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百色光。”
六、《觀經》雲︰“琉璃色中出金色光,玻璃色中出紅色光。………”
七、《會疏》雲︰“形,其身大小。色,青黃等色。”
八、《會疏》曰︰“相交莊飾。”
九、《會疏》曰︰“無五濁,故雲清淨。無變易,故雲安穩。塵塵不思議,故雲微妙。永離身心惱,故雲快樂。”
德風華雨第二十
一、《首楞嚴經》曰:“如來藏中,性風真空,性空真風,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。”
二、《觀經》曰︰“八種清風,從光明出。”
叁、《會疏》雲︰“徐起,不遲不駛,適得其中。願力靈籁,性不造作,故雲自然。”(籁者,指一切孔竅機括之類。又《中華大辭典》曰︰“《莊子齊物論》︰人籁則比竹,地籁則衆竅,天籁則人心自動,是已。”故知“願力靈籁”者,正表彌陀本願心力之自然功用。)
四、《俱舍論廿六》雲︰“待緣故非常。逼迫性故苦,違我見故空。違我見故非我。”
五、《往生論》雲︰“梵聲悟深遠。微妙聞十方。”
六、《論注》曰︰“無欲故,非欲界也。地居故,非色界也。有色故,非無色界。”
七、《會疏》曰︰“溫謂溫和,雅謂雅正。香氣適人爲溫,簡愛染香爲雅(使人離愛染之香爲雅)。”
八、《往生論》謂寶華布地,有二殊勝︰一爲妙色殊勝,飄華有序,依色成聚。青黃赤白,皆隨其類。故曰“隨色次第,而不雜亂。”
九、《阿彌陀經》曰:“一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”。
十、《沙彌十戒儀則經》曰︰“若受齋食時不得過中午。”
十一、《要解》雲︰“彼土依正,各有光明,不假日月,安分晝夜。且順此方,假說分際耳。”
十二、《疏鈔》曰︰“彼土既無須彌,又無日月。常明不昏,晝夜無辨。唯以華開鳥鳴而爲晝,華合鳥棲而爲夜也。”
十叁、《彌陀通贊》曰︰“華開金沼,化生(指蓮池化生之人)爲天曙之情。鳥宿瓊林,菩薩作時昏之想。”
十四、《圓中鈔》曰︰“以花開鳥鳴爲曉,蓮合鳥棲爲夜,竊恐猶是凡聖同居淨土氣分,與穢土將忘未忘之間。以衆生生者,多帶業往生故。若上之叁土,則無此相也。”
寶蓮佛光第二十一
一、《觀經》雲︰“一一葉間,有百億摩尼珠王,以爲映飾。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。”
二、《觀經》雲︰“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。”
叁、《會疏》曰︰“凡西方淨土。以蓮華爲佛事,故名蓮華藏世界。《小本》、《觀經》盛說之。今經(指魏譯本)亦以此結依正莊嚴。當知諸上莊嚴中,亦可有此不思議事。”
決證極果第二十二
一、《彌陀疏鈔》曰︰“若和會之,當是日月雖存,以佛及聖衆光明掩映,與無同(同于無日月)耳。而以理揆之,無者爲正。何者忉利以上,尚不假日月爲明,何況極樂。”
二、《稱贊淨土經》曰︰“唯有無量清淨喜樂。”
叁、《智度論四十五》曰︰“一者正定聚,必入涅槃。二者邪定,必入惡道。叁者不定。”
四、《釋大衍論一》雲︰“有其叁種︰一者,十信前,名邪定聚。不信業果報故。叁賢(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)十聖(十地)名正定聚。不退位故。十信名不定聚,或進或退,未決定故。(《大乘起信論》同此)。二者,十信前並十信,名邪定。大覺果,名正定。叁賢十聖,名不定。叁者,十信前,名邪定。十聖,名正定。十信叁賢,名不定。”
五、《淨影》雲︰“位分不退,名爲正定。莫問大乘小乘衆生,生彼國者,皆住正定。”並雲︰“一切善惡凡夫,乘佛願力,生彼國者,處不退故。是名正定。”
六、憬興雲︰“若生淨土,不問凡聖,定向涅槃,定趣善行,定生善道,定行六度,定得解脫,故唯有正定聚而無余二也。”
七、《甄解》曰︰“《釋摩诃衍論》所謂正定聚,從佛果至十地叁賢,皆名正定聚。淨土正定聚亦然。或現十地叁賢等。其體必至滅度。但是一涅槃界之示現差別耳。約一法句,則十地叁賢當相即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也。”
八、《甄解》曰︰“此土正定聚,是密益,彼土正定聚,是顯益。”
九、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曰︰“如上種種莊嚴,種種佛事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。如水中月,如畫所現像,如幻所化人,皆以佛神力故。隨衆生心而出現故。當知一切衆生所有神力,本與如來無二無別。特無大願大行,發起勝因。不覺不知,沈淪永劫。若能一念回光,方知家業具在。如入寶山,取之無盡。如遊香國,觸處蒙薰。要須親到方休,慎勿半途而廢。”
十方佛贊第二十叁
一、《圓中鈔》蘧庵師曰︰“出廣長舌,表無虛妄。無量劫來,口離四過,故感此相。”又曰︰“惟世尊多劫實語,故舌相廣長,超異常人。然有常相、現相不同。若常相者,縮之雖常在口,伸之則能覆面,上至發際。此曾令外道生信。所示如此也。若夫現相,又有大小不同。”
二、《圓中鈔》雲︰“《法華》言高而不言廣。故曰上至梵世。此經言廣,而不言高。故曰遍覆叁千大千世界。要知二經,大小相齊。但文互略,故各舉一邊。悉是表無虛妄。現此以敦聞者之信耳。又義,《法華》明豎出叁界,故但言高。此經明橫出叁界,故但言廣。若即豎而橫,即橫而豎,文雖互略,義必相齊。”
叁、慈恩師雲︰“佛之舌相,證小,則覆面門,以至發際。今覆大千,證大事也。”又雲︰“菩薩得覆面舌相,故其言無二,悉真實故。則覆面之舌,已無妄語,況覆大千乎!”
四、《彌陀疏鈔》曰︰“誠實,明必可信。以誠則真懇無僞。實則審谛不虛。所謂獅子吼,無畏說,千聖複起不能易,萬世守之則爲楷者也。”又雲︰“純真絕妄,萬劫如然。言誠實者,孰過于是。”
五、《會疏》曰︰“雖諸佛所證,平等是一。念佛往生利益,彌陀不共妙法,故諸佛讓德,而令歸一佛。是第十七願成就也。”
六、《會疏》曰︰“是則第十八願成就。一部宗歸,唯在于斯。所以者何?雖四十八願皆殊勝,以念佛往生爲最要。雖一一成就皆難思,而此成就爲不共,故諸佛贊歎。”
七、《教行信證》曰︰“言聞者,衆生聞佛願生起本末,無有疑心,是曰聞也。”
八、《勝鬘寶窟上》曰︰“清淨心,淨者信也。起淨信之心,又不雜煩惱心,名爲淨心。”
九、《彌陀疏鈔》曰︰“清涼大師雲︰“高齊大行和尚,宗崇念佛,以四字教诏。謂信憶二字,不離于心。稱敬二字,不離于口”。”
十、《疏鈔》雲︰“往生淨土,要須有信。千信即千生。萬信即萬生。信佛名字,諸佛即救,諸佛即護。心常憶佛,口常稱佛,身常敬佛,始名深信。任意早晚,終無再住閻浮之法。此策發信心,最爲切要也。”
十一、《會疏》曰︰“明往生正因,唯在信一念,不依念多少故。”
十二、《教行信證》曰︰“言一念者,信心無二心,故曰一念,是名一心。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。獲得金剛真心者,橫超五趣八難道。必獲現生十種益。一者冥衆護持益,(乃至)十者,入正定聚益也。”
十叁、《成唯識論》雲︰“信者,謂于實德能,深忍樂欲。心淨爲性。何言心淨,以心勝故。如水清珠,能清濁水。又諸染法,各自有相。唯有不信,自相渾濁。複能渾濁余心心所。如極穢物,自穢穢他。信正翻彼,故淨爲相。”
十四、《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》曰︰“安樂世界,所有佛法,不可思議。神通現化,種種方便,不可思議。若能有信如是之事,當知是人不可思議。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。”
十五、《要解》曰︰“唯有大智,方能谛信。”
十六、《安樂集》依《論注》立叁心。一者淳心,信心深厚也。二者一心,信心純一也。叁者相續心,信心相續不雜余念也。並曰︰“若能相續,則是一心。但能一心,即是淳心。具此叁心,若不生者,無有是處。”
十七、《安樂集》謂︰“具此叁心(信心)若不生者,無有是處。”
十八、《信心銘》曰︰“信心不二,不二信心,言語道斷,非去來今。”
十九、《止觀五》曰︰“一心具十法界。”
二十、《四帖疏》曰︰“至者真。誠者實。欲明一切衆生身口意業,所修解行,必須真實心中作。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,內懷虛假。貪嗔邪僞,奸詐百端。惡性難侵,(指惡性牢固。)事同蛇蠍。雖起叁業,名爲雜毒之善。亦名虛假之行。不名真實業也。”
二一、《會疏》曰︰“凡就回向,有自力回向,有他力回向。如回自因行,趣向來果,是爲自力。專投佛願,不用自策勵,是名他力。是非凡情回向,故亦名不回向。(不依自力,專靠他力,如是之回向非凡情所能知,故稱之爲不回向。)《大品般若》雲︰“菩薩如是回向,則不墮想顛倒、見顛倒、心顛倒。何以故?是菩薩不貪著回向故。是名無上回向。”(凡情目之爲不回向,實則無上回向。)”蓋淨土是他力法門,彌陀六字洪名與一乘願海均是他力。今依靠佛願,回向,往生,是爲無上回向。是故能生一念淨信,將所有善根,至誠回向,則“隨願皆生”
二二、《會疏》曰︰“唯在信一念,不依念多少”。
二叁、《要解》雲︰“若信願堅固,臨終十念一念,亦決得生。若無信願,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,雨打不濕,如銅牆鐵壁相似,亦無得生之理。”
二四、《彌陀疏鈔》曰︰“但有願者,無一不生。方知願力,如是廣大,焉可不信,焉可不願。”
二五、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亦明“一念”與“至心回向”之旨。論曰︰“一念至心回向,即得往生。行者誠能一念信入,何須更論種種功勳。一切衆生流浪生死,惟此一念,更無二念。乃至發真歸元,成等正覺,唯此一念,亦無二念。《大智度論》雲︰“行般若波羅蜜者,一念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大地諸山微塵。”一念之力,不可思議。如是念佛,即心是佛,即佛是心,非內非外,無縳無脫。盡山河大地、十方虛空,無一芥子許不是無量壽佛現身說法處。乃至離即離非,頓入如來大光明藏。”
叁輩往生第二十四
一、昙鸾師《略…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