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曰:“有德可尊,故曰尊者。”
二七、《會疏》曰:“尊謂尊貴,有德可貴,故曰尊者。”
二八、“憍陳如”梵文全名,作阿若憍陳如。淨影曰:“阿之言無,若之言智,證無成智,故曰無智。“無”是一切諸法本性,名爲本際。于此本際知見明了,名了本際。”
二九、《法華文句》曰:“是釋迦法中第一弟子。”
叁十、《增一阿含經弟子品》中,佛稱之爲“我聲聞中第一比丘,寬仁博識,善能勸化,將養聖衆,不失威儀。”
叁一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如舍利弗,于智慧中第一,目犍連神足第一。”又“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,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。”
叁二、“迦葉”譯爲龜,《法華文句》雲:“其先代學道,靈龜負仙圖以應。從德命族,故雲龜氏。”
叁叁、佛雲:“有頭陀行,我法久存。”
叁四、《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》雲:“梵王至靈山,以金色缽羅華獻佛,舍身爲座,請佛爲衆生說法。世尊登座,拈華示衆,人天百萬,悉皆罔措。獨有金色頭陀,破顔微笑。世尊雲:“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付囑摩诃迦葉。””
叁五、迦葉贊曰:“佛法大海水,流入阿難心。”
叁六、《密迹金剛力士經》雲:“與大比丘衆四萬二千具,菩薩八萬四千,一切大聖,神通已達。”
叁七、《佛地論第二》雲:“先說聲聞,後說菩薩。聲聞衆者,近對世尊,親受化故。又諸聲聞,常隨佛故,形同佛故。”
叁八、菩薩,具足應雲“摩诃菩提質帝薩埵”,譯爲大道心衆生。《清涼疏》謂:“一者願大,求大菩提故。二者行大,二利成就故。叁者時大,經叁無數劫故。四者德大,具足一乘諸功德故。”
叁九、《法華》之六大:(一)信大法;(二)解大義;(叁)發大心;(四)趨大果;(五)修大行;(六)證大道。
四十、《清涼疏》謂普賢有叁:(一)位前(但發普賢心);(二)位中(等覺菩薩);(叁)位後普賢(得果不舍因行,謂成佛仍不舍因地之行)。
四一、《清涼疏》謂普賢之義爲:“果無不窮曰普,不舍因地曰賢。”
四二、《會疏》雲:“體遍法界,故曰普。位鄰極聖,故曰賢。”又雲:“能導禦一切,發十大願王。願西方往生,特翼贊彌陀,故于此經是爲上首。”
四叁、《探玄記》曰:“德周法界曰普,至順調善曰賢。”
四四、《大日經疏一》曰:“普賢菩薩者,普是遍一切處。賢是最妙善義。謂菩提心所起願行,及身口意,悉皆平等,遍一切處,純一妙善,備具衆德,故以爲名。”
四五、《四十華嚴經四十頌》曰:“一切如來有長子,彼名號曰普賢尊。”
四六、《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》曰:“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,是故名普賢。”
四七、《五秘薩訣》曰:“金剛薩埵者,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。亦名一切如來長子,亦名大阿阇黎。”
四八、夏老雲:“淨土即是密教顯說。”
四九、《放缽經》曰:“今我得佛,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。過去無央數諸佛,皆是文殊師利弟子。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。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。文殊者,佛道中父母也。”
五十、《心地觀經》曰:“叁世覺母妙吉祥。”
五一、《法華嘉祥疏二》曰:“文殊,此雲妙德。以了了見佛性故。德無不圓,果無不盡,稱妙德也。”
五二、《會疏》曰:“具叁德秘藏,神化不思議,故名妙德。”
五叁、《圓中鈔》曰:“微妙叁德,同佛所證,故亦雲妙吉祥。………惑業苦叁,有少分在,皆未吉祥。位居究竟,叁德圓彰,故又號妙吉祥也。”
五四、彌勒,此雲慈氏;名阿逸多,此雲無能勝。《彌陀疏鈔》雲:“以在母胎中,即有慈心,故以名族。又過去生中,遇大慈如來,願同此號,即得慈心叁昧。又昔爲婆羅門,號一切智,于八千歲,修習慈行。又弗沙佛時,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,常習慈定。又《思益經》雲:“衆生見者,即得慈心叁昧。”又《悲華經》雲:“發願于刀兵劫中,擁護衆生。”是則慈隆即世,悲臻後劫,至極之慈,超出凡小,故無能勝。”
五五、《普賢行願品》雲:“是人臨命終時,最後刹那,一切諸根悉皆散壞,一切親屬悉皆遠離,一切威勢悉皆退失,輔相大臣、宮殿內外、象馬車乘、珍寶伏藏,如是一切無複相隨。唯此願王不相舍離,于一切時引導其前,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到已,即見阿彌陀佛。”偈雲:“我既往生彼國已,現前成就此大願,一切圓滿盡無余,利樂一切衆生界………。”
五六、《文殊發願經》雲:“生彼佛國已,成滿諸大願,阿彌陀如來,現前授我記………。”
五七、《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》彌勒問佛:“若有衆生發十種心,隨一一心,專念向于阿彌陀佛,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。世尊,何等名爲發十種心,由是心故,當得往生彼佛世界?”
彌勒菩薩白佛言:“世尊,如佛所說,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,若有衆生發十種心,隨一一心,專念向于阿彌陀佛,是人命終,當得往生彼佛世界。世尊,何等名爲發十種心,由是心故,當得往生彼佛世界?”
佛告彌勒菩薩言:“彌勒,如是十心,非諸凡愚、不善丈夫、具煩惱者之所能發。何等爲十:
一者、于諸衆生,起于大慈,無損害心。
二者、于諸衆生,起于大悲,無逼惱心。
叁者、于佛正法,不惜身命,樂守護心。
四者、于一切法,發生勝忍,無執著心。
五者、不貪利養,恭敬尊重,淨意樂心。
六者、求佛種智,于一切時,無忘失心。
七者、于諸衆生,尊重恭敬,無下劣心。
八者、不著世論,于菩提分,生決定心。
九者、種諸善根,無有雜染,清淨之心。
十者、于諸如來,舍離諸相,起隨念心。
彌勒,是名菩薩發十種心。由是心故,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。彌勒,若人于此十種心中,隨成一心,樂欲往生彼佛世界,若不得生,無有是處。”
五八、《悲華經五》曰:“此佛世界,當名娑婆。………時有大劫,名曰善賢。………是大劫中,有千世尊,成就大悲,出現于世。”
德遵普賢第二
一、《度世經》曰:“開士、大士、聖士、力士、正士等,皆菩薩之異稱。”
二、《甄解》雲:““正”謂正道,“士”謂士夫,在家之稱。此等大士,外現凡形,內深達正道故,居家名爲正士。”
叁、《會疏》曰:“十六正士者,《文殊師利嚴淨經》言:“菩薩八萬四千及十六正士”。則明知正士之名,雲居家菩薩。“正”謂正道,“士”謂居士。此等大士,雖葆光和塵,久出于邪道,深達于正法,故雲正士也。”
四、《出生義》雲:“厥有河沙塵海數量,舉十六位焉;亦塵沙之數不出于此矣。”
五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善守(即賢護)等十六菩薩是居家菩薩。”
六、《思益經》雲:“若衆生聞名者,畢竟得叁菩提,故雲善守。”
七、《大方等大集賢護經》曰:“王舍大城有優婆塞,名曰賢護,爲衆上首。”
八、《大寶積經賢護長者會》佛說賢護長者衆樂事:“其受于快樂果報,雖複忉利帝釋天王,猶不能及,況複人間。”
九、《名義集》曰:“※陀婆羅,翻爲賢護。自護賢德,複護衆生故。或雲賢首,以位居等覺,爲衆賢之首故。”
十、《四童子經現生品》經雲:“東方去此佛刹十千俱胝,有一世界名寶鳴,佛名獅子鳴聲如來,有一菩薩名善思議(即善思維),應托來到此土,化生阿阇世王宮內。南方去此五百億世界,有一世界,佛名寶積善現如來,有一菩薩名寂靜轉(即慧辯才),于此舍衛城內,生大居士似師子家。西方去此過八億百千佛刹,樂音如來所,有一菩薩名無攀緣(即觀無住),于此波羅奈國,化生大居士善鬼家。北方去此六萬四百千億佛土,住菩提分轉如來所,有一菩薩名開敷神德(即神通華),生此毗耶離城大將師子家。此四童子與無量大衆,共來娑羅雙樹所,恭敬供養。”
十一、《月燈叁昧經第叁》說:“香象菩薩從東方阿※佛,與那由多菩薩,共來問訊釋迦牟尼佛。”
十二、《甄解》雲:“其余智幢(即寶幢)、寶英、中住、製行、解脫等,雖未見經證,准前思之,必應是他方來大士也。”
十叁、《甄解》曰:“初列賢護等十六正士者,彰此法不以出家發心爲本。次列他方來者,彰十方佛土中,悉以此法爲出世大事故,共來精進求此法。”
十四、《會疏》雲:“寂滅境智,諸根清淨,故名寂根。”
十五、《甄解》雲:“境智寂滅,根本嚴淨,雲寂根。”
十六、《會疏》雲:“信心智慧,永斷疑網。”
十七、《甄解》雲:“明信佛智,無上智慧。”
十八、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》謂大士十種廣大行願:一者,禮敬諸佛。二者,稱贊如來。叁者,廣修供養。四者,忏悔業障。五者,隨喜功德。六者,請轉*輪。七者,請佛住世。八者,常隨佛學。九者,恒順衆生。十者,普皆回向。如上十願,願願皆曰:“我此大願,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。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”
十九、《攝大乘論釋》雲:“不可以譬類得知爲無量。”
二十、《行願品》雲:“聞此願王,讀、誦、書寫,………是諸人等,于一念中,所有行願,皆得成就。”
二一、《仁王經疏》雲:“施物名功,歸己曰德。”
二二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功謂功能,諸行皆有利益之功,故名爲功。此功是善行家德(指自有之德),故名功德。………德體名法。”
二叁、《唯識論》曰:“法謂軌持。”
二四、《會疏》雲:“安住者,不動義。德成不退,故曰安住。無德不具,故雲一切。”
二五、《行願品》中,“于一念中,所有行願,皆得成就。”
二六、《法華文句》曰:“方者法也,便者用也。”
二七、《大集經》雲:“能調衆生,悉令趣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是名方便。”
二八、《法華玄贊》雲:“施爲可則曰方。善逗機宜曰便。”
二九、《淨影疏》雲:“化行善巧,…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