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無量壽經指歸▪P2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》曰︰“慧眼、法眼、佛眼雖勝,非見衆生法。欲見衆生,唯以肉眼。”

  叁二、義寂雲︰“有肉眼,知障內色故。”

  叁叁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佛眼能見真實如來藏中,不空實性,名了法性。”

  叁四、憬興雲︰“能與佛一切種智相應,覺了中道第一義,故雲覺了法性。”又雲︰“亦見佛性,故雲覺法性。”

  叁五、《華嚴演義鈔》曰︰“爲道養生,先修肉眼。肉眼見粗,不能見細等,次修天眼。天眼見色,未見真境,故修慧眼。慧眼見理,未能見事,故修法眼。法眼未圓,故修佛眼。”

  叁六、《智度論》曰︰“菩薩摩诃薩,初發心時,以肉眼見世界衆生受諸苦患,心生慈悲,故求慧眼以救濟之。得是慧眼已,見衆生心相種種不同雲何令衆生得是實法,故求法眼,引導衆生。”

  叁七、古雲︰“得其一,萬事畢。”

  叁八、《涅槃經》雲︰“菩薩能如是得四無礙︰法無礙、義無礙、辭無礙、樂說無礙。”

  叁九、《勝天王般若經》雲︰“無羞辯、無盡辯、相續辯、不斷辯、不怯弱辯、不驚怖辯、不共余辯、無邊際辯、一切天人所愛重辯。”

  四十、《勝鬘寶窟》曰︰“佛能以正法授與衆生。”

  四一、淨影曰︰“諸法悉空,名爲無相。”

  四二、《涅槃經》雲︰“涅槃名爲無相。以何因緣,名爲無相?善男子︰無十相故。何等爲十︰所謂色相、聲相、香相、味相、觸相、生、住、壞相、男相、女相。是名十相。無如是相,故名無相。”

  四叁、《大乘義章》曰︰“彼此皆如,故曰如如。如非虛妄,故複經中亦名真如。”

  四四、《文殊般若經》曰︰“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,不生驚怖,亦不疑惑。如是忍者,速得阿耨菩提。”

  四五、《大寶積經》雲︰“乃至諸法本性與佛性等,是故諸法皆是佛法。”

  四六、《淨名經》曰︰“有無見反于法相,名爲顛倒。”

  四七、《金剛叁昧經》雲︰“入道多途,要不出二種︰一理入。二行入。”

  四八、《大集經》雲︰“無礙智慧無有邊,善解衆生叁世事。”

  四九、《法華經化城喻》曰︰“如來無礙智,知彼佛滅度,及聲聞菩薩,如見今滅度。”

  五十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解法如如,是其理解。………空同曰如。解知一切萬法皆如,名解如如。”

  五一、《大乘義章叁》曰︰“言如如者,是前正智所契之理。諸法體同,故名爲如。就一如中,體備沙界恒沙佛法,隨法辨如,如義非一,彼此皆如,故名如如。”

  五二、《會疏》曰︰“如如是不一不異,不空不有之義。正是中道第一義谛相也。”

  五叁、《會疏》曰︰“習(即集)即集谛,意亦兼苦。滅即滅谛,含道之言。因果相涉,故說四谛之教,即音聲方便。”

  五四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善知習(即集)等,是其教解。習善之教,名習音聲。滅惡之教,名滅音聲。菩薩于此悉能善解,故名善知。于中巧知,故曰方便。”

  五五、《嘉祥疏》曰︰“善知習滅音聲,明辭無礙。”

  五六、《會疏》曰︰“明其離過,謂非世間無益之論等,專樂說出世大乘究竟了義故。”

  五七、《維摩經弟子品》曰︰“諸法究竟無所有,是空義。”

  五八、《大乘義章二》曰︰“空者,就理彰名,理寂名空。”

  五九、《會疏》曰︰“般若妙慧,證寂滅平等,故雲知一切法皆悉寂滅(空寂《魏譯》作寂滅)。”

  六十、《萬善同歸集》曰︰“教所明空,以不可得故,無實性故。是不斷之無。”

  六一、《會疏》曰︰“生身者,是苦果依身,正是苦谛。煩惱、見思等惑,正是集谛。“二余”者,即苦集余殘也。菩薩能斷正使,及以習氣,無有余殘。出過叁界,離父母生身,有漏果縳悉斷盡。故雲“俱盡”也。”

  六二、憬興曰︰“生身,在報。煩惱,苦因。因果二余,皆已盡故。”

  六叁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生身,苦報。煩惱,惑因。此二殘余,皆悉滅盡。”

  六四、《勝鬘經》曰︰“一乘即是第一義乘。”

  六五、憬興曰︰“一乘者,即智雖有叁,其極無二,故雲一乘。”

  六六、《法華經方便品》雲︰“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,除佛方便說。”又雲︰“唯此一事實,余二則非真。”

  六七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乘是行用。行能運通,故名爲乘。隨化多乘,就實不殊,是以言一。于此一乘,窮名究竟。”

  六八、《會疏》曰︰“彼岸,涅槃妙果也。”

  六九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至于彼岸,涅槃果極。”

  七十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除妄顯真,名斷疑網。”

  七一、《會疏》曰︰“斷除疑網,智惠(同慧)自生。”

  七二、《嘉祥疏》曰︰“決斷疑網者,能斷衆生疑。”

  七叁、《心經》曰︰“無智亦無得。”

  七四、《智度論》曰︰“諸法實相中,決定相不可得故,名無所得。”

  七五、《涅槃經》曰︰“無所得者,則名爲慧。有所得者,名爲無明。”又曰︰“有所得者,名生死輪。一切凡夫輪回生死,故有所見。菩薩永斷一切生死,是故菩薩名無所得。”

  七六、《仁王良贲疏》曰︰“無所得心者,無分別智也。”

  七七、《維摩慧遠疏》曰︰“菩薩破去情相,到無得處,名無所得。”

  七八、《大乘義章十九》曰︰“知一乘真實之法,名爲實智,了知叁乘權化之法,名方便智。”

  七九、《大日經二》曰︰“諸佛甚希有,權智不思議。”

  八十、《唐譯》曰︰“得一乘道,無有疑惑,于佛教法,不由他悟。”

  八一、《魏譯》作“慧由心出。”《淨影疏》釋雲︰“真解發中,名慧心出。”

  八二、望西《無量壽經疏》曰︰“疑網既斷,實理忽證。彼能證智,不由他生,必由心出。”

  八叁、《會疏》曰︰“斷除疑網,則智慧自生。由心者,無師自然智,而不由他悟。”

  八四、六祖惠能大師曰︰“密在汝邊。”

  真實功德第叁十一

  一、《華嚴》雲︰“當願衆生,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。”

  二、《慧琳音義》曰︰“唐雲妙高山。四寶所成,故曰妙。出過衆山,曰高。或雲妙光山,以四色寶,光明各異照世故。”

  叁、《宋譯》雲︰“堅固不動,如須彌山。”

  四、《魏譯》作︰“慧光明淨,超逾日月。”

  五、《會疏》雲︰“超逾日月者,日月有虧盈,慧光不然。日月有出沒,慧光常明。日月不照心內,慧光能照。日月不周,慧光周遍故。”

  六、憬興雲︰“定淨滿德,如雪山也。”

  七、《會疏》曰︰“以戒德喻雪山。戒德清淨,如大雪山。常潔白,能照衆生,令清涼故。”

  八、《淨影疏》雲︰“雪山顯其定淨。諸德皆淨,名等一淨。”

  九、《往生論注》釋心業無分別雲︰“如地負荷,無輕重之殊。”

  十、《法華經》曰︰“我爲世尊,無能及者。安穩衆生,故現于世。爲大衆說,甘露淨法,其法一味,解脫涅槃。”

  十一、《佛地論》曰︰“如來聖教,于諸外道,一切世間邪劣教中,最爲真實。殊勝清淨,猶如醍醐,亦如甘露,令得涅槃。”

  十二、《魏譯》曰︰“猶如虛空,于一切有,無有著故。”

  十叁、《行事鈔資持記》曰︰“無所著者,離塵染故。”

  十四、《慧琳音義十五》曰︰“此樹端直無節,圓滿可愛,去地叁丈余,方有枝葉,其子微細。如柳花子,唐國無此樹。”

  十五、《罪福報應經》曰︰“尼拘※樹,高二十裏,枝布分圓,覆六十裏。其樹上子數萬斛。”

  十六、《阿惟越致遮經》曰︰“能蔭五百車。”

  十七、《大日經疏一》曰︰“伐折羅如來金剛智印。”又雲︰“譬如帝釋手持金剛,破修羅軍,念此諸執金剛亦複如是。”

  十八、《仁王經念誦儀軌上》曰︰“手持金剛杵者,表起正智,猶如金剛。”

  十九、《諸部要目》曰︰“不持金剛杵念誦,無由得成就。金剛杵者,菩提心義。能壞斷常二邊,契中道。中有十六菩薩位,亦表十六空爲中道。兩邊各有五股,五佛五智義,亦表十波羅蜜,能攫十種煩惱,成十種真如。便證十地。”

  二十、《資持記》雲︰“言外道者,不受佛化,別行邪法。”

  二一、《天臺淨名疏》雲︰“法外妄解,斯稱外道。”

  二二、《圓覺經集注》曰︰“心行理外,故名外道。”

  二叁、《俱舍玄義》雲︰“學乖谛理,隨自妄情,不返內覺,稱爲外道。”

  二四、《大莊嚴法門經》曰︰“文殊師利問金色女,誰是外道。女言︰“于他邪說,隨順忍受,是名外道。””

  二五、《百論》雲︰“順聲聞道者,皆悉是邪。”

  二六、《淨名經》曰︰“直心是道場。”

  二七、《往生論注》雲︰“正直曰方,依正直故,生憐愍一切衆生心。”

  二八、《法華經方便品》曰︰“于諸菩薩中,正直舍方便,但說無上道。”

  二九、《法華文句》曰︰“五乘是曲而非直,通(教)別(教)傍偏而非正。今皆舍彼偏曲,但說正直一道也。”

  叁十、《佛地論》曰︰“稱順機宜,故名善巧。”

  叁一、《文句》曰︰“顯善權方便,明觀行精微。”

  叁二、《華嚴經》明十種善巧智︰(一)了達佛甚深善巧智。(二)出生廣大佛法善巧智。(叁)宣說種種佛法善巧智。(四)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。(五)明了差別佛法善巧智。(六)悟解無差別佛法善巧智。(七)莊嚴佛法善巧智。(八)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。(九)無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。(十)無邊佛法無差別善巧智。故知十種善巧智,皆源于深入精微,徹盡心源,從根本智而差別智,故能了達出生、宣說、證入等等諸善巧智也。

  叁叁、《勝鬘寶窟》曰︰“決定謂信也。”

  叁四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專樂求法,心無厭足,自利方便。”

  叁五、《會疏》曰︰“菩薩求法爲利他故,所得法必爲他說。爲一切衆生,經無量劫而無疲倦。”

  叁六、《梵網經》曰︰“戒如明日月,亦如璎珞珠。”

  叁七、《會疏》曰︰“法音高響,猶如鼓聲。威德摧邪,猶如勝幢。慧日照迷,猶如杲日。”

  叁八、嘉祥師曰︰“建幢是戰勝之相,譬說法降魔得勝也。”

  叁九、《淨…
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