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”
三六、《净影疏》谓此一偈是︰“举彼智愿,记必得土。通达法性一切空无,是举智也。前觉一切如梦幻等(指“觉了一切法,犹如梦幻响”。)是世谛智。此通(达诸)法性,一切空无(我),是真谛智。专求净土,是举愿也。必成是刹,记得土也。”
三七、《望西疏》谓︰“二智(俗谛真谛二智)虽殊,性空是同。虽知性空,而愿净土。”又曰︰“佛法不著有,不著无,有无(亦有亦无)亦不著,非有非无亦不著,不著亦不著。”
三八、《金刚经》曰︰“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三九、《会疏》曰︰“所以菩萨虽洞达三空,智无所著,而能大悲薰心,发愿净土。虽净佛土,而常寂静。是则即一法句(真实智慧无为法身)而二十九种(《往生论》谓极乐共二十九种庄严)。即二十九种而一法句之义也。”
四十、《会疏》曰︰“闻法乐受行者,闻弥陀所说法,受持奉行也。”
四一、《净影疏》曰︰“自于当来得妙净土,名得净处。”
四二、《会疏》曰︰“清净处即是净土也。上所谓必成如是刹义也。”
四三、《会疏》云︰“至愿者,弥陀尊摄土(国土)摄生(众生)摄身(法身)愿,本是至极难思。菩萨愿同于此。”
四四、《净影疏》曰︰“愿己得土,同阿弥陀,名国无异。”
歌叹佛德第二十七
一、《法华玄赞》曰︰“西域暑热,人多持盖,皆之花饰之。故名华盖。”
二、《俱舍论》曰︰“佛德者,诸有智者,思维如来三种圆德,深生爱敬。其三者何︰一、因圆德。二、果圆德。三、恩圆德。”
三、《唐译》云:“晨朝供养他方诸佛。”又云:“即于晨朝,还到本国。”
四、《起信论》曰︰“问︰无量寿佛说法,为是纯说一乘,为是兼说三乘?若纯说一乘者,何得尚有声闻众等?若兼说三圣者,何云二乘不生彼国?答︰纯是一乘,别无三乘。岂独佛在七宝讲堂,纯是一乘。乃至一一花中,一一光中,风声水声,诸音乐声,亦纯说一乘,更无三乘。如《妙法莲华经》云︰“十方世界中,尚无二乘,何况有三。”特以众生根智有差,所闻各异,所证不同。故前文言,或闻佛声,或闻法声,或闻僧声,或寂静声,空无我声,乃至甘露灌顶等声。其得闻者,或证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,乃至不退转地菩萨。具如他译本说,是即顺余佛土,寄四果名。实则决定成佛,不取有余涅槃。以能回小向大故。佛本愿故。”
五、《会疏》曰︰“自然供养,不有为法故。”
大士神光第二十八
一、昙鸾师曰︰“田舍间人,不简纵横长短。咸谓横舒两手臂为寻。”
二、《心经略疏》曰︰“于事理无碍之境,观达自在,故立此名(观自在)。又随机往救,自在无失,故以为名(观世音)。前释就智,后释就悲。”
三、《千手千眼大悲心罗尼经》曰︰“观世音菩萨,不可思议威神之力,已于过去无量劫中,已作佛竟,号正法明如来。大悲愿力,为欲发起一切菩萨,安乐成熟诸众生故,现作菩萨。”
四、《观音三昧经》云︰“观音在我前成佛,名正法明如来。我为苦行弟子。”(此中之“我”,即释迦如来。)
五、《首楞严经》曰︰“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,于古观世音如来,受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法。从闻思修入三摩地,返闻自性,得无上道。”
六、《观经》谓大士顶上圆光中“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,一一化佛,有五百化菩萨,无量诸天以为侍者。”又“眉间毫相,备七宝色,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,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。一一化佛,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。”
七、《观经》曰︰“以智慧光,普照一切,令离三途,得无上力。是故号此菩萨为大势至。”
八、《悲华经》曰︰“由汝愿取大千世界故,今字汝大势至。”
九、《思益经》曰︰“我(大势至菩萨)投足之处,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。故名大势至。”
十、《观经》又云︰“此菩萨(大势至)行时,十方世界一切震动。当地动时,有五百亿宝华,一一宝华,庄严高显,如极乐世界。”
十一、《大日经疏五》曰︰“如世国王大臣,威势自在,名为大势。言此圣者(大势至),以至得如是大悲自在之位,故以为名。”
十二、《观经》谓大士︰“于肉髻上有一宝瓶,盛诸光明,普现佛事。余诸身相,如观世音,等无有异。”
十三、《法华经普门品》曰︰“苦恼众生一心称名,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。”又曰︰“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,于怖畏急难之中,能施无畏。是故此娑婆世界,皆号之为施无畏者。”
愿力宏深第二十九
一、《观经》曰︰“擐大甲胄,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。”
二、《小本》云︰“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。”
菩萨修持第三十
一、《会疏》云︰“夫有定而无慧,则同二乘沉空。有慧而无定,则同外道邪恶。故双举之。”
二、《魏译》曰︰“无量寿佛威神功德,不可思议。”
三、《二教论上》云︰“法佛谈话,谓之密藏,言秘奥实说。”
四、《僧史略》曰︰“密藏者,陀罗尼法也。是法秘密,非二乘境界,诸佛菩萨,所能游履也。”
五、《探玄记》曰︰“调者调和,伏者制伏。谓调和控御身口意业,制伏除灭诸恶行也。”
六、《法华经》曰︰“众生既信伏,质直意柔软。”
七、《大智度论》曰︰“阿罗汉、辟支佛,虽破三毒,气分不尽。譬如香在器中,香虽去,余气故在。又如草木薪,火烟烧出,炭灰不尽,火力薄故。佛三毒永尽无余,譬如劫尽火烧须弥山,一切地都尽,无烟无炭。如舍利弗嗔恚余习,难陀淫欲余习,毕陵伽婆蹉慢余习。譬如人被锁初脱时,行犹不便。”
八、《魏译》谓彼土诸大士,“究竟一切菩萨所行,具足成就无量功德”。
九、《会疏》曰︰“七觉支者,(一)择法觉分。智惠(慧)观诸法时,善能简别真伪,不谬取诸虚伪法,故名择法。(二)精进觉分,精进修诸道法时,善能觉了,不谬行于无益之苦行,常勤行在真法中,故名精进。(三)喜觉分,若心得法喜,善能觉了此喜,不依颠倒之法而生欢喜,住真法喜,故名喜。(四)除觉分(即轻安觉支),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,善能觉了,除诸虚伪,不损真正善根,故名除。(五)舍(即前行舍)觉分,若舍所见念著之境时,善能觉了,所舍之境,虚伪不实,永不追忆,是为舍。(六)定觉分,若发诸禅定之时,善能觉了诸禅虚假,不生见爱妄想,是为定。(七)念觉分,若修出世道时,善能觉了,常使定慧均平。若心沉没,当念用择法、精进、喜等三觉分察起。若心浮动时,当念用除、舍、定等三觉分摄。故念觉常在两楹之间,调念中适,是为念。此七通名觉分,能到菩提一分故。”
十、《弥陀疏钞》曰︰“一正见者,《雅集》云︰若觉支时,所得真觉,以慧安立,谛理分明,无有谬误故。二正思维者,见此理时,无漏心相应。思维等量,为令增长入涅槃故。三正语者,不唯心无邪思,以无漏智,摄口四业,住四善语故。四正业者,以无漏智,除身三种一切邪业,住清净身业故。五正命者,以无漏智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故。六正精进者,以无漏智,应勤行精进,趋涅槃道故。七正念者,无漏智于应念正道法及助道法,心不动失故。八正定者,以无漏智相应,正住于理,决定不移故。皆言正者,以不依偏邪名正。能至涅槃名道。若《华严离世间品》,则八正俱菩萨道。正见者,远离一切诸邪见故。正思维者,舍妄分别心,随顺一切智故。乃至正定者,善入菩萨不思议解脱门,于一三昧中,出入诸三昧故。释云据此文证,岂不玄深。”
十一、《智度论》云︰“三十七品无所不摄,即无量道品,亦在其中。”
十二、《净名》云︰“道品是法身因。”
十三、《涅槃》云︰“若人能观八正道,即见佛性,名得醍醐。”
十四、《弥陀疏钞》曰︰“道品是一,观智大小,固无定也。”
十五、《大智度论》曰︰“天眼所见,自地(自身所住之界,例如色界天以色界为自地)及下地(低于色界自地之界,例如欲界)六道中众生诸物,若近若远,若粗若细诸色,莫不能照。”
十六、《净影疏》曰︰“一切禅定,名为天住。依禅得眼,故名天眼。能见众生死此生彼。”
十七、《智度论》曰︰“肉眼见近不见远,见前不见后,见外不见内,见昼不见夜,见上不见下。以此等故求天眼。得是天眼远近皆见,前后、内外、上下悉皆无碍。”
十八、望西曰︰“缘俗谛智,能照法故,名为法眼。”
十九、憬兴曰︰“法眼即以有智为体,能见众生欲性心及诸佛法,故名法眼。”
二十、《笺注》曰︰“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,谓之法眼。”
二一、《魏译》曰︰“法眼观察,究竟诸道。”
二二、《三藏法数》云︰“法眼者,菩萨为度众生,以清净法眼,遍观一切诸法,能知能行。谓因行是法,得证是道。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,令修令证也。”
二二、望西曰︰“缘真谛智,能照空(真空)理,故名慧眼。”
二四、憬兴曰︰“慧眼即以空智为体,照真空理。”
二五、《大乘义章》曰︰“言慧眼者,观达为慧,慧能照瞩,故名慧眼。”
二六、《净影》曰︰“能见真空,故名见真。”
二七、《智度论》曰︰“慧眼能见破相空理及见真空。”又曰︰“为实相故,求慧眼。得慧眼,不见众生,尽灭一异相。舍离诸著,不受一切法,智慧自内灭,是名慧眼。”
二八、《思益经》云︰“慧眼为见何法?答言︰若有所见,不名慧眼。慧眼,不见有为法,不无见为法。所以者何,有为法皆虚妄分别。无虚妄分别,是名慧眼。无为法空无所有,过诸眼道。是故慧眼,亦不见无为法。”
二九、憬兴曰︰“一切种智为体,无法不照,故云具足。”
三十、《法华文句》云︰“佛眼圆通,本胜兼劣。四眼入佛眼,皆名佛眼。”
三一、《智度论…
《大乘无量寿经指归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