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▪P1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德成故。”

  十一、《法华游意》云:“妙是精微深远之称。”

  十二、《大日经疏一》云:“妙名更无等比,更无过上义。”

  十三、《净影疏》:“超胜独妙,明土胜也。”

  十四、《会疏》云:“超胜独妙者,明非特广大,其中庄严之事,身土依正,皆悉第一无比,超诸佛刹,最为精。故谓超胜。唯此一土。最不思议,故言独妙。”

  十五、《会疏》曰:一、“谓法报应化,所出本国故”。二、“佛身光寿超过诸佛故”。三、“名号利益,独出难思故”。四、“令五乘齐入报土故”。五、“二乘、根缺、女人类,顿转一乘故”。六、“往生正因,易修易获故”。七、“生后得果,太顿太高故”。

  十六、《礼赞》曰:“四十八愿庄严起,超诸佛国最为精。”

  十七、《净影疏》云:“建立常然,无衰无变,明土常也。”

  十八、《嘉祥疏》云:“建立常然者,于此间(娑婆)坏劫,而彼(极乐)无改,相续常然。”

  十九、憬兴师云:“建立常然者,因满果立,无改异故。无衰无变者,不为三灾之所坏故。”

  二十、《佛地论》“常”有三种:(一)本性常、(二)不断常(三)相续常。

  二一、《三藏法数八》曰:(一)本性常者,即法身也。谓法身本性常住,无生无灭也。(二)不断常者,即报身也。谓报身常依法身,无间断也。(三)相续常者,即应身也。谓应身于十方世界,没已复现,化无穷尽也。

  二二、《华严演义钞卅四》云:“自性,即凝然常。”

  二三、善导大师《事赞》云:“极乐无为涅槃界。”又云:“无衰无变湛然常。”

  二四、望西设问曰:“既是修因感果之土,而亦有始,宁容得言,非因非果,凝然常耶?”复自答曰:“修因感果,是始觉智。无为凝然,则本觉理,始觉究竟,无非本觉。”

  二五、《释大衍论》云:“若得始觉,还同本觉。”谈能证曰(谈到能证之时曰):“虽似有始,至所证时,始本不二,本有常住。”

  二六、《大乘密严经》云:“佛已超过彼,而依密严住。极乐庄严国,世尊无量寿。”又云:“密严净土,超诸佛国。如无为性,不同微尘。此密严中,诸佛菩萨,并余国土,来此会者,皆如涅槃。”

  二七、《密严经疏》云:“如无为者,密严土者,即是诸佛他受用土。于法性土,以悲愿力建立故。此净土如法性土,离无常过。以是故说,如无为性。”又云:“今此密严藏,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,故非微尘成。”

  二九、《会疏》云:“行谓行业,三业所作。德谓福德,行之所感。”又“非朝夕所得,故云积植。”

  三十、憬兴云:“内因既离,外缘斯止,故云不著。”

  三一、《观佛三昧经》云:“尔时会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,其数无量,各说本缘,皆依念佛得。”又“佛告阿难:汝今善持,慎勿忘失。过去、未来、现在三世诸佛,皆说如是念佛三昧。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,从初发心,皆因念佛三昧力故,得一切种智。”

  三三、《安乐集》曰:“或有三昧,但能除贪,不能除嗔痴;或有三昧,但能除嗔,不能除痴贪;或有三昧,但能除痴,不能除贪嗔;或有三昧,但能除现在障,不能除过去、未来一切诸障。若能常修念佛三昧,无论现在、过去、未来一切诸障,悉皆除也。”

  三四、《探玄记》云:“无余涅槃名寂静,修彼名行。”

  三五、《资持记》曰:“寂静,即涅槃理也。”

  三六、《理趣释下》云:“牟尼者,寂静义。身口意寂静。故称牟尼。”

  三七、《大日经疏》云:“牟尼者,寂默义也。常寂之土,微妙寂绝,幽深玄远,不可以言说之。如是法界大灭度法,唯佛一人究竟清净,故名牟尼也。”

  三八、《圆觉经》曰:“虚妄浮心多诸巧见,不能成就圆觉方便。”

  三九、《涅槃经卅八》曰:“一切恶事,虚妄为本。”

  四十、《二谛义上》云:“谛是真义。有于凡实,空于圣实,是二皆实。”

  四一、《智度论卅八》云:“佛法有二谛。一者世谛,二者第一义谛。为世谛故,说有众生。为第一义谛故,说众生无所有。”

  四二、《大乘义章一》云:“俗谓世俗。世俗所知,故名世谛。真者,是其绝妄之称。”

  四三、《金刚经》曰: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。

  四四、《教行信证六》云:“德本者,如来德号。此德号者,一声称念,至德成满,众祸皆转。十方三世德号之本,故曰德本也。”

  四五、《观佛三昧经》,释尊曰:“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,从初发心,皆因念佛三昧力故,得一切种智。”

  四六、《佛地经五》曰:“逼恼身心名苦。”

  四七、《涅槃经》云:“少欲者,不求不取。知足者,得少不悔恨。”

  四八、《遗教经》云:“少欲之人,则无谄曲以求人意。亦复不为诸根所牵。行少欲者,心则坦然,无所忧畏。触事有余,常无不足。有少欲者,则有涅槃。是名少欲。汝等比丘,若欲脱诸苦恼,当观知足。知足之法,即是富乐安隐之处。知足之人,虽卧地上,犹为安乐。不知足者,虽处天堂,亦不称意。不知足者,虽富而贫。知足之人,虽贫而富。”

  四九、《法华经劝发品》云:“是人少欲知足,能修普贤之行。”

  五十、《般若经》云:“云何菩萨少欲,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,何况余欲。是名少欲。云何菩萨知足,得一切种智,是名知足。”

  五一、《大乘义章七》曰:“善法鲜净,名之为白。”

  五二、《净影疏》云:“所显之法,出离邪谤,名为清白。”

  五三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是无漏明,故云清白。”

  五四、《会疏》云:“大乘法,名为清白。”

  五五、法住师云:“忍有三种:一、者安苦忍,谓于世违事能受故。二、他不饶益忍,谓他于己有违损能受故。三、法思维忍,谓于法无分别故。”

  五六、《会疏》曰:“忍之为德,持戒苦行所不及。能行忍者,可名为有力大人。忍辱正治嗔恚,通断三毒。《宝云经》于菩萨所修法,各说十法。中说忍法,菩萨有十法,能净于忍。何等为十?(一)内忍、(二)外忍、(三)法忍、(四)随佛教忍、(五)无方所忍、(六)修处处忍、(七)非所为忍、(八)不逼恼忍、(九)悲心忍、(十)誓愿忍。(一)内忍。云何名菩萨内忍?菩萨饥渴寒热,忧悲疼痛,身心楚切,能自忍受,不为苦恼。是名内忍。(二)外忍。云何名菩萨外忍。菩萨从他闻恶言骂詈,毁辱诽谤,或毁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属、和尚阿阇黎师徒同学,或闻毁佛法僧,有如是种种毁訾,菩萨忍辱,不生嗔恚,是名外忍。(三)云何名菩萨法忍。佛于诸经说微妙义,诸法寂静,诸法寂灭如涅槃相,不惊不怖,作是念言:“我若不解是经,不知是法,终不得菩提。”是故菩萨勤求咨问读诵。是名法忍。(四)云何名菩萨随佛教忍。菩萨嗔恼毒心起时,作是思维:“此身从何而生,从何而灭?从我生者,何者是我?从彼生者,何者是彼?法相如是,从何因缘生?”菩萨作是思维时,不见所从生;亦不见所缘起;亦不见从我生,亦不见从彼起;亦不见从因缘生。作是思惟,亦不嗔,亦不恼,亦不毒。嗔怒之力,即便减少。是名随佛教忍。(五)云何名菩萨无方所忍。或有夜忍昼不忍,或昼忍夜不忍;或彼方忍,此方不忍。或此方忍,彼方不忍。或知识边忍,不知识边不忍。菩萨不尔。一切时,一切方,常生忍心,是名无方所忍(六)云何名菩萨修处处忍。有人于父母、师长、夫妻、男女、大小、内外如是中生忍。余则不忍。菩萨忍者,则不如是。如父母边生忍,旃陀罗边生忍。是名修处处忍。(七)云何名菩萨非所为忍。不以事故生忍,不以利故生忍。不以畏故生忍。不以受他恩故生忍。不以相亲友故生忍。不以愧赧故生忍。菩萨常修于忍。是名菩萨非所为忍。(八)云何名菩萨不逼恼忍。若嗔因缘,烦恼未起,不名为忍。若遇嗔因缘时,拳打刀杖,手脚蹴踏,恶口骂詈,于如是中,心不动者,则名为忍。菩萨若有人来起发嗔恚亦忍。不起发嗔恚亦忍。是名菩萨不逼恼忍。(九)云何名菩萨悲心忍。尔时菩萨若作王,若王等,有大功业,为苦众生而作其主。是苦众生,若来骂辱触恼之时,菩萨不以我是主故,而生嗔恚。如是众生,我当拔济,常为拥护,云何而得生于嗔恼。是故我今悲心怜愍,不生忿恚。是名菩萨悲心忍。(十)云何名菩萨誓愿忍。菩萨作是念:我先于诸佛前,曾作狮子吼,发誓愿言,我当成佛,于一切生死淤泥中,为拔诸苦众生。我今欲拔,不应嗔恚,而恼于彼。若我不忍,尚不自度,况利众生等。”

  五七、《会疏》曰:“内离妄染,故外常温和。故云“和颜”。

  五八、《胜天王般若经》曰:“菩萨行般若波罗蜜,如是随顺佛清净教。视诸众生,面门先笑,曾无嚬蹙。所以然者,心离秽浊,诸根清净。不染离垢,心不嗔恚。内无恨结。”

  五九、《胜天王般若经》言:“下声细语软美之言,顺彼意语故。”

  六十、《法华经嘉祥疏二》云:“谦逊畏难为恭,推其智德为敬。”

  六一、《劝发菩提心文》曰:“若无世间师长,则不知礼义。若无出世师长,则不解佛法。不知礼义,则同于异类。不解佛法,则何异俗人。”又谓“一切供养功德中,供养上师最为胜”。

  六二、《会疏》云:“此(奉事师长)中,含摄孝养父母之句。师者,出世大本;父母,世间福田。菩萨必须恭敬奉侍故。”

  六三、《观经》云:“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。”

  六四、《净影疏》云:“无有虚伪谄曲之心,明离心过。”

  六五、《维摩经佛国品》云:“直心是菩萨净土。”

  六六、肇公曰:“直心者,谓质直无谄。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也。”

  六七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彰(表也)行成就。”

  六八、《唯识述记七》曰:“善资粮者,福智二严。”

  六九、《涅槃记廿七》曰:“二种庄严:一者智慧,二者福德。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,则知佛性。”

  七十、《探玄记三》曰:“庄…

《大乘无量寿经指归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