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百色光。”
六、《观经》云︰“琉璃色中出金色光,玻璃色中出红色光。………”
七、《会疏》云︰“形,其身大小。色,青黄等色。”
八、《会疏》曰︰“相交庄饰。”
九、《会疏》曰︰“无五浊,故云清净。无变易,故云安稳。尘尘不思议,故云微妙。永离身心恼,故云快乐。”
德风华雨第二十
一、《首楞严经》曰:“如来藏中,性风真空,性空真风,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。”
二、《观经》曰︰“八种清风,从光明出。”
三、《会疏》云︰“徐起,不迟不驶,适得其中。愿力灵籁,性不造作,故云自然。”(籁者,指一切孔窍机括之类。又《中华大辞典》曰︰“《庄子齐物论》︰人籁则比竹,地籁则众窍,天籁则人心自动,是已。”故知“愿力灵籁”者,正表弥陀本愿心力之自然功用。)
四、《俱舍论廿六》云︰“待缘故非常。逼迫性故苦,违我见故空。违我见故非我。”
五、《往生论》云︰“梵声悟深远。微妙闻十方。”
六、《论注》曰︰“无欲故,非欲界也。地居故,非色界也。有色故,非无色界。”
七、《会疏》曰︰“温谓温和,雅谓雅正。香气适人为温,简爱染香为雅(使人离爱染之香为雅)。”
八、《往生论》谓宝华布地,有二殊胜︰一为妙色殊胜,飘华有序,依色成聚。青黄赤白,皆随其类。故曰“随色次第,而不杂乱。”
九、《阿弥陀经》曰:“一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”。
十、《沙弥十戒仪则经》曰︰“若受斋食时不得过中午。”
十一、《要解》云︰“彼土依正,各有光明,不假日月,安分昼夜。且顺此方,假说分际耳。”
十二、《疏钞》曰︰“彼土既无须弥,又无日月。常明不昏,昼夜无辨。唯以华开鸟鸣而为昼,华合鸟栖而为夜也。”
十三、《弥陀通赞》曰︰“华开金沼,化生(指莲池化生之人)为天曙之情。鸟宿琼林,菩萨作时昏之想。”
十四、《圆中钞》曰︰“以花开鸟鸣为晓,莲合鸟栖为夜,窃恐犹是凡圣同居净土气分,与秽土将忘未忘之间。以众生生者,多带业往生故。若上之三土,则无此相也。”
宝莲佛光第二十一
一、《观经》云︰“一一叶间,有百亿摩尼珠王,以为映饰。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。”
二、《观经》云︰“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,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。”
三、《会疏》曰︰“凡西方净土。以莲华为佛事,故名莲华藏世界。《小本》、《观经》盛说之。今经(指魏译本)亦以此结依正庄严。当知诸上庄严中,亦可有此不思议事。”
决证极果第二十二
一、《弥陀疏钞》曰︰“若和会之,当是日月虽存,以佛及圣众光明掩映,与无同(同于无日月)耳。而以理揆之,无者为正。何者忉利以上,尚不假日月为明,何况极乐。”
二、《称赞净土经》曰︰“唯有无量清净喜乐。”
三、《智度论四十五》曰︰“一者正定聚,必入涅槃。二者邪定,必入恶道。三者不定。”
四、《释大衍论一》云︰“有其三种︰一者,十信前,名邪定聚。不信业果报故。三贤(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)十圣(十地)名正定聚。不退位故。十信名不定聚,或进或退,未决定故。(《大乘起信论》同此)。二者,十信前并十信,名邪定。大觉果,名正定。三贤十圣,名不定。三者,十信前,名邪定。十圣,名正定。十信三贤,名不定。”
五、《净影》云︰“位分不退,名为正定。莫问大乘小乘众生,生彼国者,皆住正定。”并云︰“一切善恶凡夫,乘佛愿力,生彼国者,处不退故。是名正定。”
六、憬兴云︰“若生净土,不问凡圣,定向涅槃,定趣善行,定生善道,定行六度,定得解脱,故唯有正定聚而无余二也。”
七、《甄解》曰︰“《释摩诃衍论》所谓正定聚,从佛果至十地三贤,皆名正定聚。净土正定聚亦然。或现十地三贤等。其体必至灭度。但是一涅槃界之示现差别耳。约一法句,则十地三贤当相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。”
八、《甄解》曰︰“此土正定聚,是密益,彼土正定聚,是显益。”
九、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曰︰“如上种种庄严,种种佛事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。如水中月,如画所现像,如幻所化人,皆以佛神力故。随众生心而出现故。当知一切众生所有神力,本与如来无二无别。特无大愿大行,发起胜因。不觉不知,沉沦永劫。若能一念回光,方知家业具在。如入宝山,取之无尽。如游香国,触处蒙薰。要须亲到方休,慎勿半途而废。”
十方佛赞第二十三
一、《圆中钞》蘧庵师曰︰“出广长舌,表无虚妄。无量劫来,口离四过,故感此相。”又曰︰“惟世尊多劫实语,故舌相广长,超异常人。然有常相、现相不同。若常相者,缩之虽常在口,伸之则能覆面,上至发际。此曾令外道生信。所示如此也。若夫现相,又有大小不同。”
二、《圆中钞》云︰“《法华》言高而不言广。故曰上至梵世。此经言广,而不言高。故曰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。要知二经,大小相齐。但文互略,故各举一边。悉是表无虚妄。现此以敦闻者之信耳。又义,《法华》明竖出三界,故但言高。此经明横出三界,故但言广。若即竖而横,即横而竖,文虽互略,义必相齐。”
三、慈恩师云︰“佛之舌相,证小,则覆面门,以至发际。今覆大千,证大事也。”又云︰“菩萨得覆面舌相,故其言无二,悉真实故。则覆面之舌,已无妄语,况覆大千乎!”
四、《弥陀疏钞》曰︰“诚实,明必可信。以诚则真恳无伪。实则审谛不虚。所谓狮子吼,无畏说,千圣复起不能易,万世守之则为楷者也。”又云︰“纯真绝妄,万劫如然。言诚实者,孰过于是。”
五、《会疏》曰︰“虽诸佛所证,平等是一。念佛往生利益,弥陀不共妙法,故诸佛让德,而令归一佛。是第十七愿成就也。”
六、《会疏》曰︰“是则第十八愿成就。一部宗归,唯在于斯。所以者何?虽四十八愿皆殊胜,以念佛往生为最要。虽一一成就皆难思,而此成就为不共,故诸佛赞叹。”
七、《教行信证》曰︰“言闻者,众生闻佛愿生起本末,无有疑心,是曰闻也。”
八、《胜鬘宝窟上》曰︰“清净心,净者信也。起净信之心,又不杂烦恼心,名为净心。”
九、《弥陀疏钞》曰︰“清凉大师云︰“高齐大行和尚,宗崇念佛,以四字教诏。谓信忆二字,不离于心。称敬二字,不离于口”。”
十、《疏钞》云︰“往生净土,要须有信。千信即千生。万信即万生。信佛名字,诸佛即救,诸佛即护。心常忆佛,口常称佛,身常敬佛,始名深信。任意早晚,终无再住阎浮之法。此策发信心,最为切要也。”
十一、《会疏》曰︰“明往生正因,唯在信一念,不依念多少故。”
十二、《教行信证》曰︰“言一念者,信心无二心,故曰一念,是名一心。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。获得金刚真心者,横超五趣八难道。必获现生十种益。一者冥众护持益,(乃至)十者,入正定聚益也。”
十三、《成唯识论》云︰“信者,谓于实德能,深忍乐欲。心净为性。何言心净,以心胜故。如水清珠,能清浊水。又诸染法,各自有相。唯有不信,自相浑浊。复能浑浊余心心所。如极秽物,自秽秽他。信正翻彼,故净为相。”
十四、《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》曰︰“安乐世界,所有佛法,不可思议。神通现化,种种方便,不可思议。若能有信如是之事,当知是人不可思议。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。”
十五、《要解》曰︰“唯有大智,方能谛信。”
十六、《安乐集》依《论注》立三心。一者淳心,信心深厚也。二者一心,信心纯一也。三者相续心,信心相续不杂余念也。并曰︰“若能相续,则是一心。但能一心,即是淳心。具此三心,若不生者,无有是处。”
十七、《安乐集》谓︰“具此三心(信心)若不生者,无有是处。”
十八、《信心铭》曰︰“信心不二,不二信心,言语道断,非去来今。”
十九、《止观五》曰︰“一心具十法界。”
二十、《四帖疏》曰︰“至者真。诚者实。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,所修解行,必须真实心中作。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,内怀虚假。贪嗔邪伪,奸诈百端。恶性难侵,(指恶性牢固。)事同蛇蝎。虽起三业,名为杂毒之善。亦名虚假之行。不名真实业也。”
二一、《会疏》曰︰“凡就回向,有自力回向,有他力回向。如回自因行,趣向来果,是为自力。专投佛愿,不用自策励,是名他力。是非凡情回向,故亦名不回向。(不依自力,专靠他力,如是之回向非凡情所能知,故称之为不回向。)《大品般若》云︰“菩萨如是回向,则不堕想颠倒、见颠倒、心颠倒。何以故?是菩萨不贪著回向故。是名无上回向。”(凡情目之为不回向,实则无上回向。)”盖净土是他力法门,弥陀六字洪名与一乘愿海均是他力。今依靠佛愿,回向,往生,是为无上回向。是故能生一念净信,将所有善根,至诚回向,则“随愿皆生”
二二、《会疏》曰︰“唯在信一念,不依念多少”。
二三、《要解》云︰“若信愿坚固,临终十念一念,亦决得生。若无信愿,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,雨打不湿,如铜墙铁壁相似,亦无得生之理。”
二四、《弥陀疏钞》曰︰“但有愿者,无一不生。方知愿力,如是广大,焉可不信,焉可不愿。”
二五、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亦明“一念”与“至心回向”之旨。论曰︰“一念至心回向,即得往生。行者诚能一念信入,何须更论种种功勋。一切众生流浪生死,惟此一念,更无二念。乃至发真归元,成等正觉,唯此一念,亦无二念。《大智度论》云︰“行般若波罗蜜者,一念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。”一念之力,不可思议。如是念佛,即心是佛,即佛是心,非内非外,无縳无脱。尽山河大地、十方虚空,无一芥子许不是无量寿佛现身说法处。乃至离即离非,顿入如来大光明藏。”
三辈往生第二十四
一、昙鸾师《略…
《大乘无量寿经指归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