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論》雲︰“生安樂土者,《無量壽經》中唯有叁輩上、中、下。《無量壽觀經》中,一品分爲上中下。叁叁而九,合爲九品。”
二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十方世界,諸人民,願生彼國,凡有叁輩。總以標舉,如《觀經》中,粗分爲叁,細分爲九。”
叁、嘉祥《觀經疏》雲︰“《無量壽經》但明叁輩。此(指《觀經》)中開叁輩爲九輩。叁輩者,謂上中下也。九輩者,于上品有叁,中下亦叁,故成九輩也。”
四、憬興曰︰“今即合彼《觀經》九品,爲此(本經)叁輩,故其義其異。”
五、蓮池曰︰“叁輩九品,正相配合,又何疑焉。”
六、《觀經疏》謂:“此經(《觀經》)九品,爲令識位高下,即大本叁輩也。”
七、《疏鈔》曰︰“《草庵輔正解》曰︰“天臺以九品同叁輩者,乃約位次相同,不約因行而言。則孤山、靈芝,皆不違天臺。所以然者,以天臺但約位次,則輩品正同。二師唯約行因,則止齊中上。各有所據,取義不同,故不違也。”克實而論,則煩惱不異菩提,始惡何妨終善。惡人即已成喜,豈不賢聖同科。叁輩九品,正相配合。又何疑焉。”
八、《報恩論》曰︰“此經上輩當(當者,配合之義)出家。中下二輩當(同上)在家。乃從其多數,粗舉大凡。故雲“凡有叁輩”。《觀經》就此大凡,略開爲九。而又極其優降,以括無量行因之不齊。”
九、《四帖疏》雲︰“又看此《觀經》定善,乃叁輩上下文意,總是佛去世後,五濁凡夫。但以遇緣有異,致令九品差別。何者。上品叁人,是遇大凡夫。中品叁人,是遇小凡夫。下品叁人,是遇惡凡夫。以惡業故。臨終藉善,乘佛願力,乃得往生。到彼華開,方始發心。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。(古師謂下輩是大乘始學凡夫)若作此見,自失誤他,爲害茲甚。”
十、《無量壽經鈔》曰︰“憬興明許叁輩九品,凡夫往生。故彼釋雲︰“一、凡小往生。二、大聖往生。”言凡小者,指叁輩。”
十一、《遊心安樂道》曰︰“又四十八願,初先爲一切凡夫。後兼爲叁乘聖人。故知淨土宗意,本爲凡夫,兼爲聖人也。”
十二、《毗婆沙論》雲︰“家是煩惱因緣。夫出家者,爲滅垢累,故宜遠離也。”
十叁、玄恽師雲︰“出家造惡極難,如陸地行船。在家起過即易,如海中泛舟。又出家修道易爲,如海中泛舟。在家修福甚難,如陸地行船。然有心出家而身不出家。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等。今身心俱出家。故雲“舍家棄欲”。”
十四、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雲︰“一切衆生由愛渴故,因有幻身。由幻身故,因有國土。舍家棄欲,愛渴淨故,國土亦淨。《大般若經》雲︰“菩薩摩诃薩,志性好遊諸佛國土,應遠離居家。”故知出家爲淨土正因,以遠離不淨故。”
十五、《遊心安樂道》曰︰“無量壽經,說叁輩因。上輩之中說有五句。一者舍家離欲而作沙門。此顯發起正因方便。二者發菩提心,是明正因。叁者專念彼佛,是明修觀。四者作諸功德,是明起行。此觀及行爲助滿業。(元曉師以念佛爲助業,此說未穩,前已于明宗章辯之,茲不贅)。五者願生彼國,此一是願,前四是行。行願和合,乃得生故。”
十六、《觀經》曰︰“韋提希與五百侍女,聞佛所說,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,得見佛見身及二菩薩,心生歡喜,歎未曾有,豁然大悟,逮無生忍。五百侍女,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願生彼國。世尊悉記,皆當往生。生彼國已,獲得諸佛現前叁昧。無量諸天,發無上道心。”
十七、《報恩論》曰︰“劉遺民叁度見佛,衣覆手摩,自當上品。非出家也。而凡蓮宗諸祖,及維摩、賢護等,一切缁素名德之往生者,可例知矣。”
十八、道綽大師于發菩提心有四番議論,《安樂集》雲︰“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。《大經》雲︰凡欲往生淨土,要須發菩提心爲源。雲何?菩提者,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。若欲發心作佛者,此心廣大,周遍法界。此心究竟,等若虛空。此心長遠,盡未來際。此心普備,離二乘障。若能一發此心,傾無始生死有淪。所有功德回向菩提,皆能遠詣佛果,無有失滅。”
十?、《菩提心論》曰︰“此菩提心,能包藏一切菩薩功德故。若修證出現,則爲一切導師。若歸本,則是密嚴國土。不起于座,能成一切佛事。”
十九、《安樂集》雲︰“第二,出菩提名體者。然菩提有叁種︰一者,法身菩提。二者,報身菩提。叁者,化身菩提也。言法身菩提者,所謂真如、實相、第一義空。自性清淨,體無穢染。現出天真,不假修成,名爲法身。佛體道本,名曰菩提。言報身菩提者,備修萬行,能感報佛之果。以果酬因,名曰報身。圓通無礙,名曰菩提。言化身菩提者,謂從報起用,能趣萬機,名爲化身。益物圓通,名曰菩提。”
二十、《安樂集》雲︰“第叁,顯發心有異者,今謂行者,修因發心具其叁種︰一者,要須識達有無。從本以來自性清淨。二者,緣修萬行,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門等。叁者,大慈悲爲本。恒擬運度爲懷。此之叁因,能與大菩提相應,故名發菩提心。
二一、《大涅槃經》雲︰“如是逆順入超禅已,複告大衆︰我以佛眼,遍觀叁界一切諸法,無明本際,性本解脫。于十方求,了不能得。推本無故,所因枝葉,皆悉解脫。無明解脫故,乃至老死,皆得解脫。以是因緣,我今安住常寂滅光,名大涅槃。”
二二、《心王銘》曰︰“水中鹽味,色裏膠清,決定是有,不見其形。心王亦爾,身內居停。面門出入,應物隨情。自在無礙,所作皆成。”
二叁、《涅槃經》雲︰“一切衆生,皆有佛性。”
二四、《心燈錄》雲︰“所以古德都要人知有。若不知有,總是虛妄。”
二五、《彌陀要解》雲︰“深信發願,即無上菩提。”
二六、《安樂集》雲︰“第四,問答解釋者。問曰︰若備修萬行,能感菩提,得成佛者,何故《諸法無行經》雲︰“若人求菩提,即無有菩提。是人遠菩提,猶如天與地。””
二七、《大智度論》雲︰““若人見般若,是則爲被縳。若不見般若,是亦爲被縳。若人見般若,是則爲解脫。若不見般若,是亦爲解脫。””龍樹菩薩釋曰︰“是中不離四句者爲縳,離四句者爲解。”
二八、《彌陀要解》雲︰“于一切方便之中,求其至真捷,至圓頓者,莫若念佛,求生淨土。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,求其至簡易,至穩當者,莫若信願專持名號。”又雲︰“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。以名召德,罄無不盡。故即執持名號爲正行,不必更涉觀想、參究等行,至簡易、至直捷。”
二九、《圓中鈔》雲︰“今經所示,初心凡夫,但是有口能稱,有心能念,皆可修之。故知此經所示,乃至簡至易之法門也。”又曰:“若執持名號,不問閑忙,不拘動靜,行住坐臥,皆可修之。故知此經所示,乃至捷至徑之法門也。”又曰:“稱名之法,不擇賢愚,不揀男女,若貧若富,若貴若賤,皆可修之。故知此經所示,乃攝機至廣之法門也。”
叁十、《遊心安樂道》雲︰“諸佛名號,總萬德成。但能一念念佛名者,即一念中,總念萬德。”又曰:“無始惡業,從妄心生;念佛功德,從真心起。真心如日,妄心如闇。真心暫起,妄念即除。如日始生,衆暗悉除。”
叁一、《觀佛叁昧經》雲︰“佛勸父王行念佛叁昧。父王白佛︰佛地果德,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,何因不遺弟子行之。佛告父王︰諸佛果德,有無量深妙境界,神通解脫,非是凡夫所行境界,故勸父王行念佛叁昧。“父王白佛︰念佛之功,其狀雲何?佛告父王︰如伊蘭林,方四十由旬,有一棵牛頭栴檀,雖有根芽,猶未出土。其伊蘭林,唯臭無香。若有啖其華果,發狂而死。後時栴檀根芽,漸漸生長。才欲成樹,香氣冒盛。遂能改變此林,普皆香美。衆生見者,皆生希有心。佛告父王︰一切衆生,在生死中,念佛之心,亦複如是。但能系念不止,定生佛前。一得往生,即能改變一切諸惡,成大慈悲。如彼香樹,改伊蘭林”。
叁二、《大悲經》雲︰“一稱佛名,以是善根,入涅槃界,不可窮盡。”
叁叁、《稱揚諸佛功德經》雲︰“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,一心信樂,持諷誦念………其人當得無量之福,永當遠離叁途之厄。命終之後,皆得往生彼佛刹土。”
叁四、《文殊般若經》雲︰“衆生愚鈍,觀不能解。但令念聲相續,自得往生。”
叁五、《淨修捷要》贊念佛法門雲︰“六字統攝萬法,一門即是普門。全事即理,全妄歸真。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廣學原爲深入,專修即是總持。聲聲喚醒自己,念念不離本尊。”又雲︰“無量光壽,是我本覺。起心念佛,方名始覺。托彼依正,顯我自心。始本不離,直趨覺路。暫爾相違,便墮無明。”
叁六、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雲︰“須知持名一法,最爲簡要。行者初發心時,貴有定課。每日或千聲,或萬聲,十萬聲。從少至多,由散入定。隨其念力,俱可往生。”
叁七、《安樂集》雲︰“稱名亦爾,但能專至,相續不斷,定生佛前。今勸後代學者,若欲會其二谛,但知念念不可得,即是智慧門。而能系念相續不斷,即是功德門。是故經雲菩薩摩诃薩,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。若始學者,未能破相。但能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,不須疑也。”
叁八、《觀念法門》雲︰“佛說一切衆生,根性不同,有上中下。隨其根性,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。問︰五種因緣(指五念門),皆是淨業。何特于念佛行,專置一向之言耶?答,此有叁義︰一、謂諸行爲廢而說,念佛爲立而說。二、爲助念佛之正業,而說諸行之助業。叁、以念佛而爲正,以諸行而爲傍。故雲一向也。”
叁九、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曰︰“行者既發菩提心,當修菩薩行。于世出世間,所有一毫之善,乃至無邊功邊,悉以深心至誠心,回向極樂。亦得名爲一向專念。不必棄舍百爲,乃名專念。以佛性遍一切處。有棄有舍,不名念佛故。”
四十、《梵室偶談》雲︰“又禅者欲生西方,不必改爲念佛。但具信願,則參禅即淨…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