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太上感應篇大意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法界,息息相關,感應道交啊!感應之理,甚深難以覺察,感應之事,非常的微細,也不是我們粗心人能夠觀察到的,如果你有定功,有甚深的定力,你在定中可以見到這些理,可以見到這些事,所以功夫要認真的做,而後這功夫愈深,理愈明,理愈明,愈能增進功夫,所謂是行解相應,理事一如啊!

  下面一段,這是講的身中神,在佛法裏面,所謂識神,華嚴經裏面,所謂同生、同名二童子,我們看經文,“又有叁屍神,在人身中,每到庚申日,辄上詣天曹,言人罪過。”這就是身中神,他不離開我們,我們舉心動念他都知道,所以不必天神檢查我們,身中神,到時候,庚申日啊!每六十天當中就有一個庚申日,換句話說,兩個月裏面,他要上天去報告一次,這一個人,他心的善惡、行的善惡,諸位想一想,他怎麼不知道呢?第叁是“月晦之日,竈神亦然”,這個奉祠竈神,在過去中國大陸,可以說每一家、每一戶,對于竈神都非常恭敬,竈神有一個對聯:“上天奏好事,下地保平安”,這是我們世人,對于竈神的期望,既然有這個期望,我們要符合神明的期望,上天奏好事,當然我們是諸惡莫作、衆善奉行,他一定去奏好事,去報告我們的好事,下地保平安,憑什麼保佑你平安,感應道交,我們是積善修德啦!尤其是廣積陰功,這是我們平安的章本。末後這幾句是結勸,勸勉我們,“凡人有過”,凡是通指一般人,如果有過失,“大者奪紀”,一紀是十二年,這是大過失,“小者奪算”,算是一百天,不一定是你減少了壽命,減少了十二年,或者是減少一百天的壽命,亦不盡然,是這個講法,可以說呢?做大的惡事,十二年不走好運,做小的惡事,一百天沒有好運,諸位細細在這個裏面去觀察,這個感應之事,感應之理啊!你能夠看得出來,你能夠體會得到,這也是一門實際的學問,說“其過大小,有數百事”。在這一篇裏面,大大小小的就說了一百多條,“欲求長生者,先須避之”,這是說長生,是人追求的一種,每一個人,都求著自己長壽啊!俗話所謂是多福、多壽、多男子啊!這是我們中國世俗裏面,一般人,人人、家家所求的,這一段是講的示警,尤其末後,結勸的太好了,我們要求長壽,要求富貴,必須要把我們不吉祥的惡心、惡的行爲,災禍的果報,我們要曉得避免,怎麼個避免法呢?不造因,不會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,第叁段呢?這是講福報,我們在這一段裏認識那些是福,如何的修福,這個裏面也分做幾個段落,我們一面念一面再說明。“是道則進,非道則退”,這個兩句是總說,“是道”我們就進,不是道我們就退,這個道之一字啊!究竟他的定義是什麼,一定要搞清楚,我們在了凡四訓裏面講過,倫常、八德,是世出世間的正道,是世出世間的根本大道,印祖給我們開示的五句話二十個字,“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老實念佛。”這是學佛四衆弟子的大道,一切的思慮,一切的言行,符合這個標准,我們就進,不符合這個標准,我們就退,這個是道啊!

  所以在這個福報裏面,首先講積善,積善裏面,這兩句是總綱,詳細的諸位去看注解,“不履邪徑,不欺暗室,積德累功,慈心于物,忠孝友悌”,這個幾句是講的修己,積善不外乎自行與化他,修己與教子,這個兩樁大事,在這個幾句裏面,“不履邪徑”,邪就是邪惡的這些思想,與正道相違背的思想行爲,我們都要避免,“不欺暗室”,這是養誠,就是存誠,“閑邪存誠”,養我們誠敬之心,縱在暗室,我們也是光明磊落,心地坦然,“積德累功”,唯有做到前面兩句,功德才能累積,“慈心于物,忠孝友悌”,這個兩句是修敬,存誠修敬啊!後面幾句是講的化他,正己化他,我們要想教化他人,先要端正自己,自己要不端正別人能相信嗎?別人不能相信,所以要叫別人相信我們,聽從你的教化,聽從你的勸導,自己先要端正,這是化他的章本,“矜孤恤寡”,對于孤寡的人,要特別的憐惜他,盡心盡力的去照顧他。“敬老懷幼”,對于老人,我們要尊敬,對于幼童,我們心裏頭要常常念著他,要去照顧他,這個兩句,推己及人啊!這就是行仁,不但我們要推己及人,而且要仁民愛物啊!所以“昆蟲草木,猶不可傷”,這就是于愛人,愛自己,我愛自己,我也愛別人,知道愛別人,我要愛物,昆蟲動物,草木是植物,無不愛惜,都在仁心愛心含育之中啊!從這個地方,我們可以看得出來,天地萬物有一團和睦之氣象,活活潑潑,坦坦誠誠,這一種氣象多麼的美好呢!這是要我們從修己而及人、及物,才能夠做到,下面呢?這是講行義,前面是講行仁,後面是講行義啊!“宜憫人之凶”,別人遇到了凶災,不如意的事情,我們要有同情心,憐憫心,“樂人之善”,人家有好事情,我們見到了,我們聽到了,心裏頭非常的歡喜,分享別人之樂,“濟人之急”,人家有急難的時後,我們要幫助他,去救濟他,“救人之危”,人家有危險的時候,立刻就要去救他,“見人之得,如己之得”,人家得到了功名,得到了富貴,得到了利樂,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樣,爲什麼呢?人如己啊!國如家啊!這是博愛,這是真正的仁慈,“見人之失,如己之失”,由此可以體會到人我一體,這一種的大道理,別人的得失等于自己的得失,我們關心別人,就跟關心自己是一樣的,“不彰人短”,彰是宣揚,別人有短處不宣揚,所謂隱惡揚善,“不炫己長”,自己有長處,不必到處去宣揚,“遏惡揚善”,遏是遏止,阻止一切的惡事,表揚一切的善事,這個裏面,就有勸勉的意思,因爲人人皆有羞恥的心,他雖然做錯事情,他不願別人知道,你知道了不說,使他有反省改過的機會,別人有善事,我們應當要贊歎、要表揚,激起大家來效法他,來向他學習,“推多取少”,這是養廉,斷除我們的貪心,“受辱不怨”,這是學忍辱,學忍讓,破除我們嗔恚的煩惱,“受寵若驚”,這是無癡,所以後面這叁句,也就是佛法裏面講的叁毒根本煩惱,破除叁種根本煩惱呢?翻過來,就叫叁善根,不貪,不嗔,不癡,這個叁句,恰恰好是這個意思,“推多取少”,不貪,“受辱不怨”是不嗔,“受寵若驚”是不癡,與佛菩薩所講的叁善根,意思完全相同。“施恩不求報,與人不追悔”,施是布施,對人家有恩,絕不求報答,所謂是我們的義務,應當如此啊!幫助別人是應該的,沒有任何條件的,這是真正的布施,這是真正的修善,如果是有代價、有報酬,這不叫修善,這是商業的行爲,買賣的性質,豈能談到善行呢?又何況能談到是積德呢?“與人不追悔”,施舍給人,絕不後悔,這幾條就是舉出來,說明這一些善事,我們應當要修福。

  後面一段呢?是講的善報,你只要修積善的因,當然會有善的果報,我們看經文“所謂善人,人皆敬之”,這是第一種果報,你平常修善積德大家都喜歡,都尊敬你,尊敬也是一種福報啊!是一種果報,“天道佑之,福祿隨之,衆邪遠之,神靈衛之”,這一看我們就曉得,“天道佑之”,就是保佑你,天神保佑你,“福祿隨之”,你沒有災,因爲你修善,你的福報隨著你來,不會失去,無論在什麼環境當中,沒有任何人能夠把你奪去,“衆邪遠之”,一切邪神、凶刹,都會避得你遠遠的,不會接近你的,爲什麼呢?類不同,不會相聚在一起,“神靈衛之”,那一些善神都來保佑你,都來保衛你,正如同佛法裏面所講的,真正受叁皈依的人,有叁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不離開你,保護你,“所作必成,神仙可冀”,前面是講善報,講的果報啊!這個兩句,是講你所作的,凡是你想做的,一定有成就,所謂是有求必應,有願必成,你縱然想做到神仙,也能辦得到,這是講到極處了,後面幾句是勸勉的話,勉勵我們修善,“欲求天仙者”,這個仙人,有天仙有地仙,也有鬼中之仙,佛在楞嚴經裏面,將這個仙道啊!說得很清楚,有理論,也有修行的方法,也有仙道的,他的那一些果報境界,都有詳細的說明,諸位可以去讀楞嚴經。要求天仙呢?太上在此地告訴我們,你要修一千叁百條善事,你要求地仙呢?你應當立叁百善事,這是立的標准,只要你真正明了這個道理,懂得方法,照這個方法去修,我們所求所願的一定可以圓滿,這個福報啊!就講到此地。

  下面呢?這是講到惡報,福報我們明了要修學,惡報我們也要明了,要遠離,如果自己在心行上有的,必須要痛下功夫,要戒除,這一篇在全文裏面是最長的一段,裏面一共分十七個小段,我們一段一段的來研究,“苟或非義而動,背禮而行,以惡爲能,忍作殘害,陰賊良善,暗侮君親,慢其先生,叛其所事,诳諸無識,謗諸同學,虛誣詐僞,攻讦宗親,剛強不仁,狠戾自用。”這一段是背逆大惡,這個在惡行裏面,是屬于重大的,必須要戒除,在這裏也不能細細的介紹,至于某一句是怎麼講法,他是什麼意思,諸位都可以從注解裏面去研究去,第二段呢?這是指一些做官的,在社會上有地位的,“是非不當,向背乖宜,虐下取功,谄上希旨,受恩不感,念怨不休,輕蔑天民,擾亂國政,賞及非義,刑及無辜,殺人取財,傾人取位,誅降戮服,貶正排賢,淩孤逼寡,棄法受賂,以直爲曲,以曲爲直,入輕爲重,見殺加怒。”這一些我們一看,都是屬于社會上有地位的人、有官爵的,他有權,他才能做這些惡事,無權無勢的他做不到,在這個政府地方做官的,有權有勢的時候,像這一些惡的念頭,這一些惡的行爲,我們必須要戒除,要常常記在心裏,起了這些念頭,有這些事,要提高警覺,佛法裏面常講:“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”,惡念起來不要緊,起來立刻就覺悟,這是惡念,這是不好的,我們應當要改過,改過來就是善人啊!

  第叁段呢?世俗之惡,就是一般念書的人,老百姓,“知過不改”啊!曉得自己有過失,不肯改啊!這是惡事,“知善不爲”,曉得好事不肯幹,“自罪引他”,自己有了罪過…

《太上感應篇大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