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五七六卷)
诸位同学,请看「如来现相品」,光召有缘偈颂第七首:
【十方佛子等剎尘,悉共欢喜而来集,已雨诸云为供养,今在佛前专觐仰。】
这首偈是说明十方菩萨已经集合到道场,这是「引例劝归」。『十方佛子』就是菩萨,他们代表的人物,紧接着后面的经文就会说到,数量太多太多了。『等剎尘』这是讲佛剎微尘数,佛剎不是一个佛剎,是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剎土,每一个佛剎把它磨成微尘,这个数量没有办法想象,只有用不可思议来形容,数量是这么多。见到佛光,佛是从口中放光,口代表说法,代表言教,为一切众生说五乘法,所以尽虚空遍法界都在这一会,这一会是究竟圆满的大法会。
『悉共欢喜而来集』,今天毗卢遮那佛召集,各个都非常欢喜来参加这个集会。『已雨诸云为供养』,这一句就是世尊十号里面的应供,佛为人天九法界真正的福田,所以供佛的福报最大,功德不可思议。这个经里面常常讲的这些供养具都是表法的,总而言之最重要的供养是如教修行供养,这比什么都重要,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,依教修行供养。『今在佛前专觐仰』,清凉大师注解里面告诉我们,这是大众已经集合,「引例劝归」,就像古佛、过去诸佛一样的仪式,确实显示出佛佛道同。由此可知,这个仪规是性德,唯有性德的流露才会完全相同;如果是意识心里面,个人有个人的分别执着,不会相同的。随顺性德当然就没有例外,这一点意思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,性德无为而为,为而无为。经上讲的「诸云」,「诸」是诸多的供养,「云」是比喻三轮体空。供养的人、接受供养的人都不生执着,没有分别,所以用「云」来表法。这首偈表佛十号当中的「应供」。第八首:
【如来一音无有量,能演契经深大海,普雨妙法应群心,彼两足尊宜往见。】
偈颂末后一句很明显,结的是十号里面「世尊」。『如来一音无有量』,无量无边一音而演,「一音」我们现代人所谓是母音,也称为圆音,佛法里面称为一音,经上常讲「佛以一音而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」。『能演契经深大海』,佛经称为「契经」,上契诸佛所证之理,下契众生可度之机,理是一个:性体、性德,机是讲众生无量无边。众生根机不一样,理是一个,佛教化无量无边不同根机的众生,一定是应机说法。这个众生的根性,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,他的程度,佛经里面常讲五种根性:菩萨根性,声闻根性,人天根性,他是哪一种根性,给他说什么法。还要观察他的程度,观察他过去生生世世的善根,过去生中有没有学过?修学哪些法门?佛有能力观察,所以佛说法契机。我们没有这个能力,只能够在一般观察大概估计来衡量,没有法子确定。我们是推测,佛是定中现量境界,任何一个众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,佛都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说法契机。随顺众生过去的修学,我们讲说话投缘,听的人生欢喜心。
佛无有定法可说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,甚至于说佛无有法可说,这都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佛的法是怎么说出来的?因为众生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违背性德,佛给他讲这些是错误,把这些错误改正过来,回归到自性,这就叫说法。所以佛哪里有法可说?真的是无法可说。如果众生没有过失,佛就没有法说了,这是一点都不错,众生没有过失,佛就无法可说。所以没有过失这个人就叫做佛,佛跟佛见面一句话都没有,没有过失。九法界众生跟佛见面,佛有法可说,为什么?九法界众生即使是等觉菩萨,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,佛还可以教他,有法可说。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,自性圆满的显露,一分一毫的过失都找不到,还有什么话可讲?这是到了究竟圆满的境界。由此可知,众生迷得愈深,业障愈重,佛说法就愈多。所以在人间说得最多,人的毛病习气太重,道理就在此地。
『普雨妙法应群心』,「普雨」是形容世尊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。「妙」,妙的意思很深,一般讲「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」,这个法就妙。六道众生的言说没有妙的意思,为什么?着相。换句话说,离妄想分别执着这就妙,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就不妙。妙与性德相应,不妙与性德相背,与性德相背的与烦恼相应。
『彼两足尊宜往见』,这一首说的是佛,「两足」必须要清楚,不能够看到这个字面,看字面那就错了。很多年前,我还没有到台中之前一两年,有一位美国的佛学家到台中去访问李老师,跟李老师谈佛法。这美国人谈的佛法,李老师摇头不能接受,李老师讲的佛法通过翻译,这美国人也不以为然,这个局面很尴尬。于是李老师看到他带的一本书就问他:「你带的是什么书?」他说:「这是佛学字典」,英语翻译的佛学字典。李老师灵机一动,他说:「两足尊是什么意思?」这个外国人就把两足尊查出来,告诉李老师:「两条腿里面最尊贵的」,李老师听了笑笑,又问了一个问题,结果搞清楚之后,李师说不必谈了,就送客了。望文生义,完全搞错了,但是字面上他翻的没错,足是脚,两足不是两只脚吗?两只脚有什么好尊贵的?两是两桩事,一个是福一个是慧;足是满足,你的智慧满足,你的福德满足,这两种满足那就是世出世间最值得尊敬的人。李老师说这个编字典的人怎么翻的!古德常讲,「望文生义,三世佛怨」,三世佛都喊冤枉。「宜往见」,「宜」是应该,应该去见佛,应该向佛请教。这样一个大智慧大福德的人,有缘遇到不能空过,意思在此地。第九首:
【三世诸佛所有愿,菩提树下皆宣说,一剎那中悉现前,汝可速诣如来所。】
每一首偈都劝我们亲近佛陀。这一首,清凉大师注解,「义海顿演,宜速及时」,这两句话我们要记住,确确实实是勉励我们,劝导我们。「义海」是比喻世尊,义是义理,深广像大海一样,是说佛的智慧德能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,称为义海。「顿演」不是渐说,是在这一会当中教学就圆满,这个难得!相当不容易。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「速成班」,你要有机会遇到,赶快去,不能把这个时节因缘贻误,那就可惜。
『三世诸佛所有愿』,虽然说一个字,我们要明了,佛的心、佛的愿、佛的行、佛的证,如果细说,就像前面所讲的如来果地上的十种境界。在本经有二十句问,诸菩萨众念请的前二十句,这一个愿字全都包括了。『菩提树下皆宣说』,什么经是菩提树下宣说的?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世尊示现成道,在菩提树下入定,定中宣说的。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有两个说法,两个说法都有依据,一种说法是世尊二七日中宣讲这部大经;另一个说法,三七日中。二七是十四天,三七是二十一天,这两种说法都不能说有错,这是讲顿说、顿演,这里头真的是表演。华严法会真的是在表演、演说,演跟说大概是平均的,一半是演一半是说。这是对法身菩萨所讲的,不是法身菩萨你没有能力入佛境界、佛的三昧境界,你怎么能参加这个法会?由此可知,华严会上所列的一切大众,异生众里面人天众、杂神众,都是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应化的。形象上示现的是一个神众、天众、天神,实际上都是诸佛菩萨,那是示现的,做为九界众生的代表。我们凡夫烦恼没有断,没有明心见性,这一会虽然在眼前,我们有目不睹、有耳不闻,不见不闻。再跟诸位说,这个会散了没有?没散。什么时候我们能把见思烦恼断了,无明也破个几品,就入这个境界,这个境界就是华严法会。
『一剎那中悉现前』,「一剎那」是讲时间的短促,清凉大师讲的「义海顿演」,顿就是一剎那。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了时间不是真的,时间的长短是从凡夫妄想分别执着里面生的,实际上没有。自性里头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,性体是一,性相还是一,就是唯心所现的相分,相也是一,所以叫一真法界。性体叫一心,一心跟一真是一桩事情,不是两桩事情,能所不二。能现的是一心,所现的是一真法界,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、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,是唯识所变。识是什么?识是妄想分别执着,就是佛在大经上常讲的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心想是识。不明白的人他以为真的有无量无边法界,明白的人、觉悟的人他晓得,无量无边法界原来就是一真法界。所以,剎那现前。
『汝可速诣如来所』,「诣」是到达,你赶快去见佛,见佛闻法。见佛供养是修福,闻法是开慧,福慧双修。「速诣如来所」,如来是佛十号之一,《金刚经》上有解释:「如来者,诸法如义」,这个解释得好。如是什么?如是真如自性。无量无边的诸法,那是相、法相,法相无量无边,法性是一个,诸法如义。无量无边的法相是一个法性,能变能现是一,所现所变无量无边。隋唐时代贤首国师,清凉大师的老师,用金狮子来做比喻,说明这个事实真相。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他把金比作法性,把器比作法相,这个我们好懂。我们今天到银楼去参观,黄金制造的器皿也有几千种、上万种,你去看他的展览琳琅满目,真的是美不胜收。你是看相,看它的相,如果看它的质料,一个!全是黄金,除黄金之外什么也没有。
贤首大师用这个比喻给我们说明,这个金器就像是宇宙万法,虚空法界剎土众生依正庄严无量无边,共同一法性。从这个比喻我们能体会得到,「如来」是从法性上说的,诸法如义。如来还有一个意思:今佛如古佛之再来,为什么?佛佛道同,佛跟佛没有两样。给诸位说,等觉菩萨跟等觉菩萨还有不相同。文殊是等觉菩萨,普贤是等觉菩萨,观音是等觉菩萨,地藏是等觉菩萨,弥勒也是等觉菩萨,确实他们各个有不同的地方,我们可以说大同小异;到了佛这个地位,一丝毫差别都没有,今佛跟古佛一样,没有两样。如果有两样,那是菩萨不是佛,如果是佛决定相同。清凉大师讲,如来有仿同先迹这个德号。这是将佛的十种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七六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