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五四卷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五五四卷)

  

     诸位同学,请看「世主妙严品」,最后一段,结通无尽:

  

  【如此世界中,一一世主,心生欢喜如是供养。其华藏庄严世界海中,一切世界所有世主,悉亦如是而为供养。】

  

  前面我们讲到此地。现在我们接着看:

  

  【其一切世界中,悉有如来坐于道场。】

  

  这一段经文在前面跟诸位曾经介绍过,大意是先总结「华藏世界内」,然后再结「华藏世界之外」。前面也有两段,首先是举我们这个世界;「其华藏下」,这是说「华藏中一切世界」。这里面境界很多,先为我们说明「兴供」。『一切世界』,华藏世界里面,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「有十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种,一一世界种中,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」。每一个世界里面,都有像前面所说无量无边的世主来供养,这个境界不可思议,我们无法形容它的壮观。

  

  【一一世主,各各信解,各各所缘,各各三昧方便门,各各修习助道法,各各成就,各各欢喜,各各趣入,各各悟解诸法门,各各入如来神通境界,各各入如来力境界,各各入如来解脱门。】

  

 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。这一段先说佛坐道场,「其一切世界中,悉有如来坐于道场」。清凉大师说这里面有两个意思,第一个意思是说明这些世主,当然首先是供养本地之佛,像我们娑婆世界一定先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,在极乐世界当然一定先供养本师阿弥陀佛,「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」,先供近处的。第二个意思,这些世主也供养这一尊佛,「此佛亦坐彼界道场」,这个意思很深;由此可知,菩萨成佛之后在无量无边诸佛剎土都能现身。现什么身?总是一个大的原则,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;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《观世音普门品》,应以佛身而度化的那一类众生,菩萨就现佛身去度化。菩萨能现佛身,这是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们是分证佛位,确实能现。菩萨能够处处现佛身,诸佛如来当然不例外,应以什么身就现什么身。由此可知,现身得大自在。

  

  从这个地方我们更深入一层的体会,佛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决定不执着这个身相是自己的。凡夫为什么不能够现第二种身?过分的执着这个身是自己,换一个身形他就摇头:「不像我了」,他怎么能够变化无量无边身?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一些,他们之所以能现无量无边身,就是因为他没有执着、没有分别,众生心里头想见什么样的身,他就能现什么样的身。此佛也能在彼界道场出现,这是在佛经里有证明的;《地藏经》我们念得很多,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讲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十方诸佛如来统统现身来了,特别的因缘,那个法会殊胜,比华严还殊胜。华严里面没有看到十方一切诸佛都现身,地藏法会上看到这样殊胜的境界,真正不可思议!

  

  下面总共有十一句,各各十一句,这十一句是总结「大众得法」,只要是在这个法会里头,哪有不得法益的道理?六根接触的境界,无一不是如来宣演的妙法。清凉大师给我们解释说,「闻法得益」可以分为三段:第一个是「闻益,各各信解,信其言而解其义」,这是闻法得益;第二个是「思益」,第三个是「修益」。闻思修是菩萨的三慧,这个地方为我们分别说明,而实际这个闻思修是剎那之间同时完成的;它不像戒定慧三学,戒定慧三学确确实实是三个科目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它是三个科目。而闻思修三慧,这个慧就是戒定慧的慧,闻慧、思慧、修慧。闻是什么意思?闻是接触,代表接触,眼接触一切色法统统用「闻」做代表,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这个接触叫闻。一接触就明了,明了用一个「思」来代表,智慧一接触就明了。我们一般讲你多想想你就会明白,是用世俗的意思来表法,不是真的叫你去想想,真的一想你不就落在意识里面去了吗?「修」是迷惑没有了,你一明了当然疑惑就没有了,从断疑惑我们说它作修。这个地方都是说的大菩萨们。

  

  修的利益说了很多,说了七门,从『各各三昧方便门』。这十一句里,第一句『各各信解』,这是「闻益」;第二句『各各所缘』,这是「思益」;下面统统是讲「修」。修益说了七种,第一种是「修门」,法门,「谓三昧方便」,这一句很重要。我们学佛讲修行,你修的是什么?许许多多学佛多年不知道自己修的是什么?功夫怎么会得力?我常常听同修们说「功夫不得力」!你不知道自己修什么,你功夫如何得力?在这个地方,菩萨明白的开导我们,修的是什么?修三昧方便。三昧是什么?三昧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正定、正受,受是享受,正常的享受。我们六道凡夫有享受,他享受什么?佛把它分为五大类,苦、乐、忧、喜、舍,六道凡夫里头五种受。这五种受不正常,而凡夫贪恋其事,想这个!诸佛菩萨的享受是正受,什么叫正受?离开这五种受,苦乐忧喜舍统统没有,身没有苦乐,心没有忧喜,这就叫舍。凡夫的舍很短暂,所以它不能叫三昧;如果这个舍受永远保持,这就叫三昧,所以三昧就是禅定。

  

  在我们净土宗我们常讲「念佛三昧」,我们念佛有没有得三昧?什么是念佛三昧?《弥陀经》上讲得最清楚:「一心不乱,心不颠倒」,这就叫念佛三昧。我们念佛人修什么?修一心不乱,用念佛这个方法。我们今天多半采取持名念佛的方法,希望得到什么效果?希望念到一心不乱。一心不乱是定,就是这里讲的念佛三昧。心不颠倒是慧,决定不再留恋六道轮回,不再留恋世间的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决心取西方极乐世界,就是求愿往生,这是慧,这个心不颠倒。假如我们还贪恋这个世间五欲六尘,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半信半疑,这叫颠倒错乱。慧从哪里来的?慧从定来的,念佛是个方法、是个手段,目标是一心不乱;得一心不乱之后,自然就心不颠倒,这才决定往生。我们今天确实是搞错了,不知道自己功夫用在什么地方,不知道,错在此地。都是我们读经疏忽了,听经也太大意,没有能够依教修行,所以时间虽然长,功夫还是不得力,充其量只在佛门修一点有漏福报而已,你说这多可惜!这不能不清楚,不能不明白的。

  

  第四句是讲『各各修习助道法』,这是讲「修法」,法是方法,这是讲的法门。无量无边的法门,我们要会用,巧妙的用这些法门帮助我们断烦恼,帮助我们得念佛三昧,帮助我们断疑生信。清凉大师注解讲「资粮助道」,我们净宗常讲的正助双修。什么是正修?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是正修。为什么还要助修?因为无始劫来的业障习气非常深重,必须要找一些方法帮助我们,断烦恼做不到,帮助我们把烦恼伏住。用什么方法?世尊教导我们,历代祖师大德教导我们,世尊教导我们那是教导所有的佛弟子,世尊入灭之后,所有的佛弟子「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」,这是总原则、总纲领。在正法时期这两句话可以做为正修,他修这个法门就能修因证果;像法、末法,这两句就变成助道。像法禅定成就,禅定要断烦恼不能不持戒,不能怕苦,样样都讲求享受、怕苦,怎么能成就?我们看看自古以来哪一个修行人不是吃尽苦头?现在人不能吃苦,怕苦,念佛堂里面夏天装冷气,冬天要装暖气,为什么?冬天怕冻着,夏天怕热着,你没有这个设备他不来了;我们也只好迁就,恒顺众生,总希望他多念几句佛,多种一点善根,能不能成就很难讲,种善根而已!

  

  所以我们只提供修学环境,真正能不能成就全在个人自己。你能够发愤,你能够认真,能够真正放得下,关键就在这里。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,这种人一定得念佛三昧,这种人功夫决定得力,他往生有把握。往生是哪个净土、是多少品位?我们不敢说也不必说,下下品往生成功了,只要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成功了,「当生成就的佛法」你取得了。所以那些正助法门我们要留意,但是在净宗大家知道我常常讲,正修就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;助修是什么?「三福、六和」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讲的「十度、十愿」,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,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。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掌握住,净业三福、六和、十波罗蜜、十大愿王,这是助修,能伏烦恼,功夫用得得力能断烦恼。你能够伏住见思烦恼,凡圣同居土就得到;能够断见思烦恼,方便有余土你就得到。你不用这些方便门,你要想功夫得力,难!发菩提心、一向专念都不行。

  

  为什么不行?你那个菩提心不是真的,菩提心要是真的,前面这四种方便门你决定圆满,你决定具足。由此可知,念佛法门不是一天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往生,古大德说得很好,「一天十万声佛号,喊破喉咙也枉然」;这就是说的什么?他只有正修他没有助修,他的烦恼伏不住,这一句阿弥陀佛念着念着还是起烦恼,起妄想分别执着,没有办法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。念佛再加上三福、六和、十波罗蜜,那十大愿王就不说了,或者我们讲六度更简单,确实你能伏烦恼。如果说加上十大愿王,果然能够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,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,不是在普通净土里头。为什么?十大愿王每一条都是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与性德相应;他往生极乐世界相应的,就是常寂光净土、实报庄严土。《华严经》里头文殊、普贤给我们做示范,修行的方法不能不懂。

  

  第五句『各各成就』,这个成就是讲的「修果」,你修因一定会证果。像我们修念佛法门,我们的果是西方极乐世界。看你自己修行的功夫,果有三等,凡圣同居土是果报,方便有余土也是果报,实报庄严土,我们修行的功夫有三等,成就也有不同。第六『各各欢喜』,这个欢喜是修行得益,你所得的利益法喜充满;实在讲,我们修行功夫得力了,就欢喜了。所以真正修行人你看他修行的功夫,从哪里看?从他的法喜上来看,真正功夫得力,那个欢喜是从心性里面流出来的。所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五四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