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、《會疏》雲︰“仰唯道場樹者,正是正覺果滿之標幟也。名號者,即是本願成就之實體也。故願以聞名爲得忍因。成就以見樹明其相。(謂彌陀大願既已成就,則以見樹證明得忍之事相。)彼聞名,即道場樹之妙聲。(如《小本》曰︰“聞是音者,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。”)此見樹,即阿彌陀之果德也。以此況彼,聞名得忍,益彌著明也。”
八、《淨影》雲︰“慧心安法,名之爲忍。”
九、《大乘義章十一》曰︰“于法實相,安住爲忍。”
十、《會疏》雲︰“智行增進名法忍。”
十一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尋聲悟解,知聲如響,名音響忍,叁地已還。舍诠趣實,名柔順忍,四五六地。證實離相,名無生忍,七地以上。”
十二、《彌陀疏鈔》曰︰“無生忍,略有二種︰(一)約法,(二)約行。約法,則諸無起作之理,皆曰無生。慧心安此,故名爲忍。約行,則報行純熟,智冥于理,無相無功,曠若虛空,湛若渟海,心識妄惑,寂然不起,方曰無生。前說猶通諸地,後唯八地所專。”
十叁、《華嚴十忍品》曰︰“若聞真實法,不驚不怖不畏,信解受持,愛樂深入,修習安住,是爲第一隨順音響忍。”又曰︰“此菩薩,不見有法生,不見有法滅。何以故?若不生,則不滅。若不滅,則無盡。若無盡,則離垢。若離垢,則無壞。若無壞,則不動。若不動,則寂滅。………是爲第叁無生法忍。”
十四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皆無量壽佛威神力者,由彼如來現在威力,故獲叁忍。本願力者,由其過去本願之力,故獲叁忍。本願是總。余四(滿足、明了、堅固、究竟)是別。滿足願者,願心圓備。明了願者,求心顯著。堅固願者,緣不能壞。究竟願者,終成不退。以此願故,生彼國者,悉得叁忍。”
十五、《往生論》曰︰“觀佛本願力,遇無空過者。能令速滿足,功德大寶海。”
十六、《論注》曰︰“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,今曰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。願以成力,力以就願,願不徒然,力不虛設。力願相符,畢竟不差。”
堂舍樓觀第十六
一、《新譯華嚴經音義》曰︰“精舍者,非以舍之精妙,名爲精舍。由其精練行者之所居,謂之精舍也。”
二、《漢譯》曰︰“複以白珠、明月珠、摩尼珠,爲交絡,覆蓋其上。”
叁、《往生論》曰︰“宮殿諸樓閣,觀十方無礙。雜樹異光色。寶欄遍圍繞。”
四、昙師曰︰“宮殿樓閣,鏡納十方,寶樹寶欄,亘爲映飾。”
五、《玄贊二》雲︰“于中往來,消食誦經。如經布绡之來去,故言經行。”
六、《法華經序品》雲︰“未嘗睡眠,經行林中。”
七、《觀經》韋提希夫人請曰︰“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。唯願世尊,教我思惟,教我正受。”
八、善導大師注曰︰“言我思惟者,即是定前方便。思想憶念彼佛依正二報四種莊嚴也。”
九、《俱舍論廿八》曰︰“依何義故立靜慮名?由是寂靜能審慮故。審慮即是實了知義。如說心在定,能如實了知。”
十、《慈恩疏》曰︰“阿鞞跋致者,阿之言無。鞞跋致言退轉。故《大品經》雲︰“不退轉故,名阿鞞跋致。””
十一、《小本》曰︰“極樂國土,衆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。”
十二、《彌陀要解》曰︰“阿鞞跋致,此雲不退。一、位不退。入聖流,不墮凡地。二、行不退。恒度生,不墮二乘地。叁、念不退。心心流入薩婆若海。”
十叁、靈峰大師曰︰“十方佛土,無此名相,無此階位,無此法門。非心性之極致,持名之奇勳,彌陀之大願,何以有此!”
泉池功德第十七
一、《觀經》曰︰“一一池水,七寶所成。………其摩尼水,流注華間,尋樹上下。”
二、《稱贊淨土經》曰︰“何等名爲八功德水。一者澄淨。二者清冷。叁者甘美。四者輕軟。五者潤澤。六者安和。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。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,增益種種殊勝善根。多福衆生,長樂受用。”
叁、《會疏》曰︰“優缽羅,此雲青蓮華。缽昙摩,此雲紅蓮華。拘牟頭,此雲黃蓮華。芬陀利,此雲白蓮華。小本所謂四色華也。”
四、《箋注》曰︰“西方之蓮,有青黃赤白四種。又隨未敷、開、落之叁時而異名,芬陀利爲白蓮華之正開敷者。又此華最大,花瓣數百,一名百葉花。《妙法蓮華經》之蓮華,即此白蓮華百葉之芬陀利華也。又此華多出于阿耨達池,人間無有,故稱爲人中好華、希有華等。”
五、《會疏》曰︰“彼土人天,非水谷身。清淨成就,不須洗濯,何須水耶?唯是爲隨意受樂,蕩除心垢故也。”
六、《法華》曰︰“止止不須說,我法妙難思。”
七、《肇注維摩經序》曰︰“夫道之極者,豈可以形言權智,而語其神域哉!”
八、《小本》曰︰“聞是音者,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。”
九、《止觀叁》曰︰“息義者,諸惡覺觀,妄念思想,寂然休息。”
十、《此觀叁》曰︰“法性寂然曰止,寂而常照曰觀。”又“無明即明,不複流動,故名爲止。朗然大淨,呼之爲觀。”
十一、《止觀輔行》曰︰“中道即法界,法界即止觀。止觀不二,境智冥一。”
十二、《仁王經》曰︰“一切法性真實空,不來不去。無生無滅。”
十叁、《圓覺經》曰︰“一切衆生于無生中,妄見生滅,是故說名輪轉生死。”
十四、清涼雲︰“若聞無生者,便知一切諸法,皆悉空寂,無生無滅。”
十五、《法華經》曰︰“知諸法常無性。”
十六、《華嚴大疏》曰︰“以有所作爲,故名有爲︰有爲是無常。無所作爲,故名無爲。無爲即是常也。”
十七、《探玄記》曰︰“緣所起法,名曰有爲。無性真理,名曰無爲。”
十八、《法事贊》曰︰“極樂無爲涅槃界。”
十九、《止觀七》雲︰“以無智慧故,計言有我。以慧觀之,實無有我。我在何處。頭足支節,一一谛觀,了不見我。”
二十、《原人論》曰︰“形骸之色,思慮之心,從無始來,因緣力故,念念生滅,相續無窮,如水涓涓(前浪去而後浪來)。如燈焰焰(新焰生而舊焰滅)。身心假合,似一似常(實則刹那之際,生滅無窮)。凡愚不覺,執之爲我。寶此我故,即起貪嗔癡等叁毒。叁毒擊意(攻動意根),發動身口,造一切業。”
二一、《大乘義章二》曰︰“法無性實(一切法皆無實性),故雲無我。”
二二、《十地經》曰︰“無我智有二種,我空法空。”
二叁、《金剛經》曰︰“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”
二四、《光明文句五》曰︰“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,食者命長身安,力大體光。”
二五、《大日經疏》曰︰“今如來法王,亦複如是,爲令佛種不斷故,以甘露法水,而灌佛子之頂,令佛種永不斷故。爲順世法故,有此方便印持之法。從此以後,一切聖衆,鹹所敬仰。亦知此人畢竟不退于無上菩提。定紹法王之位。”
二六、《秘藏記》曰︰“菩薩初地乃至等覺,究竟遷佛果時,諸佛以大悲水灌頂。即自行圓滿,得證佛果。”
二七、《往生論注》曰︰“正直曰方。………依正直故,生憐愍一切衆生心。”
二八、《法華經》曰︰“正直舍方便,但說無上道。”
二九、《往生論注》曰︰“平等是諸法體相。”
叁十、《論注》曰︰“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,說法音聲,如上種種口業系縳,皆得解脫。入如來家,畢竟得平等口業。”
叁一、《法華科注四》曰︰“平等有二︰一者法等,即中道理。二者衆生等,即一切衆生,同得佛慧也。”
叁二、《小本》雲︰“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。”
叁叁、《彌陀要解》雲︰“菩提正道名善根。”
叁四、《圓中鈔》疏曰︰“執持名號,發願往生,方名多善根也。”
叁五、《彌陀疏鈔》雲︰“執著名號,願見彌陀。誠多善根、大善根、最勝善根、不可思議善根也。”
叁六、《往生論注》曰︰“相應者,譬如函(匣也)蓋(匣之蓋也)相稱也。”
叁七、《起信論》曰︰“以離念境界,唯證相應故(唯有實證,方能契入離念境界)。”
叁八、《華嚴論》曰︰“一念相應一念佛。一日相應一日佛。”
叁九、義寂雲︰“非胎藏所生育。故自然。”
四十、《會疏》曰︰“非妄業所感,佛願令然,故謂自然。”
四一、義寂曰︰“非飲食所長養,故虛無。非老死所殒沒,故無極。”
四二、《嘉祥疏》曰︰“以神通無所不至,故無極之體。如光影,故虛無之身。”
四叁、《會疏》曰︰“有而若無,縱任無礙,故名虛無之身。一得受生,無有終期,故名無極之體。”
四四、憬興雲︰“虛無、無極者,無障礙故,希有故。如其次第。”
四五、《小本》雲︰“其佛國土,尚無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。”
四六、《論注》曰︰“永離身心惱,受樂常無間。”
超世希有第十八
一、《會疏》曰︰“非有漏生滅身,故雲超世。法性清淨身體,故雲希有。”
二、《往生論》曰︰“天人不動衆,清淨智海生。”
受用具足第十九
一、《稱贊淨土經》曰︰“由彼界中諸有情類,無有一切身心憂苦,唯有無量清淨喜樂。”
二、《大論》曰︰“有人言,能以百種羹供養,是名百味。餅種數五百,其味有百,是名百味。有人言,百種藥草藥果,作歡喜丸,人飲食,故百味。”
叁、《往生論》雲︰“愛樂佛法味,禅叁昧爲食。”
四、《論注》曰︰“是故興大悲願,願我國土,以佛法,以禅定,以叁昧爲食。永絕他食之勞。愛樂佛法味者,如日月燈明佛說《法華經》六十小劫。時會聽者,亦坐一處。六十小劫,謂如食頃。無有一人,若身若心,而生懈倦。以禅定爲食者,謂諸大菩薩,常在叁昧,無他食也。叁昧者,彼諸人天,若須食時,百味嘉肴,羅列在前。眼見色,鼻聞香,身受適悅,自然飽足。食訖已化去。若(再)須(則)複現。其事(載)在經。是故言“愛樂佛法味,禅叁昧爲食。””
五、《觀經》雲︰“一一寶中有五…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