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祖坛经讲记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疑惑不信。为什么?譬如,天龙降雨于阎浮提大地,城市、村落都漂流于大水中,如同漂流草叶一样。如果雨水落在大海中,大海的水却不见增减。大乘根性之人、最上乘根性之人,听闻别人说《金刚经》,由于经典启示,就能心开悟解,因而知道本性自有般若智慧;这是自己运用智慧时常观照的缘故,不是假藉文字的灌输、记问而后知道的。譬如雨水的下降,不是从天而有,原是龙能兴致。令一切众生、一切草木,有情无情,都能平等的蒙受雨水润泽。一切河川流入大海,河水与海水合成一体。众生的本性般若智慧,也是如此。在这番开示中,六祖为我们介绍《金刚经》,教我们应当持诵。五祖也时常教人:“但持《金刚经》,即自见性,直了成佛。”《金刚经》一卷五千言,乃是诸佛实相般若照见诸法如义的最上第一开示。如果是大乘根性、一乘根性人,的确很容易悟入。

  善知识。小根之人。闻此顿教。犹如草木。根性小者。若被大雨。悉皆自倒。不能增长。小根之人。亦复如是。元有般若之智。与大智人更无差别。因何闻法不自开悟。缘邪见障重。烦恼根深。犹如大云覆盖于日。不得风吹。日光不现。般若之智亦无大小。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。迷心外见。修行觅佛。未悟自性。即是小根。若闻悟顿教。不执外修。但于自心常起正见。烦恼尘劳常不能染。即是见性。

  善知识!小根性人听闻顿教法门,犹如草木根性小的,小树、小草,根小,若被大雨一冲,就全都自己倒下去了,不能再继续生长。小根性人不堪承受大法,也与这种情形一样。其实所谓小根性人,原本就具有般若智慧,与大根性、大智慧人并没有什么差别。何以闻此顿教大法,还是不能自己开悟?追究其根源,因为他们执著邪见的所知障太重,烦恼习气根深蒂固;如厚厚的云层遮蔽了太阳,若得不到一阵强风把云层吹散,太阳的光明则不能透出来。自性般若智慧本来人人具足,亦无大小差别,只因一切众生自心有迷悟不同。迷失自心之人,因而外生邪见,舍自心而心外求佛谓之修行,总是不悟自性,此谓小根性之人。倘若闻法开悟如此顿教法门,不执著心外修行,只在自己心中常存正见,一切烦恼尘劳常能不染于心,这就是见性。

  六祖大师在这一节开示中,说明众生因根性的不同,所以闻法、开悟的机缘各有差别。凡是看不破、放不下、被境界所转者,就是小根性。小根性又如何能信受一真无妄的大法?《楞严经》云:“若能转物,则同如来。”换句话说,果真能放下身心世界,看破一切境相原本皆是虚妄,即时烦恼障、所知障、人我执、法我执无不应念化成无上正等正觉,这就是见性成佛。六祖大师在此,将一乘佛法、最上乘佛法的修学理论、方法、纲领和盘托出;这部经典,不愧是大乘佛法中最好的指导纲领。我们得到这个纲领之后,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,都能用得上。譬如,多数修净土法门的同修们,若能明了六祖所说的纲领,依照此纲领来念佛,我们必定会在很短的时间念到一心不乱,而且是理一心不乱,这种功德太殊胜了。

  善知识。内外不住。去来自由。去除执心。通达无碍。能修此行。与般若经本无差别。

  善知识!于内外境界毫不住著,生死往来皆得自由自在,能于一切境缘不起一念分别执著,于一切事理通达明了如幻如化,知烦恼和菩提原无二性,生死和涅槃本来一如,真能入得不二法门,自然得证事事无碍。能以此标准修正我们身心思想行为,就与般若经所讲的无有差别。这一段是六祖告诉我们与般若相应的修法。

  善知识。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。大小二乘。十二部经。皆因人置。因智慧性。方能建立。若无世人。一切万法本自不有。故知万法本自人兴。一切经书。因人说有。

  善知识!一切佛经文字,大乘或小乘,共有十二种体裁所写成的经典,佛经称之为十二部经。佛经教法都是因人建立,其宗旨是在教人顿悟自性。这一切经论文字,是佛随众生根性不同而施设。因为众生的智慧性,佛法的教学才能建立。若无世间人,一切万法就本自不有。这句话看起来似乎很显浅,实际上里面包含无量的义理。由此可知,大乘经论说“万法唯心”、“万法唯识”,心与识就是世间人,故说一切法本自人兴,都是从人而兴起。一切经书,因人说有;换句话说,经书是因缘生法,这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。

  缘其人中有愚有智。愚为小人。智为大人。

  人有愚有智,愚为小人,智为大人。人何以会有愚智不同?我们必须要知道,一切众生心性智慧无不平等。既然平等,为何还有差别?这里的差别,就是众生对于平等的事理迷的浅深不同;迷得深显得愚痴,迷得浅,显得有智慧。“智者”是破迷开悟之人。

  愚者问于智人。智者与愚人说法。愚人忽然悟解心开。即与智人无别。

  智者为愚人说法,愚人忽然悟解心开,闻法之后彻底觉悟,与智人无别。这几句话意思是说:迷了则是凡夫,悟了就是佛;凡夫闻佛说法,悟了以后与佛无二。

  善知识。不悟。即佛是众生。一念悟时。众生是佛。故知万法尽在自心。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。

  这几句说得非常重要,同时可以建立我们的信心。生佛原来不二,众生就是不悟的佛,佛就是觉悟的众生。所以,只要一念觉悟,众生原本是佛。由此可知,一切万法尽在自心。所以,大师教我们要从自心中去顿见真如本性。“真”,就是真实,显示它决定不是虚妄的;“如”,是永远没有改变,这是如。“真如”是一切法常如其性,所谓性如其相,相如其性,性相不二,是名一如,亦名真如。《大乘止观》云:此心即自性清净心,又称作真如、佛性、法身,《楞严经》称如来藏,《华严经》称一真法界,又称为法性。总而言之,这是一桩事而有种种不同的名词。佛说出这么多名词,无非教我们不执著而已;只要我们不执著,才能证得真如本性。

  菩萨戒经云。我本元自性清净。若识自心见性。皆成佛道。

  这句经文含的意思非常丰富。佛法讲“我”,有“真我”、“假我”。几时我们达到真假不二,才是见性的境界。自性清净就是自性清净心,这是我们本有的真心。自性清净是指离一切虚妄染著,这个心才是我们的本元自性清净真心。假如你认得自心,见性了,这就是成佛,禅宗所谓“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”。

  我们必须晓得:“真心没有相,不来不去。生的时候,性亦不来;死的时候,性亦不去。所谓湛然圆寂,心境一如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,不为三世所拘系,这就是出世之人”。这几句话可能不太容易懂,我用比喻来给诸位解释。何以说这个性不来不去?在现今科学昌明的时代,我们讨论这个问题要比过去方便得多。譬如,我们看电影或者看电视,电影、电视的画面,我们也看到有一些人有来有去、有生有灭。那个来去生灭诸位很容易觉察得到,那是妄相,而萤幕决定不随妄相来去生灭。我们的真如本性就像萤幕一样,一切妄相就如萤幕里的现象一样。诸位要特别记住,妄相不离开萤幕,萤幕也不离开妄相,相虽然动,萤幕不动,相有往来,萤幕是不来亦不去。诸位从这个比喻细心的去体会,你就能悟出这个道理。

  见性,就是成佛。由此可知,若不知自心是真佛,不知自性是真法,而心外去求佛、求法,认为心外有佛、性外有法,你果然如是执著,你想求佛道,纵经尘劫亦不能成就。即使你把《大藏经》念得很熟,再修种种苦行,如“蒸沙作饭”,只是自己徒劳而无功。所以,佛一再教诫我们,只要我们认识自心,恒沙法门、无量妙义,不求而得。佛说:“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”,又说:“一切众生,种种幻化,皆生如来圆觉妙心。”这话是千真万确。可是,由于我们无始劫以来迷失了事实的真相,现在说真的,我们反而不懂,说假的,好像我们立刻就懂了,这就是我们的习气太深。所以,我们应当要明了,离了真心以外,无佛可成。过去诸佛、现在诸佛乃至于未来修行人,总而言之,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;修道的人切不可以向心外去求。心性到无染无著时,本来自性圆满成就。所以佛经常说:“但离妄缘,即如如佛。”这是见性成佛的意思。

  净名经云。即时豁然。还得本心。

  《净名经》即《维摩诘经》。“豁然”就是豁然大悟,“本心”就是真如本性。这是说明顿悟、顿见本性的意思。以下是大师说明自己得道传法的因缘。

  善知识。我于忍和尚处。一闻言下便悟。顿见真如本性。是以将此教法流行。令学道者顿悟菩提。各自观心。自见本性。

  这几句话,我们能看到六祖大师是一闻便悟。我们闻经多年,何以不悟?原因就在“一闻”,而我们是多闻,多闻就不悟,一闻就开悟。可见“一”字是关键所在。“一闻”,就是一心闻也,一心就是无分别心;也就是以闻性闻法,则一闻才能开悟。所以古德常说:“识得一,万事毕。”

  此处特别提醒同修们,我们拿佛法四大纲领来说,即“信解行证”。在信的方面,我们要“信一心”。自性清净心,这是一心。一才清净,二就不清净,何况更多?信一心就是信自己本来是佛。在解的方面,我们要“解一理”。“一理”,就是实相般若之理。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,读诵大乘,若非一心,则不见实相,是未入门也;读经见得实相,才是入大乘法门。在行的方面,我们要“行一门”。我们究竟选哪个法门好?我们从一切大乘经典中去观察,佛一再提示我们,行门中最殊胜的无过于念佛法门。念佛法门能包括所有的法门,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无边的法门,这一个念佛全都包尽了;如果不相信,诸位可以细细的去研读《华严经》。在证的方面,我们要“证一果”,就是无上正等正觉。这是我们从信解行证上来说,都要著重“一”,自己才能成就,才能言下便悟,顿见真如本性。

  我们要将这个教法流行,令学者也能顿悟菩提,“各自观心,自见本性”,这就是讲兴道场。兴道场,也要专一,换句话说,道场要一定,譬…

《六祖坛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公案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