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土行也。”
四一、善導大師示曰︰“大聖悲憐,直勸專稱名字者,正由稱名易故,相續即生。若能念念相續,畢命爲期者,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。何以故?無雜緣得正念故,與佛本願相應故,不違教故,願佛語故。若舍專念修雜念者,百中希(稀)得一二,千中希(稀)得叁四。”
四二、《觀經》雲︰五逆十惡之人,應墮惡道。臨命終時,遇善知識。“教令念佛。彼人苦逼,不遑念佛。善友告言,汝若不能念(指觀想)彼佛者,應稱無量壽佛。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。稱佛名故,于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命終之時,見金蓮花,猶如日輪,住其人前。如一念頃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”
四叁、《彌陀要解》雲︰“深信發願,即無上菩提。合此信願,即爲淨土指南。由此執持名號,乃爲正行。”
四四、《彌陀要解》雲︰“若無信願,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,雨打不濕,如銅牆鐵壁相似,亦無得生之理。修淨業者,不可不知也。”
四五、《阿彌陀經》曰︰“衆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。”又曰:“若有信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”又雲︰“若有人已發願,今發願,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
四六、《稱贊淨土經》雲︰“是善男子,或善女人,臨命終時,無量壽佛,與其無量聲聞弟子,菩薩衆俱,前後圍繞,來住其前。慈悲加祐,令心不亂。既舍命已,隨佛衆會,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。”經中“慈悲加祐,令心不亂”是爲淨宗之心髓。
四七、《法華文句》雲︰“《胎經》雲︰蓮華生者,非胎卵濕化之化生也,非化而言化也。”
四八、《智度論》雲︰“智慧箭勁利。破憍慢諸賊。”
四九、《維摩經》雲︰“以智慧劍。破煩惱賊。”
五十、《心地觀經》雲︰“法寶猶如智慧利劍,割斷生死,離系縳故。”
五一、嘉祥《義疏》曰︰“第一謂上品上生。發菩提心,修行經七日,則生彼國。見彼佛身,聞說妙法,則悟無生法忍。當知此是七地無生也。第二,上品中生。不必讀誦大乘經。但善解義理,深信因果,不謗大乘。此功德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彼國七寶池中大蓮華中。經一宿則開。經一小劫,得無生法忍。此亦是七地無生。前上品見佛聞法,則得無生。今中品經一小劫得無生也。第叁,上品下生。此人亦信因果,不謗大乘。彼國華中一日一夜乃開。複經叁小劫得百法明門,住歡喜地。今下品得初地無生,故知前上品是七地無生。”
五二、《彌陀疏鈔》更謂上上品往生中,最上者可至八地。
五叁、《鈔》雲︰“則上上品中,從一地以至八地,已容多品,余可知矣。”
五四、《觀經》謂上品上生者,“阿彌陀如來,與觀世音,大勢至,無數化佛,百千比丘聲聞大衆,無量諸天,七寶宮殿。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,與大勢至菩薩,至行者前。阿彌陀佛放大光明,照行者身。與諸菩薩,授手迎接。觀世音、大勢至,與無數菩薩,贊歎行者,勸進其心。行者見已,歡喜踴躍。自見其身乘金剛臺,隨從佛後。如彈指頃,往生彼國。”又上品中生者“命欲終時,阿彌陀佛,與觀世音,大勢至,無量大衆眷屬圍繞。持紫金臺,至行者前。贊曰︰“汝行大乘,解第一義。是故我今來迎接汝。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。行者自見坐紫金臺。合掌叉手,贊歎諸佛。如一念頃,即生彼國七寶池中。”又上品下生者,“行者命欲終時,阿彌陀佛,及觀世音,大勢至,與諸菩薩,持金蓮華,化作五百佛,來迎此人。五百化佛,一時授手。贊言︰“法子︰汝今清淨,發無上道心,我來迎汝。”見此事時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。坐已華合。隨世尊後,即得往生七寶池中。”
五五、靈峰大師《要解》雲︰“問︰“佛既心作心是,何不竟言自佛,而必以他佛爲勝,何也。”答︰“此之法門,全在了他即自。若諱言他佛,則是他見未忘。若偏重自佛,卻成我見顛倒。又悉檀四益,後叁益事不孤起。傥不從世界深發慶信,則欣厭二益,尚不能生,何況悟入理佛。唯即事持達理持,所以彌陀聖衆現前,即是本性明顯。往生彼土,見佛聞法,即是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。法門深妙,破盡一切戲論,斬盡一切意見。唯馬鳴、龍樹、智者、永明之流,徹底擔荷得去。”其余世智辯聰,通儒禅客,盡思度量,愈推愈遠,反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,爲能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也。”
五六、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雲︰“問︰“臨終見佛,爲是自佛,爲是他佛。若他佛者,即成魔業。若自佛者,想力所成,虛妄不實,雲何往生。”答︰“自佛他佛,總成戲論。人我兩忘,自他不異。諸佛法身,湛然常寂。以本願故,感應道交,即自即他,無虛無實,唯一真如,周遍法界。衆生依于業緣,幻有分段。如居屋下,不見天日。念力誠堅,幻緣斯淨。如撤屋蔀,天日豁然。任運往生,還同本得。””
五七、《彌陀疏鈔》雲︰“著事而迷理,類童蒙讀古聖之書。昏樨未開,僅能讀文,了不解義。所謂終日念佛,不知佛念者也。執理而遺事,比貧士獲豪家之券,自雲巨富,不知數他人寶,于己何涉。所謂難知即佛即心,判然心不是佛者也。是故約理則無可念。約事,則無可念中,吾固念之。以念即無念,故理事雙修,即本智而能佛智。夫然後謂之大智也。”
五八、《疏》雲︰“然著事而念能相繼,不虛入品之功。執理而心實未明,反受落空之禍。”
五九、《鈔》曰︰“假使騁馳狂慧,耽著頑虛。于自本心,曾未開悟,而輕談淨土,蔑視往生,爲害非細。所謂豁達空,撥因果,莽莽蕩蕩招殃禍者也。”
六十、《略論》雲︰“中輩生者,有七因緣︰一者,發無上菩提心。二者,一向專念無量壽佛。叁者,多少修善,奉持齋戒。四者,起立塔像。五者,飯食沙門。六者,懸缯燃燈。七者,以此回向,願生安樂。”
六一、《大乘義章十二》曰︰“防禁故名爲戒,潔清故名爲齋。”
六二、《四分律音義》曰︰“戒亦律之別義也。梵言叁婆羅,此譯爲禁。戒者亦禁義也。”
六叁、《南山業疏》雲︰“齋謂齊也。齊一其心。或言清也。”
六四、《會疏》雲︰“齋戒,即八齋戒及攝大小諸戒。蓋夫戒是人師,道俗鹹奉。心爲業主,凡聖俱製,正法住滅,皆一由之。明比日月,尊譬寶珠。甯當抱渴而死,弗飲水蟲(指未經沙濾含蟲之水)。乃可被系而終,無傷草葉。”
六五、彭際清居士曰︰“故知淨土資糧,全憑功德。功德之基,莫先持戒。以戒淨則心淨,心淨則土淨故。”
六六、《會疏》曰︰“安塔有其叁義︰一表人勝,二令他信,叁爲報恩。《法華經》曰︰“諸佛滅度已,供養舍利者,起萬億種塔。金銀及頗梨。………或有起石廟,栴檀及沈水,木密並余材,磚瓦泥土等。若于曠野中,積土成佛廟,乃至童子戲,聚沙爲佛塔。如是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。””
六七、《法華經》雲︰“若人爲佛故,建立諸形像。刻雕成衆相,皆已成佛道。”
六八、《造像功德經》曰︰“若人臨終發言造像,乃至如※麥,能除叁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”
六九、《六波羅蜜多經》雲︰“以食施者,當施五事。雲何爲五︰一者施命。若人無食,難以濟命。二者施色。因得食故,顔色和悅。叁者施力。以是食故,增益氣力。四者施樂。以此食故,身心安樂。五者施辯。若饑餓者,身心怯弱。言說謇讷,不能辯了。領食充足,身心勇銳。得大辯才,智慧無礙。”
七十、《會疏》曰︰“飯食沙門者,經雲︰“正令得滿四天下寶,其利不如請一清淨沙門,詣舍供養,得利殊倍。””
七一、《百緣經》雲︰“佛在世時,有婆多迦,過去曾作一長幡于屍佛塔上。從是以來,九十一劫,常有大幡覆陰其上,受福快樂。然後出家,得阿羅漢。”
七二、《施燈功德經》雲︰“佛告舍利弗︰或有人于佛塔廟諸形像而設供養故,奉施燈明,乃至以少燈炬,或酥油塗然(燃),持以奉施,其明唯照一道一階。舍利弗︰如此福德,非是一切聲聞、緣覺所能可知,唯佛如來及能知也。”
七叁、《會疏》雲︰“散花者,花開清淨。妙色妙香,散諸佛刹。若有花開,諸佛來坐。是故下界中以花爲淨土。見色聞香,諸鬼神等嫌之,猶如糞穢色香故。(謂諸鬼以花之色香,同于糞便,故嫌之。)《陀羅尼集經》曰︰“若四部衆,以衆花散阿彌陀佛,發願誦咒者,得十種功德。何者爲十︰一者,自發善心。二者,令他發善心。叁者,諸天歡喜。四者,自身端正,六根具足,無有損壞。五者,死生寶池(指死後生于寶池中)。六者,生生世世生于中國及貴姓中。生值佛聞法,不生邊地及下姓中。七者,成轉輪王,王四天下。八者,生生世世常得男身。九者,得生彌陀佛國,七寶花上結跏趺坐,成阿鞞跋致。十者,成阿耨菩提。坐于七寶師子座上,放大光明。與阿彌陀佛等無有異也。””
七四、《往生要集》曰︰“隨力辦于華香供具。”
七五、《會疏》曰︰“若人燒美香,魔倫趣他方。佛神歡喜守。修善必成就。如那幹诃羅國大王,遙向佛生國焚香作禮。香煙直至佛精舍,如白琉璃雲,繞佛七重,化作金臺。具如《觀佛經》說。”
七六、《大日經疏》曰︰“燒香是遍至法界義。如天樹王開敷時,香氣逆氣順風,自然流布。菩提香亦爾。隨一一功德,即爲慧火所燒,解脫風所吹。隨悲願力自在而轉,普薰一切,故曰燒香。”
七七、慈照宗主勸人發願偈于下︰“持戒無信願,不得生淨土,唯得人天福,福盡受輪回。”又“發願持戒力,回向生樂國。如是各行持,千中不失一。”
七八、《會疏》曰︰“回向願生者,如上諸善回向,則必作生因。若不回向,則不作生因。”
七九、《圓中鈔》曰︰“真佛者,彌陀之應身也。化身則從應身,又變化其身,而來接引。”
八十、《會疏》曰︰“具如真佛者,如《觀經》中,上輩叁人臨終時,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人。故知真佛…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