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明白了,確實是虛妄的,一點都不假。真的了解,你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,對于自己的身、自己的念頭,你就能放下了,不再執著了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,你的自性現前,這個時候就是禅宗裏面講的明心見性,教下裏面所說的大開圓解,你覺悟了,你是真的覺悟了。爲什麼?事實真相明白了。凡是放不下的,對于這個事實真相沒搞清楚、沒有明了,他還有執著、還有分別、還有妄想。所以那個想加個妄,非常有道理,告訴你你想的不是真的,是虛妄的。妄想沒有了,分別執著也沒有了。所以妄想是根本無明,妄想叫做根本煩惱。真正覺悟的人、徹底覺悟的人知道身土,說了一個身、說了一個土就包括宇宙之間萬事萬物,是幻相、是夢幻泡影,不是真實的。
『證明法性無礙者』,你在此地也確確實實證得理無礙、事無礙。理是能現之性,它隨緣現相,事是它所現的境界相,是無礙的。爲什麼?那就是性,性體無礙,性所現的相哪裏有障礙?理事無礙,能現不礙所現,所現不礙能現。事事無礙,能現跟能現當中也沒有障礙,這是事實真相。誰能證得,我們就稱他爲法身菩薩,證得這個境界的人我們稱法身菩薩,《華嚴經》圓教初住以上,這都是法身菩薩。我們今天迷了,迷得太深了,長劫在六道裏面受苦受難,錯了!諸佛如來他們圓滿的恢複自性,這才回過頭來幫助我們這些依舊迷失自性的衆生;如果我們能夠信得過,相信他們對我們的幫助是有利益的、是好的,我們應當依教奉行,也希望早一天明心見性、早一天恢複正常。佛菩薩的生活是正常的生活,我們的生活是不正常的生活;佛菩薩的受用,經上講正受,他們證得無量叁昧,叁昧是什麼意思?正受,正常的享受。我們今天很可憐,我們的受是墮落在不正常,不正常的享受,佛經裏面說爲五大類:苦、樂、憂、喜、舍。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得到真正的解脫?就是脫離這五種不正常的享受,恢複到正受,那就對了。
佛菩薩幫助我們,我們要依靠他。不依靠諸佛菩薩,自己想恢複正常,不可能!所以我們一定要依靠佛菩薩的教誨。他示現在九法界,示現在我們的世間,沒有一樣不是教導我們。他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他也是過正常的生活,我們過的是不正常的生活。細心去觀察,認真向他學習,就對了。用一般的術語說,恢複我們完全的健康。
第十首:
【普賢勝行皆能入,一切衆生悉樂見,佛子能住此法門,諸光明中大音吼。】
這一首總結,結歸普賢菩薩的大行。『勝行』,無比殊勝的行門,換句話說,佛法講到究竟圓滿的行爲,結歸在普賢。普賢勝行無量無邊,哪裏能夠說得盡?世尊把它總歸納爲十條,就是本經末後的十大願王。學佛的同學天天讀誦,只有讀誦沒有受持,所以不得利益。受是接受,依教奉行叫做受,我們天天讀沒有能夠依教奉行,沒有受,沒有持。沒有受持,讀誦又有什麼用處?充其量只能說阿賴耶識裏面種了善根,這是真的。爲什麼普賢的勝行都是我們自己的德行?我們性德的行爲本來如是,現在我們性德的行爲完全失掉了,想恢複也做不到。實在講世尊慈悲,教我們恢複的方法,他知道我們凡夫煩惱習氣太深了,時間太久了,決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得過來的,也決不是一朝一夕能覺悟得過來的,所以教導我們有一個循序漸進的辦法,那就是從戒定慧入門。普賢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我們沒有定,就不能入普賢境界,如果我們沒有戒,就不能成就叁昧。前面所講這些法身大士,他們不是叁賢位的法身菩薩,而是菩薩摩诃薩,摩诃薩是稱地上菩薩,大聖不是小聖。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無量無邊的殊勝功德、不思議的境界,普賢皆能入;這一句話我們要記住,決定不能夠含糊籠統看過。十方叁世諸佛果地上圓滿境界,普賢能入。
《無量壽經》一開端,「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我們念得很熟,可是隨念隨著就忘掉,經本還沒有合起來就忘掉了,念到底下一句,這一句就忘掉了。我們到什麼地方去學?如果真的是有心人,真的是想學的人,真想在這一生成就的人,他們讀誦聽聞決定跟我們不一樣。世間人所謂「有心人」,他有心,我們是無心人,志不在此,聽是聽了,念是念了,沒有放在心上,沒有意思想照做,所以不能成就。真的是有心人想在這一生成就、想在這一生出離,一定會認真努力去學習。普賢菩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心量大,我們學普賢頭一個要學這個,這也算得上是從根本修。普賢菩薩的心真正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跟諸佛如來的心完全相應、完全相同,所以能入諸佛如來的境界。
佛是怎樣對人、對事、對物?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都是。普賢菩薩對一切衆生,這些衆生也是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,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。行是行爲,起心動念是心理的行爲,我們講思想行爲,言語是口業的行爲,造作是身業的行爲,行爲再多都不出這叁大類,佛法叫叁業,身、口、意叁業或者說身、語、意叁業。叁業裏頭意是主,從根本修就是從意地上修,也就是說從起心動念處修。頭一個就是要把我這個小心量修正,一定要像普賢菩薩一樣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我就要認定虛空法界是我自心相,無量無邊剎土衆生確實是我自身相,我們從這個地方修行,把這個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,然後普賢行就不難了,那就是斷毛病、斷習氣,根本抓住了。心量不大怎麼行?心量大確確實實不爲自己,不但不爲自己,給你說個老實話沒有自己,無我相了,真的般若智慧開了。有沒有人相?無人相,亦無衆生相,亦無壽者相。
無四相,時空裏面所有一切的障礙全部突破了,于是跟諸佛菩薩觀念一樣,事有理無,相有性無,心地自然清淨了,一切時一切處、一切境緣當中,不起妄念了,不起分別執著,什麼境界不入!我們今天不能入諸佛菩薩境界,說實在的話,諸天鬼神的境界我們都不能入,什麼原因?心量太小,分別執著太重了,這是我們不能契入的真正原因。所以要修普賢行,要學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把菩薩無量無邊的法門、無量無邊的行門全都融會落實。融會落實在哪裏?落實在一法,所以這一法就是一切法,這一行就是一切行,八萬四千行門在一行;一行如是,行行如是。這個境界要很冷靜的去觀察,你才會明了、你才能體會得,然後才真正的能學。
禮敬,我敬一個人就是敬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、一切衆生,換句話說,敬一個人就是敬十方叁世一切諸佛。我敬一個物,蚊子咬了,學普賢菩薩的人,這是供養,歡歡喜喜的供養,供養這一個蚊子就是供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這個蚊子是未來佛,佛佛道同,未來佛跟現在佛跟過去佛是一不是二,歡喜供養。所以普賢菩薩他老人家的行門,「一門就是一切門,一法就是一切法」,一切法都收在一法裏頭,無量無邊法門都收在一門裏頭。這個心才真正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並沒有分別,不是分得那麼多,「多即是一,一即是多;一多不二」。我們細細想這個道理,這個境界確實無比的殊勝。
『一切衆生悉樂見』,樂念去聲,「樂」是愛好。諸位想想看,哪一個衆生見到普賢菩薩不歡喜?普賢菩薩的行是真實行,一絲毫虛妄都沒有,普賢菩薩的心純真、純淨、純善,普賢菩薩的行,一一行也都是純真、純淨、純善,惡人看到也歡喜,妖魔鬼怪看到也歡喜、也贊歎。『佛子能住此法門』,這是諸大菩薩毛孔放光,光中化菩薩,菩薩又放光,光中說偈,重重無盡,最後結歸到普賢,這一句是勸導所有一切佛弟子,無論是在家出家,是初學還是老修,希望你「住此法門」。此法門廣的來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,狹義的來講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能住這個法門就是住大圓滿。大乘法裏頭無論是顯教、密教,講到最殊勝、最究竟的大圓滿法,大圓滿法就是普賢法。密宗特別重視大圓滿,密宗的祖師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的化身。密法是龍樹菩薩開南天的鐵塔,這個鐵塔一打開,見到金剛薩埵,把密法傳給他,密宗從這兒來的。金剛薩埵就是普賢菩薩,無論是顯、無論是密,你就曉得十大願王是大圓滿。
十大願王要怎樣完成?每一願都要具足十波羅蜜。禮敬裏面要具足十波羅蜜,十波羅蜜裏面第一個布施,我們禮敬的時候,有沒有具足布施?用什麼布施?佛家的禮節,禮敬時偏袒右肩這什麼意思?這就是布施供養。拜佛的時候衣服偏袒右肩,右手露出來,隨時聽命服務,准備奉事,這是以身來供養、以心來供養,具足布施。又何況依教修行?《行願品》裏面跟我們講的如教修行,佛怎麼教我,我怎麼做,這就是對佛的供養。行禮如儀,絕不違背儀規,這是持戒禮敬。布施禮敬,持戒禮敬。禮敬態度從容緩慢,如在定中,忍辱供養。朝暮不懈怠,這是禮敬裏面的精進禮敬。後面禅定、般若、方便、願、力、智,禮敬裏頭統統具足,境界等虛空遍法界。
說到稱贊如來,稱贊裏頭也都包括十波羅蜜,這叫普賢行,所以他的行叫「勝行」。一般大乘法裏頭沒有具足這麼圓滿,不是一法裏面具足一切法;普賢法,一法具足一切法,一切法融在一法裏頭。《華嚴經》常講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這個味道我們才真正能懂得,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。明白這個道理,你對于現代有一些人提倡的本願念佛,你就明了了,爲什麼?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法界,換句話說,那是大圓滿法。幾個人懂得?許多人把它看輕了,大圓滿法看輕了,那還有什麼法你能看重?修淨土的人不能不懂。但是淨土的好處、淨土的殊勝,你不懂也能往生,不懂是帶業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;你要是懂得這些道理,消業往生,你生上叁土:方便有余土、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淨土,不一樣!菩薩總是勸我們往生應當提高品位,爲什麼?成佛快。往生的品位低,成佛的時間要長,爲什麼不在這個地方努力?
所以《華嚴》實在說對《無量壽經》是大有幫助,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詳細說明;《無量壽經》只講大綱,《華嚴經》講細目。我們要「能住此法門」,華嚴概略明了就行了。我們還是要把綱領抓住,《無量壽經》是綱領,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說的「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這一句話就是全部的《華嚴經》。全部《華嚴》裏頭最重要的就是圓融無礙、深廣無際、一多相融、事事無礙,只要抓到這幾點就行了。然後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普賢的十願,把普賢的願變成自己的本願,對一切人事物沒有一樣不恭敬,對一切人事物的行持沒有一樣不贊歎。但是我們在經上讀到的,禮敬跟贊歎是有別的,十願裏頭「禮敬諸佛」、「稱贊如來」,這就有差別。說諸佛是從事相上講的,沒有分別,善人惡人同樣的禮敬,佛菩薩與畜生、餓鬼也是同樣的禮敬。爲什麼?普賢心是平等的,決定沒有差別,畜生、餓鬼有佛性,畜生、餓鬼是未來佛,他怎麼不平等?但是稱贊怕對一些沒有覺悟的凡夫起不良的影響,所以稱贊就有差別。稱贊用如來,如來是講的性,我們就明白了,他的言行與性德相應,我們稱贊;與性德不相應,我們禮敬不稱贊。一個用佛,一個用如來,差別在此地,不能不知道。
廣修供養這是平等的,不論是善惡是惡人,供養是平等的。當他需要的時候,我們要全心全力的去幫助。供養裏面最重要的是法供養,幫助一切衆生開悟,這比什麼都重要,這樁事情往往我們凡夫疏忽了。學佛的同修們有慈悲心,看到衆生受饑餓,你會供養飲食;受到寒冷的時候,你會送衣服給他;沒有地方住,你也會蓋房子給他住,是好事,不是不好事,這能解決他的問題嗎?救一時之急,不能長久解決他的貧困。怎樣永遠解決他的痛苦,叫他離苦得樂?教學。所以世出世法真正慈善救濟是什麼?辦學校。辦什麼學校?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,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。他老人家一生從事多元文化的教學,爲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就是上課,教你開智慧、教你種種技術能力,你就有謀生的能力,你就可以自立,可以不要依靠別人,這是真正的慈悲濟世。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,那是臨時救濟,不是根本辦法,不是長久之計。現在社會上一般的教育,關于技術能力的教學已經相當普遍,至于斷惡修善的教育、破迷開悟的教育、轉凡成聖的教育,缺乏,沒有了。如何能夠在一般教育裏頭再加上這叁種教育,這就是大聖大賢的濟世教育。
世尊爲我們示現了一生,但是他並沒有正式辦一個學校。爲什麼?我們要去想想,辦學校教學就有限製,他沒有學校,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,他擅長于機會教育,遇到人都教,一個不空過,每天接觸衆多之人。佛成名了,從各個地方特地來跟他學的人不計其數,這就是後代所講的參學。佛的大智大德大能感化一切衆生,這一切衆生都希望親近釋迦牟尼佛,打聽他在哪裏,成群結伴一同去求學。經典上記載的一千二百五十人那是常隨衆,那些人是佛走到哪裏跟到哪裏,一生他都不散的常隨衆,這些常隨衆都是後來的傳法弟子。世尊入滅、不在世,教化衆生的工作落在他們身上,他們代佛教導衆生。佛陀滅度之後這些人分散,各化一方,哪個地方你跟他有緣,他就在那個地方教化,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事業。這在佛法稱爲「續佛慧命」,代代相傳。所以佛法到現在依然不滅,就靠這些人。
這裏面有出家的、有在家的,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,傳法的弟子也有出家身分、也有在家身分,這個事情我們要懂。出家在家各有方便、各有因緣,同等的殊勝。歐陽竟無大師在「內學院訓」裏面講得很清楚,出家人千萬不能夠有分別,認爲我出家了,總比在家人要高一等,那你出家錯了。爲什麼?佛法修學是要斷煩惱的,你比人高一等你增長傲慢,你就錯了。不出家還沒有這個傲慢心,一出家貢高我慢起來了,真的不出家還沒有事,一出家往地獄走了,跟普賢菩薩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,普賢菩薩看一切衆生都是叁世諸佛。所以普賢行難修,許多大乘菩薩都做不到。你什麼時候看到蚊蟲、螞蟻都是叁世諸佛,你就能修普賢行,你的貢高我慢、貪瞋癡、自私自利,自自然然就沒有了。
『諸光明中大音吼』,「諸光明」就是前面說的十方化佛無量無邊,毛孔放光,一毛孔放無量光明,全身一一毛孔無不如是!光中又化佛,佛又放光,光說偈頌贊歎妙法。十方叁世一切諸菩薩無不如是,你說這個多殊勝!現在時間到了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四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