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菩萨,各兴剎尘供云,已重叠难思,况相续不绝。」我前面讲的比喻太少了,一尊菩萨带一个供养,一样东西供养;清凉大师说的,每一尊菩萨他所兴的供养具都是无量无边。无量无边的菩萨,这些供养具重叠难思,又何况相续不绝!我们读这一段经文,这一段经文是现相,我们听到了,我们想象这个境界。再深入去思惟,我们应当如何学习,怎样落实到自己生活当中?学习菩萨「广修供养」,普贤菩萨十愿第三愿,这些菩萨们做到了,做给我们看。
清凉大师说,「而诸供具,皆称云者,乃有多义。」供具为什么都称云?这里头有很多意思,下面注解里面一共有九个意思,所以称为云。第一个是「色相显然」,清清楚楚,你真的看到了。第二个意思「智揽无性」,你要有真实智慧去观察,这些供养具是变化所作,有相无性;就是相有性无,事有理无,因此不可以分别执着,显示出心境平等、心境一如。第三个,「从法性空无生法起」,这些供具从哪里出来的?从法性空里面无生法现出来的。第四句,「能现所现,迥无所依」,随着菩萨供养的心自自然然出现,庄严道场。第五句是「应用而来,故来无所从。用谢而去,故去无所至。」诸佛世尊这个时候讲经说法,集会大众,菩萨兴供养,无量无边的供养具就现前了。这些供养具现在空中,变化万端。这个变化不是人为的,不是人设计的,自自然然编织成美妙的图案。这些图案当中显示如来所说的微妙大法,让你看到之后,你就觉悟,你就明白了。用它的时候,这个相就现前;不用的时候,相就没有了。「来无所从,去无所至」,要用的时候就现前,不用的时候就没有了。
我们现在这个庆典节日快要到了,大家张灯结彩,忙得不亦乐乎,装饰市容。节日过去之后,又要把它卸下来,当作垃圾来处理,确实是很麻烦。说实实在在的话,在经济不景气的这个时候,我们感觉得这是一笔很大的浪费。不像诸佛菩萨他们的示现,要的时候现前,不要的时候没有了,这个道理是现在科学家所讲的「质与能」,自在变幻的境界!我们知道能量是充遍虚空法界,需要用的时候,把这些能量变为物质;用完之后,把这个物质又变回成能量,能与质互相转变,所有一切物质现象都是这个样子。物质从哪儿来的?物质是能量变现出来的。科学家告诉我们,能量集聚就变成物质,科学家讲的,事实是不是如此?我想不然,不尽然!能量集聚变成物质就太麻烦了,哪有《大方广佛华严》里头讲的这么自在!所以科学家是在摸索、是在探测,实际上的真相他没有发现。但是能与质的互相转变,这是正确的。不仅是十法界依正庄严,就连一真法界都不例外,可以说都是质跟能互相在转变。这一个道理我们要是明白了,我们就晓得什么叫「不去不来」,什么叫「不生不灭」。《中观论》跟我们讲,「一切诸法,本来皆是不生不灭,不来不去,不一不异,不常不断。」所以才说不可思议!世出世间法没有例外,这才是事实真相,所以用云来比喻。
第六个意思,「能含滋润」,云是雾气,有滋润这个意思。这些供养具能够启发大众的觉性,它有这个意思在,能帮助大众破迷开悟。第七个意思,「注法雨」,表法,看到这个境界,佛不说法意思都明显了。第八个意思是「益万物」,不但与会菩萨得益,凡是见闻的一切大众,没有不得利益的;纵然是下下根人,能看到这个境界,阿赖耶识里头也种了善根。第九个意思「重重无碍」,云确确实实没有障碍。「重重无碍」,现在我们比古人更清楚更明白,知道地球的上空,云层确实是一层一层重叠的。供品里头有这么多意思,这都是云的形象,所以句句都用云来表法。大师在此地提示我们,「上下诸文,云义皆尔」,我们了解,凡是经上讲到云,都有这个意思。
【现是云已,右绕世尊,经无量百千匝。】
献上供养之后,向佛致敬。这个致敬是绕佛,绕佛一定是右绕,顺着右手,现在我们一般人讲顺着时钟的方向,右绕!这个代表随顺如来教诲,随顺法性,而不能够左绕,左绕是违背法性。这些都是表法的意思,时时刻刻提醒初学,也提醒自己,自己没有成佛,纵然证到等觉菩萨位,还是菩萨,还没有证得究竟果位,都要随顺佛陀教诲,随顺佛陀的教诲就是随顺法性。『经无量百千匝』,我们平常在一般大乘经上看到,佛的弟子见佛都是顶礼三拜,右绕三匝,这是在我们人间;这些菩萨绕佛是「无量百千匝」,不只三匝。
「座内众流」第八小段,「坐本方」:
【随其方面,去佛不远,化作无量种种宝莲华师子之座,各于其上,结跏趺坐。】
供养致敬完毕之后,自己退回到自己的方位,从哪一方面流出、流现的,就坐在哪一个方面。秩序有条不紊,显示出无比的庄严,它不凌乱。清凉大师注得好,「各坐本方,参而不杂也」,这场面多庄严!「如师子子,亦师子故」,这些菩萨是真正的佛弟子,佛坐师子座,他们也化作「宝莲华师子座」,那个样子很像佛。菩萨座也叫做师子,「自化自坐」,自已变化师子座,自己坐在上面,这实在讲也是在表法。表的是「自心智现」,这个境界是自己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的相,「还自安处故」,自己现的相还是自己在受用。
诸佛菩萨坐的仪式多半是『跏趺』,我们一般人讲双盘,两个腿都盘在上面。为什么是这种坐法?都是为一切众生做榜样的、做示现的。《大智度论》引一首偈子讲,「若结跏趺坐,身安入三昧」,用意在此地。坐相,这种坐相是最安稳的。一般人不习惯,确确实实是不习惯,他没有养成这个习惯。年轻的时候要养成这个习惯,对你身体健康真的是大有帮助。我们知道人到中年之后,这个身体逐渐老化,骨头里石灰质多,显得僵硬,不像年轻时候那样的柔软,跏趺坐能够保持体质不衰。我们看到新加坡的许哲居士,一百零三岁了,她坐的时候都是双盘,她的骨头是软的,年轻时候锻炼出来的,养成一种习惯。这一个坐法,中年之后要学就困难了。所以无论学什么世出世间法,都要年轻,愈年轻愈好,根底好、基础好;四十岁以上就困难了,学什么都有障碍。
学了之后就不能放弃,每天坐,只要坐下来就是这个仪式,佛法讲四威仪里头「坐如钟」,钟的形状多么稳重、端庄。《大智度论》里面这首偈子是说,「若结跏趺坐,身安入三昧。威德人敬仰,如日照天下。除睡懒覆心,身轻不疲倚。觉悟亦轻便,安坐如龙蟠。」所以佛相多半都是跏趺坐,画佛像也是多半都画跏趺坐相。这个形相魔王看到都惊怖,魔希望扰乱道人心,坐在那里如如不动,魔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,这是讲跏趺坐的利益。下面第九段「叹德能」,这里面我们学习的东西就很多。
【是诸菩萨所行清净,广大如海。】
这一句是总说,赞叹总共有十二句,后面十一句是别说。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一段文是「叹其德能」,「别显一一各是一种清净广大」。文可以分做三段,第一段就是第二、第三、第四这三句,是说明「三业清净广大」。《无量寿经》佛教导我们「善护三业」,可以与这个地方的经文合起来看。第一句:
【得智慧光,照普门法。】
这一句是意业,身语意他把意业摆在前面,下一句是身业,再下一句是语业。清凉大师注解「智证普法」,这个意思很深。观音菩萨以圆融中道的智慧,我们在《心经》开端读到,观自在菩萨,就是观音菩萨,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」,深般若波罗蜜多,就是圆融中道妙观。「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佛在般若会上说的。佛教初学,说「菩萨有一法,能离一切世间苦」;般若会上说的,「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一个是对初学来讲修善,般若会上对一些大菩萨来讲,只要自性般若智慧现前,一切世间苦都消失了,自然就没有了,你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嘛!佛教初学,有初学的办法;教法身菩萨,有法身菩萨的办法。我们今天属于初学,所以心善、思想善、行为善,实在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不会舍弃。
也许有人要问,我们证得法身菩萨的境界,还要不要修十善业道?像观世音菩萨,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前,照见五蕴皆空,还要不要修十善?还是修十善,一直到如来究竟果地,依旧不舍十善。这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,给九法界众生做最好的榜样、示范。见性之后,哪有不善的?真的到了纯净纯善,跟初学的凡夫在一起,决定是如斯示现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示现的「严持戒律」,为我们示现的「以苦为师」,能吃苦,吃苦一丝毫埋怨的念头都没有。观音菩萨为我们示现的妙观,他是一个明心见性的古佛再来,早就成佛了。教化众生,给我们立了有十普法门,「得智慧光,照普门法」。
《法华经》有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」,在中国读诵的人非常多。观音有三部经,实在讲念《普门品》的人最多。另外两部还很多人都不知道,第一部就是在《华严经》里面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,「第七回向章」,菩萨教善财童子自行化他,统统讲到,讲得很圆满。第二部经在《楞严经
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》,这部经里面大部分是讲观世音菩萨他怎么修成的,为我们做示范。第三部《法华经》里面的「普门品」,多分是讲菩萨如何帮助九法界众生。观音三经,三经都不是独立的,都是附属在大经里面。古时候有大德,现在也有一些大德,夏莲居老居士就把这三部经特别捻出来,合成一册《观音三经》;我过去也印过两种不同的注解,三经的注解。修观世音菩萨法门,一定要依这三经。要想深入,这三部大经要一起学习,《华严》、《楞严》、《法华》,这个顺序是依照释迦牟尼佛讲经顺序排列的。
这里讲到「普门」,我们要略为跟诸位介绍「十普」。诸位同修看到十普这个名词,就知道是观音菩萨修行法门。第一个是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一九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