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太上感應篇大意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過最徹底的方法,就是不吃衆生肉,不與一切衆生再結惡緣,將這些所修的功德、善行,回向給過去冤家債主啊!求他們超度,爲他們培福,爲他們修福,以來補償過去無知所犯的錯誤。末後有兩句話,是比喻來說明,“取非義之財者”,不應該得到的財富你去取,“譬如漏脯救饑,鸩酒止渴,非不暫飽,死亦及之”,這是講的非義之財萬萬不可以取,你要取來之後,就好比“漏脯救饑”,不是甘露,甘露在從前,老的房子,下雨天屋子要是漏的,漏的水滴在這個甘露上,這甘露就會有毒,吃了之後人就會中毒,那是要送命的;鸩酒,鸩鳥的羽毛,也是非常毒的,把那個羽毛浸在那個水裏頭,人喝了立刻就死,這是把這個非義之財啊!比做漏脯,比做鸩酒,所以你得來的時候,非但不能飽啊!你得不到受用,一切禍害就來了,非義之財絕定不可之妄求。到這個地方,是將這個惡報講完了,後面雖然文字不多,但是他是叁個大段落,第一個大段落是念本,推本念初,“夫心起于善,善雖未爲,而吉神已隨之,或心起于惡,惡雖未爲,而凶神已隨之。”可見得這個善惡吉凶禍福的根本,在這個心的一念之間,心裏面剛動念,還沒有表現在行爲,吉凶禍福,這個預兆就非常的明顯,一念善心起,還沒有行善事,善神就來擁護,就來保護你,我們又何樂而不爲之,一個壞的念頭剛剛起,還沒有做壞事的時候,惡神凶煞已經就追隨你了,你又何苦來呢?這是沒有智慧,這是愚癡啊!所以我們推求他的根本呢?就是一念之初啊!就定下吉凶禍,換一句話說,就決定我們的命運了。

  下面一大段呢?這是本經的主旨,也就是太上這一篇訓誡,他的用意之所在,“其有曾行惡事”,無論那一個人,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,我們都有過失,我們自己要知道過失,不隱諱自己的過失,佛法是主張發露忏悔,顯露出來,叫大家都知道我有過失,這是忏悔,我後不再犯,曾行惡事,“後自悔改”,以後覺悟了,我們立刻就要悔改,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久久必獲吉慶,所謂轉禍爲福也。”這是終極的目標,說了這麼多話,希望就在這個地方,太上是希望我們能夠做到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”,諸惡是前面所舉的一百七十多條,衆善奉行是福報的根源,我們明了什麼叫做福,什麼叫做禍,什麼叫做善,什麼叫做惡,然後我們才懂得斷惡修善啊!改過自新,這樣才能轉禍爲福。

  末後這一段是結勉,是全文的總結,“故吉人語善、視善、行善”,語是言語,視是所見,行善,行是行爲,“一日有叁善,叁年天必降之福”,這個叁年就是積,換句話說,什麼時候效應現前呢?叁年,只要你照這個方法去做,做叁年一定有感應,你能夠行叁年,沒有福,福報就現前,可以轉禍爲福,轉短壽爲長命啊!真能做得到,所以將感應篇跟了凡四訓合起來看,真是像佛經裏面所講的“如觀掌中庵摩羅果”啊!非常的清楚!說“凶人語惡、視惡、行惡”,這個是講的積惡,“叁年天必降之禍”,這是以惡感啊!必然有惡的果報,有凶的這個報應,末後一句是勉勵我們,“胡不勉而行之”,胡當爲什麼講,爲什麼我們不勉勵自己來修行呢?就是修斷惡修善,來改造自己的命運,來求得自己真正的幸福,來求得自己人生更有意義,更有價值,更美滿,更豐富,所以這一些並非是純粹的理想而達不到的,說實在話,樣樣都能夠達成,樣樣都能夠做到,他有理論,他有方法,所以我們目前所須求的,如果是如理,合理,怎樣如法,也就是合法,我們要合理合法的去修學,可以說沒有不成就的,合理合法的去修學,如果說不成就,沒有感應,可以說無有是處啊!當我們求不到的時候,我們要認真的檢討、反省,我們必定自己犯了有過失錯誤,所以才沒有感應道交,如果理論上不違背,方法上沒有錯誤,決定有感應,我個人本身,不但將理論方法常常說給人聽,同時我本身的感應道交就是一個實際的例子,我是用這個方法奠定自己的基楚,以這種方法來求得感應道交,這二十多年來,所以有許多同修問我,爲什麼常常看到你心開意解啊!非常的自在啊!從了凡四訓,從感應篇而得來的,只要我們能夠認真,依照這個方法,依照這個理論去修學,你也可以得到,感應篇雖然不是佛經,經過蓮池大師提倡在前,印光大師宏揚在後,我們很幸運能夠遇到這個法門,我深信他,我力行他,我在工作之余,我每一天的晚上,在睡覺之前,一定要把感應篇念一遍,反省我一天的心行,與太上的教訓有沒有違背,我們勸別人也是這樣,盡形壽就是一生當中,我們有一天生命,就要讀感應篇,就要照感應篇去做,把他當作戒律來看待,一時一刻不可以離開,我自己這樣做有效果,我相信每一位同修,你只要照這樣去做,你也一定有效應,換句話說,你有感應,到你自己感應現前的時候,才是真正的心開意解啊!法喜充滿,法喜充滿我在講堂裏,也常常奉告諸位,法喜不容易得到,必須要明理,必須要如法,行解相應啊!才能夠獲得法喜,法喜是從內心裏面生出來的,是無有窮盡的,只要我們去修,果然認真,認真的去學習,人人都能做得到,到法喜充滿現前的時候,你對聖人的教訓,佛菩薩的經典,你才能真正的喜愛他,百讀而不厭,千讀萬讀不會厭倦的,愈讀愈歡喜,愈讀愈有受用,其樂無窮啊!如果我們在讀聖賢人之書、讀經典,感覺不到興趣,那是我們對于經論理解力不夠!領悟的淺,換句話說,領悟的深度不夠,所以他裏面的味道,就是這個樂趣的味道,我們沒有嘗到,說到這個地方,我們爲什麼讀聖賢書得不到樂趣呢?這是由于我們的基礎不夠,基礎也就是我們在斷惡修善上做的不夠,聖人之心、佛菩薩之心是純善,沒有一絲毫惡念,沒有一絲毫私心,而我們充滿了妄念,充滿了私心,與聖教不相應,所以我們讀這個聖賢的教訓,感覺的格格不入而不能發生興趣,原因就在此地,我們要想糾正這個原因,斷除這個惡習,依了凡四訓、依感應篇,不必用多,以叁年的功夫來奠定這個基礎,而後,我們就會有非常良好的效應,就是有非常好的效果、收獲,這一點我們應當要明了,要好好的把他記住,要認真、要努力的修學,來改造我們自己的命運,創造我們自己光明美好的前程,人人都是這樣祈求,只要如理如法,人人都可以滿願,我們記住太上最後一句話,爲什麼我自己不勉勵,努力去力行呢?今天到這個地方,時間也到了,我將太上感應篇,就介紹到此地。

  

《太上感應篇大意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