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严有二义:一是具德义,二交饰义。”

  七一、《大乘义章二》曰:“粗思名觉,细思名观。”

  七二、《游心法界记》曰:“言观者,观智。是法离诸情计,故名为观也。”

  七三、《会疏》曰:“观之字,即三观也。盖夫三谛三观者,万行之要枢,菩萨之肝胆也。”又“法之一字,即指一切有情非情,生死涅槃诸法。”

  七四、《会疏》曰:“非空非假、而空而假之譬。则是中谛也。”

  七五、《唯识述记》曰:“不生不灭,绝名相于常寂之津。”

  七六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三昧常寂,止行深也。(“止行”者,修止之行也。止心一处曰止,乃禅定之异名也。)”

  七七、《遗教经》曰:“譬如惜水之家,善治堤塘。行者亦尔。为智慧水故,善修禅定,令不漏失。”

  七八、《圆觉》云:“诸戒定慧及淫怒痴,俱是梵行。”

  七九、《大乘义章十》云:“言律仪者,制恶之法,说名为律。行依律戒。故号律仪。”

  八十、《行持钞资持记》云:“通禁制止为律,造作有相名仪。”

  八一、《涅槃经卅一》云:“戒亦一切善法梯橙。”

  八二、《璎珞本业经下》云:“一切众生,初入三宝海,以信为本。住在佛家,以戒为本。”

  八三、《五灯会元》云:“法要有三,曰戒定慧。”

  八四、《普超三昧经一》曰:“被戒德铠,化度众生。”

  八五、《会疏》释曰:“以道授他为教,转恶成善为化。引导众生安住正道,建立大心,故云安立。”

  八六、《净土论注》曰:“无上者,此道穷理尽性,更无过者。”

  八七、《华严大疏钞十三》曰:“无有能过者,故号为无上。”

  八八、《俱舍论廿五》云:“道义云何,谓涅槃路。乘此能往涅槃城故。”

  八九、《华严大疏十八》曰:“通至佛果,故名道。”

  九十、《涅槃无名论》曰:“夫涅槃之名道也,寂寥虚旷,不可以形名得。微妙无相,不可以有心知。”

  九一、《笺注》曰:“累积珍宝之库藏也。妙法能济众生之苦厄,故以为喻。”

  九二、《会疏》曰:“菩萨于多劫积布施持戒功,故自感宝藏涌出应其德。”

  九三、《法华玄赞》云:“心平性直,语实行敦,齿(年)迈财盈,名为长者。”

  九四、《法华玄赞十》曰:“守道自恬,寡欲蕴德,名为居士。”

  九五、《会疏》曰:“姓贵位高,大富年耆,是名长者。多积财宝,深归佛乘,居家丰盈,名居士。”

  九六、《智度论卅二》曰:“刹利者,王及大臣也。”

  九七、《会疏》曰:“转轮王者,四洲之主。由轮旋转,威伏一切故。”

  九八、《慧苑音义》曰:“优钵罗,花号也。其叶狭长,近下小圆,向上渐尖。佛眼似之,经多喻之。”

  九九、《观佛经三》曰“常以戒香,为身璎珞。”

  一OO、《戒香经》曰:“世间所有诸华香,乃至沉檀龙麝如是等香,非遍闻,唯闻戒香遍一切。”

  一O一、《观经》曰:“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,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。”

  一O二、《法界次第下》云:“相好乃同是色法,皆为庄严颢发佛身。但相总而好别。相若无好,则不圆满。轮王释梵亦有相。以无好故。相不微妙。”

  一O三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相粗而好细。众生见佛则见相。好则难见故。又相者余人共得。好者或共或不共。以是故,相好别说。”

  一O四、《维摩经》云:“以施报故,手出无尽宝物,如五河流,故名妙臂。”

  一O五、净影曰:“手出供具,供养诸佛。”

  一O六、义寂云:“施诸有情,供养三宝。”

  一O七、《唐译》云:“诸宝香华、幢幡缯盖、上妙衣服、饮食汤药,及诸伏藏珍玩所须,皆从菩萨掌中自然流出。”

  圆满成就第九

  一、《会疏》曰:“今言于一切法而得自在,成就世自在王佛之果故也。言一切法者,即四十八愿之法也。谓庄严净土法,摄取众生法,庄严法身法等也。”

  二、彭际清曰:“法藏以无量心,发无量愿,起无量行,无不一一称真如法界。众生无量,国土无量。菩萨随顺众生,经不可说、不可说那由他劫,入不可说、不可说恒沙河佛土,悉以无量行海而严净之。所以者何?以法界本无量故。如是严净无量佛土,度脱无量众生,而实无佛土可严,亦无众生可度。所以者何?以法界即非法界故。斯则悲智双融,理事无碍。故能“于一切法而得自在。””

  三、《法华经》云:“诸佛随宜说法,意趣难解。所以者何?我以无数方便,种种因缘,譬喻言辞,演说诸法。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。唯有诸佛,乃能知之。所以者何?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于世。舍利弗:云何名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于世。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,使得清净故,出现于世;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,出现于世;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,出现于世;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,出现于世。舍利弗: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于世。”

  四、《圆觉经》云:“未出轮回,而辨圆觉,彼圆觉性,即同流转。”

  五、南泉云:“说作如如,早变了也。”

  六、《法华论疏》云:“具足无余,不可破坏,故云成就。”

  七、《往生论注》曰:“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,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。愿以成力,力以就愿。愿不徒然,力不虚设。力愿相符,毕竟不差,故曰成就。”

  八、《法华经普贤劝发品》云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成就四法,于如来灭后,当得是法华经。一者,为诸佛护念。二者,植众德本。三者,入正定聚。四者,发救一切众生之心。”

  九、《往生论》曰:“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。庄严佛功德成就。庄严菩萨功德成就。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,应知。略说入一法句故。一法句者,谓清净句。清净句者,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。”

  十、《往生论注》云:“此庄严事,纵使毗首羯磨(毗首羯磨乃天帝名。此天善工艺,巧变化,司建筑)工称妙绝,积思竭想,岂能取图(描绘也)。性者,本义也。能生既净,所生焉得不净。故经言“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”。”

  十一、《法华嘉祥疏》曰:“畏则为威,爱则为德。又折伏为威,摄受为德。”

  十二、《探玄记》云:“大以包容为义,广则体极(本体极圆)用周(妙用周遍)”

  十三、《大乘密严经》云:大日如来“依于难思定,现于众妙色。色相无有边,非余所能见,极乐庄严国,世尊无量寿。”又云:“密严净土,超诸佛国。如无为性,不同微尘。”又《密严法藏疏》云:“密严土者即是诸佛他受用土。”又云:“今此密严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。”

  十四、《往生论》曰:“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………得入莲华藏世界。”

  十五、《金刚顶经》曰:“唯此佛刹,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,密严华藏。”

  十六、《金刚经》曰:“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”

  十七、《金刚破空论》曰:“以真如无别处所,可从彼来。生死无别处所,可从此去,故以有缘则现,譬如水清月现,月实不来。缘尽则隐,譬如水浊月隐,月实不去故。”

  十八、《涅槃》云: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。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”

  十九、《首楞严观音圆通章》云:“生灭灭已。寂灭现前。”

  二十、《金刚经》云: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。未来心不可得。”

  二一、《信心铭》最末一句为“无去来今”。

  二二、《法华经寿量品》云:“若有众生,来至我所。我以佛眼,观其信等,诸根利钝。随所应度,处处自说,名字不同,年纪大小。亦复现言,当入涅槃。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,能令众生发欢喜心。”

  二三、《上都仪》云:“归命三宝,要指方立相,住心取境,以凡夫系心,尚不可得,况离相耶?”

  二四、《观经》曰:“阿弥陀佛,去此不远。”

  二五、《弥陀疏钞》曰:“分明在目前,亦何尝远。”

  二六、《弥陀要解》谓“极乐”乃“永离众苦,第一安隐之谓”。

  二七、《弥陀疏钞》曰:“显至极之乐,非人天一切诸乐之比。”

  二八、《弥陀疏钞》曰:“四土者,一曰常寂光土。经云:“毗卢遮那遍一切处,其佛住处,名常寂光。”是极果人所居。二曰,实报庄严土。行真实法,感殊胜报。七宝庄严,具净妙五尘故。亦云无障碍土。以色心不二,毛刹相容故。是法身大士所居。三曰,方便有余土。断四住惑,属方便道。无明未尽,名曰有余。是三乘圣人所居。四曰,凡圣同居土。是四圣六凡之所共居。”

  二九、《弥陀疏钞》云:“随其机异,所见亦异。有于同居见寂光土;有于同居见实报土;有于同居见方便土;有于同居但见本土。如《像法决疑经》云:“今日坐中无央数众,或见此处山林、地土、砂砾;或见七宝;或见是诸佛行处;或即是不思议诸佛境界。”皆随机异见也。”

  三十、《弥陀要解》云:“今云极乐世界,正指同居净土。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。”又云:“今约信愿行三。弥陀名号不可思议,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,最极清净也。此则十方佛土所无,极乐同居独擅,方是极乐净土宗旨。”

  三一、《弥陀要解》云︰“今云阿弥陀佛,正指同居土中,示生化身。仍复即报即法也。”

  三二、《圆中钞》云︰“随土感见,三身有异。随机感见,四土不同。”

  三三、《弥陀疏钞》曰︰“智觉云︰“总持教中,说三十七佛,皆毗卢遮那一佛所现。谓遮那内心,证自受用,成于五智。自当中央法界清净智。次从四智,流出四方四如来。其妙观察智,流出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如来。”则一佛而双二土也。”

  三四、日兴教大师《阿弥陀秘释》云︰“一者无量寿。法身如来居法界宫,不生不灭。是故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。二者无量光。法身如来妙观察智光,遍照无量众生,无量世界,常恒施利益。故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光佛。等等”(大日即毗卢)

  三五、《阿弥陀秘释》云︰“阿字,一心平等本初不生义。弥字,一心平等无我大我义。…

《大乘无量寿经指归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