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法界,息息相关,感应道交啊!感应之理,甚深难以觉察,感应之事,非常的微细,也不是我们粗心人能够观察到的,如果你有定功,有甚深的定力,你在定中可以见到这些理,可以见到这些事,所以功夫要认真的做,而后这功夫愈深,理愈明,理愈明,愈能增进功夫,所谓是行解相应,理事一如啊!
下面一段,这是讲的身中神,在佛法里面,所谓识神,华严经里面,所谓同生、同名二童子,我们看经文,“又有三尸神,在人身中,每到庚申日,辄上诣天曹,言人罪过。”这就是身中神,他不离开我们,我们举心动念他都知道,所以不必天神检查我们,身中神,到时候,庚申日啊!每六十天当中就有一个庚申日,换句话说,两个月里面,他要上天去报告一次,这一个人,他心的善恶、行的善恶,诸位想一想,他怎么不知道呢?第三是“月晦之日,灶神亦然”,这个奉祠灶神,在过去中国大陆,可以说每一家、每一户,对于灶神都非常恭敬,灶神有一个对联:“上天奏好事,下地保平安”,这是我们世人,对于灶神的期望,既然有这个期望,我们要符合神明的期望,上天奏好事,当然我们是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,他一定去奏好事,去报告我们的好事,下地保平安,凭什么保佑你平安,感应道交,我们是积善修德啦!尤其是广积阴功,这是我们平安的章本。末后这几句是结劝,劝勉我们,“凡人有过”,凡是通指一般人,如果有过失,“大者夺纪”,一纪是十二年,这是大过失,“小者夺算”,算是一百天,不一定是你减少了寿命,减少了十二年,或者是减少一百天的寿命,亦不尽然,是这个讲法,可以说呢?做大的恶事,十二年不走好运,做小的恶事,一百天没有好运,诸位细细在这个里面去观察,这个感应之事,感应之理啊!你能够看得出来,你能够体会得到,这也是一门实际的学问,说“其过大小,有数百事”。在这一篇里面,大大小小的就说了一百多条,“欲求长生者,先须避之”,这是说长生,是人追求的一种,每一个人,都求著自己长寿啊!俗话所谓是多福、多寿、多男子啊!这是我们中国世俗里面,一般人,人人、家家所求的,这一段是讲的示警,尤其末后,结劝的太好了,我们要求长寿,要求富贵,必须要把我们不吉祥的恶心、恶的行为,灾祸的果报,我们要晓得避免,怎么个避免法呢?不造因,不会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,第三段呢?这是讲福报,我们在这一段里认识那些是福,如何的修福,这个里面也分做几个段落,我们一面念一面再说明。“是道则进,非道则退”,这个两句是总说,“是道”我们就进,不是道我们就退,这个道之一字啊!究竟他的定义是什么,一定要搞清楚,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讲过,伦常、八德,是世出世间的正道,是世出世间的根本大道,印祖给我们开示的五句话二十个字,“敦伦尽分,闲邪存诚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老实念佛。”这是学佛四众弟子的大道,一切的思虑,一切的言行,符合这个标准,我们就进,不符合这个标准,我们就退,这个是道啊!
所以在这个福报里面,首先讲积善,积善里面,这两句是总纲,详细的诸位去看注解,“不履邪径,不欺暗室,积德累功,慈心于物,忠孝友悌”,这个几句是讲的修己,积善不外乎自行与化他,修己与教子,这个两桩大事,在这个几句里面,“不履邪径”,邪就是邪恶的这些思想,与正道相违背的思想行为,我们都要避免,“不欺暗室”,这是养诚,就是存诚,“闲邪存诚”,养我们诚敬之心,纵在暗室,我们也是光明磊落,心地坦然,“积德累功”,唯有做到前面两句,功德才能累积,“慈心于物,忠孝友悌”,这个两句是修敬,存诚修敬啊!后面几句是讲的化他,正己化他,我们要想教化他人,先要端正自己,自己要不端正别人能相信吗?别人不能相信,所以要叫别人相信我们,听从你的教化,听从你的劝导,自己先要端正,这是化他的章本,“矜孤恤寡”,对于孤寡的人,要特别的怜惜他,尽心尽力的去照顾他。“敬老怀幼”,对于老人,我们要尊敬,对于幼童,我们心里头要常常念著他,要去照顾他,这个两句,推己及人啊!这就是行仁,不但我们要推己及人,而且要仁民爱物啊!所以“昆虫草木,犹不可伤”,这就是于爱人,爱自己,我爱自己,我也爱别人,知道爱别人,我要爱物,昆虫动物,草木是植物,无不爱惜,都在仁心爱心含育之中啊!从这个地方,我们可以看得出来,天地万物有一团和睦之气象,活活泼泼,坦坦诚诚,这一种气象多么的美好呢!这是要我们从修己而及人、及物,才能够做到,下面呢?这是讲行义,前面是讲行仁,后面是讲行义啊!“宜悯人之凶”,别人遇到了凶灾,不如意的事情,我们要有同情心,怜悯心,“乐人之善”,人家有好事情,我们见到了,我们听到了,心里头非常的欢喜,分享别人之乐,“济人之急”,人家有急难的时后,我们要帮助他,去救济他,“救人之危”,人家有危险的时候,立刻就要去救他,“见人之得,如己之得”,人家得到了功名,得到了富贵,得到了利乐,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样,为什么呢?人如己啊!国如家啊!这是博爱,这是真正的仁慈,“见人之失,如己之失”,由此可以体会到人我一体,这一种的大道理,别人的得失等于自己的得失,我们关心别人,就跟关心自己是一样的,“不彰人短”,彰是宣扬,别人有短处不宣扬,所谓隐恶扬善,“不炫己长”,自己有长处,不必到处去宣扬,“遏恶扬善”,遏是遏止,阻止一切的恶事,表扬一切的善事,这个里面,就有劝勉的意思,因为人人皆有羞耻的心,他虽然做错事情,他不愿别人知道,你知道了不说,使他有反省改过的机会,别人有善事,我们应当要赞叹、要表扬,激起大家来效法他,来向他学习,“推多取少”,这是养廉,断除我们的贪心,“受辱不怨”,这是学忍辱,学忍让,破除我们嗔恚的烦恼,“受宠若惊”,这是无痴,所以后面这三句,也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三毒根本烦恼,破除三种根本烦恼呢?翻过来,就叫三善根,不贪,不嗔,不痴,这个三句,恰恰好是这个意思,“推多取少”,不贪,“受辱不怨”是不嗔,“受宠若惊”是不痴,与佛菩萨所讲的三善根,意思完全相同。“施恩不求报,与人不追悔”,施是布施,对人家有恩,绝不求报答,所谓是我们的义务,应当如此啊!帮助别人是应该的,没有任何条件的,这是真正的布施,这是真正的修善,如果是有代价、有报酬,这不叫修善,这是商业的行为,买卖的性质,岂能谈到善行呢?又何况能谈到是积德呢?“与人不追悔”,施舍给人,绝不后悔,这几条就是举出来,说明这一些善事,我们应当要修福。
后面一段呢?是讲的善报,你只要修积善的因,当然会有善的果报,我们看经文“所谓善人,人皆敬之”,这是第一种果报,你平常修善积德大家都喜欢,都尊敬你,尊敬也是一种福报啊!是一种果报,“天道佑之,福禄随之,众邪远之,神灵卫之”,这一看我们就晓得,“天道佑之”,就是保佑你,天神保佑你,“福禄随之”,你没有灾,因为你修善,你的福报随著你来,不会失去,无论在什么环境当中,没有任何人能够把你夺去,“众邪远之”,一切邪神、凶刹,都会避得你远远的,不会接近你的,为什么呢?类不同,不会相聚在一起,“神灵卫之”,那一些善神都来保佑你,都来保卫你,正如同佛法里面所讲的,真正受三皈依的人,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不离开你,保护你,“所作必成,神仙可冀”,前面是讲善报,讲的果报啊!这个两句,是讲你所作的,凡是你想做的,一定有成就,所谓是有求必应,有愿必成,你纵然想做到神仙,也能办得到,这是讲到极处了,后面几句是劝勉的话,勉励我们修善,“欲求天仙者”,这个仙人,有天仙有地仙,也有鬼中之仙,佛在楞严经里面,将这个仙道啊!说得很清楚,有理论,也有修行的方法,也有仙道的,他的那一些果报境界,都有详细的说明,诸位可以去读楞严经。要求天仙呢?太上在此地告诉我们,你要修一千三百条善事,你要求地仙呢?你应当立三百善事,这是立的标准,只要你真正明了这个道理,懂得方法,照这个方法去修,我们所求所愿的一定可以圆满,这个福报啊!就讲到此地。
下面呢?这是讲到恶报,福报我们明了要修学,恶报我们也要明了,要远离,如果自己在心行上有的,必须要痛下功夫,要戒除,这一篇在全文里面是最长的一段,里面一共分十七个小段,我们一段一段的来研究,“苟或非义而动,背礼而行,以恶为能,忍作残害,阴贼良善,暗侮君亲,慢其先生,叛其所事,诳诸无识,谤诸同学,虚诬诈伪,攻讦宗亲,刚强不仁,狠戾自用。”这一段是背逆大恶,这个在恶行里面,是属于重大的,必须要戒除,在这里也不能细细的介绍,至于某一句是怎么讲法,他是什么意思,诸位都可以从注解里面去研究去,第二段呢?这是指一些做官的,在社会上有地位的,“是非不当,向背乖宜,虐下取功,谄上希旨,受恩不感,念怨不休,轻蔑天民,扰乱国政,赏及非义,刑及无辜,杀人取财,倾人取位,诛降戮服,贬正排贤,凌孤逼寡,弃法受赂,以直为曲,以曲为直,入轻为重,见杀加怒。”这一些我们一看,都是属于社会上有地位的人、有官爵的,他有权,他才能做这些恶事,无权无势的他做不到,在这个政府地方做官的,有权有势的时候,像这一些恶的念头,这一些恶的行为,我们必须要戒除,要常常记在心里,起了这些念头,有这些事,要提高警觉,佛法里面常讲:“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”,恶念起来不要紧,起来立刻就觉悟,这是恶念,这是不好的,我们应当要改过,改过来就是善人啊!
第三段呢?世俗之恶,就是一般念书的人,老百姓,“知过不改”啊!晓得自己有过失,不肯改啊!这是恶事,“知善不为”,晓得好事不肯干,“自罪引他”,自己有了罪过…
《太上感应篇大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