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指上輩所見佛也。余例上可知。”
八一、《往生論》曰︰“二乘種不生。”
八二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天親作往生偈,二乘種皆不得生。《觀經》宣說小乘衆生,亦得往生。其義雲何?釋言︰言二乘種不得生者,就此國中,往去時說。小乘衆生先雖習得,臨欲去時,要發大心,方得往生。若用小心求生彼國,無得去理。爲是天親言,二乘種不得往生。問雲︰若言去用大心,何故至彼證入小果。釋言︰由其本習小乘多故。本在此處,多學觀察苦、無常等。至彼聞說苦、無常等,即便悟解。故證小果。以本垂終發大乘心,求生彼故。在彼國中,得羅漢已,即便求大(回小向大)。”
八叁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然此叁輩,人位雖殊。至欲往生,齊須發心求大菩提,專念彼佛,回向發願,方得往生。”
八四、《望西疏》曰︰“叁輩俱有夢見眼見故。”《覺經》中說上輩雲︰“于其臥睡中,夢見無量清淨佛,及諸菩薩、阿羅漢。其人壽命欲終時,無量清淨佛,則自與諸菩薩、阿羅漢,翻飛行迎之。”《觀經》說,“化佛來迎。惡人尚爾,況善人耶?
八五、《會疏》曰︰“夢見彼佛者,如《觀經》下叁品人。命促刹那,獄火來現。雖佛來迎,仿佛不明,猶如夢中故。若不爾者,何至臨終,得安閑神遊乎?”
八六、《覺經》(即《漢譯》)雲︰“(其叁輩者..)當斷愛欲,無所貪慕。慈心精進,不當嗔怒。齋戒清淨。如是清淨者,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。”
八七、嘉祥《觀經義疏》曰︰“上品修大乘因故,所以得大乘果。中品修小乘因故,還得小乘果。下品現在雖不修大乘善及小乘善。但彼臨終時,遇善知識,爲說大乘妙法。以聞大乘故,得大乘果也。”
八八、《稱揚諸佛功德經》雲︰“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,………命欲終時,一心信樂,念不忘舍,阿彌陀佛將諸衆僧,住其人前,魔終不能壞斯等正覺之心。”
八九、《鼓音王經》雲︰“若有四衆,能正受持,彼佛名號,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,即與大衆,往此人所,令其得見。”
九十、《華嚴經》雲︰“如來有十種佛事。一者若有衆生,專心憶念,則現其前。”
九一、蓮池《疏鈔》雲︰“古謂佛無去來。雲何有佛,現在其前。答︰感應道交,不妨不來而來,無見而見。故永明謂“知幻非實,則心佛兩忘。不無幻相,則不壞心佛。”又雲︰“法身真佛,本無生滅。從真起化,接引迷根。”此乃如來本願功德,令彼有緣衆生,專心想念,能于自心見佛來迎。不是諸佛實遣化身而來迎接。則佛身湛然常寂,衆生見有去來。如鏡中形,非內非外如夢中事,不有不無。又經雲:“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爲說法。”亦此意也。是故水清則月自來,心淨則佛自現。所謂感應道交難思議也。”
九二、《圓中鈔》雲︰“凡是見佛,須論感應。若平居參禅,或修空觀。既宗掃蕩,佛亦不立。苟有所見,悉爲魔境。或功用顯著,心佛自現。亦須觀空,弗生著相。今既念佛,求生極樂。臨終見佛,此因妙感。複由生佛本是一體,感應道交,法爾如是。若不明此,妄論邪談,不唯自障,兼亦障人。于此法門,大成罪過。”
九叁、蕅益《要解》雲︰“十萬億土,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。以心性本無外故。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,何難即生。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,層次宛然,實無遠近。一照俱了,見無先後。“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。”亦如是;“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。”亦如是;“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。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”亦如是。當知字字皆海印叁昧,大圓鏡智之靈文也。”
九四、元曉師據《魏譯》,于《無量壽經宗要》論雲︰“下輩之內,說二種人。二人之中,各有叁句。初人叁者︰一者,假使不能作諸功德,當發無上菩提之心。是明正因。二者,乃至十念,專念彼佛。是助滿業。叁者,願生彼國。此願前行和合爲因,是明不定性人也。第二人中,有叁句者︰一者,聞甚深法,歡喜信樂。此句兼顯發心正因。但爲異前人,舉其深信耳。二者,乃至一念念于彼佛。是助滿業。爲顯前人無深信故,必須十念。此人有深信故,未必具足十念(竊按元曉師之說乃專據《魏譯》。若就本經,則一念得生者,全因獲得一念淨心也。從一心中,念佛一聲,頓即與彌陀本願相應,故臨終即得往生。)叁者,以至誠心,願生彼國。此願前行和合爲因。此就菩薩種性人也。(正是《唐譯》中“住大乘者”)”
九五、《報恩論》曰︰“謹按此段十念往生,專指住大乘者言之。大乘如禅宗得破參,及讀一切大乘經典,得解悟者皆是。甚人不專修淨土。如智者,永明之類。”
九六、《教行信證》曰︰“言一念者,信心無二心。故曰一念。是名一心。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。”
九七、《信心銘》曰︰“信心不二,不二信心。言語道斷,非去來今。”
九八、《圓中鈔》曰︰“持名一心不亂者,因也。得一念者,約行成而爲言也。此一念之力,有伏惑之功。臨終正念,自然現前,往生淨土必矣。”
九九、《圓中鈔》雲︰“此一念之力,有伏惑之功,臨終正念,自然現前。”
一OO、《彌陀疏鈔》曰︰“聞佛名號,常憶常念。以心緣曆,字字分明。前句後句,相續不斷。行住坐臥,唯此一念,無第二念。不爲貪嗔煩惱之所雜亂。事上即得,理上未徹。惟得信力,未見道故。名事一心也。”
一O一、《彌陀要解》雲︰“不論事持理持,持至伏除煩惱,乃至見思先盡,皆事一心。”
一O二、《彌陀疏鈔》雲︰“聞佛名號,不惟憶念,即念反觀,體察究審,鞫其根源。體究之極,于自本心,忽然契合。以見谛故,名理一心也。”
一O叁、《彌陀要解》雲︰“不論事持理持,持至心開見本性佛,皆理一心。”
一O四、《彌陀疏鈔》雲︰“執持名號,一心向往,即事一心。執持名號,還歸自心,即理一心。”
一O五、《那先經》雲︰“諸善之中,獨有一心,最爲第一。一其心者,諸善隨之。”
一O六、《彌陀疏鈔》曰︰“即此一心,全體是佛。又此一心,即定中之定故,即菩薩念佛叁昧故,即達摩直指之禅故。”
一O七、日本幸西氏雲︰“一乘即弘願。弘願即佛智。佛智即一念。”
一O八、義寂之《無量壽經疏》曰︰“此言念者,謂稱南無阿彌陀佛。經此六字頃,名一念。”
一O九、《觀經》謂下品下生者,“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。稱佛名故,于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命終之時,見金蓮華,猶如車輪。如一念頃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”
一一O、彭際清曰︰“如實回心,一念念佛,無不往生,以佛本願力故。”
一一一、《疏鈔》曰︰“故知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,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良繇正指理一心故。人有疑言,罪既多劫,業重障深,久勤忏摩,漸積功德,庶可消亡。而念佛一聲,滅多劫罪。因微果巨,固所不信。今謂至心者,即一心也。若事一心,雖能滅罪,爲力稍疏,罪將複現。多多之念,止可滅少少之愆。此之至心,正屬理一心。一心既朗,積妄頓空。喻千年闇室,豈以一燈,闇不速滅。故“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。不獨《妙法蓮華經》有之。《法華叁昧觀經》雲:“十方衆生,一稱南無佛者,皆當作佛。唯一大乘,無有二叁。一切諸法,一相一門,所謂無生無滅,畢竟空相。”如上所說,非理一心而何?”
一一二、《無量壽經宗要》︰“但有此念,更無他念。當念渡河,即是一念。此等十念,不雜余念。行者亦爾,若念佛名,若念佛相等。無間念佛,乃至十念。如是至心,名爲十念。”
一一叁、《安樂集》亦論十念往生雲︰“汝謂一形惡業爲重,以下品人十念之善爲輕者,今當以義校量。輕重之義者,正明在心,在緣,在決定。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。一、雲何在心?謂彼人造罪時,自依止虛妄顛倒心生(依妄心而生)。此十念者,依善知識方便安慰,聞實相法生(依實相而生)。一實一虛,豈得相比也。何者?譬如千歲闇室,光若暫至,即便明朗。豈可得言,闇在室千歲而不去也。是故《遺日摩尼寶經》雲︰“佛告迦葉菩薩,衆生雖複數千巨億萬劫,在愛欲中,爲罪所覆。若聞佛經,一反念善,罪即消盡也。”是名在心。二、雲何在緣?謂彼人造罪時,自依止妄想,依煩惱果報衆生生。今此十念者,依止無上信心,依阿彌陀如來,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。譬如有人,被毒箭所中,徹筋破骨。若聞滅除藥鼓聲,即箭出毒除。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,聞鼓音聲,不能拔箭去毒也。是名在緣。叁、雲何在決定者?被人造罪時,自依止有後心、有間心生。今此十念者,依止無後心、無間心起。是爲決定。又《智度論》雲︰“一切衆生臨終之時,刀風解形,死苦來逼,生大怖畏。”是故遇善知識,發大勇猛心,心心相續,十念即是增上善根,便得往生。又如有人對敵破陣,一形之力一時盡用。其十念之善,亦如是也。”
一一四、《安樂集》曰︰“十念相續,似若不難。然諸凡夫,心如野馬,識劇(劇者,甚于也)猿猴,馳騁六塵,何曾停息。各須宜發信心,預自克念。使積習成性,善根堅固也。如佛告大王,人積善行,死無惡念。如樹先傾,倒必隨由也。若刀風一至,百苦湊身。若習先不在懷,念何可辦?各宜同志叁五,預結言要。臨命終時,疊相開曉。爲稱彌陀名號,願生安樂國。聲聲相次,使成十念也。譬如臘印之泥,印壞文成,此命斷時,即是生安樂國時,一入正定聚,更何所憂。各宜量此大利。何不預克念也。”
一一五、《彌陀要解》雲︰“若無平時七日功夫,安有終臨十念一念。縱下下品逆惡之人,並是夙因成熟。故感臨終遇善友,聞便信願。此事萬中無一,豈可僥幸。”
一一六、蕅益大師曰︰“現前一句所念之佛,亦本超情離見,何勞說妙說玄。只貴信得及,守得穩,…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