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「慈悲普」,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,慈悲心遍虛空法界才普。所謂「千處祈求千處應」,那個千不是數字,是表法的,表無量無邊。哪個地方衆生有苦難,觀世音菩薩就來了,不要去求他,他自然就來了。人在痛苦的時候,雖然沒有明著希求別人幫助,心裏有這個念頭,有這個意思,只要有一點點這個念頭,這個念頭非常微弱,自己還不知道,菩薩曉得了,菩薩一定來幫助你。決定不分國土、不分族類,像《華嚴經》上講的無量無邊剎海。感應決定不失時,衆生有感,菩薩立刻就有應。菩薩的應,這個感應有四種,有「顯感顯應」,非常明顯的求佛菩薩來救我,來幫助我,佛菩薩真來了。佛菩薩或者是化身或者是應身,很明顯的「顯感顯應」。像虛雲老和尚朝五臺山,在路上生病了,附近沒有村落、沒有人家,這個時候真的是可憐。病倒不能動彈的時候,有個乞丐來了,來照顧他,一直照顧他病好,乞丐走了。他問那個乞丐叫什麼名字?他叫文吉;問他住在哪裏?他住在五臺山下,他說:「你到五臺山去問,他們都知道我。」老和尚到五臺山打聽這個人,人家告訴他,是文殊菩薩。文殊菩薩化身來幫助他,顯感顯應!
第二種「顯感冥應」,我求佛菩薩,確實是很清楚、很明白希求佛菩薩來幫助,佛菩薩冥冥當中來照顧你,你看不到形相,可是確實得利益。這個境界、災難自然消除,或者看到別的原因消除了,就逢凶化吉。沒有看到佛菩薩的形相,其實佛菩薩在那兒幫助,冥冥當中在幫助,「顯感冥應」。第叁種「冥感顯應」,好象自己並沒有求菩薩,菩薩來了,菩薩在面前現身了。在過去,周邦道居士的夫人,感應地藏菩薩到她家裏去化緣,那是屬于冥感顯應,她自己並沒有起個念頭來布施供養出家人,那個時候她並沒有學佛。地藏菩薩化身示現一個出家人到她家裏去化緣,因爲她沒有學佛,她又不懂得佛法,地藏菩薩化五斤香油,她也沒有給他,菩薩就走了。走了之後,她想想很奇怪,爲什麼?她家裏頭的大門沒有開,這個和尚從哪來的?他怎麼進來的?走了之後,門還是關到的,他到哪裏去了?這一樁事情,她很多年疑惑都解不開。以後到臺中遇到李炳南老居士,把這些事情告訴李老師,李老師說是地藏菩薩,她後悔莫及!這是屬于「冥感顯應」,她自己與地藏菩薩有緣,這個緣起現行,自己都不曉得,菩薩現身了!以後學佛學得那麼虔誠、那麼認真,有那麼殊勝的成就,這個緣無比殊勝!
第四種叫「冥感冥應」,冥感冥應實在講最多,只要我們自己是以真誠心來學佛,佛菩薩都在我們周邊,我們不曉得。確確實實諸佛護念,護法善神擁護保佑,自己不曉得。這個事情是真的,我們能夠信得過,爲什麼?有一個事實我們能夠體會得到,修學正法、弘護正法,魔王嫉妒,妖魔鬼怪統統都來障礙你、都來爲難你,這是一定的道理,這是真實的事相。我們真修,真的在弘護,還能夠維持在目前這個狀況,如果不是諸佛護念、不是龍天善神保佑,決定不可能!不要說弘護了,就是修行,修行人心地要稍稍有一點退轉、有一點疑惑,立刻就遭魔障!這個事情,我們從過去曆史上看到,現在我們看看我們周邊的同修,不論是出家在家,你不真幹,魔不找你,爲什麼?不值得他來找你。你要真幹,他就來障礙你。這些事情,我們在一生當中所見所聞太多了。說實實在在的話,我們修行這個功夫,魔王瞧不起,他知道你沒成就,你出不了叁界,他在旁邊笑笑而已!
稍稍有這麼一點點小成就,誰找你?冤親債主,你過去害他命,你沒有償他命,你過去破壞他的善事,他還沒報複,你過去欠他的錢,你還沒有還,你修行往生想走?他不會放過你的,他來刁難,我們生生世世得罪的衆生太多太多了!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,是不是真的念念當中把自己修行的功德與一切冤親債主共享,有沒有這個念頭?有這個念頭好!把這些冤親債主化解了。如果沒有這個念頭,他不會饒過你,你每天做課誦,誦經拜佛,甚至于講經聽經,你末後的回向,回向要是有口無心,沒有用!回向念回向偈,要從內心裏頭真正有這個心,這個回向有用處。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途苦」,是真的不是假的,這個可以跟冤親債主給他化開,他看了也很歡喜。爲什麼?你修行修得好,我沾一點光,對他有利益。尤其是要發願,我修行成就,我成了羅漢、成了菩薩、成了佛,先度這些冤親債主,首先要來幫助你們,要來照顧你們。我早一天成就,你們早一天離苦,離苦得樂;我晚一天成就,你們就多受一天苦,常存此心!這是「慈悲普」,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就是這個樣子。
我們要學習,念念不忘衆生。過去無知,煩惱蓋覆了我們自性,所以做了許許多多的錯事,現在學佛明白過來、覺悟過來了,決定不傷害一個衆生。對于從前做錯的事情要忏悔,忏悔不是常常念著,忏悔是改過自新,把自己修行的功德供養給他們、布施給他們,這真忏悔!佛教給我們「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,這也是真忏悔。我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,我要修行補過,別人對不起我的地方要把它忘得幹幹淨淨。我們修的是什麼?心地純淨,身口純善。十善業道真的去做,特別是口業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绮語、不惡口。佛在《無量壽經》教導我們,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那個人的過失到底是真的是假的,我們都不曉得;什麼是假的?佛菩薩示現在表演的,那不是真的。我們這個世間,世間愈亂,衆生愈苦,佛菩薩愈多,大慈大悲!災難嚴重的地區,佛菩薩先來幫助。佛菩薩現的身分不一樣,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,有示現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,有示現的畜生道,還有示現的無情衆生,樹木花草,我們哪裏知道?確實,這是真的事情。一定要養慈悲心,大慈悲心,「慈悲普」,這是十普裏頭第一條。
第二個「弘願普」,觀世音菩薩我們大家都知道,是阿彌陀佛的學生,阿彌陀佛得力的助手。于是我們就曉得,彌陀發四十八願,觀音菩薩怎能沒有四十八願?學生的願就是老師的願望,這才是繼法的弟子,傳法弟子。以誓願爲己願,以佛願爲己願。通常經論上所講的「四弘誓願」,願願都遍虛空法界,才叫普。怎麼修法?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我服務的對象是盡虛空、遍法界。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虛空法界一切衆生,他們的煩惱就是我的煩惱,我要斷,看到別人有貪煩惱,我要把貪煩惱斷掉;看到別人有瞋煩惱,我要把瞋煩惱斷掉;看到別人有嫉妒煩惱,我要把嫉妒煩惱斷掉。我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毛病過失,盡虛空、遍法界所有一切衆生種種不善,我要在自己分上斷得幹幹淨淨,這就普了!斷煩惱不是爲自己,是爲衆生,是爲幫助衆生,爲衆生服務。
學法門亦複如是,無量無邊衆生根性各個不相同,我們如何去幫助他?幫助他的重點是破迷開悟,方法、手段無量無邊。法門無量,那是方法、手段;目標只有一個,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離苦得樂不必說了,那是果,我們的服務在因。乃至于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我們在這一個段落裏面看到了佛境界,只有證得圓滿的佛果,像毗盧遮那佛這個境界,才真的是普度衆生。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在這個境界裏頭我們看到了,這話是實話,一點都不假!所以這是「弘願普」。
第叁個是「修行普」,行是造作、行爲,善的行爲、善的造作必須念念增長,不是天天增長,是念念增長。不善的思想、不善的造作、不善的言語,要念念把它斷掉,這就是叁十七道品裏頭的「四正勤」。境界都是遍虛空法界,自他不二,就普了!自行即是化他,化他即是自行,不要再有一個念頭,「哪是自行、哪是化他?」你把它分成兩段,這是錯誤的,這就不普,圓融成一體才是普門。第四個「斷惑普」,這是講斷煩惱,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都是蓋覆我們的真性,都是障礙不思議解脫境界。惑障要斷得幹淨,所以不能有毫分不善夾雜,不能有毫分不淨夾雜。身心世界,在佛法裏面講法界,融成一體。心與虛空法界融,身與剎土衆生融,這才入普門。
第五「入法門普」,我們在大乘了義經典裏面明白了,一法入一切法入,我們入一個法門就入一切法門。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這個有限,自性本具的無量無邊,一入一切入。因此我們學習,不能不懂這個道理。真正懂這個道理,你才會專心。專心是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,你才能入。一定要了解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門門都能見性,門門都能徹法底源,所以一通一切都通了。古大德常講「一經通一切經通」,什麼道理?入法門普。我學這一部經,另外一部經拿來的時候,我就不通了,自己一定曉得,我入得不夠。像我們挖井一樣,挖得不夠深,水出不來,還要往下面挖。有些地方那深水井,這個井打下去兩叁百公尺水出來了,不是沒有水,深度不夠。
我們學經教亦複如是,佛在《金剛經》上教導我們的「深解義趣」,我解得不夠深。達到一定的深度,通了,其他經都通了。你才曉得達到一定的深度,給諸位說,叁昧現前了,你心是定的,不是散亂的。定就開智慧,智慧就通達。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,你就曉得學東西最忌諱的是雜修,是你學得太多太雜;太多太雜,你不會得叁昧,也就是說你的心定不下來,你心裏頭一定還是有妄想、有執著、有分別,你智慧怎麼會開?古大德教我們的方法是正確的。現在一接觸佛法就廣學多聞,樣樣都想學,樣樣都想通,結果搞了一輩子,一部經都不通,錯了!所以真正初學,能不能學《華嚴》?不能學《華嚴》,爲什麼?太大了,受不了!要選一部適合自己程度的經典,不要太長,一門深入。《華嚴》能不能聽?能聽,你多聽幫助你開智慧,聽了以後不要執著。聽懂,很好,聽不懂,沒有關系,無所謂!懂一句,有一句的受用;懂兩句,有兩句的好處,這就行了。到什麼時候才學?智慧開了,通了,那個時候你學起來容易,你不會感覺到困難了。這是入法門普,入法門普是一法入,不是多法入。一法入,入了之後一切入了,這就對了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九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