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八四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明白了,确实是虚妄的,一点都不假。真的了解,你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,对于自己的身、自己的念头,你就能放下了,不再执着了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,你的自性现前,这个时候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,教下里面所说的大开圆解,你觉悟了,你是真的觉悟了。为什么?事实真相明白了。凡是放不下的,对于这个事实真相没搞清楚、没有明了,他还有执着、还有分别、还有妄想。所以那个想加个妄,非常有道理,告诉你你想的不是真的,是虚妄的。妄想没有了,分别执着也没有了。所以妄想是根本无明,妄想叫做根本烦恼。真正觉悟的人、彻底觉悟的人知道身土,说了一个身、说了一个土就包括宇宙之间万事万物,是幻相、是梦幻泡影,不是真实的。

  

  『证明法性无碍者』,你在此地也确确实实证得理无碍、事无碍。理是能现之性,它随缘现相,事是它所现的境界相,是无碍的。为什么?那就是性,性体无碍,性所现的相哪里有障碍?理事无碍,能现不碍所现,所现不碍能现。事事无碍,能现跟能现当中也没有障碍,这是事实真相。谁能证得,我们就称他为法身菩萨,证得这个境界的人我们称法身菩萨,《华严经》圆教初住以上,这都是法身菩萨。我们今天迷了,迷得太深了,长劫在六道里面受苦受难,错了!诸佛如来他们圆满的恢复自性,这才回过头来帮助我们这些依旧迷失自性的众生;如果我们能够信得过,相信他们对我们的帮助是有利益的、是好的,我们应当依教奉行,也希望早一天明心见性、早一天恢复正常。佛菩萨的生活是正常的生活,我们的生活是不正常的生活;佛菩萨的受用,经上讲正受,他们证得无量三昧,三昧是什么意思?正受,正常的享受。我们今天很可怜,我们的受是堕落在不正常,不正常的享受,佛经里面说为五大类:苦、乐、忧、喜、舍。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得到真正的解脱?就是脱离这五种不正常的享受,恢复到正受,那就对了。

  

  佛菩萨帮助我们,我们要依靠他。不依靠诸佛菩萨,自己想恢复正常,不可能!所以我们一定要依靠佛菩萨的教诲。他示现在九法界,示现在我们的世间,没有一样不是教导我们。他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,他也是过正常的生活,我们过的是不正常的生活。细心去观察,认真向他学习,就对了。用一般的术语说,恢复我们完全的健康。

  

  

  

  第十首:

  

  【普贤胜行皆能入,一切众生悉乐见,佛子能住此法门,诸光明中大音吼。】

  

  这一首总结,结归普贤菩萨的大行。『胜行』,无比殊胜的行门,换句话说,佛法讲到究竟圆满的行为,结归在普贤。普贤胜行无量无边,哪里能够说得尽?世尊把它总归纳为十条,就是本经末后的十大愿王。学佛的同学天天读诵,只有读诵没有受持,所以不得利益。受是接受,依教奉行叫做受,我们天天读没有能够依教奉行,没有受,没有持。没有受持,读诵又有什么用处?充其量只能说阿赖耶识里面种了善根,这是真的。为什么普贤的胜行都是我们自己的德行?我们性德的行为本来如是,现在我们性德的行为完全失掉了,想恢复也做不到。实在讲世尊慈悲,教我们恢复的方法,他知道我们凡夫烦恼习气太深了,时间太久了,决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得过来的,也决不是一朝一夕能觉悟得过来的,所以教导我们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办法,那就是从戒定慧入门。普贤是究竟圆满的智慧,我们没有定,就不能入普贤境界,如果我们没有戒,就不能成就三昧。前面所讲这些法身大士,他们不是三贤位的法身菩萨,而是菩萨摩诃萨,摩诃萨是称地上菩萨,大圣不是小圣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无量无边的殊胜功德、不思议的境界,普贤皆能入;这一句话我们要记住,决定不能够含糊笼统看过。十方三世诸佛果地上圆满境界,普贤能入。

  

  《无量寿经》一开端,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,我们念得很熟,可是随念随着就忘掉,经本还没有合起来就忘掉了,念到底下一句,这一句就忘掉了。我们到什么地方去学?如果真的是有心人,真的是想学的人,真想在这一生成就的人,他们读诵听闻决定跟我们不一样。世间人所谓「有心人」,他有心,我们是无心人,志不在此,听是听了,念是念了,没有放在心上,没有意思想照做,所以不能成就。真的是有心人想在这一生成就、想在这一生出离,一定会认真努力去学习。普贤菩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量大,我们学普贤头一个要学这个,这也算得上是从根本修。普贤菩萨的心真正是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跟诸佛如来的心完全相应、完全相同,所以能入诸佛如来的境界。

  

  佛是怎样对人、对事、对物?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都是。普贤菩萨对一切众生,这些众生也是讲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,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。行是行为,起心动念是心理的行为,我们讲思想行为,言语是口业的行为,造作是身业的行为,行为再多都不出这三大类,佛法叫三业,身、口、意三业或者说身、语、意三业。三业里头意是主,从根本修就是从意地上修,也就是说从起心动念处修。头一个就是要把我这个小心量修正,一定要像普贤菩萨一样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我就要认定虚空法界是我自心相,无量无边剎土众生确实是我自身相,我们从这个地方修行,把这个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,然后普贤行就不难了,那就是断毛病、断习气,根本抓住了。心量不大怎么行?心量大确确实实不为自己,不但不为自己,给你说个老实话没有自己,无我相了,真的般若智慧开了。有没有人相?无人相,亦无众生相,亦无寿者相。

  

  无四相,时空里面所有一切的障碍全部突破了,于是跟诸佛菩萨观念一样,事有理无,相有性无,心地自然清净了,一切时一切处、一切境缘当中,不起妄念了,不起分别执着,什么境界不入!我们今天不能入诸佛菩萨境界,说实在的话,诸天鬼神的境界我们都不能入,什么原因?心量太小,分别执着太重了,这是我们不能契入的真正原因。所以要修普贤行,要学普贤菩萨,普贤菩萨把菩萨无量无边的法门、无量无边的行门全都融会落实。融会落实在哪里?落实在一法,所以这一法就是一切法,这一行就是一切行,八万四千行门在一行;一行如是,行行如是。这个境界要很冷静的去观察,你才会明了、你才能体会得,然后才真正的能学。

  

  礼敬,我敬一个人就是敬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、一切众生,换句话说,敬一个人就是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。我敬一个物,蚊子咬了,学普贤菩萨的人,这是供养,欢欢喜喜的供养,供养这一个蚊子就是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这个蚊子是未来佛,佛佛道同,未来佛跟现在佛跟过去佛是一不是二,欢喜供养。所以普贤菩萨他老人家的行门,「一门就是一切门,一法就是一切法」,一切法都收在一法里头,无量无边法门都收在一门里头。这个心才真正是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并没有分别,不是分得那么多,「多即是一,一即是多;一多不二」。我们细细想这个道理,这个境界确实无比的殊胜。

  

  『一切众生悉乐见』,乐念去声,「乐」是爱好。诸位想想看,哪一个众生见到普贤菩萨不欢喜?普贤菩萨的行是真实行,一丝毫虚妄都没有,普贤菩萨的心纯真、纯净、纯善,普贤菩萨的行,一一行也都是纯真、纯净、纯善,恶人看到也欢喜,妖魔鬼怪看到也欢喜、也赞叹。『佛子能住此法门』,这是诸大菩萨毛孔放光,光中化菩萨,菩萨又放光,光中说偈,重重无尽,最后结归到普贤,这一句是劝导所有一切佛弟子,无论是在家出家,是初学还是老修,希望你「住此法门」。此法门广的来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,狭义的来讲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能住这个法门就是住大圆满。大乘法里头无论是显教、密教,讲到最殊胜、最究竟的大圆满法,大圆满法就是普贤法。密宗特别重视大圆满,密宗的祖师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的化身。密法是龙树菩萨开南天的铁塔,这个铁塔一打开,见到金刚萨埵,把密法传给他,密宗从这儿来的。金刚萨埵就是普贤菩萨,无论是显、无论是密,你就晓得十大愿王是大圆满。

  

  十大愿王要怎样完成?每一愿都要具足十波罗蜜。礼敬里面要具足十波罗蜜,十波罗蜜里面第一个布施,我们礼敬的时候,有没有具足布施?用什么布施?佛家的礼节,礼敬时偏袒右肩这什么意思?这就是布施供养。拜佛的时候衣服偏袒右肩,右手露出来,随时听命服务,准备奉事,这是以身来供养、以心来供养,具足布施。又何况依教修行?《行愿品》里面跟我们讲的如教修行,佛怎么教我,我怎么做,这就是对佛的供养。行礼如仪,绝不违背仪规,这是持戒礼敬。布施礼敬,持戒礼敬。礼敬态度从容缓慢,如在定中,忍辱供养。朝暮不懈怠,这是礼敬里面的精进礼敬。后面禅定、般若、方便、愿、力、智,礼敬里头统统具足,境界等虚空遍法界。

  

  说到称赞如来,称赞里头也都包括十波罗蜜,这叫普贤行,所以他的行叫「胜行」。一般大乘法里头没有具足这么圆满,不是一法里面具足一切法;普贤法,一法具足一切法,一切法融在一法里头。《华严经》常讲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这个味道我们才真正能懂得,这才是真正的大圆满。明白这个道理,你对于现代有一些人提倡的本愿念佛,你就明了了,为什么?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法界,换句话说,那是大圆满法。几个人懂得?许多人把它看轻了,大圆满法看轻了,那还有什么法你能看重?修净土的人不能不懂。但是净土的好处、净土的殊胜,你不懂也能往生,不懂是带业往生,生凡圣同居土;你要是懂得这些道理,消业往生,你生上三土:方便有余土、实报庄严土、常寂光净土,不一样!菩萨总是劝我们往生应当提高品位,为什么?成佛快。往生的品位低,成佛的时间要长,为什么不在这个地方努力?

  

  所以《华严》实在说对《无量寿经》是大有帮助,是《无量寿经》的详细说明;《无量寿经》只讲大纲,《华严经》讲细目。我们要「能住此法门」,华严概略明了就行了。我们还是要把纲领抓住,《无量寿经》是纲领,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说的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,这一句话就是全部的《华严经》。全部《华严》里头最重要的就是圆融无碍、深广无际、一多相融、事事无碍,只要抓到这几点就行了。然后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普贤的十愿,把普贤的愿变成自己的本愿,对一切人事物没有一样不恭敬,对一切人事物的行持没有一样不赞叹。但是我们在经上读到的,礼敬跟赞叹是有别的,十愿里头「礼敬诸佛」、「称赞如来」,这就有差别。说诸佛是从事相上讲的,没有分别,善人恶人同样的礼敬,佛菩萨与畜生、饿鬼也是同样的礼敬。为什么?普贤心是平等的,决定没有差别,畜生、饿鬼有佛性,畜生、饿鬼是未来佛,他怎么不平等?但是称赞怕对一些没有觉悟的凡夫起不良的影响,所以称赞就有差别。称赞用如来,如来是讲的性,我们就明白了,他的言行与性德相应,我们称赞;与性德不相应,我们礼敬不称赞。一个用佛,一个用如来,差别在此地,不能不知道。

  

  广修供养这是平等的,不论是善恶是恶人,供养是平等的。当他需要的时候,我们要全心全力的去帮助。供养里面最重要的是法供养,帮助一切众生开悟,这比什么都重要,这桩事情往往我们凡夫疏忽了。学佛的同修们有慈悲心,看到众生受饥饿,你会供养饮食;受到寒冷的时候,你会送衣服给他;没有地方住,你也会盖房子给他住,是好事,不是不好事,这能解决他的问题吗?救一时之急,不能长久解决他的贫困。怎样永远解决他的痛苦,叫他离苦得乐?教学。所以世出世法真正慈善救济是什么?办学校。办什么学校?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,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。他老人家一生从事多元文化的教学,为大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讲经就是上课,教你开智慧、教你种种技术能力,你就有谋生的能力,你就可以自立,可以不要依靠别人,这是真正的慈悲济世。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,那是临时救济,不是根本办法,不是长久之计。现在社会上一般的教育,关于技术能力的教学已经相当普遍,至于断恶修善的教育、破迷开悟的教育、转凡成圣的教育,缺乏,没有了。如何能够在一般教育里头再加上这三种教育,这就是大圣大贤的济世教育。

  

  世尊为我们示现了一生,但是他并没有正式办一个学校。为什么?我们要去想想,办学校教学就有限制,他没有学校,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,他擅长于机会教育,遇到人都教,一个不空过,每天接触众多之人。佛成名了,从各个地方特地来跟他学的人不计其数,这就是后代所讲的参学。佛的大智大德大能感化一切众生,这一切众生都希望亲近释迦牟尼佛,打听他在哪里,成群结伴一同去求学。经典上记载的一千二百五十人那是常随众,那些人是佛走到哪里跟到哪里,一生他都不散的常随众,这些常随众都是后来的传法弟子。世尊入灭、不在世,教化众生的工作落在他们身上,他们代佛教导众生。佛陀灭度之后这些人分散,各化一方,哪个地方你跟他有缘,他就在那个地方教化,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事业。这在佛法称为「续佛慧命」,代代相传。所以佛法到现在依然不灭,就靠这些人。

  

  这里面有出家的、有在家的,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,传法的弟子也有出家身分、也有在家身分,这个事情我们要懂。出家在家各有方便、各有因缘,同等的殊胜。欧阳竟无大师在「内学院训」里面讲得很清楚,出家人千万不能够有分别,认为我出家了,总比在家人要高一等,那你出家错了。为什么?佛法修学是要断烦恼的,你比人高一等你增长傲慢,你就错了。不出家还没有这个傲慢心,一出家贡高我慢起来了,真的不出家还没有事,一出家往地狱走了,跟普贤菩萨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,普贤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三世诸佛。所以普贤行难修,许多大乘菩萨都做不到。你什么时候看到蚊虫、蚂蚁都是三世诸佛,你就能修普贤行,你的贡高我慢、贪瞋痴、自私自利,自自然然就没有了。

  

  『诸光明中大音吼』,「诸光明」就是前面说的十方化佛无量无边,毛孔放光,一毛孔放无量光明,全身一一毛孔无不如是!光中又化佛,佛又放光,光说偈颂赞叹妙法。十方三世一切诸菩萨无不如是,你说这个多殊胜!现在时间到了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八四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