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如六祖大師,他老人家一生就是在曹溪南華寺,並沒有離開南華一步。法門也要一定,不能時時變更;若能堅守原則,永無變更,假以時日,無不成者。現今在臺灣,臺中蓮社李老師講經說法,教化一方,叁十年如一日,老人家就是我們的典型導師,他教導我們: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”。我們若懂得這個道理,堅守這個原則,在一個道場,修一個法門,能有十年、二十年,沒有不成就的。這種成就才能影響佛教,才能興教,才能真正談上利益一切衆生。
若自不悟。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。是善知識有大因緣。所謂化導令得見性。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。叁世諸佛。十二部經。在人性中本自具有。不能自悟。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。若自悟者。不假外求。
若不悟,須請教大善知識,求教于解最上乘法者,請他來指示我們正路。但要知道,善知識與自己一定要有緣分;沒有緣分,縱然遇到也得不到利益。有緣分才能接受他的化導,才能依教奉行,能明心見性。六祖說:“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,叁世諸佛、十二部經,在人性中本自具有。”《華嚴經.出現品》雲:“無一衆生,而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”。若不能自悟,須求善知識指導,才能見性。若自悟,決定不可以向心外去求。
若一向執謂須要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。無有是處。何以故。自心內有知識自悟。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。雖有教授。救不可得。若起正真般若觀照。一刹那間妄念俱滅。若識自性。一悟即至佛地。
如果我們還要一向執著,以爲須要善知識幫助我們,教我們得到解脫,這個觀念是錯誤的,決定沒有這個道理。爲什麼?我們自心內有知識自悟。若是起了邪迷、妄念顛倒,心外的善知識,如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們,雖有種種善巧方便教導我們,還是不能夠挽救我們邪迷顛倒。若能起真正般若觀照,在一刹那之間,妄念即可統統滅掉。若認識自性(即見性),一悟就到佛地,就是如來地。
從這幾句話來看,首先我們要知道,我們的真心是遍一切,真心的般若智慧是無物不照、無理不通,這是真正般若智慧觀照。所以,除非你不會用觀照般若,假如你會用觀照般若,經上講的這些話是真實不虛,確實能在一刹那間妄念俱滅。若認識自性,就入佛地。首先我們要問,何謂“佛”?禅家講,見性是佛。性在哪裏?這個問題,一切大乘經無不討論,不但討論而且是中心的議題,所謂“六根門頭放光動地者是”。普照禅師《修心訣》雲:“在胎曰身,處世曰人,在眼曰見,在耳曰聞,在鼻辨香,在舌談論,在手執捉,在足運奔。遍現俱該恒沙世界,收攝在一微塵。識者知是佛性,不識者喚作精魂。”認識的、明白的,曉得這是佛性,這是自己;不認識的、不明了的,稱它作精魂,俗話稱爲靈魂。可見,覺悟的人,靈魂是佛性;迷了的時候,佛性稱爲靈魂。由此可知,見性就是見到自己真正的本人,所謂“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”。而本來面目確實是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,六根門頭放光動地。悟了即至佛地,這話一點都沒說錯。
善知識。智慧觀照。內外明徹。識自本心。若識本心。即本解脫。
這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也就是在日用之處,要時時提得起智慧觀照,這句是關鍵之所在。只要能提得起觀照功夫,內明徹,外也明徹。何謂“明徹”?內不見煩惱,外不見塵相,內外一如,這是“識自本心”。認識本心,就曉得自己本來是解脫,並沒有人束縛。這話說得很容易,要如何才能識自本心、識心達本?慧海禅師說:“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,即名了了見本心,亦名了了見性。只個不住一切處心者,即是佛心,亦名解脫心、菩提心、無生心,這是佛經講的證無生法忍。用功,就得在一切處無心。無心是無假不真。”何謂“假”?于一切境界上生心動念,這是假。譬如說,在境界中生起歡喜心、生起嗔恚心,這是妄心。我們根與塵接觸,怎麼會生妄心?離了妄,即是真。“真心”是什麼?內外境界一切明了,但是在境緣上自己不生愛憎,所謂“但無憎愛心,即是二性空”。二性可以解釋爲相對的,“相對”空,換句話說,就是超越相對,超越相對才是真正證得絕對,自然就解脫了。
若得解脫。即是般若叁昧。般若叁昧。即是無念。何名無念。若見一切法。心不染著。是爲無念。用即遍一切處。亦不著一切處。但淨本心。使六識出六門。于六塵中無染無雜。來去自由。通用無滯。即是般若叁昧。自在解脫。名無念行。
若得解脫,即是般若叁昧。“般若叁昧”即是無念。何謂“無念”?六祖說得很清楚,“若見一切法,心不染著”。意思是說,心裏面清淨,順境沒有貪愛的念頭,逆境亦無嗔恚的念頭,境界清清楚楚,心地清清淨淨,這是無念。它的作用可以遍一切處,一切處的範圍非常廣大,盡虛空遍法界;雖然遍一切處,絕不執著一切處。祖師說:“但淨本心”,本心是真心,真心是主宰;“使六識出六門,于六塵中無染無雜”,“使”就是你用它;清淨心是主人,六識、六根、六塵都是作用。所以,賓主要分清楚,要能辨別,不可以顛倒,這就是佛菩薩。
古人常用明鏡來比喻真心,鏡中雖然沒有形像,但是它能照現一切形像。學道之人,心要像一面鏡子一樣。這是告訴我們:鏡子照外面的境界相,它是清淨的、是無染的;學道之人,心也應該無染,妄念不生,人我心滅,畢竟清淨。因爲心清淨,才能生無量智慧,才能真正做到來去自由、通用沒有障礙,這就是般若叁昧,自在解脫。《頓悟入道要門論》雲:“頓悟法門,無念爲宗,妄心不起爲旨。清淨爲體,智慧爲用。”所謂無念,是講無邪念,不是無正念。何謂“邪念”?邪念是迷,邪念是不覺。正念是悟,正念是正覺。古德告訴我們:念有、念無都是邪念;有無都不念,這是正念。念善、念惡,這是邪念;善惡統統都離開,清淨心現前,這是正念。乃至苦樂、生滅、取舍、怨親、憎愛,總而言之,心中有這些念頭都不好,這都是邪念。心裏面清淨,一切念都沒有,這是正念。正念也叫做“唯念菩提”,菩提就是覺;念念覺而不迷,這就是正念。正念,也可以說是在一切境界裏不起心動念,這就是無念。得無念時,自然解脫,這就是“無念行”。
若百物不思。當令念絕。即是法縛。即名邊見。
祖師怕我們發生誤會,特別告誡我們:“若百物不思,當令念絕。”這是一般人弄錯,以爲這是無念,無念就什麼都不想。什麼都不想,這是無想定,這還是邪念。甚至于小乘阿羅漢、辟支佛,他們的境界還是邪念,爲什麼?《楞嚴經》雲,小乘人的境界是“內守幽閑,猶爲法塵分別影事”。可見,他是不是無念?他不是。他內守幽閑;換句話說,他還有“幽閑”一念。有這一念就是邪念,就是迷,就是不覺,因此小乘人不能見性。他何以不能見性?諸位想想這個道理,自然就明白。他是被法束縛,即名邊見。大乘法中處處提示中道,中道亦不能執著,古德常講“兩邊不立,中道不存”,爲的是怕我們執著,怕我們在這些法相名詞中起分別、起執著,那就錯了!
善知識。悟無念法者。萬法盡通。悟無念法者。見諸佛境界。悟無念法者。至佛地位。
這叁句是顯示無念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!我們學佛,尤其是中國禅宗所提倡的頓悟法門,其殊勝處亦在此叁句經文見到。我們真正悟無念,就萬法盡通;不但是佛法通,出世間法通,世間一切諸法無不通達。我們現在就是因爲有知、有念,“知”與“念”就不能盡通萬法,正是古德所謂“有知有見,有所不見”。幾時我們達到“無知無見,無所不見”,就萬法盡通。這是把修學的綱領和盤托出了。“悟無念法者,見諸佛境界。”十方諸佛的境界,幾時我們能見到?只要我們徹悟無念,諸佛的境界原自現前。悟無念法者,自己就證到如來地,就證到佛地。可見“無念爲宗”,這句話沒有說錯;“妄心不起爲旨”,妄心不起就是無念,可見宗旨沒有兩樣。能不違背這個宗旨,清淨心自然現前,清淨心所生的作用就是智慧,就是般若正知。
善知識。後代得吾法者。將此頓教法門。于同見同行。發願受持如事佛故。終身而不退者。定入聖位。
這是說明,傳道一定要傳給見解相同、行門相同;換句話說,解行都相同,而且又能發大心來受持大法者。這樣的人,學佛的態度,事奉老師就如同事奉佛一樣,終身不退,這樣的人必定能證入聖位,一定會有成就,這是可以預期的。我們從這幾句話來看,一個人能不能有成就,能不能有最高的成就,就看他與這幾句經文相應不相應。如果相應,我們就可以肯定下個斷語:他一定成就。
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。不得匿其正法。若不同見同行。在別法中。不得傳付。損彼前人。究竟無益。恐愚人不解。謗此法門。百劫千生斷佛種性。
“默傳”,就是指祖祖相傳的“以心傳心,見性成佛”。宗門的傳授是在言語之外,所以叫默傳。“不得匿其正法”,決定不可以吝法。“若不同見同行,在別法中,不得傳付,損彼前人,究竟無益。恐愚人不解,謗此法門,百劫千生斷佛種性。”這幾句話說得尤其是好。他見解不同、行門不同,“在別法中”,就是指不是學禅宗、不是學實相般若,就不能傳給他。爲什麼?傳給他,他得不到利益;因爲他的解行與正解正行是相違背,他不但不能接受,而且還要毀謗這個法門。毀謗正法,將來所遭的果報是百劫千生斷佛種性,這個果報太嚴重,太可怕了!祖師在大梵寺所講的長行文,到此地講完。下面是偈頌:
善知識。吾有一無相頌。各須誦取。在家出家。但依此修。若不自修。惟記吾言。亦無有益。聽吾頌曰。
這幾句話是偈頌的前引。六祖大師說:“我有一首無相頌”。《壇經》中所有偈頌,都稱作無相頌。特別是此處十五首六十句,是《六祖壇經》的精華。我們要想研究《壇經》,應當先將這十五首頌文念熟,然後細心去研討,這樣你就曉得中國禅宗的…
《六祖壇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