义章一》曰:“门别不同,故名为门(即分门别类之义,如部门、门类)。又能通入趣入,名门。”

  三三、《四教仪一》曰:“门者,以能通为义。佛教所诠正四句法,通行人至真性实相之理。故名为门。”

  三四、《会疏》曰:“菩提者,则上善所入,故言善趣门。”

  三五、《法华经宝塔品》云:“持八万四千法藏,为人演说。”

  三六、《俱舍论》云:“所化有情,有贪嗔等八万烦恼。为对治之,世尊说八万法蕴。”

  三七、《仁王经疏上》曰:“施物名功,归己曰德。”

  三八、《胜鬘宝窟上》曰:“恶尽言功,善满曰德。又德者得也。修功所得,故名功德也。”

  三九、《仁王经良贲疏》曰:“梵云摩尼,此翻为宝。会意翻云,如意宝珠,随意所求皆备足故。”

  四十、《涅槃经九》曰:“摩尼珠,投于浊水,水即为清。”

  四一、《弥陀疏钞》云:“明珠投于浊水,浊水不得不清,佛号投于乱心,乱心不得不佛。”

  四二、《智度论四十七》曰:“于诸法中,法宝是实宝。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益。”

  四三、《观佛三昧经观佛密行品》云:“譬有贫人,依豪贵衣食。时有王子出游,执大宝瓶。瓶内藏王宝印。贫者诈来亲附,拿宝瓶逃走。王子觉之,使六大兵乘(骑也)六黑象追之。持瓶人走入空野泽中。毒蛇自四面来,欲啮持瓶者。惶惧而东西驰走。见空泽中有一大树蓊郁。头载宝瓶,攀树而上。时六兵疾驰至树下,贫人见而吞王宝,以手覆面。六黑象以鼻绞树倒之。贫人堕地。身体散坏。唯金印在宝瓶放光。毒蛇见光四散。佛告阿难:住于念佛者。心印不坏。亦复如是。”

  四四、《大集经》曰:“若人但念阿弥陀,是即无上深妙禅”也。

  四五、《涅槃经八》:“如来不尔,悉知自地及以他地,是故如来名无碍智。”

  四六、《大集经一》曰:“无碍智慧无有边,善解众生三业事。”

  四七、《魏译无量寿经下》云:“佛眼具足,觉了法性,以无碍智,为人演说。”

  四八、《法华经方便品》曰:“世雄不可量。”

  四九、《净影疏》云:“世雄,佛之异名。”

  五十、《会疏》曰:“愿是万行之先导,慧即佛道之眼目。愿以导因行,慧以照佛道。愿慧成满,即名如来,故谓“得为三界雄”。”

  五一、《涅槃经廿七》曰:“师子吼者,名决定说。”

  五二、《维摩经佛国品》曰:“演法无畏,犹如师子吼。”

  五三、肇公注曰:“师子吼,无畏音也。凡所言说,不畏群邪异学。喻师子吼,百兽下之。”

  五四、《往生论》谓三种庄严(佛土、佛、菩萨)“入一法句故,一法句者,谓清净句。清净句者,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。此清净有二种,应知,何等二种:一者,器世间清净。二者,众生世间清净。”

  五五、《会疏》云:“克谓克成。果谓果遂。”

  五六、《净影疏》云:“斯愿一偈,请证要(求也)瑞。若定克果,大千应动,空雨妙花。”

  五七、《大品般若经一》曰:“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,入师子游戏三昧。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,六种震动。东涌西没,西涌东没,南涌北没,北涌南没,边涌中没,中涌边没,地皆柔软,令众生和悦。”

  五八、《智度论八》曰:“佛何以故震动三千大千世界。答曰:欲令众生知一切皆空无常故。复次如人欲染衣,先去尘土。佛亦如是,先令三千世界众生见佛神力,敬心柔软,然后说法。是故六种动地。”

  五九、《嘉祥疏》云:“地动表皆行因。雨华明必得果。自然音乐,证妙乐之土,说法化物也。”

  六十、《会疏》曰:“克果无疑,故云决定。决定中之决定,故言必成。无上正觉,即佛果。无有此上。故名无上。”

  积功累德第八

  一、《法界次第》曰:“广普之缘,谓之为弘。自制其心,名之曰誓。志求满足,故云愿也。”

  二、《观佛三昧经》云:“佛地果德,真如实相,第一义空。”

  三、《大乘义章二》云:“据行方便,观达为慧。就实以论,真心体明,自性无闇,目之为慧。”

  四、《大乘义章二》云:“法绝情妄为真实。”

  五、《大乘止观》曰:“此心即自性清净心,又名真如,亦名佛性,亦名法身,亦名如来藏,亦名法界,亦名法性。”

  六、《教行信证》曰:“无为法身即是实相,实相即是法性,法性即是真如。真如即是一如。然则弥陀从如来生,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。”

  七、《往生论》曰:“究竟如虚空,广大无边际。”

  八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开廓广大,明土广也。”

  九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廓以安众为义,明净土广安往生之众,荡然无限极也。”

  十、憬兴师云:“无量…

《大乘无量寿经指归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