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般人還是富有得多。因果通叁世!他這一生余福享盡,罪報就會現前。有些人的果報在來生,有些人在這一生,晚年就沒落、破産了。什麼原因?積惡之家的報應就是這樣。所以,要懂得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,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對自己以及對家庭、宗族,決定有大利益。
昔顔氏將以女妻叔梁纥。而曆敘其祖宗積德之長。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。
“昔”,過去。“逆”,預料。過去顔氏要將他的女兒許配給叔梁纥時,就向上一代一代去敘說叔梁纥的祖宗,結果都是積德的。這是積善之家,所以預料他們家的子孫一定興旺。最後就將女兒許配給叔梁纥,以後生了孔子,所以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親。祖先代代都積善,所以他們家會出大聖人。
孔子稱舜之大孝。曰。宗廟飨之。子孫保之。皆至論也。試以往事征之。
中國人講孝道,首推大舜,這是盡孝的模範。孔子稱贊他:“宗廟飨之,子孫保之,皆至論也。”這些都是至理名言。
舜的母親死後,父親又娶了一位繼母,繼母也生了小孩。繼母待他非常不好,他的父親也受了繼母的影響,所以父親、繼母、繼母生的弟弟叁個人都以惡念對待他,幾次要置他于死地。這樣惡劣的家庭環境,舜還能夠孝順。在他心目中沒有看到父母、兄弟對他不好,他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好,讓父母、弟弟不喜歡,所以他天天改過自新。這樣過了幾年,把全家感化了。這是大孝,真正的孝順。舜一切順從,順從裏面有高度的智慧,佛家講“善巧方便”,他能夠避免家人對他的傷害,能夠保全他的生命,依舊以真誠心、愛心奉侍父母、兄弟。這是一般常人做不到的事情,他做到了。
“試以往事征之”。曆史上有記載,看看這些積善之家他的後人發達的狀況。這裏舉了十個例子。
楊少師榮。建甯人。世以濟渡爲生。久雨溪漲。橫流沖毀民居。溺死者順流而下。他舟皆撈取貨物。獨少師曾祖及祖。惟救人。而貨物一無所取。鄉人嗤其愚。逮少師父生。家漸裕。有神人化爲道者。語之曰。汝祖父有陰功。子孫當貴顯。宜葬某地。遂依其所指而窆之。即今之白兔墳也。後生少師。弱冠登第。位至叁公。加曾祖祖父如其官。子孫貴盛。至今尚多賢者。
“少師”,太子的老師。“建甯”,今福建建瓯。“弱冠”,二十歲。
少師楊榮的先祖世世代代從事于擺渡的行業,生活過得非常艱苦。一次久雨河水暴漲,淹沒了鄉村民居,也淹死了很多人,溺死者順流而下。一般人劃著船都去撈取財物,不顧淹在水裏的人。唯獨楊榮的祖父、曾祖父只有救人,絲毫不取漂浮的財物。鄉裏的人看到他們的作爲,都說他們愚癡,救人有什麼用?財物漂流在水上,撈到就是你的。他們不要財物,完全救人,這是積德。
到楊榮的父親出生時,家境漸漸富裕。這時有一位神人化作道長,告訴他的父親:“你的祖父曾經救過很多人,有陰功,子孫一定會貴顯。”並指示他有一塊風水很好的地,可以葬在那個地方。楊榮的父親就把他的祖父葬在道人指的處所,就是現在所說的“白兔墳”。
後來生了楊榮,他二十歲就考取進士,官位一直做到叁公(少師屬于叁公之一)。皇帝對他非常感激,也追封他的曾祖、祖父、父親爲少師。子孫貴盛,一直到現在(了凡先生在世時,即明朝),他們家還有很多賢人。這是以楊榮這一樁事情來證明“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”。
鄞人楊自懲。初爲縣吏。存心仁厚。守法公平。時縣宰嚴肅。偶撻一囚血流滿前。而怒猶未息。楊跪而寬解之。宰曰。怎奈此人越法悖理。不由人不怒。自懲叩首曰。上失其道。民散久矣。如得其情。哀矜勿喜。喜且不可。而況怒乎。宰爲之霁顔。
“鄞”,今浙江甯波。“時”,當時。“上”,指朝廷。
有一位楊自懲先生在縣衙當書辦(即今之書記官、文書官),心地仁厚,推己及人,守法、公平,決定不受賄賂。這個縣官非常嚴肅,有一次偶然鞭打一個囚犯,打得遍身流血,怒還沒有消。楊自懲心生憐憫,跪在地下幫這個囚犯求情。縣官說:“此人越法悖理,不由人不怒。”這是縣官發怒的理由。楊自懲叩首報告說:“上失其道。”就是現在朝廷本身有過失,人民對朝廷喪失信心。如果他真的是做了很多壞事,應該要判重刑,你也要憐憫他,不能心喜;喜尚且不可,又怎麼能夠發怒?楊自懲這個人平素有德行、有膽識,敢說真話。縣官聽了楊自懲一番話之後,情緒穩定,不再發怒了。
由此可知,百姓犯法,過在何處?過在沒有人教導他。誰負責教導?地方官員、縣市長這些父母官。儒家言:“作之君,作之親,作之師”,“之”是人民。地方首長是人民的領導、父母、老師,你的子弟爲非作歹,這是你沒有把他教好。
家甚貧。饋遺一無所取。遇囚人乏糧。常多方以濟之。一日。有新囚數人待哺。家又缺米。給囚則家人無食。自顧則囚人堪憫。與其婦商之。婦曰。囚從何來。曰。自杭而來。沿路忍饑。菜色可掬。因撤己之米。煮粥以食囚。
楊自懲雖然家境貧寒,但是時常幫助苦難的人,尤其是囚犯。當然也有送禮請托的,但是他一無所取,大公無私,憑良心辦事,絕不收受賄賂。有時囚犯缺糧的時候,他還想方法到一些行善的人家請他們捐助,幫助囚犯,讓他們能夠吃飽。有一天,新來的幾個囚犯沒得吃,正好自己家裏又缺米,若是給囚犯,自己家人就沒飯吃;若是只顧自己,那些囚犯也很可憐。于是跟他太太商量,他太太問:“囚犯從哪裏來?”“從杭州來的,一路上忍著饑寒,面黃肌瘦。”因此,把自己家的米分一半,煮稀飯給囚犯吃。
後生二子。長曰守陳。次曰守址。爲南北吏部侍郎。長孫爲刑部侍郎。次孫爲四川廉憲。又俱爲名臣。今楚亭德政。亦其裔也。
“侍郎”,相當于現在的副部長。“刑部”,即今之法務部、司法部。“廉憲”,在明朝稱爲按察司,一般也稱爲欽差大臣。
以後楊自懲生了兩個兒子,官做到南北吏部侍郎。長孫爲刑部侍郎,次孫爲四川廉憲,他的子孫在當時都是很有名的賢德大臣。楚亭、德政這兩個人也是楊自懲的後代,但是曆史記載不詳。他自己積善積德,兒孫貴顯,這是果報。
由此可知,積功累德,不論自己現前過什麼樣的生活,在社會上是什麼樣的地位,從事什麼樣的行業,都可以做。只要存心利益社會、利益人民,就是積功累德。做好事,不求果報,功德更大;不求果報,必定有更殊勝的果報。積的善大,積的善多,自己本身就感受到果報。像了凡先生就是個例子,與了凡先生同時代的俞淨意先生也是個例子,晚年就享受果報,果報一直綿延到他的子孫,代代不絕。
昔正統間。鄧茂七倡亂于福建。士民從賊者甚衆。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。以計擒賊。後委布政司謝都事。搜殺東路賊黨。謝求賊中黨附冊籍。凡不附賊者。約兵至日。插旗門首。戒軍兵無妄殺。全活萬人。後謝之子遷。中狀元。爲宰輔。孫丕。複中探花。
“正統”,明朝英宗的年號。“布政司”,相當于現在省的機構,“都事”是布政司下一個官。“宰輔”,宰相。“探花”,進士第叁名。
明朝英宗時,鄧茂七是福建地區作亂的一個盜匪。英宗皇帝用鄞縣的張楷帶兵南征,平定叛亂。鄧茂七被抓,但是尚有余黨,所以朝廷又委派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的賊黨。謝都事先想方法搜集賊黨的名冊,凡不附屬于匪黨的,即在名冊上沒有名字的,密授以白布小旗。官兵進城搜查時,有一個小白旗插在門口的,就禁止官兵騷擾。這樣,“全活萬人”,這是謝都事所積下的功德。後來,他的兒子謝遷中狀元,官做到宰相,孫子丕也中探花。
這是統兵的將領懂得積德,不冤枉人,不濫殺無辜。這都是“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”的曆史證驗。
在中國曆史上,自古以來作大將軍的人,能夠保全後裔的很少。什麼原因?殺傷太多,所以後代都不好。如果作將軍的愛惜人命,絕不妄殺,軍隊紀律森嚴,就能保全後代。
莆田林氏。先世有老母好善。常作粉團施人。求取即與之。無倦色。一仙化爲道人。每旦索食六七團。母日日與之。終叁年如一日。乃知其誠也。因謂之曰。吾食汝叁年粉團。何以報汝。府後有一地。葬之。子孫官爵。有一升麻子之數。其子依所點葬之。初世即有九人登第。累代簪纓甚盛。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。
“莆田”,福建。“累代”,世世代代。“簪纓”,從前作官戴的帽子;系帽的帶子是“纓”,插發的是“簪”。
福建林氏的先世祖母好善,常常做粉團布施一些窮人。有人來要,他就給他,毫無倦厭。有一個仙人化作道長,每天都來索取六、七個粉團,老母也天天給他。每天這樣歡歡喜喜的做,叁年如一日。于是這個仙人知道老太太布施救人是出自于真誠,所以告訴老太太說:“我每天吃六、七個粉團,吃了你叁年,我以什麼來報答你?你家裏有一塊寶地,將來死後葬在那個地方,你的子孫作官的人數就像一升芝麻那麼多。”她的後代依照道長指點,把她葬在那個地方。果然,第一代後人就有九個中進士,累代簪纓甚盛。這個家族非常興旺,無不是得力于祖宗積德,子孫繼續不斷行善積德,保持家風,代代不墜。所以,在福建有這麼一句話,“無林不開榜”,每當科舉的時候,考試中舉人、中進士的林家人最多。這是老太太誠心布施救人,終年不疲不倦的果報。
在中國這樣的例子很多,最著名的是宋朝範仲淹。範仲淹先生從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,一生積功累德,不疲不厭。在中國,印光大師贊歎過叁個人,祖宗積大德,後世子孫代代受其福蔭。第一是孔子,二千五百多年家道不衰,世世代代的帝王對孔老夫子都尊敬。直到今天,孔子的後裔,不論在國內、國外都受人尊敬,這是夫子的余福。第二是範仲淹,到民國初年,八百年不衰。第叁位是葉狀元,清朝初年一直到清末,叁百年不衰。
馮琢庵太史之父。爲邑庠生。隆冬早起赴學。路遇一人。倒臥雪中。扪之半僵矣。遂解己綿裘衣之。且扶…
《改造命運心想事成—了凡四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