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下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。”只要我們發心,一直往前去做,世出世間的一切事業,都能成就。不過佛法所說的精進,是專指努力修善方面所說的,不能用于作惡。假定用于作惡方面,而且日夜不斷的去實行惡法,不但善法不能精進,反而增長惡法,最後一定墮入叁途。諸位要了解這一點,我們能明白對善法精進的道理以後,就得發起精進心,努力向善的方面去做,不論環境上有多大壓力,不管前途有多少障礙,一定要奮勇直前,不達到目的絕不停止,這完全是精進的力量,有了精進的力量,才能斷煩惱、出叁界、了生死。
“破煩惱惡”:“煩惱”的“煩”是昏擾,“惱”是擾亂。煩惱都是由于貪、嗔、癡叁毒的擾亂,擾亂身心不得安定,凡是逼迫身心痛苦的,都叫做煩惱。依佛法來說,衆生的煩惱有八萬四千之多,而大乘唯識學說有六種根本煩惱,和二十隨煩惱,而且從貪、嗔、癡叁毒煩惱可以開展出來無量無邊的煩惱。煩惱在有情衆生身心中,屬於潛在的惡勢力,時常擾亂我們的身心,它能誘惑我們造種種的惡業。所以世間許多的罪惡,都是由于身心煩惱加上外界的誘惑、擾亂,在昏沈迷惑的情況下造成的。如果我們要得到身心清淨,不造一切罪惡,唯有常行精進,來打破煩惱,煩惱一天不破,就一天不能覺悟。但是,我們從無始劫以來,煩惱就跟隨著我們,煩惱的惡勢力極爲深厚,若沒有大勇猛的精進力量,是不可能撲滅的,能摧毀煩惱,身心才能得到自在,才能了知煩惱會殺害我們的法身慧命,使我們沈淪叁界六道不能出離。我們修學佛法,運用智慧光明和精進的力量,破除一切煩惱的惡法。因爲智慧的光明,能照破黑暗的煩惱。維摩诘經說:“以智慧劍,破煩惱賊。”所以說破煩惱惡必須要有智慧。
“摧伏四魔。出陰界獄”:“魔”梵語叫“魔羅”,翻譯中文叫“殺者”,又名“奪命”。它能損害善法,殺奪衆生慧命。智度論說:“奪慧命,壞道法,傷功德善本,常行放逸而害自身,是名爲“魔””。依佛法來說,魔有四種:
第一、“煩惱魔”:就是貪欲等煩惱,能擾害我們身心不得安定。修行人最主要的是身心安定,有了煩惱就不能自主,它會引誘我們的心向外奔馳,使我們對正法懶惰懈怠,不能如法修行,所以叫煩惱魔。
第二、“五陰魔”:就是組織生命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種陰魔。通常我們叫做五蘊,就是我們身心生命體的要素,這個生命身體,本來是我們修學的最好工具,但是,因爲我們不會好好的運用,不但不能使善業增進,反而成爲製造罪惡的工具。因爲衆生日夜貪求五欲的享受,因此,障礙我們修行正道,所以稱爲五陰魔。
第叁、“死魔”:就是無常魔,它能斷人命根。我們發心學佛,希望一生成就,但是剛剛修學上軌道的時候,無常來臨,使我們道業未成,已經斷送命根。實在是修行人極大的魔障!譬如說,一個人死了以後,能夠再換一個新面目來到世間,就算生在人道,是否還能聞到佛法?誰也沒有把握。由此可知,死魔真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礙,而唯一對治的辦法,就是勇猛精進不懈怠。就像佛陀開示我們,掌握今生,在這一生成就了生死大事,自己的生死自己主宰,就能得真正的大自在。
第四、“天魔”:就是欲界大自在天的魔王,他能破壞我們的善法。叁界內衆生如果信了邪魔外道,就是魔王的眷屬,魔王就生生世世牽著我們的鼻子走。發心修學佛法的人,當我們修持有了相當的成就,即將了生死的時候,天魔必定就來擾亂,使我們不能精進修行道業,這就是天魔。
“出陰界獄”的“陰”,就是五陰,前面已經說過。“界”就是十八界,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——六根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是屬于六塵,六識也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合起來就是十八界。“界”是界別、界限。因爲諸法,法性各有差別,各個不同。比如眼睛只能看不能聽;耳朵只能聽不能看,......,六根各有所司,各不相涉。色塵只是色,絕不幹涉聲塵;聲塵就是聲,也絕不幹涉色塵。人們從早到晚,從生到死,一舉一動,沒有一時一刻不在五陰十八界裏面生活的。它們動作的善惡,可以使人升沈,它們動作的結果,可以帶給人們苦和樂,人們生死輪回,輾轉六道,都是五陰十八界在背後操縱。所以這個陰界好像牢獄,菩薩努力精進,破煩惱惡,摧伏四魔,然後出離這個陰界牢獄之苦。
修行人經常有這四種魔的擾亂,一定要把它摧毀降伏,才能解脫自在。所以要以最大的努力,勇猛精進力才能破煩惱惡,摧伏四魔,斷諸塵累,出陰界的牢獄,才能了生脫死,解脫自在。
如果懈怠而不努力用功,是會墮落的。所以修學佛法的人,必須不斷的精進,惟有以精進才能對治懈怠,才能破除種種煩惱惡法,摧伏一切魔障,出叁界,了脫生死。
第五覺悟。愚癡生死。菩薩常念。廣學多聞。增長智慧。成就辯才。教化一切。悉以大樂。
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,本經所說的諸佛菩薩大人,所覺悟的八種事理當中,從第一條到第四條所覺悟的道理,可以說是偏重于自利方面;從第五條到第八條的四種覺悟,可以說偏重于利他方面。無論大、小乘佛法所說的自利或者利他,實際上是分不開的。因爲小乘的自利中,也含有利他的道理在內;而大乘的利他,也必須先自利而後利他。所以說,自利利他是分不開的。
現在解釋“多聞智慧覺”:這個法門所要覺悟的,是講有關于衆生生死的根本和來源。衆生與佛是沒有分別的,衆生之所以爲衆生,就是有生生死死的業報現象。佛經講:“無明爲父,貪愛爲母。”因爲有這種愚癡的業因,所以才受生死流轉的痛苦。
“愚癡生死”:所謂“愚癡”,就是無明,就是不了解諸法的真實道理,因而妄想執著世間一切都是實有的。于是迷昧因果,而不知有情世間和器世間,都是由業力所感召的,是衆緣和合所生的,人生因而迷惑不覺悟,所以說無明。如果把“愚癡”兩個字分開來解釋,愚——就是闇昧無知;癡——就是不辨是非道理。由于事理認識不清,愚癡闇昧造作惡業的因,而感受生死的果報;所以輪回六道,生生死死,曠劫輪回永不休止,永遠得不到解脫。所以說“愚癡生死”。
“菩薩常念。廣學多聞。增長智慧”:“廣學多聞”是對學問要多學多求,包括世間法在內,凡是世出世間一切善法,都要博學多聞。
這裏所說的“博學多聞”,完全指修學佛法說的。菩薩知道衆生在生死苦海中流轉,是由于愚癡無明而來,如要跳出生死的苦海,惟一的辦法就是破除無明黑暗。要破無明最主要的工具,就是要有智慧。“智”是有選擇判斷的能力;“慧”是有判別善惡邪正的功用。能夠通達世間一切事理叫做智慧。智慧能度愚癡,智慧好比光明,愚癡好比黑暗,黑暗與光明絕對不能共存的。所以菩薩就常常思念,要怎樣廣學多聞,以便增長自己的智慧。佛告訴我們,要增長智慧,必須要廣學多聞。
發心的菩薩,無論是爲自己了生死,或者度衆生,都必須有廣博的學問和智慧。維摩經上說:“多聞是道場,多聞是行政。”普賢十大願王的“常隨佛學”,都是提示我們多親近十方諸佛,及諸大善知識,廣學多聞清淨莊嚴的正法,以便自利利他,才能趣入佛乘。所以修學佛法的人,絕不能孤陋寡聞,如果孤陋寡聞的話,就不能破除愚癡,而證得清淨智慧和成就無礙辯才。
“成就辯才”有四種:
第一、“法無礙辯才”:對于一切萬法的名相分別無礙,是法無礙辯才。
第二、“義無礙辯才”:對于一切法的道理,能明了通達,叫義無礙辯才。
第叁、“辭無礙辯才”:言辭辯說無礙,能使人人都了解,是辭無礙辯才。
第四、“樂說無礙辯才”:對于佛教的道理,能夠隨順衆生的根機,很樂意爲衆生說法,是樂說無礙辯才。
這裏是說,從廣學多聞中,增長自己的智慧,不但可以了解佛法的真實義,而且可以成就無礙辯才,宣說如來的正法,教化一切所應該度化的衆生。因爲沒有智慧和辯才,說法度衆生,不能引人入勝;度衆必須還要善巧方便,言詞通暢,應機說法。因此,我們要成就無礙辯才,度化衆生,就要多學習世出世間的知識,說法一定能自在無礙。
“教化一切。悉以大樂”:“教化”就是教導勸化,教人化惡爲善,破迷開悟。“樂”就是快樂,所謂“大樂”,就是出世間的快樂,是無上菩提覺法樂、無上涅槃寂靜樂。
這兩句經文的意思是從上面接下來的,就是說一個修學佛法的人,成就無礙辯才以後,就應當說法教化一切衆生,使一切衆生去惡向善,都能得到無上菩提涅槃的大樂。
總結以上說明,就是一個真正發心的菩薩,一定是自利而又利益衆生,但是衆生根性不同,當要教化的時候,一定要善巧方便的去度化他們。教化衆生,必須具備“廣學多聞”、“增長智慧”、“成就辯才”這些條件,然後才能應機施教,使一切衆生得到無上的快樂。
第六覺知。貧苦多怨。橫結惡緣。菩薩布施。等念怨親。不念舊惡。不憎惡人。
這一個法門叫“布施平等覺”,也是諸佛菩薩所覺悟的道理,我們學佛的人更應該學習。
“貧苦多怨。橫結惡緣”:“貧”就是貧乏,缺乏財物、衣服、飲食一切物資叫做貧;“苦”就是逼迫的意思。由于無衣、無食,所被饑寒逼迫而受痛苦。因爲貧窮困苦,到忍無可忍的地步,就生起種種的怨恨心——怨天怨地,怨父母沒留遺産,怨妻子兒女給他拖累,怨師長、親戚不肯提拔,並且怨恨朋友鄰裏不與周濟。像這種怨天尤人的心理,就叫做“貧苦多怨”。
“貧苦多怨”最容易“橫結惡緣”。因爲貧苦的環境,怨恨的念頭積聚于心,怨氣沖天而不能自主的時候,就會産生種種不順人情的舉動,不是張叁不對,就是李四不好,由怨恨而生嗔恚,所以在態度上,變成驕橫無禮,因而造作一切惡業的因。有比自己強的人,會生嫉妒;由于嫉妒而失去理智,對待一切人,都有不滿的惡意,或者不顧…
《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