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去無定迹。菩薩平等,無有先此後彼等分別心,如電光照物,無彼此先後分別。”
九五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奪慧命,壞道法功德善本,是故名爲魔。”
九六、《止觀五》曰:“一切凡夫,未階聖道,介爾起計,悉皆是見。”
九七、《大乘義章五》曰:“推求說之爲見。”
九八、《華嚴經》曰:“我慢溉灌,見網增長。”
九九、《智度論十一》曰:“是入邪見網,煩惱破正智。”
一OO、《智度論八》曰:“有念墮魔網,無念則得出。”
一O一、憬興師曰:“纏縛者,即八纏叁縛。”八纏者:(一)無慚。(二)無愧。(叁)嫉。(四)悭。(五)惡作。(六)睡眠。(七)掉舉。(八)惛沈。叁縛者,貪嗔癡也。
一O二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亦可諸煩惱結,通名纏縛。菩薩教人斷離,名解。”
一O叁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如來所說言教名聲。餐(義同聞)聲悟解,故曰聲聞。”
一O四、《甄解》曰:“二乘雖得叁空門,唯沈偏空。菩薩不然,能達幻網,得平等法。故雖住叁空門,而不住無爲,不住有爲。故能行聲聞,能行緣覺,而超越聲聞、緣覺之地。”
一O五、《大寶積經》善德天子會說:“以聲聞法教化衆生,故我是聲聞。以辟支佛法化益衆生,故我是辟支佛也。以大悲法教化衆生,故我是菩薩。于一切法得解脫,一切無礙故。從所化衆生,或以聲聞法化益,或以辟支佛法化益,或以菩薩法化益。故我是聲聞,我是緣覺,我是菩薩也。”
一O六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衆生及法,悉無自性,故名爲空。乃至因緣,相亦不有,說爲無相。此離所取,遠離妄想能取之心,故曰無願。”
一O七、《智度論》雲:“無願故不造生死之業。亦名無作。”
一O八、《智度論》雲:“觀諸法空,是名空。于空中不可取相。是時空轉,名無相。無相中,不應有所作,爲叁界生。是時轉無相,名無作(即無願)。譬如,城有叁門。一人身不得一時從叁門入。若入則從一門。諸法實相是涅槃城也。城有叁門,空、無相、無作。若人入空門,不得是空,亦不取相,是人直下事辦,故不須二門。若人入空門,取相得是空,于是入不爲門,通途更塞。若除空相,是時從無相門入。若于無相相,心著生戲論,是時除無相相,入無作門。”
一O九、《法華文句》曰:“方者,法也,使用者也。”
一一O、《法華義疏》曰:“方便是善巧之名,善巧者,智之用也。”
一一一、《大集經》曰:“能調衆生,悉令趣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是名方便。”
一一二、《會疏》曰:“《涅槃經》雲:“智度菩薩母,方便以爲父。”達空無相是大智。隨宜施設名方便。方便有二種: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。二以實相理深莫能信受,要須方便誘引群生,令其漸悟。其德廣大,不二乘(即非二乘)所能爲,故言善立。”
一一叁、《四教儀集注》曰:“乘以運載爲義,運出叁界,歸于涅槃。”
一一四、《法華譬喻品》曰:“如來有無量智慧,力無所畏,諸法之藏。能與一切衆生大乘(指一佛乘)之法,但不盡能受。舍利弗:以是因緣,當知諸佛方便力故,于一佛乘,分別說叁。”
一一五、《法華文句》曰:“方便者,門也。………爲真實作門。真實得顯,功由方便。依此釋,則小乘爲入大乘之門,故謂之方便教。又叁乘爲通于一乘,故亦名方便教。”
一一六、《涅槃經》曰:“滅諸煩惱,名爲涅槃。離諸有者,乃爲涅槃。”
一一七、《賢首心經略疏》曰:“涅槃,此雲圓寂。謂德無不備稱圓,障無不盡曰寂。”
一一八、《甄解》曰:“義充法界,德備恒沙爲圓。體窮真性,妙絕相累爲寂。”
一一九、《法華壽量品》曰:“若佛久住于世,薄德之人,不種善根,貧窮下賤,貪著五欲,入于憶想妄見網中,若見如來常在不滅,便起憍恣,而懷厭怠,不能生難遭之想,恭敬之心。………是故如來,雖不實滅,而言滅度。”
一二O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善心一處住不動,是名叁昧。”又“一切禅定亦名定,亦名叁昧。”又“諸行和合,皆名爲叁昧。”“一切禅定攝心,皆名爲叁摩提,秦言正心行處。”
一二一、《法華玄贊》曰:“梵雲叁摩地,此雲等持。平等持心而至于境,即是定也。”
一二二、天臺曰:“若以空慧,照諸禅定種種法門,出生乃至無量叁昧。”
一二叁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陀羅尼者,秦言能持,或能遮。能持集種種善法,能持令不散不失。譬如完器盛水,水不漏散。能遮者,惡不善心生,能遮不令生。若欲作惡罪,持令不作。是名陀羅尼。”
一二四、《智度論》雲:“菩薩得是一切叁世無礙明等諸叁昧。于一一叁昧中,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。如是等和合,名爲五百陀羅尼門。是爲菩薩善法功德藏。”
一二五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是叁昧修行,習久後能成陀羅尼。是諸叁昧,共諸法實相智慧,能生陀羅尼。”
一二六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叁昧但是心相應法也。陀羅尼亦是心不相應,是心不相應陀羅尼。是心不相應者,如人得聞持陀羅尼,雖心嗔恚亦不失,常隨人行,如影隨形。”
一二七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陀羅尼世世常隨菩薩,諸叁昧不爾,或時易身則失。”
一二八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如《華嚴》說,彼一叁昧,統攝法界一切佛法,悉入其中。”
一二九、《八十華嚴》曰:“爾時普賢菩薩入廣大叁昧,名佛華嚴。”
一叁O、《六十華嚴》曰:“普賢菩薩,正受叁昧,其叁昧名佛華嚴。”
一叁一、《法界記》雲:“言華嚴叁昧者,解雲,華者,菩薩萬行也。何者?以華有生實(指果實)之用,行有感果之能。雖複內外兩殊,生感力用相似。今即以法托事,故名華也。嚴者,行成果滿,契合相應,垢障永消,證理圓滿,隨用贊德,故稱爲嚴也。叁昧者,理智無二,交徹熔融,彼此俱亡,能所斯絕,故雲叁昧也。”
一叁二、《華嚴經》雲:“一切自在難思議,華嚴叁昧勢力故。”
一叁叁、《合贊》曰:“法界唯心,名佛華嚴。以因行華,嚴果德相,令顯著故。入此叁昧,現見十方佛及佛土。”
一叁四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此叁昧,皆飾法身,故雲華嚴。”
一叁五、《秘藏記》雲:“凡夫二乘不能知,故曰密語。如來言真實無虛妄,故曰真言。”
一叁六、《會疏》曰:“百千叁昧者。衆生無量,心行不同,有利有鈍,于諸結使,有厚有薄。是故菩薩行百千種叁昧,斷其塵勞。譬如爲諸貧人欲令大富,當備種種財物。一切備具,然後能濟諸貧。又如欲治諸病,當備種種衆藥,然後能治(以上取意)。”
一叁七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從首楞嚴叁昧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叁昧,又如見一切佛叁昧,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,無量阿僧祇菩薩叁昧等,如是等諸叁昧無不具足。故雲具足成就百千叁昧。”
一叁八、《智度論》複雲:“于一一叁昧中得無量陀羅尼。”
一叁九、《會疏》曰:“深定者,所住叁昧,微深幽玄,非二乘及初心菩薩所能爲。”
一四O、《甄解》曰:“唐譯雲“一切種甚深禅定”。一切種者,謂一切種智。全理之事,故雲甚深。”
一四一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住深定門,起行所依。無心往來,直以叁昧法門力起,故須住定。下明起行,悉睹現在無量諸佛,攝行寬廣。”
一四二、《甄解》曰:“普等叁昧,曰深定門。此叁昧彌陀智願之所成,甚深無涯底,故雲深禅定。悉睹周遍,是其業用。”
一四叁、《般舟經》雲:“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,不持天耳徹聽,不持神足到其佛刹,不于此間終生彼間,便于此坐見之。………佛(釋尊)言:菩薩于此間國土,念阿彌陀佛,專念故得見之。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?阿彌陀佛報言:欲來生者,當念我名。”
一四四、《仁王般若經上》以“九十刹那爲一念,一念中之一刹那,經九百生滅。”
一四五、《往生論注上》以“百一生滅爲一刹那,六十刹那名爲一念。”
一四六、《華嚴探玄記十八》謂“刹那茲雲念頃。一彈指頃有六十刹那。”
一四七、《甄解》曰:“一念之頃,周遍無量佛土者,所到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故,結歸念佛叁昧也。”
一四八、《嘉祥法華疏》曰:“速疾應機名辯,言含文釆曰才。”
一四九、《會疏》曰:“言音開惑爲辯,隨機巧妙爲才,無不皆出于聖智。”
一五O、《淨影疏》謂如來得四無礙智。如來由無礙之智,興無礙之四辯:(一)義無礙辯。謂了知一切諸法義理,通達無滯故。(二)法無礙辯。謂達一切諸法名字,分別無滯故。(叁)辭無礙辯。于諸法名字義理,隨順一切衆生殊方異語,爲其演說,能令各各得解故。(四)樂說無礙辯。謂隨順一切衆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爲說之,圓融無滯故。
一五一、《甄解》曰:“若依根本教,但說一字,亦爲得佛辯才。傳如來如實言故。不但此菩薩爾,凡夫說亦同諸佛辯才。贊揚佛慧功德,開化十方有緣而已。”
一五二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入謂解也。謂解衆生種種言音,用之起說。”
一五叁、《密迹經》雲:“此叁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垓衆生之類,言辭各異。計是一切皆歸一義至真之惠。菩薩應殊(指各類衆生)唱異言,說法開化。”
一五四、《稱贊大乘功德經》雲:“傍生鬼等,亦聞如來以隨類音而說法。”
一五五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如、法性、實際,是叁皆是諸法實相異名。”
一五六、《甄解》雲:“實相妙處盡理至極,雲際也。”
一五七、《會疏》曰:“開顯真實爲顯示,謂會十界歸一乘克成菩提故。真實之際者,以一佛乘爲法涯際故。”
一五八、《甄解》曰:“若依小乘,偏真爲實際。若依漸教,以離二邊爲真實際。若依聖道實教,諸法實相爲真實際。若依淨土,光闡道教爲權方便,誓願一佛乘爲真實際,一實真如海故。聖道守理而非唯理;淨土以事而非唯事(即事即理事事無礙)。于衆生所入,則雖有事理空有…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