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無量壽經指歸▪P2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”

  叁六、《淨影疏》謂此一偈是︰“舉彼智願,記必得土。通達法性一切空無,是舉智也。前覺一切如夢幻等(指“覺了一切法,猶如夢幻響”。)是世谛智。此通(達諸)法性,一切空無(我),是真谛智。專求淨土,是舉願也。必成是刹,記得土也。”

  叁七、《望西疏》謂︰“二智(俗谛真谛二智)雖殊,性空是同。雖知性空,而願淨土。”又曰︰“佛法不著有,不著無,有無(亦有亦無)亦不著,非有非無亦不著,不著亦不著。”

  叁八、《金剛經》曰︰“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

  叁九、《會疏》曰︰“所以菩薩雖洞達叁空,智無所著,而能大悲薰心,發願淨土。雖淨佛土,而常寂靜。是則即一法句(真實智慧無爲法身)而二十九種(《往生論》謂極樂共二十九種莊嚴)。即二十九種而一法句之義也。”

  四十、《會疏》曰︰“聞法樂受行者,聞彌陀所說法,受持奉行也。”

  四一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自于當來得妙淨土,名得淨處。”

  四二、《會疏》曰︰“清淨處即是淨土也。上所謂必成如是刹義也。”

  四叁、《會疏》雲︰“至願者,彌陀尊攝土(國土)攝生(衆生)攝身(法身)願,本是至極難思。菩薩願同于此。”

  四四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願己得土,同阿彌陀,名國無異。”

  歌歎佛德第二十七

  一、《法華玄贊》曰︰“西域暑熱,人多持蓋,皆之花飾之。故名華蓋。”

  二、《俱舍論》曰︰“佛德者,諸有智者,思維如來叁種圓德,深生愛敬。其叁者何︰一、因圓德。二、果圓德。叁、恩圓德。”

  叁、《唐譯》雲:“晨朝供養他方諸佛。”又雲:“即于晨朝,還到本國。”

  四、《起信論》曰︰“問︰無量壽佛說法,爲是純說一乘,爲是兼說叁乘?若純說一乘者,何得尚有聲聞衆等?若兼說叁聖者,何雲二乘不生彼國?答︰純是一乘,別無叁乘。豈獨佛在七寶講堂,純是一乘。乃至一一花中,一一光中,風聲水聲,諸音樂聲,亦純說一乘,更無叁乘。如《妙法蓮華經》雲︰“十方世界中,尚無二乘,何況有叁。”特以衆生根智有差,所聞各異,所證不同。故前文言,或聞佛聲,或聞法聲,或聞僧聲,或寂靜聲,空無我聲,乃至甘露灌頂等聲。其得聞者,或證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,乃至不退轉地菩薩。具如他譯本說,是即順余佛土,寄四果名。實則決定成佛,不取有余涅槃。以能回小向大故。佛本願故。”

  五、《會疏》曰︰“自然供養,不有爲法故。”

 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

  一、昙鸾師曰︰“田舍間人,不簡縱橫長短。鹹謂橫舒兩手臂爲尋。”

  二、《心經略疏》曰︰“于事理無礙之境,觀達自在,故立此名(觀自在)。又隨機往救,自在無失,故以爲名(觀世音)。前釋就智,後釋就悲。”

  叁、《千手千眼大悲心羅尼經》曰︰“觀世音菩薩,不可思議威神之力,已于過去無量劫中,已作佛竟,號正法明如來。大悲願力,爲欲發起一切菩薩,安樂成熟諸衆生故,現作菩薩。”

  四、《觀音叁昧經》雲︰“觀音在我前成佛,名正法明如來。我爲苦行弟子。”(此中之“我”,即釋迦如來。)

  五、《首楞嚴經》曰︰“觀世音菩薩于無量劫前,于古觀世音如來,受如幻聞薰聞修金剛叁昧法。從聞思修入叁摩地,返聞自性,得無上道。”

  六、《觀經》謂大士頂上圓光中“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,一一化佛,有五百化菩薩,無量諸天以爲侍者。”又“眉間毫相,備七寶色,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,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。一一化佛,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。”

  七、《觀經》曰︰“以智慧光,普照一切,令離叁途,得無上力。是故號此菩薩爲大勢至。”

  八、《悲華經》曰︰“由汝願取大千世界故,今字汝大勢至。”

  九、《思益經》曰︰“我(大勢至菩薩)投足之處,震動叁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。故名大勢至。”

  十、《觀經》又雲︰“此菩薩(大勢至)行時,十方世界一切震動。當地動時,有五百億寶華,一一寶華,莊嚴高顯,如極樂世界。”

  十一、《大日經疏五》曰︰“如世國王大臣,威勢自在,名爲大勢。言此聖者(大勢至),以至得如是大悲自在之位,故以爲名。”

  十二、《觀經》謂大士︰“于肉髻上有一寶瓶,盛諸光明,普現佛事。余諸身相,如觀世音,等無有異。”

  十叁、《法華經普門品》曰︰“苦惱衆生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”又曰︰“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,于怖畏急難之中,能施無畏。是故此娑婆世界,皆號之爲施無畏者。”

  願力宏深第二十九

  一、《觀經》曰︰“擐大甲胄,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。”

  二、《小本》雲︰“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。”

  菩薩修持第叁十

  一、《會疏》雲︰“夫有定而無慧,則同二乘沈空。有慧而無定,則同外道邪惡。故雙舉之。”

  二、《魏譯》曰︰“無量壽佛威神功德,不可思議。”

  叁、《二教論上》雲︰“法佛談話,謂之密藏,言秘奧實說。”

  四、《僧史略》曰︰“密藏者,陀羅尼法也。是法秘密,非二乘境界,諸佛菩薩,所能遊履也。”

  五、《探玄記》曰︰“調者調和,伏者製伏。謂調和控禦身口意業,製伏除滅諸惡行也。”

  六、《法華經》曰︰“衆生既信伏,質直意柔軟。”

  七、《大智度論》曰︰“阿羅漢、辟支佛,雖破叁毒,氣分不盡。譬如香在器中,香雖去,余氣故在。又如草木薪,火煙燒出,炭灰不盡,火力薄故。佛叁毒永盡無余,譬如劫盡火燒須彌山,一切地都盡,無煙無炭。如舍利弗嗔恚余習,難陀淫欲余習,畢陵伽婆蹉慢余習。譬如人被鎖初脫時,行猶不便。”

  八、《魏譯》謂彼土諸大士,“究竟一切菩薩所行,具足成就無量功德”。

  九、《會疏》曰︰“七覺支者,(一)擇法覺分。智惠(慧)觀諸法時,善能簡別真僞,不謬取諸虛僞法,故名擇法。(二)精進覺分,精進修諸道法時,善能覺了,不謬行于無益之苦行,常勤行在真法中,故名精進。(叁)喜覺分,若心得法喜,善能覺了此喜,不依顛倒之法而生歡喜,住真法喜,故名喜。(四)除覺分(即輕安覺支),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,善能覺了,除諸虛僞,不損真正善根,故名除。(五)舍(即前行舍)覺分,若舍所見念著之境時,善能覺了,所舍之境,虛僞不實,永不追憶,是爲舍。(六)定覺分,若發諸禅定之時,善能覺了諸禅虛假,不生見愛妄想,是爲定。(七)念覺分,若修出世道時,善能覺了,常使定慧均平。若心沈沒,當念用擇法、精進、喜等叁覺分察起。若心浮動時,當念用除、舍、定等叁覺分攝。故念覺常在兩楹之間,調念中適,是爲念。此七通名覺分,能到菩提一分故。”

  十、《彌陀疏鈔》曰︰“一正見者,《雅集》雲︰若覺支時,所得真覺,以慧安立,谛理分明,無有謬誤故。二正思維者,見此理時,無漏心相應。思維等量,爲令增長入涅槃故。叁正語者,不唯心無邪思,以無漏智,攝口四業,住四善語故。四正業者,以無漏智,除身叁種一切邪業,住清淨身業故。五正命者,以無漏智通除叁業中五種邪命故。六正精進者,以無漏智,應勤行精進,趨涅槃道故。七正念者,無漏智于應念正道法及助道法,心不動失故。八正定者,以無漏智相應,正住于理,決定不移故。皆言正者,以不依偏邪名正。能至涅槃名道。若《華嚴離世間品》,則八正俱菩薩道。正見者,遠離一切諸邪見故。正思維者,舍妄分別心,隨順一切智故。乃至正定者,善入菩薩不思議解脫門,于一叁昧中,出入諸叁昧故。釋雲據此文證,豈不玄深。”

  十一、《智度論》雲︰“叁十七品無所不攝,即無量道品,亦在其中。”

  十二、《淨名》雲︰“道品是法身因。”

  十叁、《涅槃》雲︰“若人能觀八正道,即見佛性,名得醍醐。”

  十四、《彌陀疏鈔》曰︰“道品是一,觀智大小,固無定也。”

  十五、《大智度論》曰︰“天眼所見,自地(自身所住之界,例如色界天以色界爲自地)及下地(低于色界自地之界,例如欲界)六道中衆生諸物,若近若遠,若粗若細諸色,莫不能照。”

  十六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一切禅定,名爲天住。依禅得眼,故名天眼。能見衆生死此生彼。”

  十七、《智度論》曰︰“肉眼見近不見遠,見前不見後,見外不見內,見晝不見夜,見上不見下。以此等故求天眼。得是天眼遠近皆見,前後、內外、上下悉皆無礙。”

  十八、望西曰︰“緣俗谛智,能照法故,名爲法眼。”

  十九、憬興曰︰“法眼即以有智爲體,能見衆生欲性心及諸佛法,故名法眼。”

  二十、《箋注》曰︰“分明觀達緣生差別之法,謂之法眼。”

  二一、《魏譯》曰︰“法眼觀察,究竟諸道。”

  二二、《叁藏法數》雲︰“法眼者,菩薩爲度衆生,以清淨法眼,遍觀一切諸法,能知能行。謂因行是法,得證是道。亦知一切衆生種種方便門,令修令證也。”

  二二、望西曰︰“緣真谛智,能照空(真空)理,故名慧眼。”

  二四、憬興曰︰“慧眼即以空智爲體,照真空理。”

  二五、《大乘義章》曰︰“言慧眼者,觀達爲慧,慧能照矚,故名慧眼。”

  二六、《淨影》曰︰“能見真空,故名見真。”

  二七、《智度論》曰︰“慧眼能見破相空理及見真空。”又曰︰“爲實相故,求慧眼。得慧眼,不見衆生,盡滅一異相。舍離諸著,不受一切法,智慧自內滅,是名慧眼。”

  二八、《思益經》雲︰“慧眼爲見何法?答言︰若有所見,不名慧眼。慧眼,不見有爲法,不無見爲法。所以者何,有爲法皆虛妄分別。無虛妄分別,是名慧眼。無爲法空無所有,過諸眼道。是故慧眼,亦不見無爲法。”

  二九、憬興曰︰“一切種智爲體,無法不照,故雲具足。”

  叁十、《法華文句》雲︰“佛眼圓通,本勝兼劣。四眼入佛眼,皆名佛眼。”

  叁一、《智度論…
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