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九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菩薩,各興剎塵供雲,已重疊難思,況相續不絕。」我前面講的比喻太少了,一尊菩薩帶一個供養,一樣東西供養;清涼大師說的,每一尊菩薩他所興的供養具都是無量無邊。無量無邊的菩薩,這些供養具重疊難思,又何況相續不絕!我們讀這一段經文,這一段經文是現相,我們聽到了,我們想象這個境界。再深入去思惟,我們應當如何學習,怎樣落實到自己生活當中?學習菩薩「廣修供養」,普賢菩薩十願第叁願,這些菩薩們做到了,做給我們看。

  

  清涼大師說,「而諸供具,皆稱雲者,乃有多義。」供具爲什麼都稱雲?這裏頭有很多意思,下面注解裏面一共有九個意思,所以稱爲雲。第一個是「色相顯然」,清清楚楚,你真的看到了。第二個意思「智攬無性」,你要有真實智慧去觀察,這些供養具是變化所作,有相無性;就是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,因此不可以分別執著,顯示出心境平等、心境一如。第叁個,「從法性空無生法起」,這些供具從哪裏出來的?從法性空裏面無生法現出來的。第四句,「能現所現,迥無所依」,隨著菩薩供養的心自自然然出現,莊嚴道場。第五句是「應用而來,故來無所從。用謝而去,故去無所至。」諸佛世尊這個時候講經說法,集會大衆,菩薩興供養,無量無邊的供養具就現前了。這些供養具現在空中,變化萬端。這個變化不是人爲的,不是人設計的,自自然然編織成美妙的圖案。這些圖案當中顯示如來所說的微妙大法,讓你看到之後,你就覺悟,你就明白了。用它的時候,這個相就現前;不用的時候,相就沒有了。「來無所從,去無所至」,要用的時候就現前,不用的時候就沒有了。

  

  我們現在這個慶典節日快要到了,大家張燈結彩,忙得不亦樂乎,裝飾市容。節日過去之後,又要把它卸下來,當作垃圾來處理,確實是很麻煩。說實實在在的話,在經濟不景氣的這個時候,我們感覺得這是一筆很大的浪費。不像諸佛菩薩他們的示現,要的時候現前,不要的時候沒有了,這個道理是現在科學家所講的「質與能」,自在變幻的境界!我們知道能量是充遍虛空法界,需要用的時候,把這些能量變爲物質;用完之後,把這個物質又變回成能量,能與質互相轉變,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是這個樣子。物質從哪兒來的?物質是能量變現出來的。科學家告訴我們,能量集聚就變成物質,科學家講的,事實是不是如此?我想不然,不盡然!能量集聚變成物質就太麻煩了,哪有《大方廣佛華嚴》裏頭講的這麼自在!所以科學家是在摸索、是在探測,實際上的真相他沒有發現。但是能與質的互相轉變,這是正確的。不僅是十法界依正莊嚴,就連一真法界都不例外,可以說都是質跟能互相在轉變。這一個道理我們要是明白了,我們就曉得什麼叫「不去不來」,什麼叫「不生不滅」。《中觀論》跟我們講,「一切諸法,本來皆是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一不異,不常不斷。」所以才說不可思議!世出世間法沒有例外,這才是事實真相,所以用雲來比喻。

  

  第六個意思,「能含滋潤」,雲是霧氣,有滋潤這個意思。這些供養具能夠啓發大衆的覺性,它有這個意思在,能幫助大衆破迷開悟。第七個意思,「注法雨」,表法,看到這個境界,佛不說法意思都明顯了。第八個意思是「益萬物」,不但與會菩薩得益,凡是見聞的一切大衆,沒有不得利益的;縱然是下下根人,能看到這個境界,阿賴耶識裏頭也種了善根。第九個意思「重重無礙」,雲確確實實沒有障礙。「重重無礙」,現在我們比古人更清楚更明白,知道地球的上空,雲層確實是一層一層重疊的。供品裏頭有這麼多意思,這都是雲的形象,所以句句都用雲來表法。大師在此地提示我們,「上下諸文,雲義皆爾」,我們了解,凡是經上講到雲,都有這個意思。

  

  【現是雲已,右繞世尊,經無量百千匝。】

  

  獻上供養之後,向佛致敬。這個致敬是繞佛,繞佛一定是右繞,順著右手,現在我們一般人講順著時鍾的方向,右繞!這個代表隨順如來教誨,隨順法性,而不能夠左繞,左繞是違背法性。這些都是表法的意思,時時刻刻提醒初學,也提醒自己,自己沒有成佛,縱然證到等覺菩薩位,還是菩薩,還沒有證得究竟果位,都要隨順佛陀教誨,隨順佛陀的教誨就是隨順法性。『經無量百千匝』,我們平常在一般大乘經上看到,佛的弟子見佛都是頂禮叁拜,右繞叁匝,這是在我們人間;這些菩薩繞佛是「無量百千匝」,不只叁匝。

  

  「座內衆流」第八小段,「坐本方」:

  

  【隨其方面,去佛不遠,化作無量種種寶蓮華師子之座,各于其上,結跏趺坐。】

  

  供養致敬完畢之後,自己退回到自己的方位,從哪一方面流出、流現的,就坐在哪一個方面。秩序有條不紊,顯示出無比的莊嚴,它不淩亂。清涼大師注得好,「各坐本方,參而不雜也」,這場面多莊嚴!「如師子子,亦師子故」,這些菩薩是真正的佛弟子,佛坐師子座,他們也化作「寶蓮華師子座」,那個樣子很像佛。菩薩座也叫做師子,「自化自坐」,自已變化師子座,自己坐在上面,這實在講也是在表法。表的是「自心智現」,這個境界是自己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現的相,「還自安處故」,自己現的相還是自己在受用。

  

  諸佛菩薩坐的儀式多半是『跏趺』,我們一般人講雙盤,兩個腿都盤在上面。爲什麼是這種坐法?都是爲一切衆生做榜樣的、做示現的。《大智度論》引一首偈子講,「若結跏趺坐,身安入叁昧」,用意在此地。坐相,這種坐相是最安穩的。一般人不習慣,確確實實是不習慣,他沒有養成這個習慣。年輕的時候要養成這個習慣,對你身體健康真的是大有幫助。我們知道人到中年之後,這個身體逐漸老化,骨頭裏石灰質多,顯得僵硬,不像年輕時候那樣的柔軟,跏趺坐能夠保持體質不衰。我們看到新加坡的許哲居士,一百零叁歲了,她坐的時候都是雙盤,她的骨頭是軟的,年輕時候鍛煉出來的,養成一種習慣。這一個坐法,中年之後要學就困難了。所以無論學什麼世出世間法,都要年輕,愈年輕愈好,根底好、基礎好;四十歲以上就困難了,學什麼都有障礙。

  

  學了之後就不能放棄,每天坐,只要坐下來就是這個儀式,佛法講四威儀裏頭「坐如鍾」,鍾的形狀多麼穩重、端莊。《大智度論》裏面這首偈子是說,「若結跏趺坐,身安入叁昧。威德人敬仰,如日照天下。除睡懶覆心,身輕不疲倚。覺悟亦輕便,安坐如龍蟠。」所以佛相多半都是跏趺坐,畫佛像也是多半都畫跏趺坐相。這個形相魔王看到都驚怖,魔希望擾亂道人心,坐在那裏如如不動,魔對他一點辦法都沒有,這是講跏趺坐的利益。下面第九段「歎德能」,這裏面我們學習的東西就很多。

  

  【是諸菩薩所行清淨,廣大如海。】

  

  這一句是總說,贊歎總共有十二句,後面十一句是別說。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這一段文是「歎其德能」,「別顯一一各是一種清淨廣大」。文可以分做叁段,第一段就是第二、第叁、第四這叁句,是說明「叁業清淨廣大」。《無量壽經》佛教導我們「善護叁業」,可以與這個地方的經文合起來看。第一句:

  

  【得智慧光,照普門法。】

  

  這一句是意業,身語意他把意業擺在前面,下一句是身業,再下一句是語業。清涼大師注解「智證普法」,這個意思很深。觀音菩薩以圓融中道的智慧,我們在《心經》開端讀到,觀自在菩薩,就是觀音菩薩,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」,深般若波羅蜜多,就是圓融中道妙觀。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佛在般若會上說的。佛教初學,說「菩薩有一法,能離一切世間苦」;般若會上說的,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一個是對初學來講修善,般若會上對一些大菩薩來講,只要自性般若智慧現前,一切世間苦都消失了,自然就沒有了,你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嘛!佛教初學,有初學的辦法;教法身菩薩,有法身菩薩的辦法。我們今天屬于初學,所以心善、思想善、行爲善,實在說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會舍棄。

  

  也許有人要問,我們證得法身菩薩的境界,還要不要修十善業道?像觀世音菩薩,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現前,照見五蘊皆空,還要不要修十善?還是修十善,一直到如來究竟果地,依舊不舍十善。這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,給九法界衆生做最好的榜樣、示範。見性之後,哪有不善的?真的到了純淨純善,跟初學的凡夫在一起,決定是如斯示現。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爲我們示現的「嚴持戒律」,爲我們示現的「以苦爲師」,能吃苦,吃苦一絲毫埋怨的念頭都沒有。觀音菩薩爲我們示現的妙觀,他是一個明心見性的古佛再來,早就成佛了。教化衆生,給我們立了有十普法門,「得智慧光,照普門法」。

  

  《法華經》有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」,在中國讀誦的人非常多。觀音有叁部經,實在講念《普門品》的人最多。另外兩部還很多人都不知道,第一部就是在《華嚴經》裏面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,「第七回向章」,菩薩教善財童子自行化他,統統講到,講得很圓滿。第二部經在《楞嚴經

 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》,這部經裏面大部分是講觀世音菩薩他怎麼修成的,爲我們做示範。第叁部《法華經》裏面的「普門品」,多分是講菩薩如何幫助九法界衆生。觀音叁經,叁經都不是獨立的,都是附屬在大經裏面。古時候有大德,現在也有一些大德,夏蓮居老居士就把這叁部經特別撚出來,合成一冊《觀音叁經》;我過去也印過兩種不同的注解,叁經的注解。修觀世音菩薩法門,一定要依這叁經。要想深入,這叁部大經要一起學習,《華嚴》、《楞嚴》、《法華》,這個順序是依照釋迦牟尼佛講經順序排列的。

  

  這裏講到「普門」,我們要略爲跟諸位介紹「十普」。諸位同修看到十普這個名詞,就知道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。第一個是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