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九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叁九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贊佛,法界菩薩的贊頌:

  

  他的贊頌內容是菩薩所修的十波羅蜜。偈頌總共有十一首,前面一首是總說,後面十首頌是別說,每一首頌說一度。偈頌的格式都是前面兩句是講修因,後面兩句是說得果。十波羅蜜也叫十度,我們通常講六度,《華嚴》這裏講十度。十度的意思,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做了一個詳細的開示,這是平時我們很少看到的,「十行十地」,這一部經自始至終都會講到。

  

  我們要問,菩薩的階位五十個位次,等覺我們不說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試問問這些菩薩怎麼修行的?我們細讀《華嚴》就明了,就是修十波羅蜜。初信位的菩薩修布施,初住菩薩也修布施,初行位、初回向位、初地位統統都修布施。第二位的菩薩:二信、二住、二行、二回向、二地,全是修的持戒,科目是一樣的,裏面的內容境界不相同,地位愈高愈殊勝。像我們在學校裏面念書一樣,你念國文,小學生也念國文,中學生也念國文,大學生也念國文,課程的名稱相同,內容有淺深不相同。佛家裏面講淺深粗細各個不相同,這個地方必須要辨別。大師在此地給我們略爲介紹,這個略爲介紹也分爲十個段落。

  

  第一個段落先解釋名稱,名稱這裏頭有通有別。譬如「波羅蜜多」,這是通,十個名詞都有「波羅蜜多」,布施不同于持戒,持戒不同于忍辱,這就有別。布施波羅蜜,持戒波羅蜜,忍辱波羅蜜,波羅蜜是相同,前面兩個字不同,名字裏頭有通有別。在《唯識論》裏面爲我們說明,波羅蜜多要具備哪些條件,才能稱「波羅蜜多」,這個很重要。波羅蜜多,我們中國人把它翻成「度」,度衆生的度,所以六波羅蜜也稱爲六度,十波羅蜜稱爲十度,這是中國人翻譯的。六度跟十度,這個「度」是要具足什麼條件?清涼大師引《唯識論》裏面講,要具備七個條件,這七個條件在法相宗裏面叫做「七最勝」,七種最爲殊勝。由此可知,我們修布施,或者修持戒,與這七個殊勝相應,你是修的波羅蜜,你是在修六度、在修十度。如果不具足這七個條件,你只是布施,只是持戒、忍辱,「度」那個字談不上,換句話說,有布施沒有波羅蜜。沒有波羅蜜,這個布施是修的世間福報,我們常講世間有漏的福報,果報出不了六道的範圍。如果與這七最勝相應,這個修的是功德,功德能了生死、出叁界、出十法界,這不能不知道。

  

  七最勝裏頭,第一個是「安住最勝」,「要安住菩薩種性」。一切衆生種性不相同,像植物種子不一樣,大豆是大豆的種子,芝麻是芝麻的種子,種子不一樣,在佛法裏面叫種性。要安住在菩薩種性,換句話說,不是二乘種性,不是緣覺種性,不是人天種性。我們要問:種性到底是什麼?我們要怎樣學習?種性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「立志」,佛法裏面所講的「發心」。人要沒有志,你在這一生當中你就沒有方向,你沒有目標,換句話說,你這一生糊裏糊塗過去了,你怎麼會有成就?世出世法,凡是有成就的人,他一定是有立志,他有一個目標、有一個方向,他在這一生當中他認真努力,希望達到他的目標,這個人會成功,只要他有決心、有毅力,永遠不退轉,這肯定有成就。

  

  善根深厚的人,會常常想到:「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?我爲什麼來的?」這個念頭就是感,你有這個念頭必定有應,這個應就是有幫助你的人,有幫助你的鬼神。哪些人來應?跟他志同道合,或者是明顯的幫助你,或者是暗中的幫助你。你會感動鬼神,有跟你同一個願望的、同一種愛好的,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,他就來了。你沒有目標、沒有方向,佛菩薩想幫忙也幫不上忙。這個地方安住種性:真正發的大道心,我要作佛。實在講這種人很少,學佛人當中也不常看見。我這一生當中只有在《六祖壇經》上見到,我非常佩服。惠能到黃梅去參禮五祖,五祖問他:「你來幹什麼?你來求什麼的?」他只有一句話:「我來求作佛」,我這一生沒聽人家講過這句話,他來求作佛的。我們所接觸的大衆,所聽到、所看到的,都是來問佛法裏面一些問題,或者是求消災免難,求福求慧。求福的多,求慧的就少了,求作菩薩、作佛沒聽說過。像惠能這樣的人,就是「安住菩薩種性」,他不想做別的,就想作佛。我們有沒有這個志氣?真有這個志氣,果然有這個志氣,那你就是安住菩薩種性。作佛就要想到作佛的樣子,像不像佛?佛要怎麼作法?惠能大師求五祖教他,我們今天找誰?我們今天找經典,經典裏面教導我們就是作佛的方法、作佛的理論、作佛的樣子,這個樣子就是經戒,要像!

  

  第二「依止最勝」,你有了志願,立了志,立志之後,你要想你的志願在這一生當中圓滿達成,你要依靠什麼?這是一生修學最主要的,你要依靠什麼?依止最勝是教我們「要依止大菩提心」。「菩提心」,馬鳴《起信論》裏面講的:「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」,不能剎那離開,念念都與大菩提心相應,決定沒有一刻忘記。忘記就是忘失菩提心,你的菩提心忘掉了,菩提心忘掉,魔就來了,魔障就現前了。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跟我們講菩提心,也是講叁個: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,把經論合起來看,這個意思就很明顯了。什麼是直心?真誠到極處,至誠心就是直心。直心是菩提心之體,另外兩種是菩提心的起用,有體有用。經論都講深心,深心是至誠心的自受用,大悲心、回向發願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,是對人對事對物。

  

  什麼叫做深心?古大德在注解裏面跟我們說「好善好德」,《十善業道經》上所講的,教我們「晝夜常念善法、思惟善法、觀察善法」,這是好善。哪些是好德?我們說的十個字就是大菩提心,真誠就是至誠心,清淨平等正覺就是深心,好善好德,後面一個慈悲就是回向發願心,就是大悲心。菩提心不好懂,佛說了叁條,有體、有自受用、有他受用,我把這個叁條再化成五條,每一條兩個字,真誠是體,清淨平等正覺是自受用,慈悲是他受用,自他不二。我們的心要安住在這裏,要依止,安住在菩薩種性,安住成佛,願望要成佛,要證究竟圓滿的佛果,一生以這個爲目標,以此爲方向,勇猛精進,不疲不厭,念念不離菩提心,這是依止最勝。

  

  第叁個「意樂最勝」,意樂就是你的喜愛,你歡喜,喜歡什麼?「慈愍一切有情」,實在講就是菩提心裏面大悲心起用。大悲心的起作用,是慈悲憐憫一切有情衆生,這個有情衆生包括九法界。九法界衆生,這裏面有智慧、有福報的人很多,還需要我們憐憫嗎?凡是憐憫必定他還在受苦受難,沒錯,六道裏面包括六欲天王、色界大梵天王、摩醯首羅天王,都在受苦受難。他做天王了,還有什麼苦難?無明沒破,煩惱沒斷,色界、無色界雖然有相當程度的定功,煩惱伏住了,沒有斷,無明還在起作用,他怎麼不苦?四聖法界裏面的衆生,這是九法界裏面程度高的,他們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也在逐漸逐漸斷滅了,無明沒斷。從這個地方看都是「可憐憫者」。他們這些人,比起六道受的苦輕,只是對于宇宙的真相,我們講宇宙人生真相,佛法的名詞叫「諸法實相」,不能夠明了通達,這是他們的苦處。所以七種最勝裏面,第叁個意樂最勝,憐憫一切衆生。

  

  我們就眼前來說,眼前我們住在這個地球上,這個地球是娑婆世界的欲界,十法界裏面的人法界。我們生在這個時候、這個地區,遇到了最濁惡的境界,佛在經上常說「五濁惡世」,濁是染汙。現在這個時段、這個地區,染汙非常嚴重,嚴重到了極處。我們一般講有史以來所未見的,幾千年曆史記載所沒有過的,染汙到這個程度。惡是惡業,一切衆生造十惡業,毫無忌憚,從前人作惡還害怕,怕人家批評,怕被人家知道;現代造作一切惡業,公開的,甚至于唯恐你不知道。這是什麼現象?許許多多宗教裏面講的世界末日,真的這是末日之前的征兆。我相信末日,《古蘭經》上常常看到的經文:「信真主,信末日」,我信,我信真主,我信末日,幾幾乎乎真主末日我們都看見了、接觸到了。我們生在這個社會,這社會裏面的衆生真的是可憐,我們要有慈憫心,慈悲憐憫,要做出最大的犧牲奉獻。

  

  第四個「事業最勝」,要「具行一切事業」。「一切事業」是什麼事業?教化衆生的事業,幫助衆生回頭是岸,幫助衆生明了因果報應的道理與事實,這是在現前社會裏面,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教化衆生第一個重要的課程。印光大師,西方世界等覺菩薩來示現,他這一生當中,我們仔細觀察他的事業,以言語、以文字勸導一切社會大衆「敦倫盡分」,倫是倫常大道,敦是老老實實隨順自然的大道、自然的秩序,隨順自然、回歸自然,這個意思深!人道,什麼是人道?就是人與人的關系,儒家把它歸爲五大類:夫婦、父子、兄弟、君臣、朋友,這是倫理,這是自然的秩序,天然的大道。這不是哪個人創造的,不是哪個人發明的。你說這是人發明的,你仔細觀察,這個大道畜生道裏頭有,最明顯的、最普遍的,你看螞蟻、你看蜜蜂,它有組織,它有尊卑少長之分,它怎麼懂得?如果再微密觀照,所有的動物都有,我們才曉得這個不是人發明的,不是人說的,佛家講「法爾如是」,是自然而然,所以才教人「敦睦倫常」。人人都能夠遵守,人與人的關系就好了,自自然然互相尊敬、互相敬愛、互助合作、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。它的果德,從小的講,家和萬事興,社會祥和,天下太平,居住在這個地球上的人就有福了。如果倫常這種自然的規矩法則丟掉了,不要了、不講了,隨順自己的煩惱欲望,毫無忌憚,這個社會就大亂。社會這一動亂,天災人禍就來了。天災人禍從哪裏來?你感召來的,這個果報很可怕,全面毀滅的果報。

  

  人不知道反省,沒有人教導他,他也不接受人的教導,諸佛菩薩、善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