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。如四十八愿中,除谤法五逆者,然此之二业,其障极重。众生若造,直入阿鼻。历劫周慞,无由可出,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,方便止言,不得往生。亦不是不摄也。………若造还摄得生。虽得生彼,华合迳(过也,至也,见《字汇》)于多劫。此等罪人,在华内时,有三种障︰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。二者不得听闻正法。三者不得历事供养。除此已外,更无余苦。”

  一O六、《合赞》云︰“言唯除五逆,诽谤正法,是乃就未造之机,且抑止之而已。若有已造机、已回心,则还摄取,莫有漏也。”

  一O七、善导大师云︰“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迹,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,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,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,为增上门也。”

  一O八、《往生论注》云︰“此生愚痴人既生诽谤,安有愿生佛土之理。”

  一O九、善导大师云︰“弘誓门多四十八,偏标念佛最为亲。人能念佛佛还念,专心想佛佛知人。”

  一一O、善导大师曰︰“唯有念佛蒙光摄,当知本愿最为强。”

  一一一、《事赞》曰︰“一一愿言,引第十八。”

  一一二、《甄解》云︰“四十八愿虽广,悉归第十八愿。”又云︰“谓由此愿故,使众生生无三恶趣之土,不更恶趣。具相好,现神通,而得灭度。入光寿海故。是以此愿,特为最胜矣。”

  一一三、《笺注》曰︰“故知四十八愿之中,以此念佛往生之愿,而为本愿中之王也。”

  一一四、肇公曰︰“道之极者,称曰菩提。秦(指中国)无言以译之。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!”

  一一五、《往生要集》云二种菩提心:(一)缘事菩提心(此即密乘之行愿菩提心),以四弘誓愿为体。(1)众生无边誓愿度。是应身菩提之因。(2)烦恼无数誓愿断。是法身菩提之因。(3)法门无尽誓愿学。是报身菩提之因。(4)无上菩提誓愿证。是求证得佛果菩提也。由前三行愿,具足成就,而证得三身圆满之菩提,还复广利一切众生也。(二)缘理菩提心(此即密乘之胜义菩提心)。一切诸法,本来寂灭,安住于中道实相,而圆成上求下化之愿行。是为最上之菩提心。谓为缘理之菩提心。

  一一六、《劝发菩提心文》曰︰“发菩提心,诸善中王。”

  一一七、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曰︰“是知菩提心者,诸佛之本源,众生之慧命。才发此心,已成佛道。以与佛智、不思议智、, 不可称智、大乘广智、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。”

  一一八、《教行信证文类》曰︰“信心即是一心也。一心即是真实信心也。是故论主建言一心也。”

  一一九、《探玄记三》曰︰“一心者,心无异念故。”

  一二O、《止观四》曰︰“一心者。修此法时,一心专志,心不余缘(指心中不缘其他一切事物)。”

  一二一、善导大师曰︰“一心专念弥陀名号。行住坐卧,不问时节久远,念念不舍。”

  一二二、宋灵芝师曰︰“凡人临终,识神无主。善恶业种,无不发现。或起恶念,或起邪见,或生系恋,或发猖狂。恶相非一,皆名颠倒。”

  一二三、《圆中钞》曰︰“娑婆众生,虽能念佛,浩浩见思,实未伏断,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,原非自力,而能主持,乃全仗弥陀,而来拔济。虽非正念,而能正念。故得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。”

  一二四、《悲华经》曰︰“临终之时,我当与大众围绕,现其人前。其人见我,即于我前,得心欢喜。以见我故,离诸障阂。即便舍身,来生我界。”又曰︰“所有众生,若闻我声(声者名也),发愿欲生我世界者,是诸众生,临命终时,悉令见我,与诸大众,前后围绕。我于尔时,入无翳三昧。以三昧力故,在于其前,而为说法。以闻法故,寻得断除一切苦恼,心大欢喜。故得宝置三昧。以三昧力故,令心得念及无生忍。命终之后,必生我界。”

  一二五、“阿惟越致”,又作阿鞞跋致。《弥陀要解》云︰“阿鞞跋致,此云不退。(一)位不退。入圣流,不堕凡地。(二)行不退。恒度生,不堕二乘地。(三)念不退。心心流入萨婆若海。若约此土,藏初果,通见地,别初住,圆初信,名位不退。通菩萨,别十向,圆十信,名行不退。别初地,圆初住,名念不退。”

  一二六、小本云︰“极乐国土,众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。”

  一二七、《要解》云︰“今净土,五逆十恶,十念成就,带业往生,居下下品者,皆得三不退也。”

  一二八、《要解》云︰“非心性之极致,持名之奇勋,弥陀之大愿,何以有此。”

  一二九、《观经》曰︰“应当专心,系念一处,想于西方。”

  一三O、《教行信证》曰︰“德本者,如来德号。此德号者,一声称念,至德成就满足,众祸皆转。十方三世德号之本,故曰德本也。”

  一三一、善导大师于《观念法门》释“厌女转男愿”云︰“乃由弥陀本愿力故,女人称佛名号,正命终时,即转女身,得成男子。弥陀接手,菩萨投身,坐宝莲上,随佛往生。”又“一切女人,若不因弥陀名号力者,千劫万劫,恒河沙等劫,终不可得转女身。”

  一三二、《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》曰︰“西方安乐(即极乐)世界,今现有佛,号阿弥陀。若有四众,能正受持彼佛名号,以此功德,临欲终时,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,令其得见。见已,寻生庆悦,倍增功德。以是因缘,所生之处,永离胞胎秽欲之形,纯处鲜妙宝莲华中,自然化生,具大神通,光明赫奕。”

  一三三、《弥陀疏钞》曰︰“六趣众生,则中阴之身自求父母。往生善土,则一弹指顷,莲华化生。是莲华者,乃卸凡壳之玄宫,安慧命之神宅。”

  一三四、《大日经疏十五》曰︰“如世人以莲华为吉祥清净,能悦可众心。今秘藏中,亦以大悲胎藏,妙法莲华,为最秘密吉祥。一切加持法门之身,坐此莲台也。”

  一三五、《大论》曰︰“生刹利为有势力,生婆罗门家为有智慧;生居士家为大富。故能利益众生。”

  一三六、《会疏》曰︰“生下贱家,受世轻慢,利济不广。”

  一三七、《法华嘉祥疏》曰︰“有人言通取一切戒为梵行,别行断淫为梵行。故《大品》曰︰“淫欲障生梵天,何况菩提!””

  一三八、《法华嘉祥疏》曰︰“梵行之相者,梵名涅槃,即根本*轮大涅槃也。行即万行,到大涅槃也。”

  一三九、《大日经疏十七》曰︰“梵谓涅槃。梵行谓修梵行者名。具大涅槃名为梵。”

  一四O、《尊胜陀罗尼经》曰︰“诸飞鸟畜生,含灵之类,闻此陀罗尼,一经于耳,尽此一身,更不复受。”

  一四一、《涅槃经》曰︰“是大涅槃,亦复如是。若有众生,一经耳者,却后七劫,不堕恶趣。”

  一四二、龙树大士曰︰“彼尊佛刹无恶名,亦无女人恶道怖,乃至无有诸趣恶知识。”

  一四三、《往生论》云︰“净土果报,离二种讥嫌过,应知。一者体。二者名。体有三种︰一者二乘人。二者女人。三者诸根不具人。无此三过故,名离体讥嫌。名亦有三种,非但无三体,乃至不闻二乘、女人、诸根不具三种名故,名离名讥嫌。”

  一四四、《疏钞》曰︰“由耳之所闻,唯是诸佛如来万德洪名,菩萨、声闻及诸天善人,种种嘉号,曾无三恶名字,历耳根故。”

  一四五、《阿弥陀经》曰︰“其佛国土,当无恶道之名,何况有实。是诸众鸟,皆是阿弥陀佛,欲令法音宣流,变化所作。”

  一四六、《弥陀要解》曰︰“问︰白鹤等,非恶道名耶?答︰既非罪报,则一一名字,皆诠如来功德。所谓究竟白鹤等,无非性德美称,岂恶名哉!”

  一四七、《观经》曰︰“如意珠王,涌出金色微妙光明。其光化为百宝色鸟。”

  一四八、《会疏》曰︰“定聚者,具云正定聚。亦言不退转。便是菩萨阿鞞跋致也。云何名正定。凡一切众生,虽根性万殊,以类聚之,不出三种。以必堕六趣为邪定,以升沈随缘为不定,以定至菩提为正定。”

  一四九、善导大师曰︰“不断烦恼得涅槃,斯示安乐自然德。”

  一五O、龙树大士云︰“以信佛因缘,愿生净土,起心立德,修诸行业,佛愿力故,即便往生。以佛力住持,即入大乘正定聚。正定聚者,即是阿鞞跋致不退位也。”

  一五一、《法华经信解品》曰︰“以三苦故,于生死中,受诸热恼。”

  一五二、《大智度论廿二》曰︰“人大热闷,得入清凉池中,冷然清了,无复热恼。”

  一五三、《会疏》曰︰“于自身忘执,计爱憎违顺,是名贪计,是所谓我执也。”

  一五四、罗什大师曰︰“谓坚固善心,深不可拔,乃名根也。”

  一五五、《三藏法数五》云︰“金中最刚,故云金刚。”

  一五六、《大藏法数四十一》云︰“梵语跋折罗,华言金刚。此宝出于金中,色如紫英,百炼不销,至坚至利,可以切玉,世所希有,故名为宝。”

  一五七、《大日经疏一》云︰“伐折罗即是金刚杵。”

  一五八、《大日经疏一》云︰“伐折罗,如来金刚智印。”

  一五九、《行宗记二》曰︰“金刚者,即侍从力士,手持金刚杵,因以得名。”

  一六O、罗什大师云︰“天力士,名那罗延。端正雄健也。”

  一六一、《大日经疏十》曰:“毗纽天有众多别名,即是那罗延天别名也。是佛化身。”

  一六二、《秘藏记》曰︰“那罗延天,三面,青黄色。右手持轮,乘迦楼罗鸟。”

  一六三、法救云︰“如来身力无边,犹如心力。”

  一六四、《密迹力士经》云︰“如来之身成钩锁体,犹如金刚,铿然坚绝,不可破坏。”

  一六五、《仁王经念佛仪轨上》云︰“此金刚手,即普贤菩萨也。手持金刚杵者,表起正智,犹如金刚,能断我法微细障故。”

  一六六、《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》云︰“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,是故名普贤。即从如来得持金刚杵。其金刚杵五智所成,故名金刚手。”

  一六七、《涅槃经》云︰“如来身者,是常住身、不可坏身、金刚之身。”

  一六八、《新译仁王经》曰︰“世尊导师金刚体,心行寂灭转*轮。”

  一六九、《良贲疏》曰︰“金刚体者,坚固具足。体…

《大乘无量寿经指归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