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一般人还是富有得多。因果通三世!他这一生余福享尽,罪报就会现前。有些人的果报在来生,有些人在这一生,晚年就没落、破产了。什么原因?积恶之家的报应就是这样。所以,要懂得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,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,对自己以及对家庭、宗族,决定有大利益。
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。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。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。
“昔”,过去。“逆”,预料。过去颜氏要将他的女儿许配给叔梁纥时,就向上一代一代去叙说叔梁纥的祖宗,结果都是积德的。这是积善之家,所以预料他们家的子孙一定兴旺。最后就将女儿许配给叔梁纥,以后生了孔子,所以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。祖先代代都积善,所以他们家会出大圣人。
孔子称舜之大孝。曰。宗庙飨之。子孙保之。皆至论也。试以往事征之。
中国人讲孝道,首推大舜,这是尽孝的模范。孔子称赞他:“宗庙飨之,子孙保之,皆至论也。”这些都是至理名言。
舜的母亲死后,父亲又娶了一位继母,继母也生了小孩。继母待他非常不好,他的父亲也受了继母的影响,所以父亲、继母、继母生的弟弟三个人都以恶念对待他,几次要置他于死地。这样恶劣的家庭环境,舜还能够孝顺。在他心目中没有看到父母、兄弟对他不好,他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好,让父母、弟弟不喜欢,所以他天天改过自新。这样过了几年,把全家感化了。这是大孝,真正的孝顺。舜一切顺从,顺从里面有高度的智慧,佛家讲“善巧方便”,他能够避免家人对他的伤害,能够保全他的生命,依旧以真诚心、爱心奉侍父母、兄弟。这是一般常人做不到的事情,他做到了。
“试以往事征之”。历史上有记载,看看这些积善之家他的后人发达的状况。这里举了十个例子。
杨少师荣。建宁人。世以济渡为生。久雨溪涨。横流冲毁民居。溺死者顺流而下。他舟皆捞取货物。独少师曾祖及祖。惟救人。而货物一无所取。乡人嗤其愚。逮少师父生。家渐裕。有神人化为道者。语之曰。汝祖父有阴功。子孙当贵显。宜葬某地。遂依其所指而窆之。即今之白兔坟也。后生少师。弱冠登第。位至三公。加曾祖祖父如其官。子孙贵盛。至今尚多贤者。
“少师”,太子的老师。“建宁”,今福建建瓯。“弱冠”,二十岁。
少师杨荣的先祖世世代代从事于摆渡的行业,生活过得非常艰苦。一次久雨河水暴涨,淹没了乡村民居,也淹死了很多人,溺死者顺流而下。一般人划著船都去捞取财物,不顾淹在水里的人。唯独杨荣的祖父、曾祖父只有救人,丝毫不取漂浮的财物。乡里的人看到他们的作为,都说他们愚痴,救人有什么用?财物漂流在水上,捞到就是你的。他们不要财物,完全救人,这是积德。
到杨荣的父亲出生时,家境渐渐富裕。这时有一位神人化作道长,告诉他的父亲:“你的祖父曾经救过很多人,有阴功,子孙一定会贵显。”并指示他有一块风水很好的地,可以葬在那个地方。杨荣的父亲就把他的祖父葬在道人指的处所,就是现在所说的“白兔坟”。
后来生了杨荣,他二十岁就考取进士,官位一直做到三公(少师属于三公之一)。皇帝对他非常感激,也追封他的曾祖、祖父、父亲为少师。子孙贵盛,一直到现在(了凡先生在世时,即明朝),他们家还有很多贤人。这是以杨荣这一桩事情来证明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。
鄞人杨自惩。初为县吏。存心仁厚。守法公平。时县宰严肃。偶挞一囚血流满前。而怒犹未息。杨跪而宽解之。宰曰。怎奈此人越法悖理。不由人不怒。自惩叩首曰。上失其道。民散久矣。如得其情。哀矜勿喜。喜且不可。而况怒乎。宰为之霁颜。
“鄞”,今浙江宁波。“时”,当时。“上”,指朝廷。
有一位杨自惩先生在县衙当书办(即今之书记官、文书官),心地仁厚,推己及人,守法、公平,决定不受贿赂。这个县官非常严肃,有一次偶然鞭打一个囚犯,打得遍身流血,怒还没有消。杨自惩心生怜悯,跪在地下帮这个囚犯求情。县官说:“此人越法悖理,不由人不怒。”这是县官发怒的理由。杨自惩叩首报告说:“上失其道。”就是现在朝廷本身有过失,人民对朝廷丧失信心。如果他真的是做了很多坏事,应该要判重刑,你也要怜悯他,不能心喜;喜尚且不可,又怎么能够发怒?杨自惩这个人平素有德行、有胆识,敢说真话。县官听了杨自惩一番话之后,情绪稳定,不再发怒了。
由此可知,百姓犯法,过在何处?过在没有人教导他。谁负责教导?地方官员、县市长这些父母官。儒家言:“作之君,作之亲,作之师”,“之”是人民。地方首长是人民的领导、父母、老师,你的子弟为非作歹,这是你没有把他教好。
家甚贫。馈遗一无所取。遇囚人乏粮。常多方以济之。一日。有新囚数人待哺。家又缺米。给囚则家人无食。自顾则囚人堪悯。与其妇商之。妇曰。囚从何来。曰。自杭而来。沿路忍饥。菜色可掬。因撤己之米。煮粥以食囚。
杨自惩虽然家境贫寒,但是时常帮助苦难的人,尤其是囚犯。当然也有送礼请托的,但是他一无所取,大公无私,凭良心办事,绝不收受贿赂。有时囚犯缺粮的时候,他还想方法到一些行善的人家请他们捐助,帮助囚犯,让他们能够吃饱。有一天,新来的几个囚犯没得吃,正好自己家里又缺米,若是给囚犯,自己家人就没饭吃;若是只顾自己,那些囚犯也很可怜。于是跟他太太商量,他太太问:“囚犯从哪里来?”“从杭州来的,一路上忍著饥寒,面黄肌瘦。”因此,把自己家的米分一半,煮稀饭给囚犯吃。
后生二子。长曰守陈。次曰守址。为南北吏部侍郎。长孙为刑部侍郎。次孙为四川廉宪。又俱为名臣。今楚亭德政。亦其裔也。
“侍郎”,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。“刑部”,即今之法务部、司法部。“廉宪”,在明朝称为按察司,一般也称为钦差大臣。
以后杨自惩生了两个儿子,官做到南北吏部侍郎。长孙为刑部侍郎,次孙为四川廉宪,他的子孙在当时都是很有名的贤德大臣。楚亭、德政这两个人也是杨自惩的后代,但是历史记载不详。他自己积善积德,儿孙贵显,这是果报。
由此可知,积功累德,不论自己现前过什么样的生活,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地位,从事什么样的行业,都可以做。只要存心利益社会、利益人民,就是积功累德。做好事,不求果报,功德更大;不求果报,必定有更殊胜的果报。积的善大,积的善多,自己本身就感受到果报。像了凡先生就是个例子,与了凡先生同时代的俞净意先生也是个例子,晚年就享受果报,果报一直绵延到他的子孙,代代不绝。
昔正统间。邓茂七倡乱于福建。士民从贼者甚众。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。以计擒贼。后委布政司谢都事。搜杀东路贼党。谢求贼中党附册籍。凡不附贼者。约兵至日。插旗门首。戒军兵无妄杀。全活万人。后谢之子迁。中状元。为宰辅。孙丕。复中探花。
“正统”,明朝英宗的年号。“布政司”,相当于现在省的机构,“都事”是布政司下一个官。“宰辅”,宰相。“探花”,进士第三名。
明朝英宗时,邓茂七是福建地区作乱的一个盗匪。英宗皇帝用鄞县的张楷带兵南征,平定叛乱。邓茂七被抓,但是尚有余党,所以朝廷又委派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的贼党。谢都事先想方法搜集贼党的名册,凡不附属于匪党的,即在名册上没有名字的,密授以白布小旗。官兵进城搜查时,有一个小白旗插在门口的,就禁止官兵骚扰。这样,“全活万人”,这是谢都事所积下的功德。后来,他的儿子谢迁中状元,官做到宰相,孙子丕也中探花。
这是统兵的将领懂得积德,不冤枉人,不滥杀无辜。这都是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的历史证验。
在中国历史上,自古以来作大将军的人,能够保全后裔的很少。什么原因?杀伤太多,所以后代都不好。如果作将军的爱惜人命,绝不妄杀,军队纪律森严,就能保全后代。
莆田林氏。先世有老母好善。常作粉团施人。求取即与之。无倦色。一仙化为道人。每旦索食六七团。母日日与之。终三年如一日。乃知其诚也。因谓之曰。吾食汝三年粉团。何以报汝。府后有一地。葬之。子孙官爵。有一升麻子之数。其子依所点葬之。初世即有九人登第。累代簪缨甚盛。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。
“莆田”,福建。“累代”,世世代代。“簪缨”,从前作官戴的帽子;系帽的带子是“缨”,插发的是“簪”。
福建林氏的先世祖母好善,常常做粉团布施一些穷人。有人来要,他就给他,毫无倦厌。有一个仙人化作道长,每天都来索取六、七个粉团,老母也天天给他。每天这样欢欢喜喜的做,三年如一日。于是这个仙人知道老太太布施救人是出自于真诚,所以告诉老太太说:“我每天吃六、七个粉团,吃了你三年,我以什么来报答你?你家里有一块宝地,将来死后葬在那个地方,你的子孙作官的人数就像一升芝麻那么多。”她的后代依照道长指点,把她葬在那个地方。果然,第一代后人就有九个中进士,累代簪缨甚盛。这个家族非常兴旺,无不是得力于祖宗积德,子孙继续不断行善积德,保持家风,代代不坠。所以,在福建有这么一句话,“无林不开榜”,每当科举的时候,考试中举人、中进士的林家人最多。这是老太太诚心布施救人,终年不疲不倦的果报。
在中国这样的例子很多,最著名的是宋朝范仲淹。范仲淹先生从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,一生积功累德,不疲不厌。在中国,印光大师赞叹过三个人,祖宗积大德,后世子孙代代受其福荫。第一是孔子,二千五百多年家道不衰,世世代代的帝王对孔老夫子都尊敬。直到今天,孔子的后裔,不论在国内、国外都受人尊敬,这是夫子的余福。第二是范仲淹,到民国初年,八百年不衰。第三位是叶状元,清朝初年一直到清末,三百年不衰。
冯琢庵太史之父。为邑庠生。隆冬早起赴学。路遇一人。倒卧雪中。扪之半僵矣。遂解己绵裘衣之。且扶…
《改造命运心想事成—了凡四训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