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旨趣。从此之后学佛,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,尤其是禅宗,自然不会落于空谈。于学佛过程中,则不易受他人的欺骗,更不会自欺。可见这十五首颂文相当重要,是我们学佛的原理原则。大师这几句话嘱咐得非常好,教我们必须要记诵、要取法。无论在家修行或者出家修行,只要依照这十五首颂的原理原则去修行,必定有成就。若是不能自修,仅仅把这六十句颂文背得很熟,还是无有益处。
颂有十五首,大致分为五个段落。第一个段落是讲“佛教教学的宗旨”,这一段只有一首颂。第二首是独立的一段,“说明佛法理论的依据”。第三首以下到十三首,共有十一首颂,这一长段是讲“修学的方法”。第四段是一首,是讲“果证”。末后第十五首颂,是“结劝”。颂文体系、组织以及义理,非常精严,有条不紊,不但便于读诵,也是行门重要的原理原则。
说通及心通。如日处虚空。唯传见性法。出世破邪宗。
这四句,我们乍看起来似乎是很容易懂,实际上所含的意思是既深且广。“说通及心通”,“说”这一个字不但包括言说,同时也包括佛法所有的教学,用“说”字来代表。“通”是通达无碍,《华严经》讲的四无碍辩才,这是通的意思。“心通”就是宗通,心通与说通就是所谓宗门与教下,但是宗门与教下是一不是二。过去有人说,心通的人一定达到说通,而说通之人未必能做到心通。这个说法也不无道理,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一层观察,就知道心通与说通有密切的关系;若心不通,说通是绝对做不到。由此可知,要想做到说通,一定要心通。如何才能做到通达无碍?下面一句比喻为我们点出来了。“如日处虚空”,像太阳一样,在虚空之中,意思是教我们要做到一法不立,才能做到通达。做不到,换句话说,纵然是以研学而通达三藏经论,或者通达世出世间法,自己并没有真正证得这个境界,也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,不能做到“通”字;通,简单来说就是一定要亲证。心通者,证悟实相;说通者,解悟佛说。此地的“通”,是指证悟之说, 才是说通,决定不是解悟之说。这个意思,从以下的句子我们能看得出来。
这十五首颂,《法宝坛经无相颂讲话》解释得相当清楚,也举出禅宗许多公案来证实,并且得到当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的印证。书中举出禅宗嘉山和尚公案,公案的内容是说明一个人,他亲证的境界到什么程度?所谓“上无片瓦,下无立锥”,这两句话就是如日处虚空的意思,到这样的地步才可以说是亲证实相。证得实相之后,实相是体,演说是用。体是根本,说是末,本能摄末,所以心通的人自然就说通。说通的人,由说通而证得心通,这也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。因为常常演说就是长时期的薰习,薰习时间长了,自然就能证悟。所以说,由说通至心通,这是菩萨的教法;由心通至说通,是如来的教法,我们应当从这里来观察。这是说明“说”与“心”是一不是二。前面两句是说明佛教教法的原则,一定要做到通达无碍。
下面这两句是说明佛祖立教的宗旨。“唯传见性法,出世破邪宗”。“唯”是唯独。“传”是承传,辗转授受。“见”是讲亲证。“性”是指众生本具的心性,在唯识称作阿赖耶识。佛法,尤其是大乘佛法,它的宗旨就是传授见性之法。“法”这个字是包罗万象,佛经里将这个字举作一切事物、一切理论、一切程序,乃至于虚空法界的总代名词。在这里,特别是指一切法里面的修行方法,尤其是指见性的方法。末后这一句,显示出佛法出世是普度一切众生。“邪宗”,简单的说,凡是不以见性法为教学宗旨的,都是邪宗。在佛法中,未了心外无佛、心外无法的一切宗派,也是邪宗。佛法是无诤之法,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也看到佛法里有一些争论,这是为了普度众生、破邪显正不得已的一种方法,决不是佛法喜欢争论。
初祖达摩祖师的老师般若多罗尊者,当年在他的本国教化众生,那时有两位法师,一位名叫佛大先,一位名叫佛大胜,都曾经与祖师同学于婆陀罗,修学小乘禅观。后来,佛大先遇到般若多罗,于是舍小向大,与祖师同门并化,被当时的世人称为门下二甘露门。而佛大胜却又分他的门徒成为六宗,所谓有相宗、无相宗、定慧宗、戒行宗、无得宗、寂静宗。祖师看到他这种分法,非常感叹的说:这位法师已经是落在迹象里面,何况再分而支离破碎(这是说佛大胜的六宗)。祖师就说:“我如果不为他辨别,这些人必然是永远被这些邪知邪见所缠缚而不能超越。”于是他就发大慈悲心到彼师门徒之处,一一与他们辩论,破他们的知见,使他们能破迷开悟,再回到正知正见。然后他才从海路来到中国,这就是中国初祖达摩祖师。
禅宗所谓“佛佛唯传本体,师师密付本心”,性就是体,见性法才是真正如来家业。初祖分破六宗,已经给我们留下很好的榜样,所以说“出世破邪宗”。佛门之外的邪宗,我们容易认识,而佛门以内的邪宗,我们不容易发觉,这是特别要注意到。凡是不以明心见性或者一心不乱为宗旨,皆是邪宗。
法即无顿渐。迷悟有迟疾。只此见性门。愚人不可悉。
这首偈是说明佛教的教理。“法”是指见性之法,也可以说是一切法。一切法以及见性法,实在是说不上顿超与渐进。问题在哪里?迷与悟。有人很快就破迷开悟,有些人很慢才能觉悟,什么原因?“只此见性门,愚人不可悉”。佛在《法华经》讲:“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。”所以,法确实是一,本无顿渐,只因众生迷悟千差,所以见道有早晚,这才建立顿渐的假名。“见性门”是指东山法门。这个法门唯论见性法,不论禅定解脱,也是六祖大师所谓“本来无一物”。不放下的,就是愚人,放下什么?佛门常说“一切放下”,或者说“放下万缘”,念佛法门常教导我们“放下身心世界”。身是正报,世界是依报,正报与依报都是属于色法;心法是指八识与五十一心所。换句话说,不但外面的色法要放下,内里面的心法也要放下。放下就见性,放下就是见性门。由此可知,放不下的就是愚人。放不下,就永远被摒弃在见性门外,所以说“愚人不可悉”。
说即虽万般。合理还归一。烦恼暗宅中。常须生慧日。
这首偈是行法的总说。“说”是说法,也是指宗门对来机所说的话。如果把这个意思展开来讲,就包括佛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,这表示多,法门无量;但是它的原理是一个,所以说“合理还归一”,“合”是契合,契合到真理是一。《华严经》讲的“一真法界”,《般若经》讲的“一实相”,《维摩经》讲的“不二法门”,净土宗讲的“一心不乱”,这都是讲到“一”。“一”,还是勉强的一个名称,古德说:“本自无二,一亦不立”;这桩事情就是所谓“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”,不是言说思量所能达到。既然这种原本不可说,而勉强说之为“一”,我们对“一”也就不能执著,执著就归不了“一”。在禅宗里,祖师大德为逗当机,有所谓“即心即佛,非心非佛”,“狗子无佛性,狗子有佛性”。从这些公案来看,我们可以体会到,诸佛如来、历代祖师所说之言词,句句都是活活泼泼,教我们契入一实相,决定没有一个死方法来教导人。
“烦恼暗宅中,常须生慧日”,这两句讲的是真性自用。“烦恼”,一般来讲所谓七情五欲。在佛法里说得更为清楚,如《百法》讲的六种根本烦恼、二十种随烦恼;换句话说,世出世间所说的烦恼,总不离贪嗔痴。从根本上说,贪嗔痴外,再加傲慢、疑惑、邪见(或称恶见)。在烦恼之中,修道之人应常转烦恼为般若智慧,此是修行见性的原则,亦是契合一真理体的修为,在般若里称作“观照般若”。所以,怕的是我们提不起观照般若,就为烦恼所转。若能在烦恼之中提起观照,这是“生慧日”。这句经文里,我们要特别注意“常”字,要时常提起观照的功夫,古人所谓“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”。
邪来烦恼至。正来烦恼除。邪正俱不用。清净至无余。
前面两句是邪正的定义,教我们认识什么是邪、什么是正。“邪”就是烦恼生起,妄念起来时就是邪来,妄念去除就是正来。妄念如何去除?觉;“念起即觉,觉之即悟”。换句话说,念起是“邪来”,觉了是“正来”。但是,这样的邪正是相对而生,是二不是一。二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之法。所以,后半偈教导我们:“邪正俱不用,清净至无余。”邪与正都要离开;换言之,邪正不二,邪正一如。若是我们要去邪存正,正还是邪,所以必须要做到“两边不立,中道不存”,这时清净心才能现前。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;换句话说,祖祖相传就是传见性法,见性法就是一颗清净心。假如我们疏忽清净心,不晓得在清净心上用功夫,我们在菩提大道就走入歧途。清净心是一定要证得的,但是清净心也是最不容易证得。为什么?《楞严经》云:“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。”我们在一切境界中才存分别,就已经落到生灭门,就成了知见立知。
《坛经.参请机缘品》,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:“卧轮有伎俩,能断百思想,对境心不起,菩提日日长。”这首偈在我们看来,这个境界相当不错,正如神秀大师的偈颂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”,是一样的意思。可是六祖大师听了之后,就知道这个境界依旧未明心地。若照此方法来修行,则是增长葛藤、增加系缚。所以,他从反面对症下药,说“惠能没伎俩,不断百思想,对境心数起,菩提作么长。”这首偈的用意,就是“邪正俱不用,清净至无余”。祖师这首偈是针对卧轮来作的,若不是卧轮的境界,这是决定用不得的。为什么?你起心动念就又错了。可见,我们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,就是在修学过程里,也不能起心动念,当然更不可以有所执著;佛法是破执著之法,一有执著就错了。
菩提本自性。起心即是妄。净心在妄中。但正无三障。
“菩提”是印度话,中国意思是“觉”,觉是觉悟。此处所说的境界,有事有理。从理上讲…
《六祖坛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