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论》云︰“生安乐土者,《无量寿经》中唯有三辈上、中、下。《无量寿观经》中,一品分为上中下。三三而九,合为九品。”
二、《净影疏》曰︰“十方世界,诸人民,愿生彼国,凡有三辈。总以标举,如《观经》中,粗分为三,细分为九。”
三、嘉祥《观经疏》云︰“《无量寿经》但明三辈。此(指《观经》)中开三辈为九辈。三辈者,谓上中下也。九辈者,于上品有三,中下亦三,故成九辈也。”
四、憬兴曰︰“今即合彼《观经》九品,为此(本经)三辈,故其义其异。”
五、莲池曰︰“三辈九品,正相配合,又何疑焉。”
六、《观经疏》谓:“此经(《观经》)九品,为令识位高下,即大本三辈也。”
七、《疏钞》曰︰“《草庵辅正解》曰︰“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,乃约位次相同,不约因行而言。则孤山、灵芝,皆不违天台。所以然者,以天台但约位次,则辈品正同。二师唯约行因,则止齐中上。各有所据,取义不同,故不违也。”克实而论,则烦恼不异菩提,始恶何妨终善。恶人即已成喜,岂不贤圣同科。三辈九品,正相配合。又何疑焉。”
八、《报恩论》曰︰“此经上辈当(当者,配合之义)出家。中下二辈当(同上)在家。乃从其多数,粗举大凡。故云“凡有三辈”。《观经》就此大凡,略开为九。而又极其优降,以括无量行因之不齐。”
九、《四帖疏》云︰“又看此《观经》定善,乃三辈上下文意,总是佛去世后,五浊凡夫。但以遇缘有异,致令九品差别。何者。上品三人,是遇大凡夫。中品三人,是遇小凡夫。下品三人,是遇恶凡夫。以恶业故。临终藉善,乘佛愿力,乃得往生。到彼华开,方始发心。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。(古师谓下辈是大乘始学凡夫)若作此见,自失误他,为害兹甚。”
十、《无量寿经钞》曰︰“憬兴明许三辈九品,凡夫往生。故彼释云︰“一、凡小往生。二、大圣往生。”言凡小者,指三辈。”
十一、《游心安乐道》曰︰“又四十八愿,初先为一切凡夫。后兼为三乘圣人。故知净土宗意,本为凡夫,兼为圣人也。”
十二、《毗婆沙论》云︰“家是烦恼因缘。夫出家者,为灭垢累,故宜远离也。”
十三、玄恽师云︰“出家造恶极难,如陆地行船。在家起过即易,如海中泛舟。又出家修道易为,如海中泛舟。在家修福甚难,如陆地行船。然有心出家而身不出家。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等。今身心俱出家。故云“舍家弃欲”。”
十四、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云︰“一切众生由爱渴故,因有幻身。由幻身故,因有国土。舍家弃欲,爱渴净故,国土亦净。《大般若经》云︰“菩萨摩诃萨,志性好游诸佛国土,应远离居家。”故知出家为净土正因,以远离不净故。”
十五、《游心安乐道》曰︰“无量寿经,说三辈因。上辈之中说有五句。一者舍家离欲而作沙门。此显发起正因方便。二者发菩提心,是明正因。三者专念彼佛,是明修观。四者作诸功德,是明起行。此观及行为助满业。(元晓师以念佛为助业,此说未稳,前已于明宗章辩之,兹不赘)。五者愿生彼国,此一是愿,前四是行。行愿和合,乃得生故。”
十六、《观经》曰︰“韦提希与五百侍女,闻佛所说,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,得见佛见身及二菩萨,心生欢喜,叹未曾有,豁然大悟,逮无生忍。五百侍女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愿生彼国。世尊悉记,皆当往生。生彼国已,获得诸佛现前三昧。无量诸天,发无上道心。”
十七、《报恩论》曰︰“刘遗民三度见佛,衣覆手摩,自当上品。非出家也。而凡莲宗诸祖,及维摩、贤护等,一切缁素名德之往生者,可例知矣。”
十八、道绰大师于发菩提心有四番议论,《安乐集》云︰“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。《大经》云︰凡欲往生净土,要须发菩提心为源。云何?菩提者,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。若欲发心作佛者,此心广大,周遍法界。此心究竟,等若虚空。此心长远,尽未来际。此心普备,离二乘障。若能一发此心,倾无始生死有沦。所有功德回向菩提,皆能远诣佛果,无有失灭。”
十?、《菩提心论》曰︰“此菩提心,能包藏一切菩萨功德故。若修证出现,则为一切导师。若归本,则是密严国土。不起于座,能成一切佛事。”
十九、《安乐集》云︰“第二,出菩提名体者。然菩提有三种︰一者,法身菩提。二者,报身菩提。三者,化身菩提也。言法身菩提者,所谓真如、实相、第一义空。自性清净,体无秽染。现出天真,不假修成,名为法身。佛体道本,名曰菩提。言报身菩提者,备修万行,能感报佛之果。以果酬因,名曰报身。圆通无碍,名曰菩提。言化身菩提者,谓从报起用,能趣万机,名为化身。益物圆通,名曰菩提。”
二十、《安乐集》云︰“第三,显发心有异者,今谓行者,修因发心具其三种︰一者,要须识达有无。从本以来自性清净。二者,缘修万行,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。三者,大慈悲为本。恒拟运度为怀。此之三因,能与大菩提相应,故名发菩提心。
二一、《大涅槃经》云︰“如是逆顺入超禅已,复告大众︰我以佛眼,遍观三界一切诸法,无明本际,性本解脱。于十方求,了不能得。推本无故,所因枝叶,皆悉解脱。无明解脱故,乃至老死,皆得解脱。以是因缘,我今安住常寂灭光,名大涅槃。”
二二、《心王铭》曰︰“水中盐味,色里胶清,决定是有,不见其形。心王亦尔,身内居停。面门出入,应物随情。自在无碍,所作皆成。”
二三、《涅槃经》云︰“一切众生,皆有佛性。”
二四、《心灯录》云︰“所以古德都要人知有。若不知有,总是虚妄。”
二五、《弥陀要解》云︰“深信发愿,即无上菩提。”
二六、《安乐集》云︰“第四,问答解释者。问曰︰若备修万行,能感菩提,得成佛者,何故《诸法无行经》云︰“若人求菩提,即无有菩提。是人远菩提,犹如天与地。””
二七、《大智度论》云︰““若人见般若,是则为被縳。若不见般若,是亦为被縳。若人见般若,是则为解脱。若不见般若,是亦为解脱。””龙树菩萨释曰︰“是中不离四句者为縳,离四句者为解。”
二八、《弥陀要解》云︰“于一切方便之中,求其至真捷,至圆顿者,莫若念佛,求生净土。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,求其至简易,至稳当者,莫若信愿专持名号。”又云︰“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。以名召德,罄无不尽。故即执持名号为正行,不必更涉观想、参究等行,至简易、至直捷。”
二九、《圆中钞》云︰“今经所示,初心凡夫,但是有口能称,有心能念,皆可修之。故知此经所示,乃至简至易之法门也。”又曰:“若执持名号,不问闲忙,不拘动静,行住坐卧,皆可修之。故知此经所示,乃至捷至径之法门也。”又曰:“称名之法,不择贤愚,不拣男女,若贫若富,若贵若贱,皆可修之。故知此经所示,乃摄机至广之法门也。”
三十、《游心安乐道》云︰“诸佛名号,总万德成。但能一念念佛名者,即一念中,总念万德。”又曰:“无始恶业,从妄心生;念佛功德,从真心起。真心如日,妄心如闇。真心暂起,妄念即除。如日始生,众暗悉除。”
三一、《观佛三昧经》云︰“佛劝父王行念佛三昧。父王白佛︰佛地果德,真如实相,第一义空,何因不遗弟子行之。佛告父王︰诸佛果德,有无量深妙境界,神通解脱,非是凡夫所行境界,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。“父王白佛︰念佛之功,其状云何?佛告父王︰如伊兰林,方四十由旬,有一棵牛头栴檀,虽有根芽,犹未出土。其伊兰林,唯臭无香。若有啖其华果,发狂而死。后时栴檀根芽,渐渐生长。才欲成树,香气冒盛。遂能改变此林,普皆香美。众生见者,皆生希有心。佛告父王︰一切众生,在生死中,念佛之心,亦复如是。但能系念不止,定生佛前。一得往生,即能改变一切诸恶,成大慈悲。如彼香树,改伊兰林”。
三二、《大悲经》云︰“一称佛名,以是善根,入涅槃界,不可穷尽。”
三三、《称扬诸佛功德经》云︰“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,一心信乐,持讽诵念………其人当得无量之福,永当远离三途之厄。命终之后,皆得往生彼佛刹土。”
三四、《文殊般若经》云︰“众生愚钝,观不能解。但令念声相续,自得往生。”
三五、《净修捷要》赞念佛法门云︰“六字统摄万法,一门即是普门。全事即理,全妄归真。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广学原为深入,专修即是总持。声声唤醒自己,念念不离本尊。”又云︰“无量光寿,是我本觉。起心念佛,方名始觉。托彼依正,显我自心。始本不离,直趋觉路。暂尔相违,便堕无明。”
三六、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云︰“须知持名一法,最为简要。行者初发心时,贵有定课。每日或千声,或万声,十万声。从少至多,由散入定。随其念力,俱可往生。”
三七、《安乐集》云︰“称名亦尔,但能专至,相续不断,定生佛前。今劝后代学者,若欲会其二谛,但知念念不可得,即是智慧门。而能系念相续不断,即是功德门。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,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。若始学者,未能破相。但能依相专至,无不往生,不须疑也。”
三八、《观念法门》云︰“佛说一切众生,根性不同,有上中下。随其根性,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。问︰五种因缘(指五念门),皆是净业。何特于念佛行,专置一向之言耶?答,此有三义︰一、谓诸行为废而说,念佛为立而说。二、为助念佛之正业,而说诸行之助业。三、以念佛而为正,以诸行而为傍。故云一向也。”
三九、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曰︰“行者既发菩提心,当修菩萨行。于世出世间,所有一毫之善,乃至无边功边,悉以深心至诚心,回向极乐。亦得名为一向专念。不必弃舍百为,乃名专念。以佛性遍一切处。有弃有舍,不名念佛故。”
四十、《梵室偶谈》云︰“又禅者欲生西方,不必改为念佛。但具信愿,则参禅即净…
《大乘无量寿经指归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