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無量壽經指歸▪P2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直下念去。或晝夜十萬,或五萬、叁萬,以決定不缺爲准。畢此一生,誓無變改,若不得往生者,叁世諸佛便爲诳語。”又雲︰“要到一心不亂境界,亦無他術。最初下手,須用數珠,記得分明,刻定課程,決定無缺。久久純熟,不念自念。然後記數亦得,不記數亦得。若初心便要說好看看話,要不著相,要學圓融自在,總是信不深,行不力。”

  一一七、道綽大師雲︰“若始學者,未能破相。但能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,不須疑也。”

  一一八、《安樂集》曰︰“若人稱念彌陀名號,能除十方衆生無明黑闇得往生者。然有衆生稱名憶念,而無明猶在,不滿所願者何意?答曰︰由不如實修行,與名義不相應故也。所以者何?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,是爲物身。複有叁種不相應︰一者信心不淳,若存若亡故。二者信心不一,謂無決定故。叁者信心不相續,謂余念間故。疊相收攝。若能相續,則是一心。但能一心即是淳心。具此叁心,若不生者,無有是處。”

  一一九、《法華經譬喻品》曰︰“若有衆, 生,從佛世尊聞法信受,勤修精進,求一切智、佛智、自然智、無師智、如來知見、力無所畏;愍念安樂無量衆生,利益天人,度脫一切,是名大乘。”

  一二O、《十二門論》雲︰“摩诃衍者,于二乘爲上,故名大乘。諸佛最大,是乘能至,故名爲大。諸佛大人乘是乘,故名爲大。又能滅除衆生大苦,與(施)大利益事,故名爲大。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,故名爲大。”

  一二一、《寶積經廿八》雲︰“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,彼乘名爲大乘。”

  一二二、《中阿含經四十一》曰︰“清淨心,盡脫淫怒癡。成就于叁明。”

  一二叁、《觀經義疏》曰︰“第叁品明惡有叁人。初明作十惡。次明作四重。後明作五逆。不明謗法闡提(謗法稱爲闡提),故名惡不盡。十惡四重五逆並得生西方。若是謗法闡提不得生也。闡提不信法,臨終雖爲說有無量壽佛,彼終不信,故不得往生也。”

  一二四、《四帖疏》曰︰“如四十八願中,除謗法五逆者。………如來恐其造斯二遍。方便止言,不得往生。亦不是不攝也。………若造(經忏悔、發願、持佛名號),還攝得生。”

  一二五、《觀雲》雲:“臨終十念得生,已是萬萬中之一。”

  一二六、《四帖疏》雲:“謗法五逆,臨終能至心信樂念佛往生者,當爲億億中之一也。”

  一二七、《法鼓經》雲︰“若人臨終,不能作念。但知彼方有佛,作往生意,亦得往生。”

  一二八、《安樂集》雲︰“當知如來有勝方便,攝護信心。謂以專意念佛因緣,隨願往生。”並贊雲︰“若聞阿彌陀德號,歡喜贊仰心歸依,下至一念得大利,則爲具足功德寶。設滿大千世界火,亦應直過聞佛名,聞阿彌陀不複退,是故至心稽首禮。”

 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

  一、《觀經》雲︰“生彼國者,當修叁福︰一者,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;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二者,受持叁歸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。叁者,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;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如此叁事,名爲淨業。佛告韋提希,汝今知不?此叁種業,乃是過去、未來、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。”又曰︰“複有叁種衆生,當得往生。何等爲叁︰一者,慈心不殺,具諸戒行。二者,讀誦大乘方等經典。叁者,修行六念。回向發願,願生彼國。具此功德,一日乃至七日,即得往生。”

  二、《觀經約論》雲︰“不讀大乘則不明佛心。不明佛心,則不契佛智。不契佛智,縱生彼國,不得見佛。”

  叁、《普賢行願品》曰︰“菩薩若能隨順衆生,則爲隨順諸佛。若于衆生尊重承事,則爲尊重承事如來。”

  四、《報恩論》曰︰“凡是善行,皆可往生。但必常常念佛回向,即轉世善爲淨因。故佛說諸經,總兼世善。而此十善業,且特說專經(《十善戒經》)。以淨身叁,口四,意叁諸業,爲修持根本也。”

  五、《往生論》立“五念門”︰(1)禮拜門。(2)贊歎門。(3)作願門。(4)觀察門。(5)回向門。

  六、《往生論》雲︰“雲何贊歎?口業贊歎,稱彼如來名。”又“彼觀察有叁種︰何等叁種?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。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。叁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。”

  七、《往生論》雲︰“雲何禮拜?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,爲生彼國意故。”

  八、《往生論注》曰︰“故知歸命即是禮拜。然禮拜但是恭敬,不必歸命。歸命必是禮拜。若以此推,歸命爲重。”

  九、《往生論》雲︰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修五念門行成就,畢竟得生安樂國土,見彼阿彌陀佛。”

  十、《輔行二》曰︰“于法無染曰精,念念趣求曰進。”

  十一、《華嚴大疏五》曰︰“精心于法,名之爲精。精心務達,目之爲進。”

  十二、《大乘義章》曰︰“吝惜財法稱悭。”

  十叁、《萬善同歸集》雲︰“堅信根而拔疑刺。”

  十四、《唯識論》雲︰“雲何爲信?于實德能深忍樂欲。心淨爲性。”

  十五、《大乘義章》雲︰“于叁寶等,淨心不疑,名信。”

  十六、《俱舍論》雲︰“信者,令人澄淨。”

  十七、《大論》曰︰“信爲能入。”

 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

  一、《會疏》曰︰“聽聞受持彌陀所說經法,宣傳流布其道德化益也。”

  二、《會疏》曰︰“五音相和,諷聲不邪,故雲和雅。歌謂歌詠。歎謂贊歎也。”

  叁、《六波羅密經》曰︰“彌勒白佛雲︰“何名爲神通智慧。”佛言︰“神通者,能以通力見極微色,是名神通。以淨法眼,知色性空,亦不取著,是名智慧。複次,聞世間極微小聲,是名神通。于諸音聲,悟無言說,離諸譬喻,是名智慧。複次,能知一切有情心行,是名神通。了諸有情妄心非心,是名智慧。複次,于過去際,悉皆憶念,是名神通。了佛土空,是名智慧。複次,了知根性差別之相,是名神通。了勝義空,是名智慧。能知諸法,是名神通。了俗如幻,是名智慧。””

  四、淨影曰︰“此通與慧,皆依法成故。”

  五、肇公注《維摩經》曰︰“言爲世則謂之法,衆聖所由謂之明。”

  六、《華嚴大疏》曰︰“如來通智遊入,故號門。”

  七、《會疏》曰︰“出入無礙名遊,能徹奧域爲入。”

  八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窮本稱入。”

  九、《維摩經》雲︰“以諸淨國嚴飾之事,成己佛土。”

  十、《會疏》曰︰““應時”,應菩薩發願時。“欣笑”,授記之相。如來常住叁昧,將欲說法,安祥而動。”

  十一、《寶積經》雲︰“諸佛常法,若授地獄衆生記時,爾時光明兩足下沒。乃至若授菩提記,爾時光明從頂上沒。”

  十二、《嘉祥疏》曰︰“正行授記,表得時機,所以欣笑口出。還從頂入者,表吐言說,爲物授至極法身之記也。”

  十叁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人天知相而歡喜。”

  十四、《智度論》曰︰“如梵天王五種聲從口出︰一、甚深如雷。二、清徹遠聞,聞者悅樂。叁、人心敬樂。四、谛了易解。五、聽者無厭。”

  十五、《嘉祥疏》雲︰“震雷能駭動物情,譬說法能動無明之識也。”

  十六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震法雷者,法無礙智化衆生也。”

  十七、《梵摩喻經》謂八音爲︰“一最好聲。其聲哀妙。二易了聲。言辭辨了。叁調和聲。大小得中(聞者和融,自然會于中道之理。)四柔軟聲。其聲柔軟(聞者喜悅,舍剛強意,自然入律。)五不誤聲。言無錯失。(聞者各得正見,離九十五種外道之邪非。)六不女聲。其聲雄朗。(聞者敬服,魔外歸順。)七尊慧聲。言有威肅,而世尊重,有慧人聲。(聞者尊重,智解開朗。)八深遠聲。其聲深遠,猶如雷震。(聞者皆證其深之理。)”

  十八、喜祥師雲︰“一響,二徹,叁清,四柔,五哀,六亮,七和,八雅。”

  十九、《阿彌陀經》曰︰“其音演暢五根五力。”

  二十、《大智度論》曰︰“一切法,略說有叁種︰一者有爲法。二者無爲法。叁者不可說法。此叁已攝一切法。”

  二一、《大智度論》曰︰“如夢者,如夢中無實事,謂之爲實。覺已知無,而還自笑。”又曰︰“一切諸行,如幻欺诳小兒。屬因緣,不自在,不久住。”又曰︰“若深山狹谷中,若深絕澗中,空大舍中,若語聲,若打聲,從聲有聲,名爲響。無智人謂爲有人語聲。智者心念,是聲無人作。但以聲觸故,名爲響。響事空能诳耳根。乃至菩薩知諸法爲響。”

  二二、《會疏》曰︰“如夢者,如夢所見,雖有種種事,畢竟不可得,諸法亦複如是。如幻者,如幻所現。雖似實化現,其體本寂滅,諸法亦複如是。如響者,如空谷響。雖因聲擊發,自性無所有,諸法亦複如是。”

  二叁、《淨影疏》謂此一偈︰“舉彼智願,記必得土。覺了一切如夢幻等,是舉智也。滿足諸願,是舉願也。成如是刹,記得土也。”

  二四、《會疏》雲︰“雖經塵劫,猶如一念。雖在生死,猶如園觀。遂(成也,達也)則滿足妙願,建立妙土。”

  二五、《維摩經》雲︰“雖知諸佛國,及與衆生空,而常修淨土,教化于群生。”

  二六、。《金剛經》曰︰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。”

  二七、《勝鬘經寶窋》曰︰“德者得也。修功所得,故名功德也。”

  二八、《圓覺經》雲︰“本源清淨大圓鏡。”

  二九、《圓覺略疏序》曰︰“是衆生之本源,故曰心地。”

  叁十、《法華玄義》曰︰“本極法身,微妙甚深。”

  叁一、《安樂集》曰︰“菩提者,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。”

  叁二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舉彼智行,記必成佛。”

  叁叁、《會疏》曰︰“一切有情非情,淨穢凡聖,名爲諸法。性者不改義,其理體也。(諸法本具之體性,永無改變,乃其實際理體也。)因緣合成,假名諸法。(因緣和合,而現諸法,實皆虛妄,但是假名而已。)自性寂滅,體不可得,故雲空無我。”

  叁四、《大乘義章一》曰︰“空與無我,眼目異名。”

  叁五、《會疏》曰︰“專求者,是誓願義。如四十八願。如是刹,指極樂,勤希求也…
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