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嚴有二義:一是具德義,二交飾義。”
七一、《大乘義章二》曰:“粗思名覺,細思名觀。”
七二、《遊心法界記》曰:“言觀者,觀智。是法離諸情計,故名爲觀也。”
七叁、《會疏》曰:“觀之字,即叁觀也。蓋夫叁谛叁觀者,萬行之要樞,菩薩之肝膽也。”又“法之一字,即指一切有情非情,生死涅槃諸法。”
七四、《會疏》曰:“非空非假、而空而假之譬。則是中谛也。”
七五、《唯識述記》曰:“不生不滅,絕名相于常寂之津。”
七六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叁昧常寂,止行深也。(“止行”者,修止之行也。止心一處曰止,乃禅定之異名也。)”
七七、《遺教經》曰:“譬如惜水之家,善治堤塘。行者亦爾。爲智慧水故,善修禅定,令不漏失。”
七八、《圓覺》雲:“諸戒定慧及淫怒癡,俱是梵行。”
七九、《大乘義章十》雲:“言律儀者,製惡之法,說名爲律。行依律戒。故號律儀。”
八十、《行持鈔資持記》雲:“通禁製止爲律,造作有相名儀。”
八一、《涅槃經卅一》雲:“戒亦一切善法梯橙。”
八二、《璎珞本業經下》雲:“一切衆生,初入叁寶海,以信爲本。住在佛家,以戒爲本。”
八叁、《五燈會元》雲:“法要有叁,曰戒定慧。”
八四、《普超叁昧經一》曰:“被戒德铠,化度衆生。”
八五、《會疏》釋曰:“以道授他爲教,轉惡成善爲化。引導衆生安住正道,建立大心,故雲安立。”
八六、《淨土論注》曰:“無上者,此道窮理盡性,更無過者。”
八七、《華嚴大疏鈔十叁》曰:“無有能過者,故號爲無上。”
八八、《俱舍論廿五》雲:“道義雲何,謂涅槃路。乘此能往涅槃城故。”
八九、《華嚴大疏十八》曰:“通至佛果,故名道。”
九十、《涅槃無名論》曰:“夫涅槃之名道也,寂寥虛曠,不可以形名得。微妙無相,不可以有心知。”
九一、《箋注》曰:“累積珍寶之庫藏也。妙法能濟衆生之苦厄,故以爲喻。”
九二、《會疏》曰:“菩薩于多劫積布施持戒功,故自感寶藏湧出應其德。”
九叁、《法華玄贊》雲:“心平性直,語實行敦,齒(年)邁財盈,名爲長者。”
九四、《法華玄贊十》曰:“守道自恬,寡欲蘊德,名爲居士。”
九五、《會疏》曰:“姓貴位高,大富年耆,是名長者。多積財寶,深歸佛乘,居家豐盈,名居士。”
九六、《智度論卅二》曰:“刹利者,王及大臣也。”
九七、《會疏》曰:“轉輪王者,四洲之主。由輪旋轉,威伏一切故。”
九八、《慧苑音義》曰:“優缽羅,花號也。其葉狹長,近下小圓,向上漸尖。佛眼似之,經多喻之。”
九九、《觀佛經叁》曰“常以戒香,爲身璎珞。”
一OO、《戒香經》曰:“世間所有諸華香,乃至沈檀龍麝如是等香,非遍聞,唯聞戒香遍一切。”
一O一、《觀經》曰:“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。”
一O二、《法界次第下》雲:“相好乃同是色法,皆爲莊嚴颢發佛身。但相總而好別。相若無好,則不圓滿。輪王釋梵亦有相。以無好故。相不微妙。”
一O叁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相粗而好細。衆生見佛則見相。好則難見故。又相者余人共得。好者或共或不共。以是故,相好別說。”
一O四、《維摩經》雲:“以施報故,手出無盡寶物,如五河流,故名妙臂。”
一O五、淨影曰:“手出供具,供養諸佛。”
一O六、義寂雲:“施諸有情,供養叁寶。”
一O七、《唐譯》雲:“諸寶香華、幢幡缯蓋、上妙衣服、飲食湯藥,及諸伏藏珍玩所須,皆從菩薩掌中自然流出。”
圓滿成就第九
一、《會疏》曰:“今言于一切法而得自在,成就世自在王佛之果故也。言一切法者,即四十八願之法也。謂莊嚴淨土法,攝取衆生法,莊嚴法身法等也。”
二、彭際清曰:“法藏以無量心,發無量願,起無量行,無不一一稱真如法界。衆生無量,國土無量。菩薩隨順衆生,經不可說、不可說那由他劫,入不可說、不可說恒沙河佛土,悉以無量行海而嚴淨之。所以者何?以法界本無量故。如是嚴淨無量佛土,度脫無量衆生,而實無佛土可嚴,亦無衆生可度。所以者何?以法界即非法界故。斯則悲智雙融,理事無礙。故能“于一切法而得自在。””
叁、《法華經》雲:“諸佛隨宜說法,意趣難解。所以者何?我以無數方便,種種因緣,譬喻言辭,演說諸法。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。唯有諸佛,乃能知之。所以者何?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舍利弗:雲何名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,使得清淨故,出現于世;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,出現于世;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,出現于世;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,出現于世。舍利弗: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”
四、《圓覺經》雲:“未出輪回,而辨圓覺,彼圓覺性,即同流轉。”
五、南泉雲:“說作如如,早變了也。”
六、《法華論疏》雲:“具足無余,不可破壞,故雲成就。”
七、《往生論注》曰:“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,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。願以成力,力以就願。願不徒然,力不虛設。力願相符,畢竟不差,故曰成就。”
八、《法華經普賢勸發品》雲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成就四法,于如來滅後,當得是法華經。一者,爲諸佛護念。二者,植衆德本。叁者,入正定聚。四者,發救一切衆生之心。”
九、《往生論》曰:“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。莊嚴佛功德成就。莊嚴菩薩功德成就。此叁種成就願心莊嚴,應知。略說入一法句故。一法句者,謂清淨句。清淨句者,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。”
十、《往生論注》雲:“此莊嚴事,縱使毗首羯磨(毗首羯磨乃天帝名。此天善工藝,巧變化,司建築)工稱妙絕,積思竭想,豈能取圖(描繪也)。性者,本義也。能生既淨,所生焉得不淨。故經言“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”。”
十一、《法華嘉祥疏》曰:“畏則爲威,愛則爲德。又折伏爲威,攝受爲德。”
十二、《探玄記》雲:“大以包容爲義,廣則體極(本體極圓)用周(妙用周遍)”
十叁、《大乘密嚴經》雲:大日如來“依于難思定,現于衆妙色。色相無有邊,非余所能見,極樂莊嚴國,世尊無量壽。”又雲:“密嚴淨土,超諸佛國。如無爲性,不同微塵。”又《密嚴法藏疏》雲:“密嚴土者即是諸佛他受用土。”又雲:“今此密嚴但于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。”
十四、《往生論》曰:“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………得入蓮華藏世界。”
十五、《金剛頂經》曰:“唯此佛刹,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,密嚴華藏。”
十六、《金剛經》曰:“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”
十七、《金剛破空論》曰:“以真如無別處所,可從彼來。生死無別處所,可從此去,故以有緣則現,譬如水清月現,月實不來。緣盡則隱,譬如水濁月隱,月實不去故。”
十八、《涅槃》雲:“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。生滅滅已,寂滅爲樂。”
十九、《首楞嚴觀音圓通章》雲:“生滅滅已。寂滅現前。”
二十、《金剛經》雲:“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。未來心不可得。”
二一、《信心銘》最末一句爲“無去來今”。
二二、《法華經壽量品》雲:“若有衆生,來至我所。我以佛眼,觀其信等,諸根利鈍。隨所應度,處處自說,名字不同,年紀大小。亦複現言,當入涅槃。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,能令衆生發歡喜心。”
二叁、《上都儀》雲:“歸命叁寶,要指方立相,住心取境,以凡夫系心,尚不可得,況離相耶?”
二四、《觀經》曰:“阿彌陀佛,去此不遠。”
二五、《彌陀疏鈔》曰:“分明在目前,亦何嘗遠。”
二六、《彌陀要解》謂“極樂”乃“永離衆苦,第一安隱之謂”。
二七、《彌陀疏鈔》曰:“顯至極之樂,非人天一切諸樂之比。”
二八、《彌陀疏鈔》曰:“四土者,一曰常寂光土。經雲:“毗盧遮那遍一切處,其佛住處,名常寂光。”是極果人所居。二曰,實報莊嚴土。行真實法,感殊勝報。七寶莊嚴,具淨妙五塵故。亦雲無障礙土。以色心不二,毛刹相容故。是法身大士所居。叁曰,方便有余土。斷四住惑,屬方便道。無明未盡,名曰有余。是叁乘聖人所居。四曰,凡聖同居土。是四聖六凡之所共居。”
二九、《彌陀疏鈔》雲:“隨其機異,所見亦異。有于同居見寂光土;有于同居見實報土;有于同居見方便土;有于同居但見本土。如《像法決疑經》雲:“今日坐中無央數衆,或見此處山林、地土、砂礫;或見七寶;或見是諸佛行處;或即是不思議諸佛境界。”皆隨機異見也。”
叁十、《彌陀要解》雲:“今雲極樂世界,正指同居淨土。亦即橫具上叁淨土也。”又雲:“今約信願行叁。彌陀名號不可思議,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極樂,最極清淨也。此則十方佛土所無,極樂同居獨擅,方是極樂淨土宗旨。”
叁一、《彌陀要解》雲︰“今雲阿彌陀佛,正指同居土中,示生化身。仍複即報即法也。”
叁二、《圓中鈔》雲︰“隨土感見,叁身有異。隨機感見,四土不同。”
叁叁、《彌陀疏鈔》曰︰“智覺雲︰“總持教中,說叁十七佛,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。謂遮那內心,證自受用,成于五智。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。次從四智,流出四方四如來。其妙觀察智,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。”則一佛而雙二土也。”
叁四、日興教大師《阿彌陀秘釋》雲︰“一者無量壽。法身如來居法界宮,不生不滅。是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。二者無量光。法身如來妙觀察智光,遍照無量衆生,無量世界,常恒施利益。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。等等”(大日即毗盧)
叁五、《阿彌陀秘釋》雲︰“阿字,一心平等本初不生義。彌字,一心平等無我大我義。…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