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太上感应篇大意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过最彻底的方法,就是不吃众生肉,不与一切众生再结恶缘,将这些所修的功德、善行,回向给过去冤家债主啊!求他们超度,为他们培福,为他们修福,以来补偿过去无知所犯的错误。末后有两句话,是比喻来说明,“取非义之财者”,不应该得到的财富你去取,“譬如漏脯救饥,鸩酒止渴,非不暂饱,死亦及之”,这是讲的非义之财万万不可以取,你要取来之后,就好比“漏脯救饥”,不是甘露,甘露在从前,老的房子,下雨天屋子要是漏的,漏的水滴在这个甘露上,这甘露就会有毒,吃了之后人就会中毒,那是要送命的;鸩酒,鸩鸟的羽毛,也是非常毒的,把那个羽毛浸在那个水里头,人喝了立刻就死,这是把这个非义之财啊!比做漏脯,比做鸩酒,所以你得来的时候,非但不能饱啊!你得不到受用,一切祸害就来了,非义之财绝定不可之妄求。到这个地方,是将这个恶报讲完了,后面虽然文字不多,但是他是三个大段落,第一个大段落是念本,推本念初,“夫心起于善,善虽未为,而吉神已随之,或心起于恶,恶虽未为,而凶神已随之。”可见得这个善恶吉凶祸福的根本,在这个心的一念之间,心里面刚动念,还没有表现在行为,吉凶祸福,这个预兆就非常的明显,一念善心起,还没有行善事,善神就来拥护,就来保护你,我们又何乐而不为之,一个坏的念头刚刚起,还没有做坏事的时候,恶神凶煞已经就追随你了,你又何苦来呢?这是没有智慧,这是愚痴啊!所以我们推求他的根本呢?就是一念之初啊!就定下吉凶祸,换一句话说,就决定我们的命运了。

  下面一大段呢?这是本经的主旨,也就是太上这一篇训诫,他的用意之所在,“其有曾行恶事”,无论那一个人,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我们都有过失,我们自己要知道过失,不隐讳自己的过失,佛法是主张发露忏悔,显露出来,叫大家都知道我有过失,这是忏悔,我后不再犯,曾行恶事,“后自悔改”,以后觉悟了,我们立刻就要悔改,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久久必获吉庆,所谓转祸为福也。”这是终极的目标,说了这么多话,希望就在这个地方,太上是希望我们能够做到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诸恶是前面所举的一百七十多条,众善奉行是福报的根源,我们明了什么叫做福,什么叫做祸,什么叫做善,什么叫做恶,然后我们才懂得断恶修善啊!改过自新,这样才能转祸为福。

  末后这一段是结勉,是全文的总结,“故吉人语善、视善、行善”,语是言语,视是所见,行善,行是行为,“一日有三善,三年天必降之福”,这个三年就是积,换句话说,什么时候效应现前呢?三年,只要你照这个方法去做,做三年一定有感应,你能够行三年,没有福,福报就现前,可以转祸为福,转短寿为长命啊!真能做得到,所以将感应篇跟了凡四训合起来看,真是像佛经里面所讲的“如观掌中庵摩罗果”啊!非常的清楚!说“凶人语恶、视恶、行恶”,这个是讲的积恶,“三年天必降之祸”,这是以恶感啊!必然有恶的果报,有凶的这个报应,末后一句是勉励我们,“胡不勉而行之”,胡当为什么讲,为什么我们不勉励自己来修行呢?就是修断恶修善,来改造自己的命运,来求得自己真正的幸福,来求得自己人生更有意义,更有价值,更美满,更丰富,所以这一些并非是纯粹的理想而达不到的,说实在话,样样都能够达成,样样都能够做到,他有理论,他有方法,所以我们目前所须求的,如果是如理,合理,怎样如法,也就是合法,我们要合理合法的去修学,可以说没有不成就的,合理合法的去修学,如果说不成就,没有感应,可以说无有是处啊!当我们求不到的时候,我们要认真的检讨、反省,我们必定自己犯了有过失错误,所以才没有感应道交,如果理论上不违背,方法上没有错误,决定有感应,我个人本身,不但将理论方法常常说给人听,同时我本身的感应道交就是一个实际的例子,我是用这个方法奠定自己的基楚,以这种方法来求得感应道交,这二十多年来,所以有许多同修问我,为什么常常看到你心开意解啊!非常的自在啊!从了凡四训,从感应篇而得来的,只要我们能够认真,依照这个方法,依照这个理论去修学,你也可以得到,感应篇虽然不是佛经,经过莲池大师提倡在前,印光大师宏扬在后,我们很幸运能够遇到这个法门,我深信他,我力行他,我在工作之余,我每一天的晚上,在睡觉之前,一定要把感应篇念一遍,反省我一天的心行,与太上的教训有没有违背,我们劝别人也是这样,尽形寿就是一生当中,我们有一天生命,就要读感应篇,就要照感应篇去做,把他当作戒律来看待,一时一刻不可以离开,我自己这样做有效果,我相信每一位同修,你只要照这样去做,你也一定有效应,换句话说,你有感应,到你自己感应现前的时候,才是真正的心开意解啊!法喜充满,法喜充满我在讲堂里,也常常奉告诸位,法喜不容易得到,必须要明理,必须要如法,行解相应啊!才能够获得法喜,法喜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,是无有穷尽的,只要我们去修,果然认真,认真的去学习,人人都能做得到,到法喜充满现前的时候,你对圣人的教训,佛菩萨的经典,你才能真正的喜爱他,百读而不厌,千读万读不会厌倦的,愈读愈欢喜,愈读愈有受用,其乐无穷啊!如果我们在读圣贤人之书、读经典,感觉不到兴趣,那是我们对于经论理解力不够!领悟的浅,换句话说,领悟的深度不够,所以他里面的味道,就是这个乐趣的味道,我们没有尝到,说到这个地方,我们为什么读圣贤书得不到乐趣呢?这是由于我们的基础不够,基础也就是我们在断恶修善上做的不够,圣人之心、佛菩萨之心是纯善,没有一丝毫恶念,没有一丝毫私心,而我们充满了妄念,充满了私心,与圣教不相应,所以我们读这个圣贤的教训,感觉的格格不入而不能发生兴趣,原因就在此地,我们要想纠正这个原因,断除这个恶习,依了凡四训、依感应篇,不必用多,以三年的功夫来奠定这个基础,而后,我们就会有非常良好的效应,就是有非常好的效果、收获,这一点我们应当要明了,要好好的把他记住,要认真、要努力的修学,来改造我们自己的命运,创造我们自己光明美好的前程,人人都是这样祈求,只要如理如法,人人都可以满愿,我们记住太上最后一句话,为什么我自己不勉励,努力去力行呢?今天到这个地方,时间也到了,我将太上感应篇,就介绍到此地。

  

《太上感应篇大意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