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▪P2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直下念去。或昼夜十万,或五万、三万,以决定不缺为准。毕此一生,誓无变改,若不得往生者,三世诸佛便为诳语。”又云︰“要到一心不乱境界,亦无他术。最初下手,须用数珠,记得分明,刻定课程,决定无缺。久久纯熟,不念自念。然后记数亦得,不记数亦得。若初心便要说好看看话,要不著相,要学圆融自在,总是信不深,行不力。”

  一一七、道绰大师云︰“若始学者,未能破相。但能依相专至,无不往生,不须疑也。”

  一一八、《安乐集》曰︰“若人称念弥陀名号,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闇得往生者。然有众生称名忆念,而无明犹在,不满所愿者何意?答曰︰由不如实修行,与名义不相应故也。所以者何?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,是为物身。复有三种不相应︰一者信心不淳,若存若亡故。二者信心不一,谓无决定故。三者信心不相续,谓余念间故。迭相收摄。若能相续,则是一心。但能一心即是淳心。具此三心,若不生者,无有是处。”

  一一九、《法华经譬喻品》曰︰“若有众, 生,从佛世尊闻法信受,勤修精进,求一切智、佛智、自然智、无师智、如来知见、力无所畏;愍念安乐无量众生,利益天人,度脱一切,是名大乘。”

  一二O、《十二门论》云︰“摩诃衍者,于二乘为上,故名大乘。诸佛最大,是乘能至,故名为大。诸佛大人乘是乘,故名为大。又能灭除众生大苦,与(施)大利益事,故名为大。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,故名为大。”

  一二一、《宝积经廿八》云︰“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,彼乘名为大乘。”

  一二二、《中阿含经四十一》曰︰“清净心,尽脱淫怒痴。成就于三明。”

  一二三、《观经义疏》曰︰“第三品明恶有三人。初明作十恶。次明作四重。后明作五逆。不明谤法阐提(谤法称为阐提),故名恶不尽。十恶四重五逆并得生西方。若是谤法阐提不得生也。阐提不信法,临终虽为说有无量寿佛,彼终不信,故不得往生也。”

  一二四、《四帖疏》曰︰“如四十八愿中,除谤法五逆者。………如来恐其造斯二遍。方便止言,不得往生。亦不是不摄也。………若造(经忏悔、发愿、持佛名号),还摄得生。”

  一二五、《观云》云:“临终十念得生,已是万万中之一。”

  一二六、《四帖疏》云:“谤法五逆,临终能至心信乐念佛往生者,当为亿亿中之一也。”

  一二七、《法鼓经》云︰“若人临终,不能作念。但知彼方有佛,作往生意,亦得往生。”

  一二八、《安乐集》云︰“当知如来有胜方便,摄护信心。谓以专意念佛因缘,随愿往生。”并赞云︰“若闻阿弥陀德号,欢喜赞仰心归依,下至一念得大利,则为具足功德宝。设满大千世界火,亦应直过闻佛名,闻阿弥陀不复退,是故至心稽首礼。”

 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

  一、《观经》云︰“生彼国者,当修三福︰一者,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;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。二者,受持三归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。三者,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;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。如此三事,名为净业。佛告韦提希,汝今知不?此三种业,乃是过去、未来、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。”又曰︰“复有三种众生,当得往生。何等为三︰一者,慈心不杀,具诸戒行。二者,读诵大乘方等经典。三者,修行六念。回向发愿,愿生彼国。具此功德,一日乃至七日,即得往生。”

  二、《观经约论》云︰“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。不明佛心,则不契佛智。不契佛智,纵生彼国,不得见佛。”

  三、《普贤行愿品》曰︰“菩萨若能随顺众生,则为随顺诸佛。若于众生尊重承事,则为尊重承事如来。”

  四、《报恩论》曰︰“凡是善行,皆可往生。但必常常念佛回向,即转世善为净因。故佛说诸经,总兼世善。而此十善业,且特说专经(《十善戒经》)。以净身三,口四,意三诸业,为修持根本也。”

  五、《往生论》立“五念门”︰(1)礼拜门。(2)赞叹门。(3)作愿门。(4)观察门。(5)回向门。

  六、《往生论》云︰“云何赞叹?口业赞叹,称彼如来名。”又“彼观察有三种︰何等三种?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。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。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。”

  七、《往生论》云︰“云何礼拜?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,为生彼国意故。”

  八、《往生论注》曰︰“故知归命即是礼拜。然礼拜但是恭敬,不必归命。归命必是礼拜。若以此推,归命为重。”

  九、《往生论》云︰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修五念门行成就,毕竟得生安乐国土,见彼阿弥陀佛。”

  十、《辅行二》曰︰“于法无染曰精,念念趣求曰进。”

  十一、《华严大疏五》曰︰“精心于法,名之为精。精心务达,目之为进。”

  十二、《大乘义章》曰︰“吝惜财法称悭。”

  十三、《万善同归集》云︰“坚信根而拔疑刺。”

  十四、《唯识论》云︰“云何为信?于实德能深忍乐欲。心净为性。”

  十五、《大乘义章》云︰“于三宝等,净心不疑,名信。”

  十六、《俱舍论》云︰“信者,令人澄净。”

  十七、《大论》曰︰“信为能入。”

 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

  一、《会疏》曰︰“听闻受持弥陀所说经法,宣传流布其道德化益也。”

  二、《会疏》曰︰“五音相和,讽声不邪,故云和雅。歌谓歌咏。叹谓赞叹也。”

  三、《六波罗密经》曰︰“弥勒白佛云︰“何名为神通智慧。”佛言︰“神通者,能以通力见极微色,是名神通。以净法眼,知色性空,亦不取著,是名智慧。复次,闻世间极微小声,是名神通。于诸音声,悟无言说,离诸譬喻,是名智慧。复次,能知一切有情心行,是名神通。了诸有情妄心非心,是名智慧。复次,于过去际,悉皆忆念,是名神通。了佛土空,是名智慧。复次,了知根性差别之相,是名神通。了胜义空,是名智慧。能知诸法,是名神通。了俗如幻,是名智慧。””

  四、净影曰︰“此通与慧,皆依法成故。”

  五、肇公注《维摩经》曰︰“言为世则谓之法,众圣所由谓之明。”

  六、《华严大疏》曰︰“如来通智游入,故号门。”

  七、《会疏》曰︰“出入无碍名游,能彻奥域为入。”

  八、《净影疏》曰︰“穷本称入。”

  九、《维摩经》云︰“以诸净国严饰之事,成己佛土。”

  十、《会疏》曰︰““应时”,应菩萨发愿时。“欣笑”,授记之相。如来常住三昧,将欲说法,安祥而动。”

  十一、《宝积经》云︰“诸佛常法,若授地狱众生记时,尔时光明两足下没。乃至若授菩提记,尔时光明从顶上没。”

  十二、《嘉祥疏》曰︰“正行授记,表得时机,所以欣笑口出。还从顶入者,表吐言说,为物授至极法身之记也。”

  十三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人天知相而欢喜。”

  十四、《智度论》曰︰“如梵天王五种声从口出︰一、甚深如雷。二、清彻远闻,闻者悦乐。三、人心敬乐。四、谛了易解。五、听者无厌。”

  十五、《嘉祥疏》云︰“震雷能骇动物情,譬说法能动无明之识也。”

  十六、《净影疏》曰︰“震法雷者,法无碍智化众生也。”

  十七、《梵摩喻经》谓八音为︰“一最好声。其声哀妙。二易了声。言辞辨了。三调和声。大小得中(闻者和融,自然会于中道之理。)四柔软声。其声柔软(闻者喜悦,舍刚强意,自然入律。)五不误声。言无错失。(闻者各得正见,离九十五种外道之邪非。)六不女声。其声雄朗。(闻者敬服,魔外归顺。)七尊慧声。言有威肃,而世尊重,有慧人声。(闻者尊重,智解开朗。)八深远声。其声深远,犹如雷震。(闻者皆证其深之理。)”

  十八、喜祥师云︰“一响,二彻,三清,四柔,五哀,六亮,七和,八雅。”

  十九、《阿弥陀经》曰︰“其音演畅五根五力。”

  二十、《大智度论》曰︰“一切法,略说有三种︰一者有为法。二者无为法。三者不可说法。此三已摄一切法。”

  二一、《大智度论》曰︰“如梦者,如梦中无实事,谓之为实。觉已知无,而还自笑。”又曰︰“一切诸行,如幻欺诳小儿。属因缘,不自在,不久住。”又曰︰“若深山狭谷中,若深绝涧中,空大舍中,若语声,若打声,从声有声,名为响。无智人谓为有人语声。智者心念,是声无人作。但以声触故,名为响。响事空能诳耳根。乃至菩萨知诸法为响。”

  二二、《会疏》曰︰“如梦者,如梦所见,虽有种种事,毕竟不可得,诸法亦复如是。如幻者,如幻所现。虽似实化现,其体本寂灭,诸法亦复如是。如响者,如空谷响。虽因声击发,自性无所有,诸法亦复如是。”

  二三、《净影疏》谓此一偈︰“举彼智愿,记必得土。觉了一切如梦幻等,是举智也。满足诸愿,是举愿也。成如是刹,记得土也。”

  二四、《会疏》云︰“虽经尘劫,犹如一念。虽在生死,犹如园观。遂(成也,达也)则满足妙愿,建立妙土。”

  二五、《维摩经》云︰“虽知诸佛国,及与众生空,而常修净土,教化于群生。”

  二六、。《金刚经》曰︰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”

  二七、《胜鬘经宝窋》曰︰“德者得也。修功所得,故名功德也。”

  二八、《圆觉经》云︰“本源清净大圆镜。”

  二九、《圆觉略疏序》曰︰“是众生之本源,故曰心地。”

  三十、《法华玄义》曰︰“本极法身,微妙甚深。”

  三一、《安乐集》曰︰“菩提者,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。”

  三二、《净影疏》曰︰“举彼智行,记必成佛。”

  三三、《会疏》曰︰“一切有情非情,净秽凡圣,名为诸法。性者不改义,其理体也。(诸法本具之体性,永无改变,乃其实际理体也。)因缘合成,假名诸法。(因缘和合,而现诸法,实皆虚妄,但是假名而已。)自性寂灭,体不可得,故云空无我。”

  三四、《大乘义章一》曰︰“空与无我,眼目异名。”

  三五、《会疏》曰︰“专求者,是誓愿义。如四十八愿。如是刹,指极乐,勤希求也…

《大乘无量寿经指归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