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

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淨空法師主講

  劉承符居士整理

  釋經文

  各位同修:這次講經法會選的是《楞嚴經》中最重要的一段經文—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。古人說:“開慧的楞嚴,成佛的法華。”佛在大乘經論中常講一闡提不能成佛,一闡提是斷了善根的人。佛講到《法華經》時,又說一闡提也能成佛,就是說人人皆可成佛,這才把佛法講到究竟圓滿,所以說成佛的法華。

  大凡佛教經典傳到中國,皆由印度高僧大德或居士到中國傳教帶來,另有中國學生赴印度留學返國時帶回。這些留學生在印度都沒有見到《楞嚴經》,因當年執政的王朝視此經爲國寶,不准流傳到外國。唐朝時印度有一位高僧般剌密帝法師,曾先後兩次偷運此經出國,皆被海關查出受阻,最後他把經典抄在很細的絹屬之類的東西上,將手臂剖開,放進去,等傷口長好,偷運到中國來。在中國翻譯完成之後,再回到印度接受該國政府法律的製裁,其運經過程,艱難如此。

  隋末唐初天臺宗大德智者大師,根據《法華經》經義發明叁止叁觀學說。當時有一位印度高僧說:叁止叁觀與楞嚴教義頗爲相似。智者大師聞後,很希望《楞嚴》亦能早日傳到中國,于是在天臺山築了一座拜經臺,天天向西方禮拜求感應。拜了十八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。翻譯此經是在廣州,參加人數不多。當時武則天的宰相房融,因犯過失被貶到廣州作地方官,恰好有此機緣參加譯經工作,擔任筆錄。他的文章最好,若以文學眼光看,佛經文字之優美,首推《楞嚴》。

  世尊講此經時說出五個題目,其題名是:

  一、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。

  二、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。

  叁、如來密因修證了義。

  四、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。

  五、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。

  譯經大德就五個題目中取十九個字“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”,作爲本經中文譯本的經題。我們現在分爲七個段落介紹:

  一、大。大是贊歎之詞,此大是無限的,非相對的。大即衆生心,心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,故稱爲大。心很難解釋,佛家說真心與妄心是一個心,非兩個心。覺了是真心,迷了是妄心。妄心只局部起作用。九法界衆生迷悟程度深淺不同,迷的重的是地獄衆生,迷的輕的是菩薩。世間指六凡,出世間指四聖,十法界全是由心變現出來的。《華嚴》說:“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”這個性字指本體,心是體,十法界是現象。覺悟之後,其心必清淨平等,絕無人我是非。一切萬法皆是心性之流露,《華嚴經》稱之爲一真法界。其他經典有稱之爲實相、佛性、圓覺、真如,本經說如來藏,所指的都是這一個心。佛說了這麼許多名詞,其用意是教我們不要執著。馬鳴菩薩在《大乘起信論》中說:“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。”心緣相就是執著。

  十方無盡,空間無限大。叁際莫窮,叁際是時間,過去現在未來。空間與時間就是十法界的本體,本體就是我們的心,乃無限大。十法界怎麼來的,以及宇宙人生之真相,現在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研究摸索,迄無結論。這個問題唯有《楞嚴》說的最清楚,講的實在透徹。《楞嚴》雖只有六七萬字,有其相當深度。語言有限度,講不清楚,表達不出來。思維範圍雖廣,亦無法達到其究竟。離開言語思維可以領悟,但也說不出來。《楞嚴經》可以引導你入這個境界,達到親證的程度。這種修成的功夫謂之首楞嚴大定。得到以後,一切宇宙人生一切萬法,前因後果,來龍去脈,你就都明了了,這叫作開智慧的楞嚴。

  《楞嚴經》一開始有一大段經文叫七處征心,世尊問阿難,你的心在那裏。阿難很聰明,他說了七處,但都被佛否定了。他才承認自己是迷惑顛倒,佛就在六根門頭指出真心的體用。在迷爲如來藏,悟了謂之修證了義,了是明了。念佛法門是了義中之了義。經中說修楞嚴大定,舉出二十五位菩薩作代表,均各證得明心見性,二十五個方法是大類,展開來就是八萬四千。大勢至菩薩代表念佛方法修楞嚴大定,在二十五個法門中稱爲第一殊勝,修學圓滿之後稱爲首楞嚴王。

  佛法中絕無秘密可言。秘密不是好事情,總是見不得人的事。佛家講密是深密,有高度圓滿的智慧才能明了。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即是密因,依此方法修行得到念佛叁昧,證到事一心不亂,你可以理解少部分,證到理一心不亂,你可以明了大部份,但不徹底,等到成佛才能徹底明了。二十五個法門只有這一門最合乎我們的修學,其他法門雖好而門檻很高,我們修學不能當生成就。念佛法門最適合于此時代的衆生,智淺福薄,障礙又多。但是單單死在名號之下也不行,應以佛號爲正修,還要有助修,如觀經之叁輩九品,修叁福,以及普賢十願。念佛不能不孝順父母,尊敬師長,不能沒有慈悲心,不能不修十善,以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爲總目標,稱爲大行。如來果地上所得的定稱爲首楞嚴大定。密因是理,了義是教,萬行是行,楞嚴是果。這一個經題已把教理行果四項都包括進去了。

  二、佛頂。佛頂是比喻,表此法門的殊勝微妙。佛頂與平常人不一樣,佛頂有一紅色凸出來的肉髻,能放光,無人能看到,故稱爲無見頂相,乃叁十二相之一。華嚴法華如佛全身,楞嚴經如佛之頂,顯示圓頓尊妙,在所有佛法中爲最殊勝,依此法修乃直趨成佛之路。

  叁、如來密因。如來密因即指正因佛性,依涅槃經說:“正因佛性是離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,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。”這就是指本性而言,此乃人人本有,個個具足,惟凡夫迷而不自知,《楞嚴經》上指的二根本中之真本。兩種根本,在凡夫是生死根本,迷了就顯出生死輪回。在佛菩薩是菩提涅槃根本。我們六根都離不了他,山河大地及一切衆生都是他,這話聽起來很不容易了解,外界山河大地人物與我們有什麼關系呢?當你在夢境中,山河大地人物從那裏來的。夢是心現的,整個心化成夢境,不是外面有什麼東西跑到夢裏來的。能變的是心,所變的是虛妄之相。作夢時有山河大地,醒了都沒有了。然而真心所現的一切境界相,似乎時間長一點,因其有相續相,所以你不感覺刹那生滅之現象。

  《楞嚴經》中佛教阿難在六根門頭眼耳鼻舌身意上去作功夫。頓悟後乃知六根即真心本性起的作用。在眼叫見,在耳叫聞,在鼻叫嗅,在舌叫嘗,在身叫觸,在意叫知。見聞覺知是真心的作用,迷了的時候還是起作用,不過悟了的人起作用永遠不迷。迷的人第一念是真心,如第一眼所見,第二個念頭起分別,夾雜有好醜善惡就迷了。離開一切妄想執著,還是看的聽的都清清楚楚,所以見色聞聲不要分別執著,不起心動念即與佛菩薩完全一樣。佛在世時有人向佛請教各種解不開的問題,佛立時答複,毫無思考。所謂“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”,無知是根本智,無所不知是後得智。以妄想執著研究佛經是把佛法當作世法,永遠不會開悟。

  正因是本性,了因是真實的智慧,真智與事實真相完全符合,絕無一絲毫差誤,方謂之實證。如爲推理所得,就靠不住了。一般人認爲修禅修密都不能不讀《楞嚴》,其實修淨土更不能不讀《楞嚴》。大約在民國五十一年,我住在圓山臨濟寺。有一天幾位臺大學生同一位老師,(日本人、臺大客座教授),來找我談佛法。這位教授問我平時修什麼法門,我說平常修念佛法門,主修《楞嚴經》。他又問一句,楞嚴與淨土有什麼關系?其態度還似乎帶點傲慢。我一聽就知道他不通。我反問他一句,觀世音與大勢至菩薩與淨土有什麼關系?問得他無言可答,頗爲尴尬。這兩位菩薩是西方叁聖。《楞嚴經》最重要的經文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。《楞嚴經》與所有大乘佛法均有密切關系,任何宗派均不可不讀《楞嚴》。文殊菩薩檢選耳根圓通爲明選,其實暗中是選念佛。二十五圓通排列順序,未選上的是按順序排,被選上的列到最後。這同唱戲一樣,最好的戲排在最後作壓軸戲。《楞嚴經》二十五圓通排在最後的是兩個不是一個。耳根應列第二而列在最後。七大,地水火風空見識,大勢至念佛法門是見、根大。他應在彌勒刖面,但現在把大勢至列爲第二十四,列在彌勒之後。文殊選念佛是契法界衆生之機,觀音耳根圓通是契此娑婆世界衆生之機。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十年,主修《楞嚴》。我對念佛深信不疑是由講《華嚴》才完全了解。

  四、修證了義。因信起觀曰修,即以觀行爲修,非曆事造修。以解悟爲證,非曆位取證。觀是禅宗所說的觀照,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迷謂之觀照,不起心動念無分別執著謂之觀。有善惡是非取舍即不是觀,不是由經曆位次一步一步修得來的,修行到達一定的標准就會起作用,即獲二種殊勝,一爲上與諸佛同一慈力,其最大的力用是救護一切衆生,對自己能除一切災害。二爲下與衆生同一悲仰,其能力與十法界一切有情衆生,自然能感應道交,佛菩薩不可思議感應,其能力是由證了義得來。雖說得來,而實際上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德能作用,性德必以修德才能顯發。

  發叁用第一是叁十二應,叁十二應只是大類。凡夫有個錯覺,認爲佛菩薩有一定的相貌,有人問觀世音菩薩是男是女,問這話的人對佛法一定是外行。真正證得修證了義無相貌可言,可隨類化身,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,佛菩薩無妄心妄念分別執著,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。佛菩薩可現種種身,天堂、地獄、畜生、餓鬼均可現同類身。我們也有這種能力,自性迷了,這種能力就失掉了。佛法修行無論那個宗派,修行樞紐都在禅定,也就是修清淨心。第二是十四無畏,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樣樣明了,在任何場合沒有畏懼之心。佛在世時對任何問題均能詳細解答,沒有人能難倒他。有人認爲大學者對于瑣碎的小事未必全知道,有人問佛牧牛的問題,佛也給他說了一套辦法,大藏經裏有一卷放牛經。第叁是四不思議…

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