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陀字,一心諸法如如寂靜義。又阿字佛部義。示理智不二,法界體相故。彌字,蓮華部義。妙觀察智,生法二空,實相本來不染六塵,如蓮花故。陀字金剛部義。如來妙智,自性堅固,能破一切妄想怨敵故。又阿字,空義。一心法體本自妄相空無故。彌字,假有義。一心平等,諸法如幻假有故。陀字,中道義。一心平等,諸法離二邊,無定相可得故。又阿字,有義。一心體相,本有不生,無滅盡故。彌字,空義。一心諸法,自性不可得故。陀字,不空義,一心諸法,本來法身功德,無斷絕故。又阿字,因義。佛界衆生,因一心覺,因一心迷故。彌字,行義。斷人法二我,證生法不空,至佛果故。陀字,果義。示不二一心如如理智,是則佛果故。如是差別法門,即名字相。又如是字相,互無定相。如帝網珠,不可取舍。一心平等,不可得故。”又曰︰“是故唱阿彌陀叁字,滅無始重罪。念阿彌陀一佛,成無終福智。如帝網一珠,頓現無盡寶珠。彌陀一佛,速滿無邊性德也。”
叁七、《阿字觀》曰︰“自阿字一出一切陀羅尼,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。”
叁八、《法華經化城喻品》雲︰“乃往過去,無量無邊、不可思議阿僧祗劫,爾時有佛,名大通智勝如來。”又“其佛未出家時,有十六子。”
叁九、“爾時十六王子,皆以童子出家,而爲沙彌。”“我今語汝︰彼佛弟子十六沙彌,今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于十方國土,現在說法。………西方二佛,一名阿彌陀(是第九子)。………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,于娑婆國土,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
四十、《法華壽量品》雲︰“爾時佛告大菩薩衆,諸善男子︰今當分明宣語汝等。是諸世界,若著微塵,及不著者,盡以爲塵,一塵一劫,我成佛以來,複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祗劫。”又︰“如來見諸衆生,樂于小法。德薄垢重者,爲是人說,我少出家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然我實成佛以來。久遠若斯,但以方便,教化衆生,令入佛道,作如是說。”
四一、靈芝《彌陀經疏》雲︰“《楞嚴勢至章》雲︰“我于往昔恒河沙劫,有佛出世,名無量光。十二如來相繼一劫。”准大本(指《無量壽經》)中,即彌陀也。(其意爲︰根據《無量壽經》,《楞嚴》中之無量光如來即阿彌陀佛)今經(指《阿彌陀經》)大本,皆言十劫。乃是一期赴機之說,不足爲疑。”
四二、《箋注》雲︰“依真宗(指密宗)之教意。則西方之阿彌陀,于胎藏界主證菩提之德,于金剛界主大智慧門。妙觀察智之所成也。然則大日如來成道之年劫,不可說,不可思議。彌陀之成道,亦不可說,不可思議。”
四叁、彭際清居士曰︰“不唯爾時(釋尊說法時),名爲現在。乃至于今,以及後後無盡,同名現在。以佛壽無量也。”
四四、《觀經》雲︰“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沙由旬之身”
四五、《疏鈔》又雲︰“有謂說法是應身報身。有謂叁身齊說。各隨機宜。”
皆願作佛第十
一、《觀經》曰:“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入一切衆生心想中。”
二、省庵師雲︰“修行急務,立願居先。”
第叁卷
一、《秘藏記》曰︰“華藏世界義。華者,理也。理遍法界,藏諸法于其中。故曰華藏。是華藏世界者,最上妙樂在其中,故曰極樂。當知極樂與華藏。雖名異而非異處。”
二、《秘藏記鈔六》曰︰“天親《淨土論》(又名《往生論》),極樂世界名華藏世界。是其證也。以蓮華成國土,故雲華藏。受最上妙樂,故曰極樂。是一處異名也。”
叁、昙鸾大師注曰︰“此叁句展轉相入。依何義名之爲法,以清淨故。依何義名爲清淨,以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。真實智慧者,實相智慧也。實相無相故,真智無知也。無爲法身者,法性身也。法性寂滅故,法身無相也。無相,故能無不相。是故相好莊嚴,即法身也。無知,故能無不知。是故一切種智,即真實智慧也。”
四、《宗鏡錄》曰︰“至理一言,轉凡成聖。”
五、善財童子曰︰“遍觀大地無不是藥者。”
國界嚴淨第十一
一、《往生論》雲︰“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,成就不可思議力故。如彼摩尼如意寶性,相似相對法故。”
二、昙鸾大師《論注》曰︰“借彼摩尼如意寶性,示安樂國土,不可思議性也。諸佛入涅槃時,以方便力,留碎身舍利,以福衆生。衆生福盡,此舍利變爲摩尼如意寶珠。此珠多在大海中。大龍王以爲首飾。若轉輪聖王出世,以慈悲方便,能得此珠。于閻浮提作大饒益。若須衣服、飲食、燈明、樂具,隨意所欲,種種物時,王使潔齋,置珠于長竿頭。發願言︰“若我實是轉輪王者,願寶珠雨如此之物。若遍一裏,若十裏,若百裏,隨我心願。””
叁、《論注》曰︰“彼寶但能與衆生衣食等願,不能與衆生無上道願。又彼寶但能與衆生一身願,不能與衆生無量身願。有如是等無量差別,故言相似。”
四、《論注》曰︰“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,莊嚴佛事。依法性入清淨相。是法不顛倒,不虛僞,名爲真實功德。”
五、《論注》曰︰“不可思議力者,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,不可得思議也………。此中佛土不可思議,有二種力︰一者,業力。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。二者,正覺阿彌陀法王,善住持力所攝。(乃由彌陀無上最善住持國土之功德威力所攝成。)”
六、《論注》曰︰“此清淨是總相。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,見叁界,是虛僞相,是輪轉相,是無窮(指生死)相。如尺蠖(屈伸蟲)循環,如蠶繭自縳。哀哉衆生,顛倒不淨。欲置衆生于不虛僞處,于不輪轉處,于不無窮處,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,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。”
七、《疏鈔》曰︰“彼國離欲清淨,則無苦苦。依正常然,則無壞苦。超過叁界,則無行苦。”
八、《圓中鈔》曰︰“五陰者,色受想行識也。陰即覆蓋之義。謂能蓋覆真性,不令顯發也。盛即盛大之義。謂前生老病死等,衆苦聚集。故曰五陰熾盛苦。”
九、《疏鈔》曰︰“彼國蓮華化生,則無生苦。寒暑不遷,則無老苦。身離分段(指分段生死),則無病苦。壽命無量,則無死苦。無父母妻子,則無愛別離苦。諸上善人,同會一處。則無怨憎會苦。所欲自至,則無求不得苦。觀照空寂,則無五陰盛苦。”
十、《圓中鈔》曰︰“一、地獄難。地獄之中,長夜冥冥,受苦無間,障于見佛聞法,是故名難。二、畜生難。畜生道中,受苦無窮,障于見佛聞法,是故名難。叁、餓鬼難。餓鬼道中,受苦無量,障于見佛聞法。是故名難。四、長壽天難。謂此天以五百劫爲壽。即色界第四禅中,無想天也。言無想者,以其心識不行。如冰魚蟄蟲。外道修行,多生其處。障于見佛聞法,是故名難。五、北郁單越難。梵語郁單越,華言勝處。謂此處感報,勝東西南叁洲也。其人壽一千歲。命無中夭。爲著樂故,不受教化。是以聖人不出其中。不得見佛聞法,故名爲難。六、盲聾喑啞難。謂此等人,雖生中國,而業障深重,盲聾喑啞,諸根不具。值佛出世,而不能見佛。雖說大法,亦不能聞。故名爲難。七、世智辯聰難。謂世間之人,邪智聰利者,惟務耽習外道經書,不信出世正法,故名爲難。八、生在佛前佛後難。謂佛出現于世,爲大導師。今諸衆生,離生死苦,得涅槃樂。人有緣者,乃得值遇。其生在佛前佛後者,由業重緣薄。既不見佛,亦不聞法,故名生在佛前佛後難。”又“此之八處。雖感報苦樂有異,而皆不得見佛,不聞正法,故總稱爲難。”
十一、《圓中鈔》曰︰“無叁毒之因,不造惡逆之業,故無叁途之苦果,無叁道之障難也(地獄、畜、鬼叁惡道之難)。聞法入定,不墮無想,故無長壽天難也。雖受極樂,常受教化,故無北俱盧洲(即郁單越)難也。六根清淨,明利黠慧,故無盲聾喑啞難也。衆生生者,皆正定聚。故無世智辯聰難也。阿彌陀佛,今現在說法。經無量劫。觀音即補其處,號普光功德山王佛,故無佛前佛後難也。”
十二、《阿彌陀經》曰︰“彼佛國土,無叁惡道。舍利弗︰其佛國土,尚無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。”
十叁、《義林章六》雲︰“梵雲魔羅,此雲擾亂、障礙、破壞。擾亂身心,障礙善法,破壞勝事,故名摩羅。此略雲魔。”
十四、《慧琳音義十二》雲︰“魔羅,唐雲力也。即他化自在天中,魔王波旬之異名也。此類鬼神有大神力。能與修出世法者,爲留難事。名爲魔羅。”
十五、《法華經》雲︰“佛言︰若有女人聞是經典,如說修行,于此命終,即往安樂世界,阿彌陀佛、大菩薩衆,圍繞住處。生蓮華中,寶座之上。不複爲貪欲所惱;亦複不爲嗔恚愚癡所惱;亦複不爲驕慢嫉妒諸垢所惱。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。”
十六、《十往生經》雲︰“佛言,若有衆生,念阿彌陀佛,願往生者,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,擁護行者。若行若坐,若住若臥。若晝若夜一切時,一切處,不令惡鬼惡神,得其便也。”
十七、《淨土修證儀》雲︰“十乘之理觀,能發九境之魔事。以五蘊生死迷暗之法爲境故。淨土之事觀,以彌陀果入清淨之功德爲境故,永絕魔事。心無邪念時,則聖境現前,光明發顯。”
十八、《論注》曰︰“性是本義。言此淨土,隨順法性,不乖法本。又言,性是必然義,不改義。如海性一味。衆流入者,必爲一味。海味不隨彼改也。”
十九、《論注》雲︰“諸往生者,無不淨色,無不淨心,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爲法身。”
二十、《會疏》曰︰“娑婆穢國,雜業所感,故以泥土瓦礫爲地體。彼土專以無漏淨心所現,故以七寶爲體。是布施持戒所攝取也。性不造作,故雲自然。”
二一、《智度論》曰︰“金、銀、毗琉璃、頗黎、車磲、瑪瑙、赤真珠(指珠極貴,非珊瑚也)。”
二二、《魏譯》曰︰“其佛國土,自然七寶,金、銀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砗磲、瑪瑙,合成爲地。”
二叁、《觀經》曰︰“琉璃地上,以黃金繩,雜廁間錯。以七寶界分齊分明。一一寶中,…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