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五百色光。其光如華。又似星月,懸處虛空。”
二四、《往生論》雲︰“備諸珍寶性,具足妙莊嚴。”
二五、《往生論》雲︰“究竟如虛空,廣大無邊際。”
二六、《論注》曰︰“如虛空者,言來生者雖衆,猶若無也。言十方衆生往生者,若已生,若今生,若當生,雖無量無邊,畢竟常如虛空,廣大無際,終無滿時。”
二七、《論注》曰︰“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,莊嚴佛事。依法性入清淨相。”又曰︰“性者,本義也。能生(性)既淨,所生(國界)焉能不淨。”
二八、《佛地論》曰︰“夜摩天者,謂此天隨時受樂,故名時分。”
二九、《有部毗奈耶四十六》曰︰“不思議業力,雖遠必相牽。果報成熟時,求避終難免。”
叁十、《寶積經九十六》曰︰“閻羅常告彼罪人,無有少罪我能加。汝自作罪今日來,業報自招無代者。”
叁一、《普賢行願品》曰︰“菩薩自念,我于過去無始劫中,由貪嗔癡,發身口意,作諸惡業,無量無邊。若此惡業有體相者,盡虛空界不能容受。”
叁二、《俱舍論九》曰︰“上至世尊無能遮抑,以業勢力最強盛故。”
叁叁、《大集經》曰︰“衆生之行不可思議。衆生境界不可思議。”又臨濟曰︰“你欲識佛祖麼?只你能聽法的便是。”“每日多般用處,欠少什麼?六道神光,未曾間歇。”
叁四、《法華經》曰︰“若人散亂心,入于塔廟中,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。”
叁五、《金剛頂經》曰︰“唯此佛刹,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,密嚴華藏。”
叁六、《會疏》曰︰“行業之地者,是則彌陀如來大願、大行、大業成就之地也。”
叁七、《超世希有品》曰︰“但因順余方俗,故有天人之名。”
光明遍照第十二
一、佛果平等,光明何異?望西師答曰︰“常同常別。諸佛妙德,內證雖同。本願別故,光有勝劣。”
二、《首楞嚴經》曰︰“大勢至法王子,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︰我憶往昔恒河沙劫,有佛出世,名無量光。十二如來,相繼一劫。其最後佛,名超日月光佛。彼佛教我念佛叁昧。”
叁、《九品往生阿彌陀叁摩地集陀羅尼經》曰︰“是內坐十二曼陀羅大圓鏡智寶像,其名爲一切叁達無量光佛………智力叁明超日月光佛。”
四、昙鸾大師《贊阿彌陀佛偈》曰︰“智慧光明不可量,故佛又號無量光。有量諸相蒙光曉,是故稽首真實明。”
五、宋大慧禅師曰︰“只以此光宣妙法,是法即是此光明,不離是光說是法。”
六、《贊佛偈》雲︰“有量諸相蒙光曉。”
七、《論注》曰︰“若遇阿彌陀如來光照………是等衆生,種種意業系縳,皆得解脫入如來家,畢竟得平等意業。”
八、《贊阿彌陀佛偈》雲︰“解脫光輪無限齊,故佛又號無邊光。蒙光觸者離有無,是故稽首平等覺。”
九、昙師贊曰:“光雲無礙如虛空,故佛又號無礙光。一切有礙蒙光澤,是故頂禮難思議。”
十、淨影曰︰“他光不敵,名無對光。”憬興曰︰“非諸菩薩之所及,故無對。”昙師《贊》曰︰“清淨光明無有對,故佛又號無對光。”
十一、《首楞嚴經》曰︰“我真文殊,無是文殊。”
十二、淨影曰:“于法善照,名智慧光。”憬興曰:“光從佛無癡善根心起。複除衆生無明品心,故智慧。”又昙師《贊》雲:“佛光能破無明闇,故佛又號智慧光。”
十叁、淨影曰:“常照不絕,名不斷光。”憬興曰:“佛之常光,恒爲照益,故不斷。”昙師贊曰:“光明一切時普照,故佛又號不斷光。”
十四、淨影曰:“離垢稱淨。”憬興曰:“從佛無貪善根而現,亦除衆生貪濁之心,故清淨。”昙師《贊》曰:“道光明朗色超絕,故佛又號清淨光。一蒙光照罪垢除,皆得解脫故頂禮。”
十五、淨影曰:“能令見者心悅,名喜。”憬興曰:“從佛無嗔善根而生,能除衆生嗔恚戚心,故歡喜。”昙師《贊》曰:“慈光遐被施安樂,故佛又號歡喜光。”
十六、《法華》曰︰“身意泰然,快得安樂。”
十七、昙師《贊》曰:“佛光照耀最第一,故佛又號光炎王。叁塗黑闇蒙光啓,是故頂禮大供應。”又“神光離相不可名,故佛又號無稱光。因光成佛光赫然,諸佛所歎故頂禮。”
十八、《宗鏡錄》曰︰“安隱快樂者,則寂靜妙常。”
十九、淨影曰:“過(超也)世間相,名超日月。”憬興曰:“日夜恒照,不同娑婆二曜之輝,故超日月。”昙師贊曰:“光明照耀過日月,故佛號超日月光。”《超日明叁昧經》曰︰“日之光明,照現在事。人物蠕動,百谷藥木,諸天龍神,皆因日成,普得茂活。日不能照二鐵圍間,亦不能照人心本,令開達也。但照有形,不照無形。超日明叁昧,所以勝者何?殊照十方,無邊無際。叁界五道,靡不徹暢。何況彌陀光明。故名超日月光。”
二十、淨影曰:“過世心想,故曰難思。過世言相,名無稱光。”憬興曰:“光非諸二乘等所測度,故難思。又非余乘所堪說,故無稱。”又昙師贊曰:“其光除佛莫能測,故佛又號難思光。”“神光離相不可名,故佛又號無稱光。”
二一、《鼓音聲王陀羅尼經》曰︰“爾時十方恒沙諸佛,皆共贊彼安樂世界,所有佛法不可思議。神通現代、種種方便不可思議。若能有信如是之事,當知是人不可思議。所得業報,亦不可思議。”
二二、《疏鈔》釋“不可思議”曰︰“此分爲四︰一是施法廣大功德。謂無量壽、無量光、叁寶道品種種等。二是神化周遍功德。謂水鳥樹林,鹹宣妙法。衣食服用,受用自然。衆生皆具相好神變等。叁是信受宿根功德。謂難信之法,能信受者,宿修無量善根等。四是果報難勝功德。謂即得往生;即得入上善會;即得不退轉地,畢竟成佛等。皆超越常情,故雲不可思議。如《金剛般若》雲︰“是經義不可思議,果報亦不可思議”是也。”
二叁、《疏鈔》曰︰“依謂同居即寂光。正謂應身即法身。因謂七日功成。果謂一生不退。亦複超越常情,故俱不可思議也。”
二四、《彌陀要解》曰︰“不可思議,略有五義︰一、橫超叁界,不俟斷惑。二、即生西方,橫具四土,非由漸進。叁、但持名號,不假禅觀諸方便。四、一七爲期,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。五、持一佛名,即爲諸佛護念,不異持一切佛名。此皆導師大願行之所成就。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。”又曰︰“行人信願持名,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,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。”
二五、印光大師贊歎此書曰︰“理事各臻其極。爲自佛說此經來第一注解,妙極確極!縱令古佛再出于世,重注此經,亦不能高出其上矣。”
二六、《十住毗婆沙論》曰︰“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。一切善法從此叁生。”
二七、《智度論叁十》曰︰“一切善法,皆從叁善法生增長。”
二八、《法華經》曰︰“衆生既信伏,質直意柔軟。”
二九、《觀經》曰︰“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中,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。一一好中,複有八萬四千光明。一一光明,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,攝取不舍。”
叁十、《般舟贊》曰︰“不爲余緣光普照,唯覓念佛往生人。”
叁一、《望西師疏》曰︰“問︰人間行者,猶見光難。叁途衆生,豈辄得見。答︰《心地觀經》雲︰“以其男女追修福,有大金光照地獄。光中演說微妙法,開悟父母令發意。”孝子追善,向以如此。彌陀光益,豈唐捐乎!”
叁二、《吳譯》曰:“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阿彌陀佛聲,稱譽光明。朝暮常稱譽其光明好,至心不斷絕。在心所願,往生阿彌陀佛國。”
叁叁、《會疏》曰︰“日夜稱說(彌陀光明),至心不斷,是則生因也………。然則稱彼名號(彌陀聖號),至心信樂,是日夜稱說義也。”
壽衆無量第十叁
一、《往生論》曰︰“天人不動衆(指極樂會衆),清淨智海生。”
二、《論注》曰︰“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。”
叁、《維摩經》雲︰“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,斷取叁千大千世界,如陶家輪,著右掌中,擲過恒沙世界之外。其中衆生,不覺不知己之所往。又複還置本處。都不使人有往來想。而此世界本相如故。”又“菩薩以一佛土衆生,置之右掌。飛到十方,遍示一切,而不動本處。”
四、《往生論》雲︰“正覺阿彌陀,法王善住持。”又偈雲︰“如來淨華衆,正覺華化生。”
寶樹遍國第十四
一、《往生論》曰︰“備諸珍寶性,具足妙莊嚴。”
二、《往生論》中,“莊嚴地成就”,偈雲︰“雜樹異光色。”
叁、《定善義》曰︰“彼國林樹雖多,行行整直而無雜亂也。”
四、《會疏》曰︰“實謂果實,不差其處(洽在其位),故雲相當。”
五、《定善義》雲︰“諸寶林樹,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。由佛心是無漏故,其樹亦是無漏也。乃至亦無老死者,亦無小生者,亦無初生漸長者。起即同時頓起,量數等齊。何意然者,彼界住是無漏無生之界,豈有生死漸長之義也。”
六、《會疏》曰︰“無漏清淨風,故雲清風。應時而吹,故雲時發。”
七、《會疏》曰︰“願力所成,不藉鼓吹,故雲自然相和。”
菩提道場第十五
一、《維摩經》曰︰“直心是道場。”
二、《維摩經肇注》曰︰“閑宴修道之處,謂之道場也。”
叁、《往生論》言︰“無量寶交絡,羅網遍虛空。種種鈴發響,宣吐妙法音。”
四、《會疏》曰︰“耳根無垢爲清。徹聽衆音曰徹。”
五、《箋注》曰︰“惱,心所名。小煩惱地法之一。(無明、放逸、懈怠、不信、惛忱、掉舉此六者,名爲大煩惱地法。)謂自己因自身知惡事爲惡事而不改,執著至飽(飽者,滿也。)不用他人之谏言,但自懊惱煩悶也。又爲二十隨煩惱之一。(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,名爲根本煩惱。從根本煩惱流出者,名爲隨煩惱。)謂追想過去之行事,或由現在之事物不滿于意,自懊惱之精神作用也。”
六、《唯識述記》曰︰“煩是擾義,惱是亂義。…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