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無量壽經指歸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經。而天下古今,信鮮疑多,辭繁義蝕,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。”

  十六、《要解》雲:“故當來經法滅盡,特留此經(指《無量壽經》)住世百年,廣度含識。阿伽陀藥,萬病總持。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。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秘髓,一切諸佛之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,皆不出于此矣。欲廣歎述,窮劫莫盡!”

  十七、印光法師贊《要解》雲:“理事各臻其極,爲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注解,妙極確極!縱令古佛出世,重注此經,亦不能高出其上矣。”

  十八、《疏鈔》雲:“依賢首判教五分。謂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。今此經者頓教所攝。亦複兼通前後二教。………圓全攝此,此分攝圓。”又雲:“四法界者:一事法界;二理法界;叁事理無礙法界。此叁諸教所有。四事事無礙法界,唯《華嚴》一經有之。名爲別教一乘。………以《華嚴》全圓,今得少分。………圓教全攝此經,此經分攝圓教。”

  十九、沈善登曰:“所謂大權菩薩,曲被當機,應病與藥,時節因緣應爾也。”

  二十、《華嚴妙嚴品》曰:“一切法門無盡海,同會一法道場中。”

  二一、《大疏》雲:“如海一滴,具百川味。”

  二二、《大疏》雲:“如徑尺之鏡,見十裏之影。”

  二叁、《大疏》雲:“若一室之千燈,光光相涉。”

  二四、《華嚴盧舍那佛品》雲:“以一佛國滿十方,十方入一亦無余,世界本相亦不壞,無比功德故應爾。”

  二五、晉譯《華嚴十住品》雲:“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”

  二六、《大疏》雲:“如金與金色,二不相離。”

  二七、《大疏》雲:“若片月澄空,晦明相並。”

  二八、《大疏》曰:“如琉璃瓶,盛多芥子。”

  二九、《普賢行願品》雲:“一塵中有塵數刹,一一刹有難思佛。”“于一毛端極微中,出現叁世莊嚴刹。”

  叁十、《大疏》雲:“若兩鏡互照,傳耀相寫。”

  叁一、《大疏》雲:“立像豎臂,觸目皆道。”

  叁二、《華嚴初發心功德品》曰:“知無量劫是一念,知一念即無量劫。”

  叁叁、《普賢行願品》曰:“盡一切劫爲一念”,“我于一念見叁世”。

  叁四、《大疏》雲:“若一夕之夢,翺翔百年。”

  叁五、《大疏》雲:“如北辰所居,衆星拱之。”

  叁六、《華嚴金獅子章》雲:“或隱或顯,或一或多,各無自性,由心回轉,說事說理,有成有立,名唯心回轉善成門。”

  七、部類差別

  一、《疏鈔》謂大小二本,“文有繁簡,義無勝劣,判屬同部。”

  八、譯會校釋

  一、《甄解》雲:“凡于諸經中,傳譯盛無如今經。斯乃以出世正意,利益無邊故也。”

  二、《會疏》雲:“凡于一切經中傳譯盛然,無如今經。斯乃道理幽邃,利益最上故也。”

  叁、沈善登居士《報恩論》曰:“其所以不同之故。略考諸經,約有叁端。(1)譯手巧拙不同………。(2)梵本傳寫不同………。(3)本師前後多次宣說不同。本師叁百余會說法,既多指歸淨土,則自然屢說不一說,而亦隨時隨機,開通大意,依義不依語,顯然可知。”

  四、日《甄解》雲:“以審諸譯,是梵本廣多,致使傳譯文義,存沒詳略不同耳。”

  五、日本日溪師雲:“異譯文句,與今經(指魏譯本)稍差異者不少。思夫,多異本,傳者不一,故致斯異。亦或非一時說,例如般若諸經。以此經如來本懷,處處異說,致此多本。蓋此大悲之極處也。”

  六、宋龍舒王日休論諸譯雲:“其大略雖同,然其中甚有差互。………又其文或失于太繁,而使人厭觀;或失于太嚴,而喪其本真;或其文適中,而其意則失之。由是釋迦文佛所以說經,阿彌陀佛所以度人之旨,紊而無序,郁而不章,余深惜之。”

  七、《疏鈔》雲:“王氏所會,較之五譯,簡易明顯。流通今世,利益甚大。但其不由梵本,唯酌華文,未順譯法。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譯,即無議矣。故彼不言譯而言校正也。又其中去取舊文,亦有未盡。如叁輩往生,《魏譯》皆曰發菩提心,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。下曰不發,上竟不言,則高下失次。且文中多善根,全在發菩提心。而叁輩不同,同一發心,正往生要旨。乃反略之,故雲未盡。”

  八、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曰:“王氏本較爲暢達,近世通行。然有可議者,如序分中遊步十方以下,廣明菩薩行願,爲令行者發起大心,積集德本,究竟成佛,乃是此經開章要領,而王氏刪之。至往生上下二輩,一刪去發菩提心,一雲不發。胎生一節,刪去疑惑佛智乃至勝智。前則乖成佛之正因,後則失往生之正智。他如敘次願文,後先舛錯,皆當校正。”

  九、梅光羲雲:“于淨宗要旨,窮深極微,發前人未發之蘊。”又雲:“精當明確,鑿然有據,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,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。………有美皆備,無谛不收。………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。”

  九、總釋名題

  一、《佛地經》雲:“是薄伽梵最清淨覺,極于法界,盡于虛空,窮未來際。”

  二、《十二門論》雲:“摩诃衍者,于二乘爲上,故名大乘。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爲大。又能滅除衆生大苦,與(給也)大利益事,故名爲大。又觀世音、得大勢、文殊師利,彌勒菩薩等諸大士之所乘,故名爲大。又以此乘,能盡一切諸法邊底,故名爲大。又如《般若經》中,佛自說摩诃衍無量無邊,以是因緣故名爲大。”

  叁、《寶積經》曰:“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,彼乘名爲大乘。”

  四、《涅槃經》雲:“所言大者,名之爲常。”又雲:“所言大者,其性廣博,猶如虛空。”

  五、《甄解》雲:極樂淨土“叁種莊嚴(佛莊嚴,菩薩莊嚴,國土莊嚴),一切歸壽命。”又雲:“安樂國土依正叁種莊嚴,入一法句,無量壽故。”

  六、《探玄記》曰:“莊嚴有二義。一是具德義;二交飾義。”

  七、《阿彌陀經》曰:“其佛國土,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”

  八、《探玄記》雲:“叁業無過雲清淨。”

  九、《入佛境界經》曰:“菩提者,名爲平等。平等者,名爲真如。乃至平等者,即是入不二法門。”

  十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無作無所有等,爲平等法。”

  十一、《圓中鈔》疏曰:“聞首題名字,獲無量功德。”《鈔》曰:“如《金光明》及諸大乘,多作此說。”

  參、正釋經義

  (壹)序分

  法會聖衆第一

  一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佛法大海,信爲能入。”

  二、蕅益大師曰:“依實相理,念佛求生淨土,決定無非,曰是。”

  叁、《觀經疏》雲:“無我則無聞,無聞則化道絕。爲傳化不絕,假名說我。”

  四、《疏鈔》曰:“或說者得陀羅尼。一刹那頃,一字之中,說一切法門。或聽者得淨耳根,于一刹那,聞一字時,于余一切悉無障礙。或說者時少,聽者時多,或說者時多,聽者時少。或說者神力延促隨宜,聽者根器利鈍不一。古謂叁乘凡聖所見佛身報化,年歲短長,成佛久近,各各不同故。今止取佛及弟子師資機感相遇之頃,說聽事畢,便名一時也。”

  五、《佛地論》雲:“說聽究竟,總言一時。”

  六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佛涅槃後,阿阇世王,以人民轉少故,舍王舍大城,其邊更作小城。”

  七、《甄解》雲:“本王舍城者,上第舊城也。更作小城者,寒林新城也。此既佛滅後阇王築之,佛何住後城乎?今正佛所住處,明知上第城也。”

  八、《慈恩傳》雲:“王舍舊城,處摩揭陀國中,古昔君王多住其內。其城又生好香茅,故舉爲稱。”

  九、《望西疏》曰:“若依宗家,應是上茅。”(宗家即善導大師。)

  十、《法華論》雲:“如王舍城勝余一切城舍故,顯此法門最勝義。”

  十一、《大寶積經論》雲:“問雲: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說,非余城廓?答曰:釋此法門法王住處故。喻如王舍,王所止住,故名王舍。此法門亦複如是,法王住處。釋成此義故,說住王舍城。”

  十二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耆阇山,此翻名靈鹫山也。此山多有靈仙居住,故名爲靈。亦有鹫居止此山,故名爲鹫。”又“此山頂似鹫頭,又名鹫頭山。”

  十叁、《西域記》曰:“北山之陽,孤標特起。既棲鹫鳥,又類高臺,空翠相映,濃淡分色。如來禦世垂五十年,多居此山,廣說妙法。”

  十四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耆山于五山中最勝故。(1)此山精舍,近城而難上,近城故乞食不疲,難上故雜人不來。故多住此不在余處。(2)是耆山福德吉處,諸聖人喜住處。佛爲諸聖主故多住。(3)耆阇山是叁世諸佛住處故。(4)是中清淨,有福德閑靜故。一切諸佛行處,十方諸菩薩贊歎恭敬,八部大力衆神所守護、恭敬供養處故。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。(5)是中十方無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薩,常來見釋迦牟尼佛,禮拜恭敬聽法故。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。”

  十五、《法華論》雲:“耆阇崛山勝余諸山。佛在于此說,顯此法最勝。”

  十六、《彌陀疏鈔》雲:“天王大人所共敬仰,非小德也,名大。”

  十七、《淨影》雲:“曠備高德,過余近學,故名爲大。”

  十八、《佛地論》另有叁義。(一)最極利根,波羅蜜多種性。(二)得無學果位。(叁)得小果已,趨大菩提。以上叁義,故名曰“大”。

  十九、嘉祥師謂“大”有叁義:一生大解。二破大惡。叁證大果。

  二十、《會疏》曰:“諸經多標千二百五十人。今經與《法華》標萬二千人,蓋是出世本懷,一代勝會,故十方大德皆雲集乎。”

  二一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遊心空理,隱顯難測,故稱聖人。”

  二二、《會疏》曰:“初果已上,悉名聖者。以究大阿羅漢,故名大聖。亦可雖外現聲聞,內秘菩薩之行,故名大聖。”

  二叁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大有兩義:一位高名大,一德勝名大。會正爲聖。”

  二四、嘉祥曰:“達者言證,證六通叁明等是也。”

  二五、淨影釋曰:“阿難增上利根,雖居學地(未得無學果位),而成無上勝妙功德。故曰大聖。于神通中,解了畢竟(徹底了解),亦名已達。”

  二六、淨影…
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