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九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神離開了,走了。誰進來?妖魔鬼怪都來了,你這個事情怎麼會不麻煩?妖魔鬼怪來了,你還會有好日子過?他們來助長你的惡業,你跟他接觸你還非常歡喜,你很容易接受他的調教,都造作惡業,這還得了嗎?菩薩要挽救這些衆生,所以無論從事哪一種事業,他的目的都是在做轉移風俗、轉移一切衆生邪知邪見,菩薩用這個功夫。衆生最大的錯誤觀念是貪而無厭,我們冷眼觀察這個世間,我們周邊一些熟悉的同修們,有在家的、有出家的,終日忙忙碌碌,從早到晚,早晨很早起來,晚上十二點鍾都不得睡覺,忙些什麼?值不值得那樣繁忙?要仔細觀察一下,冷靜去想想,你就曉得不值得!都忙著名聞利養,心裏他不是安住在菩薩種性,他安住在患得患失。沒有得到的念念希求,要想得到,得到之後念念又恐懼,怕失掉,生活在這裏面,這個多苦!多可憐!他迷了,迷得太深,迷得太重,佛菩薩來幫助他都回不了頭,他不相信,他不接受。他所求的是什麼?財色名食睡,求這個東西。佛在經上講得這麼清楚、講得這麼明白,這五條是「地獄五條根」,你要真正是得到,得到一條就把你拖到地獄,要五條都具足那還得了!阿鼻地獄永不翻身,他不知道。

  

  佛菩薩種種的事業,從日常生活、穿衣吃飯,到他所示現的一切作爲,無一不是幫助衆生覺悟,幫助衆生醒悟過來。人,我到這個世間來不是爲名聞利養的,不是爲五欲六塵。看看釋迦牟尼佛,最好的榜樣,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?不貪圖名位,不想做國王,不貪圖富貴,真的就是一樁事情:幫助人覺悟。你們所希求的,患得患失的,他全部放下。一個人在這個世間生活太容易了,諺語所謂「日食叁餐,夜眠六尺」,這個事情很容易解決。尤其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,他日中一食,他不是日食叁餐,叁衣一缽,隨遇而安,晚上走到哪裏,找一棵大樹底下打個盹就可以了,休息一下精神就恢複了,你看他多麼自在、多麼潇灑!過的是人的生活,心裏面沒有憂慮、沒有牽挂,心清淨、身清淨,生活環境清淨。心轉境界,不爲萬物所動,他過的是正常生活。我們今天已經把自己忘掉了,隨著妖魔鬼怪的旋律在亂舞,不知道什麼是自己,聽憑外面環境來擺布,你說可憐不可憐?

  

  釋迦牟尼佛爲我們示現一切事業,一個事業具足一切事業,那是什麼事業?現在我們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這個教學的內容包羅萬象,橫遍十方、豎窮叁際,這叫「一切事業」。上面兩個字好,「具行」,具是具足,他在這裏行一切事業。你要是不懂「具行一切事業」怎麼講法,你就想想釋迦牟尼佛一生,你想想他是不是具行一切事業?想想中國孔老夫子,想想這個世間所有宗教創教的這位大德,他們都是能夠具行一切事業。

  

  第五「巧便最勝」,那就是講方法,幫助衆生、接引衆生的方法無比殊勝,現在人講的「高度的藝術」。表現在哪裏?生活,生活高度藝術;工作,也是高度藝術;接衆,跟大衆往來,顯示的高度藝術。經裏面講:「要無相智之所攝受」,高度的藝術是最高,也是我們講究竟圓滿智慧的起用,你沒有智慧你談不到藝術。所以他有無相智,無相智是離一切相,這是真實智慧。離一切相才能真正得一切相的受用,這個受用是正常的;著相的受用,受用不正常,那個受用,我們常常講得不償失。爲什麼?付出的代價太大了。所以正常的受用一定與自然相應。我們想想我們今天的受用不正常,科技雖然方便,我們享受這個付出多少代價!回想六十年前、七十年前,中國的農村,我是在農村出生長大的,農村裏面那個生活,日出而作,日沒而息,精神、身體毫無負擔,那個生活是人的生活。

  

  

  

  我們接著看「七最勝」。前面講到第五條「巧便最勝」,這個意思沒講完,還需要補充。「七最勝」非常重要,如果你不曉得,你學菩薩行與這個完全不相應,結果你一生所造作的統統是叁界有漏福報,與菩薩行完全不相應,真是可惜!「巧便」,善巧方便殊勝,必須是以無相智爲依據,沒有真實的智慧不能離相,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。所以我們講到現代社會衆生,迷戀于科技的發展,科技帶來一些方便,不知道我們付出的代價非常慘痛。想想過去科學技術沒有發明的時候,我們過著隨順自然的生活,無論是哪一個行業的衆生,確確實實顯示出心安理得。理,隨順自然,生活、工作、應酬安閑自在,都能夠隨順自然的常規,過的是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。現在科學技術發達,在生活方面許許多多好象是帶來了方便,沒錯,你有沒有想象到付出的代價?這個代價裏最嚴重的是身心不安,可以說從出生到老死,你心都不平靜,都不能夠安甯。每天慌慌張張,我們現在講緊張,精神緊張、身體肌肉緊張,在古時候沒有聽說過這種名詞。

  

  從前我們旅行坐船,帆船、搖橹,好象是笨拙,但是它自然,現在想想那種生活,詩情畫意,它多美!現在有輪船、有飛機,是很快,但你想想,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。車、船、飛機排出來的這些染汙的氣體,造成空氣汙染,我們人都要呼吸空氣。更嚴重的是造成臭氧層的消失,澳洲這個地區首當其沖,澳洲上空,面積差不多有整個歐洲那麼大的臭氧層被破壞了,陽光沒有臭氧層的隔離,直接照到地面,人們在這種陽光照射之下很容易得皮膚癌,所以澳洲人得皮膚癌的人非常多。現在他們知道了,所以出門要帶寬邊的帽子,穿衣服一定要穿長袖,熱天也要穿長袖。學生上學我們就看到了,你看他的服裝防曬。這是科技帶來的負面影響,我們所付出的慘痛代價。這還不是最嚴重的,最嚴重的是什麼?核武戰爭、生化戰爭。古老的預言裏面告訴我們,這個戰爭如果真的爆發,十六世紀法國諾查丹瑪斯的預言,這個世界上人口剩下多少?「大七之數」,「大七」大概是指七億!現在世界上人口將近七十億,換句話說,十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可以活下來,你想想這個代價付得多重!我們享受短短不到兩百年的科學技術的方便,我們地球上人十個要死九個,有什麼好處?現在還在不停止的在進展,科學技術日新月異,不把這個地球毀滅誓不甘心。

  

  兩個世界,不要比極樂,就是比一百年前跟現代,差別太大了。一百年前的人過的還像個人的生活,現在不像人的生活,人都變成機器了。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,要用什麼樣最殊勝的善巧方便來攝受一切衆生?這一句就是佛家常講的四攝法,四攝法是講四個原則: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這四個原則怎樣來應用?那要靠高等的智慧。這個智慧裏頭最重要的,它講「無相」,我們說無私無我才能做得好。四攝法傳得太普遍,凡是學佛的人哪個不知道?哪個不曉得叁學、四攝、六度?誰都知道。真正裏面的意思又有幾個人懂?這就少了。所以,四攝六度一般人去做,說實實在在的話,皮毛都沾不上,他所做的可能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,下頭沒有「度」,沒有「波羅蜜」,爲什麼?跟這七條、七個殊勝不相應。

  

  第六是「回向最勝」,經文裏只舉一個例子:「回向無上菩提」。可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明了,說回向至少有叁個目標:「無上菩提」是我所求,另外兩條是「回向衆生」、「回向法界」,這叁條是一樁事情,一而叁,叁而一。無上菩提是「體」,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,無上正等正覺,無上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;回向法界是「相」,回向衆生是「用」,有體、有相、有用。體相可以互轉的,無上菩提是體,法界是相;法界是體,無上菩提是相,體用可以互相轉變。所以我們著重的是什麼?著重回向衆生,回向衆生用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爲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服務。誠心誠意,全心全力爲衆生而不爲自己。時時刻刻、在在處處可以舍己爲人,歡喜!一點困難都沒有,就像慈母對她的嬰兒一樣,真正是徹底的犧牲奉獻。要用這樣的心態對待九法界苦難衆生,沒有見性的衆生都是苦難衆生。

  

  最後一句是「清淨最勝」。這一句非常重要,決定不失清淨心。不失清淨,諸位就要記住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你們想想《唯識論》上講的七最勝,我們說這五條跟七最勝相應不相應?說一個清淨,其余四個都包括在其中;換句話說,修十波羅蜜、修四攝法,要與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相應,真誠是體。「不爲二障間雜」,二障是煩惱障、所知障。煩惱障是貪瞋癡慢、是分別執著,所知障是妄想,我們一般講成見,執著成見,自以爲是。只要有這些東西夾雜在裏面,就把你的最勝破壞掉了,你心不清淨。心不清淨,換句話說,你不老實。我常常說,講經的時候說過多次,很多人拿些問題來問我,我說凡是來問問題的,都是不老實。老實人哪有問題?回家去老實念佛就好了,你還有什麼問題?你有問題就說明你不老實。于是我就知道了,有很多人見到我不敢問問題,裝老實,他不是真老實,他在裝老實,這裏頭就有真假之分。真老實是真沒有問題,他相信了,「這一句佛號就能成功,我把什麼都放下了」,他肯定成就。如果還有疑惑,疑惑放不下不能不問,爲什麼?疑惑是菩薩嚴重的障礙。

  

  佛陀出現在世間,幫助這些菩薩斷疑生信,疑要不連根拔除,他的信心建立不起來。所以佛度衆生,兩種根性的人很容易度,佛不費力氣。一個叫上根利智,他聰明、他有智慧,一聞千悟,一聽他都明白,他沒有問題。另外一種下愚,什麼都不知道,但是他聽話,他老實,這種人好度。谛閑老和尚那個鍋漏匠,就是屬于這一類人,下愚,教他六個字: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你什麼都不要想,天天就念這個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念,將來准有好處。他也不曉得什麼好處,他也不問什麼好處,他也不想什麼好處,反正師父教我這麼念,我就這麼念下去。念了叁年,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,他成功了。叁年時間不長,這是老實人。谛閑老法師對他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