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祖坛经讲记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如六祖大师,他老人家一生就是在曹溪南华寺,并没有离开南华一步。法门也要一定,不能时时变更;若能坚守原则,永无变更,假以时日,无不成者。现今在台湾,台中莲社李老师讲经说法,教化一方,三十年如一日,老人家就是我们的典型导师,他教导我们: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”。我们若懂得这个道理,坚守这个原则,在一个道场,修一个法门,能有十年、二十年,没有不成就的。这种成就才能影响佛教,才能兴教,才能真正谈上利益一切众生。

  若自不悟。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。是善知识有大因缘。所谓化导令得见性。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。三世诸佛。十二部经。在人性中本自具有。不能自悟。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。若自悟者。不假外求。

  若不悟,须请教大善知识,求教于解最上乘法者,请他来指示我们正路。但要知道,善知识与自己一定要有缘分;没有缘分,纵然遇到也得不到利益。有缘分才能接受他的化导,才能依教奉行,能明心见性。六祖说:“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,三世诸佛、十二部经,在人性中本自具有。”《华严经.出现品》云:“无一众生,而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”。若不能自悟,须求善知识指导,才能见性。若自悟,决定不可以向心外去求。

  若一向执谓须要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。无有是处。何以故。自心内有知识自悟。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。虽有教授。救不可得。若起正真般若观照。一刹那间妄念俱灭。若识自性。一悟即至佛地。

  如果我们还要一向执著,以为须要善知识帮助我们,教我们得到解脱,这个观念是错误的,决定没有这个道理。为什么?我们自心内有知识自悟。若是起了邪迷、妄念颠倒,心外的善知识,如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们,虽有种种善巧方便教导我们,还是不能够挽救我们邪迷颠倒。若能起真正般若观照,在一刹那之间,妄念即可统统灭掉。若认识自性(即见性),一悟就到佛地,就是如来地。

  从这几句话来看,首先我们要知道,我们的真心是遍一切,真心的般若智慧是无物不照、无理不通,这是真正般若智慧观照。所以,除非你不会用观照般若,假如你会用观照般若,经上讲的这些话是真实不虚,确实能在一刹那间妄念俱灭。若认识自性,就入佛地。首先我们要问,何谓“佛”?禅家讲,见性是佛。性在哪里?这个问题,一切大乘经无不讨论,不但讨论而且是中心的议题,所谓“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者是”。普照禅师《修心诀》云:“在胎曰身,处世曰人,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,在鼻辨香,在舌谈论,在手执捉,在足运奔。遍现俱该恒沙世界,收摄在一微尘。识者知是佛性,不识者唤作精魂。”认识的、明白的,晓得这是佛性,这是自己;不认识的、不明了的,称它作精魂,俗话称为灵魂。可见,觉悟的人,灵魂是佛性;迷了的时候,佛性称为灵魂。由此可知,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真正的本人,所谓“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”。而本来面目确实是不生不灭、不来不去,六根门头放光动地。悟了即至佛地,这话一点都没说错。

  善知识。智慧观照。内外明彻。识自本心。若识本心。即本解脱。

  这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也就是在日用之处,要时时提得起智慧观照,这句是关键之所在。只要能提得起观照功夫,内明彻,外也明彻。何谓“明彻”?内不见烦恼,外不见尘相,内外一如,这是“识自本心”。认识本心,就晓得自己本来是解脱,并没有人束缚。这话说得很容易,要如何才能识自本心、识心达本?慧海禅师说:“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,即名了了见本心,亦名了了见性。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,即是佛心,亦名解脱心、菩提心、无生心,这是佛经讲的证无生法忍。用功,就得在一切处无心。无心是无假不真。”何谓“假”?于一切境界上生心动念,这是假。譬如说,在境界中生起欢喜心、生起嗔恚心,这是妄心。我们根与尘接触,怎么会生妄心?离了妄,即是真。“真心”是什么?内外境界一切明了,但是在境缘上自己不生爱憎,所谓“但无憎爱心,即是二性空”。二性可以解释为相对的,“相对”空,换句话说,就是超越相对,超越相对才是真正证得绝对,自然就解脱了。

  若得解脱。即是般若三昧。般若三昧。即是无念。何名无念。若见一切法。心不染著。是为无念。用即遍一切处。亦不著一切处。但净本心。使六识出六门。于六尘中无染无杂。来去自由。通用无滞。即是般若三昧。自在解脱。名无念行。

  若得解脱,即是般若三昧。“般若三昧”即是无念。何谓“无念”?六祖说得很清楚,“若见一切法,心不染著”。意思是说,心里面清净,顺境没有贪爱的念头,逆境亦无嗔恚的念头,境界清清楚楚,心地清清净净,这是无念。它的作用可以遍一切处,一切处的范围非常广大,尽虚空遍法界;虽然遍一切处,绝不执著一切处。祖师说:“但净本心”,本心是真心,真心是主宰;“使六识出六门,于六尘中无染无杂”,“使”就是你用它;清净心是主人,六识、六根、六尘都是作用。所以,宾主要分清楚,要能辨别,不可以颠倒,这就是佛菩萨。

  古人常用明镜来比喻真心,镜中虽然没有形像,但是它能照现一切形像。学道之人,心要像一面镜子一样。这是告诉我们: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相,它是清净的、是无染的;学道之人,心也应该无染,妄念不生,人我心灭,毕竟清净。因为心清净,才能生无量智慧,才能真正做到来去自由、通用没有障碍,这就是般若三昧,自在解脱。《顿悟入道要门论》云:“顿悟法门,无念为宗,妄心不起为旨。清净为体,智慧为用。”所谓无念,是讲无邪念,不是无正念。何谓“邪念”?邪念是迷,邪念是不觉。正念是悟,正念是正觉。古德告诉我们:念有、念无都是邪念;有无都不念,这是正念。念善、念恶,这是邪念;善恶统统都离开,清净心现前,这是正念。乃至苦乐、生灭、取舍、怨亲、憎爱,总而言之,心中有这些念头都不好,这都是邪念。心里面清净,一切念都没有,这是正念。正念也叫做“唯念菩提”,菩提就是觉;念念觉而不迷,这就是正念。正念,也可以说是在一切境界里不起心动念,这就是无念。得无念时,自然解脱,这就是“无念行”。

  若百物不思。当令念绝。即是法缚。即名边见。

  祖师怕我们发生误会,特别告诫我们:“若百物不思,当令念绝。”这是一般人弄错,以为这是无念,无念就什么都不想。什么都不想,这是无想定,这还是邪念。甚至于小乘阿罗汉、辟支佛,他们的境界还是邪念,为什么?《楞严经》云,小乘人的境界是“内守幽闲,犹为法尘分别影事”。可见,他是不是无念?他不是。他内守幽闲;换句话说,他还有“幽闲”一念。有这一念就是邪念,就是迷,就是不觉,因此小乘人不能见性。他何以不能见性?诸位想想这个道理,自然就明白。他是被法束缚,即名边见。大乘法中处处提示中道,中道亦不能执著,古德常讲“两边不立,中道不存”,为的是怕我们执著,怕我们在这些法相名词中起分别、起执著,那就错了!

  善知识。悟无念法者。万法尽通。悟无念法者。见诸佛境界。悟无念法者。至佛地位。

  这三句是显示无念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!我们学佛,尤其是中国禅宗所提倡的顿悟法门,其殊胜处亦在此三句经文见到。我们真正悟无念,就万法尽通;不但是佛法通,出世间法通,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。我们现在就是因为有知、有念,“知”与“念”就不能尽通万法,正是古德所谓“有知有见,有所不见”。几时我们达到“无知无见,无所不见”,就万法尽通。这是把修学的纲领和盘托出了。“悟无念法者,见诸佛境界。”十方诸佛的境界,几时我们能见到?只要我们彻悟无念,诸佛的境界原自现前。悟无念法者,自己就证到如来地,就证到佛地。可见“无念为宗”,这句话没有说错;“妄心不起为旨”,妄心不起就是无念,可见宗旨没有两样。能不违背这个宗旨,清净心自然现前,清净心所生的作用就是智慧,就是般若正知。

  善知识。后代得吾法者。将此顿教法门。于同见同行。发愿受持如事佛故。终身而不退者。定入圣位。

  这是说明,传道一定要传给见解相同、行门相同;换句话说,解行都相同,而且又能发大心来受持大法者。这样的人,学佛的态度,事奉老师就如同事奉佛一样,终身不退,这样的人必定能证入圣位,一定会有成就,这是可以预期的。我们从这几句话来看,一个人能不能有成就,能不能有最高的成就,就看他与这几句经文相应不相应。如果相应,我们就可以肯定下个断语:他一定成就。

  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。不得匿其正法。若不同见同行。在别法中。不得传付。损彼前人。究竟无益。恐愚人不解。谤此法门。百劫千生断佛种性。

  “默传”,就是指祖祖相传的“以心传心,见性成佛”。宗门的传授是在言语之外,所以叫默传。“不得匿其正法”,决定不可以吝法。“若不同见同行,在别法中,不得传付,损彼前人,究竟无益。恐愚人不解,谤此法门,百劫千生断佛种性。”这几句话说得尤其是好。他见解不同、行门不同,“在别法中”,就是指不是学禅宗、不是学实相般若,就不能传给他。为什么?传给他,他得不到利益;因为他的解行与正解正行是相违背,他不但不能接受,而且还要毁谤这个法门。毁谤正法,将来所遭的果报是百劫千生断佛种性,这个果报太严重,太可怕了!祖师在大梵寺所讲的长行文,到此地讲完。下面是偈颂:

  善知识。吾有一无相颂。各须诵取。在家出家。但依此修。若不自修。惟记吾言。亦无有益。听吾颂曰。

  这几句话是偈颂的前引。六祖大师说:“我有一首无相颂”。《坛经》中所有偈颂,都称作无相颂。特别是此处十五首六十句,是《六祖坛经》的精华。我们要想研究《坛经》,应当先将这十五首颂文念熟,然后细心去研讨,这样你就晓得中国禅宗的…

《六祖坛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公案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