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「慈悲普」,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,慈悲心遍虚空法界才普。所谓「千处祈求千处应」,那个千不是数字,是表法的,表无量无边。哪个地方众生有苦难,观世音菩萨就来了,不要去求他,他自然就来了。人在痛苦的时候,虽然没有明着希求别人帮助,心里有这个念头,有这个意思,只要有一点点这个念头,这个念头非常微弱,自己还不知道,菩萨晓得了,菩萨一定来帮助你。决定不分国土、不分族类,像《华严经》上讲的无量无边剎海。感应决定不失时,众生有感,菩萨立刻就有应。菩萨的应,这个感应有四种,有「显感显应」,非常明显的求佛菩萨来救我,来帮助我,佛菩萨真来了。佛菩萨或者是化身或者是应身,很明显的「显感显应」。像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,在路上生病了,附近没有村落、没有人家,这个时候真的是可怜。病倒不能动弹的时候,有个乞丐来了,来照顾他,一直照顾他病好,乞丐走了。他问那个乞丐叫什么名字?他叫文吉;问他住在哪里?他住在五台山下,他说:「你到五台山去问,他们都知道我。」老和尚到五台山打听这个人,人家告诉他,是文殊菩萨。文殊菩萨化身来帮助他,显感显应!
第二种「显感冥应」,我求佛菩萨,确实是很清楚、很明白希求佛菩萨来帮助,佛菩萨冥冥当中来照顾你,你看不到形相,可是确实得利益。这个境界、灾难自然消除,或者看到别的原因消除了,就逢凶化吉。没有看到佛菩萨的形相,其实佛菩萨在那儿帮助,冥冥当中在帮助,「显感冥应」。第三种「冥感显应」,好象自己并没有求菩萨,菩萨来了,菩萨在面前现身了。在过去,周邦道居士的夫人,感应地藏菩萨到她家里去化缘,那是属于冥感显应,她自己并没有起个念头来布施供养出家人,那个时候她并没有学佛。地藏菩萨化身示现一个出家人到她家里去化缘,因为她没有学佛,她又不懂得佛法,地藏菩萨化五斤香油,她也没有给他,菩萨就走了。走了之后,她想想很奇怪,为什么?她家里头的大门没有开,这个和尚从哪来的?他怎么进来的?走了之后,门还是关到的,他到哪里去了?这一桩事情,她很多年疑惑都解不开。以后到台中遇到李炳南老居士,把这些事情告诉李老师,李老师说是地藏菩萨,她后悔莫及!这是属于「冥感显应」,她自己与地藏菩萨有缘,这个缘起现行,自己都不晓得,菩萨现身了!以后学佛学得那么虔诚、那么认真,有那么殊胜的成就,这个缘无比殊胜!
第四种叫「冥感冥应」,冥感冥应实在讲最多,只要我们自己是以真诚心来学佛,佛菩萨都在我们周边,我们不晓得。确确实实诸佛护念,护法善神拥护保佑,自己不晓得。这个事情是真的,我们能够信得过,为什么?有一个事实我们能够体会得到,修学正法、弘护正法,魔王嫉妒,妖魔鬼怪统统都来障碍你、都来为难你,这是一定的道理,这是真实的事相。我们真修,真的在弘护,还能够维持在目前这个状况,如果不是诸佛护念、不是龙天善神保佑,决定不可能!不要说弘护了,就是修行,修行人心地要稍稍有一点退转、有一点疑惑,立刻就遭魔障!这个事情,我们从过去历史上看到,现在我们看看我们周边的同修,不论是出家在家,你不真干,魔不找你,为什么?不值得他来找你。你要真干,他就来障碍你。这些事情,我们在一生当中所见所闻太多了。说实实在在的话,我们修行这个功夫,魔王瞧不起,他知道你没成就,你出不了三界,他在旁边笑笑而已!
稍稍有这么一点点小成就,谁找你?冤亲债主,你过去害他命,你没有偿他命,你过去破坏他的善事,他还没报复,你过去欠他的钱,你还没有还,你修行往生想走?他不会放过你的,他来刁难,我们生生世世得罪的众生太多太多了!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,是不是真的念念当中把自己修行的功德与一切冤亲债主共享,有没有这个念头?有这个念头好!把这些冤亲债主化解了。如果没有这个念头,他不会饶过你,你每天做课诵,诵经拜佛,甚至于讲经听经,你末后的回向,回向要是有口无心,没有用!回向念回向偈,要从内心里头真正有这个心,这个回向有用处。「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」,是真的不是假的,这个可以跟冤亲债主给他化开,他看了也很欢喜。为什么?你修行修得好,我沾一点光,对他有利益。尤其是要发愿,我修行成就,我成了罗汉、成了菩萨、成了佛,先度这些冤亲债主,首先要来帮助你们,要来照顾你们。我早一天成就,你们早一天离苦,离苦得乐;我晚一天成就,你们就多受一天苦,常存此心!这是「慈悲普」,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,就是这个样子。
我们要学习,念念不忘众生。过去无知,烦恼盖覆了我们自性,所以做了许许多多的错事,现在学佛明白过来、觉悟过来了,决定不伤害一个众生。对于从前做错的事情要忏悔,忏悔不是常常念着,忏悔是改过自新,把自己修行的功德供养给他们、布施给他们,这真忏悔!佛教给我们「不念旧恶,不憎恶人」,这也是真忏悔。我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,我要修行补过,别人对不起我的地方要把它忘得干干净净。我们修的是什么?心地纯净,身口纯善。十善业道真的去做,特别是口业,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。佛在《无量寿经》教导我们,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,那个人的过失到底是真的是假的,我们都不晓得;什么是假的?佛菩萨示现在表演的,那不是真的。我们这个世间,世间愈乱,众生愈苦,佛菩萨愈多,大慈大悲!灾难严重的地区,佛菩萨先来帮助。佛菩萨现的身分不一样,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,有示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,有示现的畜生道,还有示现的无情众生,树木花草,我们哪里知道?确实,这是真的事情。一定要养慈悲心,大慈悲心,「慈悲普」,这是十普里头第一条。
第二个「弘愿普」,观世音菩萨我们大家都知道,是阿弥陀佛的学生,阿弥陀佛得力的助手。于是我们就晓得,弥陀发四十八愿,观音菩萨怎能没有四十八愿?学生的愿就是老师的愿望,这才是继法的弟子,传法弟子。以誓愿为己愿,以佛愿为己愿。通常经论上所讲的「四弘誓愿」,愿愿都遍虚空法界,才叫普。怎么修法?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我服务的对象是尽虚空、遍法界。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虚空法界一切众生,他们的烦恼就是我的烦恼,我要断,看到别人有贪烦恼,我要把贪烦恼断掉;看到别人有瞋烦恼,我要把瞋烦恼断掉;看到别人有嫉妒烦恼,我要把嫉妒烦恼断掉。我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毛病过失,尽虚空、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种种不善,我要在自己分上断得干干净净,这就普了!断烦恼不是为自己,是为众生,是为帮助众生,为众生服务。
学法门亦复如是,无量无边众生根性各个不相同,我们如何去帮助他?帮助他的重点是破迷开悟,方法、手段无量无边。法门无量,那是方法、手段;目标只有一个,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。离苦得乐不必说了,那是果,我们的服务在因。乃至于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我们在这一个段落里面看到了佛境界,只有证得圆满的佛果,像毗卢遮那佛这个境界,才真的是普度众生。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在这个境界里头我们看到了,这话是实话,一点都不假!所以这是「弘愿普」。
第三个是「修行普」,行是造作、行为,善的行为、善的造作必须念念增长,不是天天增长,是念念增长。不善的思想、不善的造作、不善的言语,要念念把它断掉,这就是三十七道品里头的「四正勤」。境界都是遍虚空法界,自他不二,就普了!自行即是化他,化他即是自行,不要再有一个念头,「哪是自行、哪是化他?」你把它分成两段,这是错误的,这就不普,圆融成一体才是普门。第四个「断惑普」,这是讲断烦恼,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都是盖覆我们的真性,都是障碍不思议解脱境界。惑障要断得干净,所以不能有毫分不善夹杂,不能有毫分不净夹杂。身心世界,在佛法里面讲法界,融成一体。心与虚空法界融,身与剎土众生融,这才入普门。
第五「入法门普」,我们在大乘了义经典里面明白了,一法入一切法入,我们入一个法门就入一切法门。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这个有限,自性本具的无量无边,一入一切入。因此我们学习,不能不懂这个道理。真正懂这个道理,你才会专心。专心是「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」,你才能入。一定要了解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,门门都能见性,门门都能彻法底源,所以一通一切都通了。古大德常讲「一经通一切经通」,什么道理?入法门普。我学这一部经,另外一部经拿来的时候,我就不通了,自己一定晓得,我入得不够。像我们挖井一样,挖得不够深,水出不来,还要往下面挖。有些地方那深水井,这个井打下去两三百公尺水出来了,不是没有水,深度不够。
我们学经教亦复如是,佛在《金刚经》上教导我们的「深解义趣」,我解得不够深。达到一定的深度,通了,其他经都通了。你才晓得达到一定的深度,给诸位说,三昧现前了,你心是定的,不是散乱的。定就开智慧,智慧就通达。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,你就晓得学东西最忌讳的是杂修,是你学得太多太杂;太多太杂,你不会得三昧,也就是说你的心定不下来,你心里头一定还是有妄想、有执着、有分别,你智慧怎么会开?古大德教我们的方法是正确的。现在一接触佛法就广学多闻,样样都想学,样样都想通,结果搞了一辈子,一部经都不通,错了!所以真正初学,能不能学《华严》?不能学《华严》,为什么?太大了,受不了!要选一部适合自己程度的经典,不要太长,一门深入。《华严》能不能听?能听,你多听帮助你开智慧,听了以后不要执着。听懂,很好,听不懂,没有关系,无所谓!懂一句,有一句的受用;懂两句,有两句的好处,这就行了。到什么时候才学?智慧开了,通了,那个时候你学起来容易,你不会感觉到困难了。这是入法门普,入法门普是一法入,不是多法入。一法入,入了之后一切入了,这就对了。好,现在时间到了。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一九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