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▪P2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》曰︰“慧眼、法眼、佛眼虽胜,非见众生法。欲见众生,唯以肉眼。”

  三二、义寂云︰“有肉眼,知障内色故。”

  三三、《净影疏》曰︰“佛眼能见真实如来藏中,不空实性,名了法性。”

  三四、憬兴云︰“能与佛一切种智相应,觉了中道第一义,故云觉了法性。”又云︰“亦见佛性,故云觉法性。”

  三五、《华严演义钞》曰︰“为道养生,先修肉眼。肉眼见粗,不能见细等,次修天眼。天眼见色,未见真境,故修慧眼。慧眼见理,未能见事,故修法眼。法眼未圆,故修佛眼。”

  三六、《智度论》曰︰“菩萨摩诃萨,初发心时,以肉眼见世界众生受诸苦患,心生慈悲,故求慧眼以救济之。得是慧眼已,见众生心相种种不同云何令众生得是实法,故求法眼,引导众生。”

  三七、古云︰“得其一,万事毕。”

  三八、《涅槃经》云︰“菩萨能如是得四无碍︰法无碍、义无碍、辞无碍、乐说无碍。”

  三九、《胜天王般若经》云︰“无羞辩、无尽辩、相续辩、不断辩、不怯弱辩、不惊怖辩、不共余辩、无边际辩、一切天人所爱重辩。”

  四十、《胜鬘宝窟》曰︰“佛能以正法授与众生。”

  四一、净影曰︰“诸法悉空,名为无相。”

  四二、《涅槃经》云︰“涅槃名为无相。以何因缘,名为无相?善男子︰无十相故。何等为十︰所谓色相、声相、香相、味相、触相、生、住、坏相、男相、女相。是名十相。无如是相,故名无相。”

  四三、《大乘义章》曰︰“彼此皆如,故曰如如。如非虚妄,故复经中亦名真如。”

  四四、《文殊般若经》曰︰“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,不生惊怖,亦不疑惑。如是忍者,速得阿耨菩提。”

  四五、《大宝积经》云︰“乃至诸法本性与佛性等,是故诸法皆是佛法。”

  四六、《净名经》曰︰“有无见反于法相,名为颠倒。”

  四七、《金刚三昧经》云︰“入道多途,要不出二种︰一理入。二行入。”

  四八、《大集经》云︰“无碍智慧无有边,善解众生三世事。”

  四九、《法华经化城喻》曰︰“如来无碍智,知彼佛灭度,及声闻菩萨,如见今灭度。”

  五十、《净影疏》曰︰“解法如如,是其理解。………空同曰如。解知一切万法皆如,名解如如。”

  五一、《大乘义章三》曰︰“言如如者,是前正智所契之理。诸法体同,故名为如。就一如中,体备沙界恒沙佛法,随法辨如,如义非一,彼此皆如,故名如如。”

  五二、《会疏》曰︰“如如是不一不异,不空不有之义。正是中道第一义谛相也。”

  五三、《会疏》曰︰“习(即集)即集谛,意亦兼苦。灭即灭谛,含道之言。因果相涉,故说四谛之教,即音声方便。”

  五四、《净影疏》曰︰“善知习(即集)等,是其教解。习善之教,名习音声。灭恶之教,名灭音声。菩萨于此悉能善解,故名善知。于中巧知,故曰方便。”

  五五、《嘉祥疏》曰︰“善知习灭音声,明辞无碍。”

  五六、《会疏》曰︰“明其离过,谓非世间无益之论等,专乐说出世大乘究竟了义故。”

  五七、《维摩经弟子品》曰︰“诸法究竟无所有,是空义。”

  五八、《大乘义章二》曰︰“空者,就理彰名,理寂名空。”

  五九、《会疏》曰︰“般若妙慧,证寂灭平等,故云知一切法皆悉寂灭(空寂《魏译》作寂灭)。”

  六十、《万善同归集》曰︰“教所明空,以不可得故,无实性故。是不断之无。”

  六一、《会疏》曰︰“生身者,是苦果依身,正是苦谛。烦恼、见思等惑,正是集谛。“二余”者,即苦集余残也。菩萨能断正使,及以习气,无有余残。出过三界,离父母生身,有漏果縳悉断尽。故云“俱尽”也。”

  六二、憬兴曰︰“生身,在报。烦恼,苦因。因果二余,皆已尽故。”

  六三、《净影疏》曰︰“生身,苦报。烦恼,惑因。此二残余,皆悉灭尽。”

  六四、《胜鬘经》曰︰“一乘即是第一义乘。”

  六五、憬兴曰︰“一乘者,即智虽有三,其极无二,故云一乘。”

  六六、《法华经方便品》云︰“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。”又云︰“唯此一事实,余二则非真。”

  六七、《净影疏》曰︰“乘是行用。行能运通,故名为乘。随化多乘,就实不殊,是以言一。于此一乘,穷名究竟。”

  六八、《会疏》曰︰“彼岸,涅槃妙果也。”

  六九、《净影疏》曰︰“至于彼岸,涅槃果极。”

  七十、《净影疏》曰︰“除妄显真,名断疑网。”

  七一、《会疏》曰︰“断除疑网,智惠(同慧)自生。”

  七二、《嘉祥疏》曰︰“决断疑网者,能断众生疑。”

  七三、《心经》曰︰“无智亦无得。”

  七四、《智度论》曰︰“诸法实相中,决定相不可得故,名无所得。”

  七五、《涅槃经》曰︰“无所得者,则名为慧。有所得者,名为无明。”又曰︰“有所得者,名生死轮。一切凡夫轮回生死,故有所见。菩萨永断一切生死,是故菩萨名无所得。”

  七六、《仁王良贲疏》曰︰“无所得心者,无分别智也。”

  七七、《维摩慧远疏》曰︰“菩萨破去情相,到无得处,名无所得。”

  七八、《大乘义章十九》曰︰“知一乘真实之法,名为实智,了知三乘权化之法,名方便智。”

  七九、《大日经二》曰︰“诸佛甚希有,权智不思议。”

  八十、《唐译》曰︰“得一乘道,无有疑惑,于佛教法,不由他悟。”

  八一、《魏译》作“慧由心出。”《净影疏》释云︰“真解发中,名慧心出。”

  八二、望西《无量寿经疏》曰︰“疑网既断,实理忽证。彼能证智,不由他生,必由心出。”

  八三、《会疏》曰︰“断除疑网,则智慧自生。由心者,无师自然智,而不由他悟。”

  八四、六祖惠能大师曰︰“密在汝边。”

 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

  一、《华严》云︰“当愿众生,深入经藏,智慧如海。”

  二、《慧琳音义》曰︰“唐云妙高山。四宝所成,故曰妙。出过众山,曰高。或云妙光山,以四色宝,光明各异照世故。”

  三、《宋译》云︰“坚固不动,如须弥山。”

  四、《魏译》作︰“慧光明净,超逾日月。”

  五、《会疏》云︰“超逾日月者,日月有亏盈,慧光不然。日月有出没,慧光常明。日月不照心内,慧光能照。日月不周,慧光周遍故。”

  六、憬兴云︰“定净满德,如雪山也。”

  七、《会疏》曰︰“以戒德喻雪山。戒德清净,如大雪山。常洁白,能照众生,令清凉故。”

  八、《净影疏》云︰“雪山显其定净。诸德皆净,名等一净。”

  九、《往生论注》释心业无分别云︰“如地负荷,无轻重之殊。”

  十、《法华经》曰︰“我为世尊,无能及者。安稳众生,故现于世。为大众说,甘露净法,其法一味,解脱涅槃。”

  十一、《佛地论》曰︰“如来圣教,于诸外道,一切世间邪劣教中,最为真实。殊胜清净,犹如醍醐,亦如甘露,令得涅槃。”

  十二、《魏译》曰︰“犹如虚空,于一切有,无有著故。”

  十三、《行事钞资持记》曰︰“无所著者,离尘染故。”

  十四、《慧琳音义十五》曰︰“此树端直无节,圆满可爱,去地三丈余,方有枝叶,其子微细。如柳花子,唐国无此树。”

  十五、《罪福报应经》曰︰“尼拘※树,高二十里,枝布分圆,覆六十里。其树上子数万斛。”

  十六、《阿惟越致遮经》曰︰“能荫五百车。”

  十七、《大日经疏一》曰︰“伐折罗如来金刚智印。”又云︰“譬如帝释手持金刚,破修罗军,念此诸执金刚亦复如是。”

  十八、《仁王经念诵仪轨上》曰︰“手持金刚杵者,表起正智,犹如金刚。”

  十九、《诸部要目》曰︰“不持金刚杵念诵,无由得成就。金刚杵者,菩提心义。能坏断常二边,契中道。中有十六菩萨位,亦表十六空为中道。两边各有五股,五佛五智义,亦表十波罗蜜,能攫十种烦恼,成十种真如。便证十地。”

  二十、《资持记》云︰“言外道者,不受佛化,别行邪法。”

  二一、《天台净名疏》云︰“法外妄解,斯称外道。”

  二二、《圆觉经集注》曰︰“心行理外,故名外道。”

  二三、《俱舍玄义》云︰“学乖谛理,随自妄情,不返内觉,称为外道。”

  二四、《大庄严法门经》曰︰“文殊师利问金色女,谁是外道。女言︰“于他邪说,随顺忍受,是名外道。””

  二五、《百论》云︰“顺声闻道者,皆悉是邪。”

  二六、《净名经》曰︰“直心是道场。”

  二七、《往生论注》云︰“正直曰方,依正直故,生怜愍一切众生心。”

  二八、《法华经方便品》曰︰“于诸菩萨中,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。”

  二九、《法华文句》曰︰“五乘是曲而非直,通(教)别(教)傍偏而非正。今皆舍彼偏曲,但说正直一道也。”

  三十、《佛地论》曰︰“称顺机宜,故名善巧。”

  三一、《文句》曰︰“显善权方便,明观行精微。”

  三二、《华严经》明十种善巧智︰(一)了达佛甚深善巧智。(二)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。(三)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。(四)证入平等佛法善巧智。(五)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。(六)悟解无差别佛法善巧智。(七)庄严佛法善巧智。(八)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。(九)无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。(十)无边佛法无差别善巧智。故知十种善巧智,皆源于深入精微,彻尽心源,从根本智而差别智,故能了达出生、宣说、证入等等诸善巧智也。

  三三、《胜鬘宝窟》曰︰“决定谓信也。”

  三四、《净影疏》曰︰“专乐求法,心无厌足,自利方便。”

  三五、《会疏》曰︰“菩萨求法为利他故,所得法必为他说。为一切众生,经无量劫而无疲倦。”

  三六、《梵网经》曰︰“戒如明日月,亦如璎珞珠。”

  三七、《会疏》曰︰“法音高响,犹如鼓声。威德摧邪,犹如胜幢。慧日照迷,犹如杲日。”

  三八、嘉祥师曰︰“建幢是战胜之相,譬说法降魔得胜也。”

  三九、《净…

《大乘无量寿经指归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