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旨趣。從此之後學佛,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,尤其是禅宗,自然不會落于空談。于學佛過程中,則不易受他人的欺騙,更不會自欺。可見這十五首頌文相當重要,是我們學佛的原理原則。大師這幾句話囑咐得非常好,教我們必須要記誦、要取法。無論在家修行或者出家修行,只要依照這十五首頌的原理原則去修行,必定有成就。若是不能自修,僅僅把這六十句頌文背得很熟,還是無有益處。

  頌有十五首,大致分爲五個段落。第一個段落是講“佛教教學的宗旨”,這一段只有一首頌。第二首是獨立的一段,“說明佛法理論的依據”。第叁首以下到十叁首,共有十一首頌,這一長段是講“修學的方法”。第四段是一首,是講“果證”。末後第十五首頌,是“結勸”。頌文體系、組織以及義理,非常精嚴,有條不紊,不但便于讀誦,也是行門重要的原理原則。

  說通及心通。如日處虛空。唯傳見性法。出世破邪宗。

  這四句,我們乍看起來似乎是很容易懂,實際上所含的意思是既深且廣。“說通及心通”,“說”這一個字不但包括言說,同時也包括佛法所有的教學,用“說”字來代表。“通”是通達無礙,《華嚴經》講的四無礙辯才,這是通的意思。“心通”就是宗通,心通與說通就是所謂宗門與教下,但是宗門與教下是一不是二。過去有人說,心通的人一定達到說通,而說通之人未必能做到心通。這個說法也不無道理,但是如果我們深入一層觀察,就知道心通與說通有密切的關系;若心不通,說通是絕對做不到。由此可知,要想做到說通,一定要心通。如何才能做到通達無礙?下面一句比喻爲我們點出來了。“如日處虛空”,像太陽一樣,在虛空之中,意思是教我們要做到一法不立,才能做到通達。做不到,換句話說,縱然是以研學而通達叁藏經論,或者通達世出世間法,自己並沒有真正證得這個境界,也不過是道聽途說而已,不能做到“通”字;通,簡單來說就是一定要親證。心通者,證悟實相;說通者,解悟佛說。此地的“通”,是指證悟之說, 才是說通,決定不是解悟之說。這個意思,從以下的句子我們能看得出來。

  這十五首頌,《法寶壇經無相頌講話》解釋得相當清楚,也舉出禅宗許多公案來證實,並且得到當代禅宗大德虛雲老和尚的印證。書中舉出禅宗嘉山和尚公案,公案的內容是說明一個人,他親證的境界到什麼程度?所謂“上無片瓦,下無立錐”,這兩句話就是如日處虛空的意思,到這樣的地步才可以說是親證實相。證得實相之後,實相是體,演說是用。體是根本,說是末,本能攝末,所以心通的人自然就說通。說通的人,由說通而證得心通,這也是一種非常巧妙的方法。因爲常常演說就是長時期的薰習,薰習時間長了,自然就能證悟。所以說,由說通至心通,這是菩薩的教法;由心通至說通,是如來的教法,我們應當從這裏來觀察。這是說明“說”與“心”是一不是二。前面兩句是說明佛教教法的原則,一定要做到通達無礙。

  下面這兩句是說明佛祖立教的宗旨。“唯傳見性法,出世破邪宗”。“唯”是唯獨。“傳”是承傳,輾轉授受。“見”是講親證。“性”是指衆生本具的心性,在唯識稱作阿賴耶識。佛法,尤其是大乘佛法,它的宗旨就是傳授見性之法。“法”這個字是包羅萬象,佛經裏將這個字舉作一切事物、一切理論、一切程序,乃至于虛空法界的總代名詞。在這裏,特別是指一切法裏面的修行方法,尤其是指見性的方法。末後這一句,顯示出佛法出世是普度一切衆生。“邪宗”,簡單的說,凡是不以見性法爲教學宗旨的,都是邪宗。在佛法中,未了心外無佛、心外無法的一切宗派,也是邪宗。佛法是無诤之法,但是有些時候我們也看到佛法裏有一些爭論,這是爲了普度衆生、破邪顯正不得已的一種方法,決不是佛法喜歡爭論。

  初祖達摩祖師的老師般若多羅尊者,當年在他的本國教化衆生,那時有兩位法師,一位名叫佛大先,一位名叫佛大勝,都曾經與祖師同學于婆陀羅,修學小乘禅觀。後來,佛大先遇到般若多羅,于是舍小向大,與祖師同門並化,被當時的世人稱爲門下二甘露門。而佛大勝卻又分他的門徒成爲六宗,所謂有相宗、無相宗、定慧宗、戒行宗、無得宗、寂靜宗。祖師看到他這種分法,非常感歎的說:這位法師已經是落在迹象裏面,何況再分而支離破碎(這是說佛大勝的六宗)。祖師就說:“我如果不爲他辨別,這些人必然是永遠被這些邪知邪見所纏縛而不能超越。”于是他就發大慈悲心到彼師門徒之處,一一與他們辯論,破他們的知見,使他們能破迷開悟,再回到正知正見。然後他才從海路來到中國,這就是中國初祖達摩祖師。

  禅宗所謂“佛佛唯傳本體,師師密付本心”,性就是體,見性法才是真正如來家業。初祖分破六宗,已經給我們留下很好的榜樣,所以說“出世破邪宗”。佛門之外的邪宗,我們容易認識,而佛門以內的邪宗,我們不容易發覺,這是特別要注意到。凡是不以明心見性或者一心不亂爲宗旨,皆是邪宗。

  法即無頓漸。迷悟有遲疾。只此見性門。愚人不可悉。

  這首偈是說明佛教的教理。“法”是指見性之法,也可以說是一切法。一切法以及見性法,實在是說不上頓超與漸進。問題在哪裏?迷與悟。有人很快就破迷開悟,有些人很慢才能覺悟,什麼原因?“只此見性門,愚人不可悉”。佛在《法華經》講:“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。”所以,法確實是一,本無頓漸,只因衆生迷悟千差,所以見道有早晚,這才建立頓漸的假名。“見性門”是指東山法門。這個法門唯論見性法,不論禅定解脫,也是六祖大師所謂“本來無一物”。不放下的,就是愚人,放下什麼?佛門常說“一切放下”,或者說“放下萬緣”,念佛法門常教導我們“放下身心世界”。身是正報,世界是依報,正報與依報都是屬于色法;心法是指八識與五十一心所。換句話說,不但外面的色法要放下,內裏面的心法也要放下。放下就見性,放下就是見性門。由此可知,放不下的就是愚人。放不下,就永遠被摒棄在見性門外,所以說“愚人不可悉”。

  說即雖萬般。合理還歸一。煩惱暗宅中。常須生慧日。

  這首偈是行法的總說。“說”是說法,也是指宗門對來機所說的話。如果把這個意思展開來講,就包括佛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,這表示多,法門無量;但是它的原理是一個,所以說“合理還歸一”,“合”是契合,契合到真理是一。《華嚴經》講的“一真法界”,《般若經》講的“一實相”,《維摩經》講的“不二法門”,淨土宗講的“一心不亂”,這都是講到“一”。“一”,還是勉強的一個名稱,古德說:“本自無二,一亦不立”;這樁事情就是所謂“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”,不是言說思量所能達到。既然這種原本不可說,而勉強說之爲“一”,我們對“一”也就不能執著,執著就歸不了“一”。在禅宗裏,祖師大德爲逗當機,有所謂“即心即佛,非心非佛”,“狗子無佛性,狗子有佛性”。從這些公案來看,我們可以體會到,諸佛如來、曆代祖師所說之言詞,句句都是活活潑潑,教我們契入一實相,決定沒有一個死方法來教導人。

  “煩惱暗宅中,常須生慧日”,這兩句講的是真性自用。“煩惱”,一般來講所謂七情五欲。在佛法裏說得更爲清楚,如《百法》講的六種根本煩惱、二十種隨煩惱;換句話說,世出世間所說的煩惱,總不離貪嗔癡。從根本上說,貪嗔癡外,再加傲慢、疑惑、邪見(或稱惡見)。在煩惱之中,修道之人應常轉煩惱爲般若智慧,此是修行見性的原則,亦是契合一真理體的修爲,在般若裏稱作“觀照般若”。所以,怕的是我們提不起觀照般若,就爲煩惱所轉。若能在煩惱之中提起觀照,這是“生慧日”。這句經文裏,我們要特別注意“常”字,要時常提起觀照的功夫,古人所謂“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”。

  邪來煩惱至。正來煩惱除。邪正俱不用。清淨至無余。

  前面兩句是邪正的定義,教我們認識什麼是邪、什麼是正。“邪”就是煩惱生起,妄念起來時就是邪來,妄念去除就是正來。妄念如何去除?覺;“念起即覺,覺之即悟”。換句話說,念起是“邪來”,覺了是“正來”。但是,這樣的邪正是相對而生,是二不是一。二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之法。所以,後半偈教導我們:“邪正俱不用,清淨至無余。”邪與正都要離開;換言之,邪正不二,邪正一如。若是我們要去邪存正,正還是邪,所以必須要做到“兩邊不立,中道不存”,這時清淨心才能現前。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;換句話說,祖祖相傳就是傳見性法,見性法就是一顆清淨心。假如我們疏忽清淨心,不曉得在清淨心上用功夫,我們在菩提大道就走入歧途。清淨心是一定要證得的,但是清淨心也是最不容易證得。爲什麼?《楞嚴經》雲:“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。”我們在一切境界中才存分別,就已經落到生滅門,就成了知見立知。

  《壇經.參請機緣品》,有僧舉臥輪禅師偈雲:“臥輪有伎倆,能斷百思想,對境心不起,菩提日日長。”這首偈在我們看來,這個境界相當不錯,正如神秀大師的偈頌:“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”,是一樣的意思。可是六祖大師聽了之後,就知道這個境界依舊未明心地。若照此方法來修行,則是增長葛藤、增加系縛。所以,他從反面對症下藥,說“惠能沒伎倆,不斷百思想,對境心數起,菩提作麼長。”這首偈的用意,就是“邪正俱不用,清淨至無余”。祖師這首偈是針對臥輪來作的,若不是臥輪的境界,這是決定用不得的。爲什麼?你起心動念就又錯了。可見,我們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,就是在修學過程裏,也不能起心動念,當然更不可以有所執著;佛法是破執著之法,一有執著就錯了。

  菩提本自性。起心即是妄。淨心在妄中。但正無叁障。

  “菩提”是印度話,中國意思是“覺”,覺是覺悟。此處所說的境界,有事有理。從理上講…

《六祖壇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公案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