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下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”只要我们发心,一直往前去做,世出世间的一切事业,都能成就。不过佛法所说的精进,是专指努力修善方面所说的,不能用于作恶。假定用于作恶方面,而且日夜不断的去实行恶法,不但善法不能精进,反而增长恶法,最后一定堕入三途。诸位要了解这一点,我们能明白对善法精进的道理以后,就得发起精进心,努力向善的方面去做,不论环境上有多大压力,不管前途有多少障碍,一定要奋勇直前,不达到目的绝不停止,这完全是精进的力量,有了精进的力量,才能断烦恼、出三界、了生死。

  “破烦恼恶”:“烦恼”的“烦”是昏扰,“恼”是扰乱。烦恼都是由于贪、嗔、痴三毒的扰乱,扰乱身心不得安定,凡是逼迫身心痛苦的,都叫做烦恼。依佛法来说,众生的烦恼有八万四千之多,而大乘唯识学说有六种根本烦恼,和二十随烦恼,而且从贪、嗔、痴三毒烦恼可以开展出来无量无边的烦恼。烦恼在有情众生身心中,属於潜在的恶势力,时常扰乱我们的身心,它能诱惑我们造种种的恶业。所以世间许多的罪恶,都是由于身心烦恼加上外界的诱惑、扰乱,在昏沉迷惑的情况下造成的。如果我们要得到身心清净,不造一切罪恶,唯有常行精进,来打破烦恼,烦恼一天不破,就一天不能觉悟。但是,我们从无始劫以来,烦恼就跟随著我们,烦恼的恶势力极为深厚,若没有大勇猛的精进力量,是不可能扑灭的,能摧毁烦恼,身心才能得到自在,才能了知烦恼会杀害我们的法身慧命,使我们沉沦三界六道不能出离。我们修学佛法,运用智慧光明和精进的力量,破除一切烦恼的恶法。因为智慧的光明,能照破黑暗的烦恼。维摩诘经说:“以智慧剑,破烦恼贼。”所以说破烦恼恶必须要有智慧。

  “摧伏四魔。出阴界狱”:“魔”梵语叫“魔罗”,翻译中文叫“杀者”,又名“夺命”。它能损害善法,杀夺众生慧命。智度论说:“夺慧命,坏道法,伤功德善本,常行放逸而害自身,是名为“魔””。依佛法来说,魔有四种:

  第一、“烦恼魔”:就是贪欲等烦恼,能扰害我们身心不得安定。修行人最主要的是身心安定,有了烦恼就不能自主,它会引诱我们的心向外奔驰,使我们对正法懒惰懈怠,不能如法修行,所以叫烦恼魔。

  第二、“五阴魔”:就是组织生命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种阴魔。通常我们叫做五蕴,就是我们身心生命体的要素,这个生命身体,本来是我们修学的最好工具,但是,因为我们不会好好的运用,不但不能使善业增进,反而成为制造罪恶的工具。因为众生日夜贪求五欲的享受,因此,障碍我们修行正道,所以称为五阴魔。

  第三、“死魔”:就是无常魔,它能断人命根。我们发心学佛,希望一生成就,但是刚刚修学上轨道的时候,无常来临,使我们道业未成,已经断送命根。实在是修行人极大的魔障!譬如说,一个人死了以后,能够再换一个新面目来到世间,就算生在人道,是否还能闻到佛法?谁也没有把握。由此可知,死魔真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碍,而唯一对治的办法,就是勇猛精进不懈怠。就像佛陀开示我们,掌握今生,在这一生成就了生死大事,自己的生死自己主宰,就能得真正的大自在。

  第四、“天魔”:就是欲界大自在天的魔王,他能破坏我们的善法。三界内众生如果信了邪魔外道,就是魔王的眷属,魔王就生生世世牵著我们的鼻子走。发心修学佛法的人,当我们修持有了相当的成就,即将了生死的时候,天魔必定就来扰乱,使我们不能精进修行道业,这就是天魔。

  “出阴界狱”的“阴”,就是五阴,前面已经说过。“界”就是十八界,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——六根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是属于六尘,六识也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合起来就是十八界。“界”是界别、界限。因为诸法,法性各有差别,各个不同。比如眼睛只能看不能听;耳朵只能听不能看,......,六根各有所司,各不相涉。色尘只是色,绝不干涉声尘;声尘就是声,也绝不干涉色尘。人们从早到晚,从生到死,一举一动,没有一时一刻不在五阴十八界里面生活的。它们动作的善恶,可以使人升沉,它们动作的结果,可以带给人们苦和乐,人们生死轮回,辗转六道,都是五阴十八界在背后操纵。所以这个阴界好像牢狱,菩萨努力精进,破烦恼恶,摧伏四魔,然后出离这个阴界牢狱之苦。

  修行人经常有这四种魔的扰乱,一定要把它摧毁降伏,才能解脱自在。所以要以最大的努力,勇猛精进力才能破烦恼恶,摧伏四魔,断诸尘累,出阴界的牢狱,才能了生脱死,解脱自在。

  如果懈怠而不努力用功,是会堕落的。所以修学佛法的人,必须不断的精进,惟有以精进才能对治懈怠,才能破除种种烦恼恶法,摧伏一切魔障,出三界,了脱生死。

  第五觉悟。愚痴生死。菩萨常念。广学多闻。增长智慧。成就辩才。教化一切。悉以大乐。

 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,本经所说的诸佛菩萨大人,所觉悟的八种事理当中,从第一条到第四条所觉悟的道理,可以说是偏重于自利方面;从第五条到第八条的四种觉悟,可以说偏重于利他方面。无论大、小乘佛法所说的自利或者利他,实际上是分不开的。因为小乘的自利中,也含有利他的道理在内;而大乘的利他,也必须先自利而后利他。所以说,自利利他是分不开的。

  现在解释“多闻智慧觉”:这个法门所要觉悟的,是讲有关于众生生死的根本和来源。众生与佛是没有分别的,众生之所以为众生,就是有生生死死的业报现象。佛经讲:“无明为父,贪爱为母。”因为有这种愚痴的业因,所以才受生死流转的痛苦。

  “愚痴生死”:所谓“愚痴”,就是无明,就是不了解诸法的真实道理,因而妄想执著世间一切都是实有的。于是迷昧因果,而不知有情世间和器世间,都是由业力所感召的,是众缘和合所生的,人生因而迷惑不觉悟,所以说无明。如果把“愚痴”两个字分开来解释,愚——就是闇昧无知;痴——就是不辨是非道理。由于事理认识不清,愚痴闇昧造作恶业的因,而感受生死的果报;所以轮回六道,生生死死,旷劫轮回永不休止,永远得不到解脱。所以说“愚痴生死”。

  “菩萨常念。广学多闻。增长智慧”:“广学多闻”是对学问要多学多求,包括世间法在内,凡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,都要博学多闻。

  这里所说的“博学多闻”,完全指修学佛法说的。菩萨知道众生在生死苦海中流转,是由于愚痴无明而来,如要跳出生死的苦海,惟一的办法就是破除无明黑暗。要破无明最主要的工具,就是要有智慧。“智”是有选择判断的能力;“慧”是有判别善恶邪正的功用。能够通达世间一切事理叫做智慧。智慧能度愚痴,智慧好比光明,愚痴好比黑暗,黑暗与光明绝对不能共存的。所以菩萨就常常思念,要怎样广学多闻,以便增长自己的智慧。佛告诉我们,要增长智慧,必须要广学多闻。

  发心的菩萨,无论是为自己了生死,或者度众生,都必须有广博的学问和智慧。维摩经上说:“多闻是道场,多闻是行政。”普贤十大愿王的“常随佛学”,都是提示我们多亲近十方诸佛,及诸大善知识,广学多闻清净庄严的正法,以便自利利他,才能趣入佛乘。所以修学佛法的人,绝不能孤陋寡闻,如果孤陋寡闻的话,就不能破除愚痴,而证得清净智慧和成就无碍辩才。

  “成就辩才”有四种:

  第一、“法无碍辩才”:对于一切万法的名相分别无碍,是法无碍辩才。

  第二、“义无碍辩才”:对于一切法的道理,能明了通达,叫义无碍辩才。

  第三、“辞无碍辩才”:言辞辩说无碍,能使人人都了解,是辞无碍辩才。

  第四、“乐说无碍辩才”:对于佛教的道理,能够随顺众生的根机,很乐意为众生说法,是乐说无碍辩才。

  这里是说,从广学多闻中,增长自己的智慧,不但可以了解佛法的真实义,而且可以成就无碍辩才,宣说如来的正法,教化一切所应该度化的众生。因为没有智慧和辩才,说法度众生,不能引人入胜;度众必须还要善巧方便,言词通畅,应机说法。因此,我们要成就无碍辩才,度化众生,就要多学习世出世间的知识,说法一定能自在无碍。

  “教化一切。悉以大乐”:“教化”就是教导劝化,教人化恶为善,破迷开悟。“乐”就是快乐,所谓“大乐”,就是出世间的快乐,是无上菩提觉法乐、无上涅槃寂静乐。

  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从上面接下来的,就是说一个修学佛法的人,成就无碍辩才以后,就应当说法教化一切众生,使一切众生去恶向善,都能得到无上菩提涅槃的大乐。

  总结以上说明,就是一个真正发心的菩萨,一定是自利而又利益众生,但是众生根性不同,当要教化的时候,一定要善巧方便的去度化他们。教化众生,必须具备“广学多闻”、“增长智慧”、“成就辩才”这些条件,然后才能应机施教,使一切众生得到无上的快乐。

  第六觉知。贫苦多怨。横结恶缘。菩萨布施。等念怨亲。不念旧恶。不憎恶人。

  这一个法门叫“布施平等觉”,也是诸佛菩萨所觉悟的道理,我们学佛的人更应该学习。

  “贫苦多怨。横结恶缘”:“贫”就是贫乏,缺乏财物、衣服、饮食一切物资叫做贫;“苦”就是逼迫的意思。由于无衣、无食,所被饥寒逼迫而受痛苦。因为贫穷困苦,到忍无可忍的地步,就生起种种的怨恨心——怨天怨地,怨父母没留遗产,怨妻子儿女给他拖累,怨师长、亲戚不肯提拔,并且怨恨朋友邻里不与周济。像这种怨天尤人的心理,就叫做“贫苦多怨”。

  “贫苦多怨”最容易“横结恶缘”。因为贫苦的环境,怨恨的念头积聚于心,怨气冲天而不能自主的时候,就会产生种种不顺人情的举动,不是张三不对,就是李四不好,由怨恨而生嗔恚,所以在态度上,变成骄横无礼,因而造作一切恶业的因。有比自己强的人,会生嫉妒;由于嫉妒而失去理智,对待一切人,都有不满的恶意,或者不顾…

《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法与人生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