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九卷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五三九卷)

  

     诸位同学,请看「世主妙严品」,说偈赞佛,法界菩萨的赞颂:

  

  他的赞颂内容是菩萨所修的十波罗蜜。偈颂总共有十一首,前面一首是总说,后面十首颂是别说,每一首颂说一度。偈颂的格式都是前面两句是讲修因,后面两句是说得果。十波罗蜜也叫十度,我们通常讲六度,《华严》这里讲十度。十度的意思,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做了一个详细的开示,这是平时我们很少看到的,「十行十地」,这一部经自始至终都会讲到。

  

  我们要问,菩萨的阶位五十个位次,等觉我们不说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试问问这些菩萨怎么修行的?我们细读《华严》就明了,就是修十波罗蜜。初信位的菩萨修布施,初住菩萨也修布施,初行位、初回向位、初地位统统都修布施。第二位的菩萨:二信、二住、二行、二回向、二地,全是修的持戒,科目是一样的,里面的内容境界不相同,地位愈高愈殊胜。像我们在学校里面念书一样,你念国文,小学生也念国文,中学生也念国文,大学生也念国文,课程的名称相同,内容有浅深不相同。佛家里面讲浅深粗细各个不相同,这个地方必须要辨别。大师在此地给我们略为介绍,这个略为介绍也分为十个段落。

  

  第一个段落先解释名称,名称这里头有通有别。譬如「波罗蜜多」,这是通,十个名词都有「波罗蜜多」,布施不同于持戒,持戒不同于忍辱,这就有别。布施波罗蜜,持戒波罗蜜,忍辱波罗蜜,波罗蜜是相同,前面两个字不同,名字里头有通有别。在《唯识论》里面为我们说明,波罗蜜多要具备哪些条件,才能称「波罗蜜多」,这个很重要。波罗蜜多,我们中国人把它翻成「度」,度众生的度,所以六波罗蜜也称为六度,十波罗蜜称为十度,这是中国人翻译的。六度跟十度,这个「度」是要具足什么条件?清凉大师引《唯识论》里面讲,要具备七个条件,这七个条件在法相宗里面叫做「七最胜」,七种最为殊胜。由此可知,我们修布施,或者修持戒,与这七个殊胜相应,你是修的波罗蜜,你是在修六度、在修十度。如果不具足这七个条件,你只是布施,只是持戒、忍辱,「度」那个字谈不上,换句话说,有布施没有波罗蜜。没有波罗蜜,这个布施是修的世间福报,我们常讲世间有漏的福报,果报出不了六道的范围。如果与这七最胜相应,这个修的是功德,功德能了生死、出三界、出十法界,这不能不知道。

  

  七最胜里头,第一个是「安住最胜」,「要安住菩萨种性」。一切众生种性不相同,像植物种子不一样,大豆是大豆的种子,芝麻是芝麻的种子,种子不一样,在佛法里面叫种性。要安住在菩萨种性,换句话说,不是二乘种性,不是缘觉种性,不是人天种性。我们要问:种性到底是什么?我们要怎样学习?种性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「立志」,佛法里面所讲的「发心」。人要没有志,你在这一生当中你就没有方向,你没有目标,换句话说,你这一生糊里糊涂过去了,你怎么会有成就?世出世法,凡是有成就的人,他一定是有立志,他有一个目标、有一个方向,他在这一生当中他认真努力,希望达到他的目标,这个人会成功,只要他有决心、有毅力,永远不退转,这肯定有成就。

  

  善根深厚的人,会常常想到:「我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?我为什么来的?」这个念头就是感,你有这个念头必定有应,这个应就是有帮助你的人,有帮助你的鬼神。哪些人来应?跟他志同道合,或者是明显的帮助你,或者是暗中的帮助你。你会感动鬼神,有跟你同一个愿望的、同一种爱好的,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,他就来了。你没有目标、没有方向,佛菩萨想帮忙也帮不上忙。这个地方安住种性:真正发的大道心,我要作佛。实在讲这种人很少,学佛人当中也不常看见。我这一生当中只有在《六祖坛经》上见到,我非常佩服。惠能到黄梅去参礼五祖,五祖问他:「你来干什么?你来求什么的?」他只有一句话:「我来求作佛」,我这一生没听人家讲过这句话,他来求作佛的。我们所接触的大众,所听到、所看到的,都是来问佛法里面一些问题,或者是求消灾免难,求福求慧。求福的多,求慧的就少了,求作菩萨、作佛没听说过。像惠能这样的人,就是「安住菩萨种性」,他不想做别的,就想作佛。我们有没有这个志气?真有这个志气,果然有这个志气,那你就是安住菩萨种性。作佛就要想到作佛的样子,像不像佛?佛要怎么作法?惠能大师求五祖教他,我们今天找谁?我们今天找经典,经典里面教导我们就是作佛的方法、作佛的理论、作佛的样子,这个样子就是经戒,要像!

  

  第二「依止最胜」,你有了志愿,立了志,立志之后,你要想你的志愿在这一生当中圆满达成,你要依靠什么?这是一生修学最主要的,你要依靠什么?依止最胜是教我们「要依止大菩提心」。「菩提心」,马鸣《起信论》里面讲的:「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」,不能剎那离开,念念都与大菩提心相应,决定没有一刻忘记。忘记就是忘失菩提心,你的菩提心忘掉了,菩提心忘掉,魔就来了,魔障就现前了。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跟我们讲菩提心,也是讲三个: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,把经论合起来看,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。什么是直心?真诚到极处,至诚心就是直心。直心是菩提心之体,另外两种是菩提心的起用,有体有用。经论都讲深心,深心是至诚心的自受用,大悲心、回向发愿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,是对人对事对物。

  

  什么叫做深心?古大德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「好善好德」,《十善业道经》上所讲的,教我们「昼夜常念善法、思惟善法、观察善法」,这是好善。哪些是好德?我们说的十个字就是大菩提心,真诚就是至诚心,清净平等正觉就是深心,好善好德,后面一个慈悲就是回向发愿心,就是大悲心。菩提心不好懂,佛说了三条,有体、有自受用、有他受用,我把这个三条再化成五条,每一条两个字,真诚是体,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,慈悲是他受用,自他不二。我们的心要安住在这里,要依止,安住在菩萨种性,安住成佛,愿望要成佛,要证究竟圆满的佛果,一生以这个为目标,以此为方向,勇猛精进,不疲不厌,念念不离菩提心,这是依止最胜。

  

  第三个「意乐最胜」,意乐就是你的喜爱,你欢喜,喜欢什么?「慈愍一切有情」,实在讲就是菩提心里面大悲心起用。大悲心的起作用,是慈悲怜悯一切有情众生,这个有情众生包括九法界。九法界众生,这里面有智慧、有福报的人很多,还需要我们怜悯吗?凡是怜悯必定他还在受苦受难,没错,六道里面包括六欲天王、色界大梵天王、摩醯首罗天王,都在受苦受难。他做天王了,还有什么苦难?无明没破,烦恼没断,色界、无色界虽然有相当程度的定功,烦恼伏住了,没有断,无明还在起作用,他怎么不苦?四圣法界里面的众生,这是九法界里面程度高的,他们见思烦恼断了,尘沙烦恼也在逐渐逐渐断灭了,无明没断。从这个地方看都是「可怜悯者」。他们这些人,比起六道受的苦轻,只是对于宇宙的真相,我们讲宇宙人生真相,佛法的名词叫「诸法实相」,不能够明了通达,这是他们的苦处。所以七种最胜里面,第三个意乐最胜,怜悯一切众生。

  

  我们就眼前来说,眼前我们住在这个地球上,这个地球是娑婆世界的欲界,十法界里面的人法界。我们生在这个时候、这个地区,遇到了最浊恶的境界,佛在经上常说「五浊恶世」,浊是染污。现在这个时段、这个地区,染污非常严重,严重到了极处。我们一般讲有史以来所未见的,几千年历史记载所没有过的,染污到这个程度。恶是恶业,一切众生造十恶业,毫无忌惮,从前人作恶还害怕,怕人家批评,怕被人家知道;现代造作一切恶业,公开的,甚至于唯恐你不知道。这是什么现象?许许多多宗教里面讲的世界末日,真的这是末日之前的征兆。我相信末日,《古兰经》上常常看到的经文:「信真主,信末日」,我信,我信真主,我信末日,几几乎乎真主末日我们都看见了、接触到了。我们生在这个社会,这社会里面的众生真的是可怜,我们要有慈悯心,慈悲怜悯,要做出最大的牺牲奉献。

  

  第四个「事业最胜」,要「具行一切事业」。「一切事业」是什么事业?教化众生的事业,帮助众生回头是岸,帮助众生明了因果报应的道理与事实,这是在现前社会里面,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教化众生第一个重要的课程。印光大师,西方世界等觉菩萨来示现,他这一生当中,我们仔细观察他的事业,以言语、以文字劝导一切社会大众「敦伦尽分」,伦是伦常大道,敦是老老实实随顺自然的大道、自然的秩序,随顺自然、回归自然,这个意思深!人道,什么是人道?就是人与人的关系,儒家把它归为五大类:夫妇、父子、兄弟、君臣、朋友,这是伦理,这是自然的秩序,天然的大道。这不是哪个人创造的,不是哪个人发明的。你说这是人发明的,你仔细观察,这个大道畜生道里头有,最明显的、最普遍的,你看蚂蚁、你看蜜蜂,它有组织,它有尊卑少长之分,它怎么懂得?如果再微密观照,所有的动物都有,我们才晓得这个不是人发明的,不是人说的,佛家讲「法尔如是」,是自然而然,所以才教人「敦睦伦常」。人人都能够遵守,人与人的关系就好了,自自然然互相尊敬、互相敬爱、互助合作、平等对待、和睦相处。它的果德,从小的讲,家和万事兴,社会祥和,天下太平,居住在这个地球上的人就有福了。如果伦常这种自然的规矩法则丢掉了,不要了、不讲了,随顺自己的烦恼欲望,毫无忌惮,这个社会就大乱。社会这一动乱,天灾人祸就来了。天灾人祸从哪里来?你感召来的,这个果报很可怕,全面毁灭的果报。

  

  人不知道反省,没有人教导他,他也不接受人的教导,诸佛菩萨、善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九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