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▪P1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有五百色光。其光如华。又似星月,悬处虚空。”

  二四、《往生论》云︰“备诸珍宝性,具足妙庄严。”

  二五、《往生论》云︰“究竟如虚空,广大无边际。”

  二六、《论注》曰︰“如虚空者,言来生者虽众,犹若无也。言十方众生往生者,若已生,若今生,若当生,虽无量无边,毕竟常如虚空,广大无际,终无满时。”

  二七、《论注》曰︰“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,庄严佛事。依法性入清净相。”又曰︰“性者,本义也。能生(性)既净,所生(国界)焉能不净。”

  二八、《佛地论》曰︰“夜摩天者,谓此天随时受乐,故名时分。”

  二九、《有部毗奈耶四十六》曰︰“不思议业力,虽远必相牵。果报成熟时,求避终难免。”

  三十、《宝积经九十六》曰︰“阎罗常告彼罪人,无有少罪我能加。汝自作罪今日来,业报自招无代者。”

  三一、《普贤行愿品》曰︰“菩萨自念,我于过去无始劫中,由贪嗔痴,发身口意,作诸恶业,无量无边。若此恶业有体相者,尽虚空界不能容受。”

  三二、《俱舍论九》曰︰“上至世尊无能遮抑,以业势力最强盛故。”

  三三、《大集经》曰︰“众生之行不可思议。众生境界不可思议。”又临济曰︰“你欲识佛祖么?只你能听法的便是。”“每日多般用处,欠少什么?六道神光,未曾间歇。”

  三四、《法华经》曰︰“若人散乱心,入于塔庙中,一称南无佛,皆已成佛道。”

  三五、《金刚顶经》曰︰“唯此佛刹,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,密严华藏。”

  三六、《会疏》曰︰“行业之地者,是则弥陀如来大愿、大行、大业成就之地也。”

  三七、《超世希有品》曰︰“但因顺余方俗,故有天人之名。”

  光明遍照第十二

  一、佛果平等,光明何异?望西师答曰︰“常同常别。诸佛妙德,内证虽同。本愿别故,光有胜劣。”

  二、《首楞严经》曰︰“大势至法王子,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︰我忆往昔恒河沙劫,有佛出世,名无量光。十二如来,相继一劫。其最后佛,名超日月光佛。彼佛教我念佛三昧。”

  三、《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》曰︰“是内坐十二曼陀罗大圆镜智宝像,其名为一切三达无量光佛………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。”

  四、昙鸾大师《赞阿弥陀佛偈》曰︰“智慧光明不可量,故佛又号无量光。有量诸相蒙光晓,是故稽首真实明。”

  五、宋大慧禅师曰︰“只以此光宣妙法,是法即是此光明,不离是光说是法。”

  六、《赞佛偈》云︰“有量诸相蒙光晓。”

  七、《论注》曰︰“若遇阿弥陀如来光照………是等众生,种种意业系縳,皆得解脱入如来家,毕竟得平等意业。”

  八、《赞阿弥陀佛偈》云︰“解脱光轮无限齐,故佛又号无边光。蒙光触者离有无,是故稽首平等觉。”

  九、昙师赞曰:“光云无碍如虚空,故佛又号无碍光。一切有碍蒙光泽,是故顶礼难思议。”

  十、净影曰︰“他光不敌,名无对光。”憬兴曰︰“非诸菩萨之所及,故无对。”昙师《赞》曰︰“清净光明无有对,故佛又号无对光。”

  十一、《首楞严经》曰︰“我真文殊,无是文殊。”

  十二、净影曰:“于法善照,名智慧光。”憬兴曰:“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。复除众生无明品心,故智慧。”又昙师《赞》云:“佛光能破无明闇,故佛又号智慧光。”

  十三、净影曰:“常照不绝,名不断光。”憬兴曰:“佛之常光,恒为照益,故不断。”昙师赞曰:“光明一切时普照,故佛又号不断光。”

  十四、净影曰:“离垢称净。”憬兴曰:“从佛无贪善根而现,亦除众生贪浊之心,故清净。”昙师《赞》曰:“道光明朗色超绝,故佛又号清净光。一蒙光照罪垢除,皆得解脱故顶礼。”

  十五、净影曰:“能令见者心悦,名喜。”憬兴曰:“从佛无嗔善根而生,能除众生嗔恚戚心,故欢喜。”昙师《赞》曰:“慈光遐被施安乐,故佛又号欢喜光。”

  十六、《法华》曰︰“身意泰然,快得安乐。”

  十七、昙师《赞》曰:“佛光照耀最第一,故佛又号光炎王。三涂黑闇蒙光启,是故顶礼大供应。”又“神光离相不可名,故佛又号无称光。因光成佛光赫然,诸佛所叹故顶礼。”

  十八、《宗镜录》曰︰“安隐快乐者,则寂静妙常。”

  十九、净影曰:“过(超也)世间相,名超日月。”憬兴曰:“日夜恒照,不同娑婆二曜之辉,故超日月。”昙师赞曰:“光明照耀过日月,故佛号超日月光。”《超日明三昧经》曰︰“日之光明,照现在事。人物蠕动,百谷药木,诸天龙神,皆因日成,普得茂活。日不能照二铁围间,亦不能照人心本,令开达也。但照有形,不照无形。超日明三昧,所以胜者何?殊照十方,无边无际。三界五道,靡不彻畅。何况弥陀光明。故名超日月光。”

  二十、净影曰:“过世心想,故曰难思。过世言相,名无称光。”憬兴曰:“光非诸二乘等所测度,故难思。又非余乘所堪说,故无称。”又昙师赞曰:“其光除佛莫能测,故佛又号难思光。”“神光离相不可名,故佛又号无称光。”

  二一、《鼓音声王陀罗尼经》曰︰“尔时十方恒沙诸佛,皆共赞彼安乐世界,所有佛法不可思议。神通现代、种种方便不可思议。若能有信如是之事,当知是人不可思议。所得业报,亦不可思议。”

  二二、《疏钞》释“不可思议”曰︰“此分为四︰一是施法广大功德。谓无量寿、无量光、三宝道品种种等。二是神化周遍功德。谓水鸟树林,咸宣妙法。衣食服用,受用自然。众生皆具相好神变等。三是信受宿根功德。谓难信之法,能信受者,宿修无量善根等。四是果报难胜功德。谓即得往生;即得入上善会;即得不退转地,毕竟成佛等。皆超越常情,故云不可思议。如《金刚般若》云︰“是经义不可思议,果报亦不可思议”是也。”

  二三、《疏钞》曰︰“依谓同居即寂光。正谓应身即法身。因谓七日功成。果谓一生不退。亦复超越常情,故俱不可思议也。”

  二四、《弥陀要解》曰︰“不可思议,略有五义︰一、横超三界,不俟断惑。二、即生西方,横具四土,非由渐进。三、但持名号,不假禅观诸方便。四、一七为期,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。五、持一佛名,即为诸佛护念,不异持一切佛名。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。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。”又曰︰“行人信愿持名,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,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。”

  二五、印光大师赞叹此书曰︰“理事各臻其极。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,妙极确极!纵令古佛再出于世,重注此经,亦不能高出其上矣。”

  二六、《十住毗婆沙论》曰︰“善根者不贪不恚不痴。一切善法从此三生。”

  二七、《智度论三十》曰︰“一切善法,皆从三善法生增长。”

  二八、《法华经》曰︰“众生既信伏,质直意柔软。”

  二九、《观经》曰︰“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,一一相中,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。一一好中,复有八万四千光明。一一光明,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,摄取不舍。”

  三十、《般舟赞》曰︰“不为余缘光普照,唯觅念佛往生人。”

  三一、《望西师疏》曰︰“问︰人间行者,犹见光难。三途众生,岂辄得见。答︰《心地观经》云︰“以其男女追修福,有大金光照地狱。光中演说微妙法,开悟父母令发意。”孝子追善,向以如此。弥陀光益,岂唐捐乎!”

  三二、《吴译》曰:“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阿弥陀佛声,称誉光明。朝暮常称誉其光明好,至心不断绝。在心所愿,往生阿弥陀佛国。”

  三三、《会疏》曰︰“日夜称说(弥陀光明),至心不断,是则生因也………。然则称彼名号(弥陀圣号),至心信乐,是日夜称说义也。”

  寿众无量第十三

  一、《往生论》曰︰“天人不动众(指极乐会众),清净智海生。”

  二、《论注》曰︰“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。”

  三、《维摩经》云︰“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,断取三千大千世界,如陶家轮,著右掌中,掷过恒沙世界之外。其中众生,不觉不知己之所往。又复还置本处。都不使人有往来想。而此世界本相如故。”又“菩萨以一佛土众生,置之右掌。飞到十方,遍示一切,而不动本处。”

  四、《往生论》云︰“正觉阿弥陀,法王善住持。”又偈云︰“如来净华众,正觉华化生。”

  宝树遍国第十四

  一、《往生论》曰︰“备诸珍宝性,具足妙庄严。”

  二、《往生论》中,“庄严地成就”,偈云︰“杂树异光色。”

  三、《定善义》曰︰“彼国林树虽多,行行整直而无杂乱也。”

  四、《会疏》曰︰“实谓果实,不差其处(洽在其位),故云相当。”

  五、《定善义》云︰“诸宝林树,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。由佛心是无漏故,其树亦是无漏也。乃至亦无老死者,亦无小生者,亦无初生渐长者。起即同时顿起,量数等齐。何意然者,彼界住是无漏无生之界,岂有生死渐长之义也。”

  六、《会疏》曰︰“无漏清净风,故云清风。应时而吹,故云时发。”

  七、《会疏》曰︰“愿力所成,不藉鼓吹,故云自然相和。”

  菩提道场第十五

  一、《维摩经》曰︰“直心是道场。”

  二、《维摩经肇注》曰︰“闲宴修道之处,谓之道场也。”

  三、《往生论》言︰“无量宝交络,罗网遍虚空。种种铃发响,宣吐妙法音。”

  四、《会疏》曰︰“耳根无垢为清。彻听众音曰彻。”

  五、《笺注》曰︰“恼,心所名。小烦恼地法之一。(无明、放逸、懈怠、不信、惛忱、掉举此六者,名为大烦恼地法。)谓自己因自身知恶事为恶事而不改,执著至饱(饱者,满也。)不用他人之谏言,但自懊恼烦闷也。又为二十随烦恼之一。(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,名为根本烦恼。从根本烦恼流出者,名为随烦恼。)谓追想过去之行事,或由现在之事物不满于意,自懊恼之精神作用也。”

  六、《唯识述记》曰︰“烦是扰义,恼是乱义。…

《大乘无量寿经指归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